客体变化论文-范丽敏

客体变化论文-范丽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客体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客体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范丽敏[1](2019)在《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究其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与现实世界是一致的,此外,情景依赖性与动态建构性是它的新特征。新变化要求我们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合理利用网络环境,进入网络,与受教育者共境;转变教育观念,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加强理论研究,把握主动权,以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22期)

滕雪婷[2](2018)在《知识产权客体之“尘埃落定”——浅探《民法总则》颁布前后对知识产权客体的认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最伟大的法典总是产生于重大的政治、社会或技术变革。我国民法典必须彰显时代精神,反映21世纪的时代特征,反映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的特点。而在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民事权利非知识产权莫属。知识产权客体作为知识产权立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最具争议的话题,经历"智力成果说"、"利益关系说"、"知识产品说"等一系列学说的起步发展、成熟阶段,最终到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的颁布,10月1日第一百二十叁条的明文规定开始施行,一路走来,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终归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合法地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而前人的积淀和探索也在它的每一次运用中熠熠生辉。(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21期)

杜启文[3](2017)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进入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环境,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关系到教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正确认识和把握主客体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除了导论部分,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新媒体的内涵、特征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首先,根据以往的研究归纳出新媒体的内涵;其次,从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和个体性五个方面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概括;最后,论述了新媒体环境只是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方式,主客体关系是仍然客观存在的。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叁部分,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教育教学、社会关系、心理关系等叁个层面具体的变化发展,以及呈现出的新的特征。第四部分,重点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文章主要从主体建设、客体建设、学校媒体平台搭建、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关荐[4](2016)在《场景知觉中客体的属性及语义关系对变化盲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就是不断接收信息并做出反应的过程。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受器官被接收,其中视觉信息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人类在加工视觉信息时,只有少量的或部分信息被视觉系统和大脑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加工,大量的信息并未由视觉通路传递到大脑。场景中信息的知觉过程,场景中的信息是如何表征的,哪些信息更容易吸引注意获得知觉加工,场景中客体自身的特点还是客体与场景之间的关系主导着场景的知觉过程等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视知觉研究的深入以及具体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的提升,研究者越来越精细地探究人是如何知觉和加工其所见场景的,对场景中客体的知觉过程也引起更多的关注。场景中的变化盲视现象是指当场景中的客体或背景发生变化时没有被注意到的现象。变化盲视现象不仅发生在一般场景知觉过程中,甚至发生在人们非常熟悉的场景中。真实场景中的变化盲视的研究在广告、驾驶以及航天航空等诸多领域中的产品设计和安全生产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试图了解客体的物理属性及关系属性对场景中变化盲视影响。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通过叁个系列研究中8个具体实验考察场景中客体变化盲视产生的特点和机制,以期揭示变化盲视与注意、知觉表征之间的关系。研究一针对以往研究中客体结构属性和特征属性在变化探测过程中优先性的争议,采用迫选和闪烁范式,通过3个具体实验探讨客体的位置、颜色这两种属性在人工场景知觉中完成变化探测任务时是自动化加工还是意识加工,以及这两种属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试图考察这两种属性在变化觉察与盲视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二将研究一中选用的低水平的人工场景拓展到高水平的视觉研究的真实场景。选用真实场景的彩色图片为刺激材料,以迫选和眼动范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个具体实验进一步考察在真实场景中位置和颜色这两种属性对变化盲视产生的影响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叁是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在真实场景中客体的一些综合特征及语义关系对场景中变化盲视的影响。实验材料仍选用真实场景的彩色图片,探测客体显着性与客体的语义一致性关系在变化觉察和识别任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3个具体实验分析语义一致性与客体显着性在变化觉察和变化识别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是否一致,分析客体显着性与语义一致性对注意分配的影响。研究一的结果表明:在场景的变化探测过程中,客体的结构属性和特征属性不受线索提示的影响,不存在加工方式的差异。但客体结构属性的加工会影响到其特征属性的加工,即当客体的位置属性发生变化时,对颜色属性的探测产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盲视。实验中并没有检测到客体的特征属性对其结构属性加工的影响,即当颜色属性发生变化时,观察者依然能够完成对位置属性的变化探测,变化盲视现象相对减少的。在人工场景的变化盲视与变化探测过程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研究二的实验结果发现,在真实场景中客体结构属性和特征属性的主效应都不显着,也没有性别差异。即在真实场景的变化探测过程中位置和颜色两种属性的加工相同。女生更容易探测到客体的颜色变化,对位置变化的探测出现了更多的盲视现象。而男生对场景中客体这两种属性的变化探测没有差异。研究叁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初级的变化觉察任务中,存在视觉显着性效应与语义不.一致效应,即在场景中显着性高的客体更容易觉察到,与场景背景语义不一致的客体更容易觉察到,而低显着性客体和语义一致的客体存在变化盲视现象。在变化识别任务中,语义一致性在两种显着性条件下通过早期的语义主旨和后期的自上而下的加工影响了客体变化识别。通过眼动指标发现在变化探测过程中,显着性只在变化探测的初级觉察阶段会吸引注意,而语义一致性则在能快速的吸引注意外,还能使与背景信息不一致的客体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研究结论:1、在人工场景中,客体的结构属性在场景知觉的加工过程中是有优先性的,且结构属性的变化会影响到特征属性的变化探测,而特征属性的变化不影响结构属性的变化探测。2、人工场景中的变化盲视未出现性别差异。3、真实的场景知觉过程中由于场景中有了更多的由上到下的信息概括,在对场景图片的加工过程中会受到更多的自上而下的信息的影响,客体物理属性的影响作用削弱。4、真实场景中,男女两性在客体不同属性的变化探测上表现不同,男生在客体位置与颜色的变化探测中表现一致,而女生则出现分化,女生对客体颜色变化的探测优于对位置变化的探测,女生当客体位置发生变化时,出现了更多的变化盲视。5、场景客体属性的变化探测在眼动指标上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兴趣区的平均注视时间短、停留时间短、注视次数少,尤其是对客体的特征属性颜色的加工上优于男性。从实验一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物体的位置等结构属性在场景知觉中具有不同于颜色等特征属性的加工方式,在场景知觉中表现出了优先的自动化加工,比较稳定,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而物体的特征属性则在场景知觉中发生相对较晚,并且不稳定,容易受到认知资源的限制。6、场景客体属性的变化探测在眼动指标上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兴趣区的平均注视时间短、停留时间短,注视次数少,尤其是对客体的特征属性颜色的加工上优于男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蒋怀滨,李强,钟财秀,鲜小竹[5](2016)在《表面特征变化方式对客体连续性表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客体回溯范式,探究表面特征变化方式对客体连续性表征的作用。实验1和实验2均采用3(变化方式:不变、渐进变化、随机变化)×2(客体条件:同客体、异客体)混合实验设计,分别考察形状与面积维度的变化方式(不变、渐进变化、随机变化)对客体预览利化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1和实验2,在特征不变条件下客体预览利化效应均显着,而在特征变化条件下(渐进变化或随机变化),该效应被显着削弱甚至消失。该结果说明表面特征变化方式对客体连续性表征的维持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菁菁[6](2015)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主体地位的弱化、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彰显、主客体关系的模糊化和平等化等叁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而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方法产生了启示,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本文来源于《江苏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国祥[7](2015)在《真实场景中的客体显着性和背景一致性对变化探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知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它保证了个体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快速,有效的获取信息。视知觉的研究作为基础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在真实场景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个体的知觉加工。对该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影响场景知觉的因素主要包括场景背景以及目标物的属性特征,如背景的语义一致性,客体的视觉显着性等。已有研究表明背景的一致性信息与客体的显着性特征对场景知觉的注意具有引导作用,但对场景知觉的影响及其加工机制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背景信息与视觉特征谁在主导场景知觉过程。场景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对场景知觉中的背景一致性的研究的材料都是处于不同的中央兴趣区,或者在轮廓,颜色,朝向等方面与场景中的其他客体之间存在特异性,从而与视觉显着性产生混淆。本文的目的就是探查背景一致性与客体显着性在场景知觉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真实的室内全彩图片,利用变化探测范式中来探讨场景知觉中背景一致性与客体显着性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并进一步运用眼动范式来分析背景一致性与客体显着性对注意分配的影响。通过叁个实验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在变化觉察任务中,客体知觉过程表现背景的不一致效应与客体显着性效应。(2)在变化识别任务中,客体的显着性能影响不一致客体的识别效率。在高显着条件下,不一致客体的识别快于一致客体,出现识别的不一致效应;在低显着条件下的一致客体的识别快于不一致客体,出现识别的一致性效应。(3)在变化探测中,注意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背景一致性信息,不一致客体能被更快的注视,同时背景信息在不同显着条件下对不一致客体的识别的表现出不同的识别效率。(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5-05-01)

迟莹莹,张明[8](2014)在《新旧客体亮度变化对预览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预览效应是一种在已经存在的多个旧客体中优先选择多个新客体,对新客体表现出优先加工的现象。目前预览效应与新旧客体亮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论,新客体突现捕获注意观点认为预览效应仅取决于新客体的亮度变化,而旧客体抑制观点认为预览效应仅取决于旧客体的亮度变化。虽然支持旧客体抑制观点的研究在背景亮度控制和预览效应的评估方法上做出了优化,但是采用的与预览条件比较的基线条件还存在问题,一方面全集基线条件引入了优先选择,作为基线条件并不合适;另一方面没有加入半集基线条件,不能衡量预览效应的程度。本研究采用预览搜索范式,在辨别任务中系统考察了新旧客体亮度变化对预览效应的影响,以揭示预览效应与新旧客体亮度变化之间的关系。预实验是进行一个闪光融合颜色校正测试,以测定每个被试与背景亮度相等的颜色刺激的亮度值。实验1和实验2分别在新旧客体颜色相同和不同下,通过操纵新旧客体的亮度变化关系,考察四种新旧客体亮度变化的预览条件,分别与全集基线条件和半集基线条件(都是亮度突现的客体)比较是否可以产生预览效应。两个实验结果一致发现:(1)在新旧客体都与背景等亮度的预览条件下,没有产生预览效应;(2)在仅旧客体是亮度突现或仅新客体是亮度突现的预览条件下,产生了部分预览效应;(3)在新旧客体都是亮度突现的预览条件下,产生了完整的预览效应。这表明,预览效应既取决于旧客体的亮度变化又取决于新客体的亮度变化,并且不受新旧客体颜色关系的影响。同时揭示了预览效应是旧客体抑制机制与新客体突现捕获注意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旧客体抑制机制的作用仅体现在位置水平上。(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杨立状,樊琦,蒋怀滨,邵志芳[9](2014)在《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影响客体连续表征的维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客体回溯范式考察了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对维持客体连续表征的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探索了形状维度上的变化方式(不变、渐变、突变)和亮度维度上的变化方式(不变、渐变、随机变化)对客体预览利化效应的影响。在特征连续条件下(不变或渐变),两个实验都获得了客体预览利化效应。而在特征不连续变化条件下(突变或随机变化),该效应消失。这些结果说明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同样影响客体连续表征的维持。(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倪邦文[10](2013)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主客体关系变化的深层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主客体关系,经历了由"灌输论"时期向"后灌输论"时期的变化,呈现出从不平等逐步走向平等的带有根本性的演变轨迹。在传播主体上,经历着从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西方的力量和宗教的力量等多重竞争力量的变革;在传播渠道和方式上,经历着从一体到多元的信息源的革命性变化、扁平化传播的兴起和把关人权力的分散的变迁;在传播客体的接受特点上,经历着从听其言到观其行的利益导向决定的理念认同、行胜于言的应然要求和更加注重横向比较和横向思维的变化;在传播客体的结构分化上,经历着青年政治精英和普通青年、体制内青年与体制外青年、白领青年和弱势群体青年等群体分化的变动。(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3年10期)

客体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伟大的法典总是产生于重大的政治、社会或技术变革。我国民法典必须彰显时代精神,反映21世纪的时代特征,反映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的特点。而在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民事权利非知识产权莫属。知识产权客体作为知识产权立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最具争议的话题,经历"智力成果说"、"利益关系说"、"知识产品说"等一系列学说的起步发展、成熟阶段,最终到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的颁布,10月1日第一百二十叁条的明文规定开始施行,一路走来,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终归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合法地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而前人的积淀和探索也在它的每一次运用中熠熠生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客体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范丽敏.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J].现代交际.2019

[2].滕雪婷.知识产权客体之“尘埃落定”——浅探《民法总则》颁布前后对知识产权客体的认识变化[J].法制博览.2018

[3].杜启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关荐.场景知觉中客体的属性及语义关系对变化盲视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蒋怀滨,李强,钟财秀,鲜小竹.表面特征变化方式对客体连续性表征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王菁菁.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启示[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

[7].王国祥.真实场景中的客体显着性和背景一致性对变化探测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

[8].迟莹莹,张明.新旧客体亮度变化对预览效应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杨立状,樊琦,蒋怀滨,邵志芳.特征变化的连续性影响客体连续表征的维持[J].心理科学.2014

[10].倪邦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主客体关系变化的深层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3

标签:;  ;  ;  

客体变化论文-范丽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