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侏罗统论文-郑胜,乔玉雷,谭星宇,毛琳,刘德志

中上侏罗统论文-郑胜,乔玉雷,谭星宇,毛琳,刘德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上侏罗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次生孔隙,孔隙结构,储层物性,成岩作用

中上侏罗统论文文献综述

郑胜,乔玉雷,谭星宇,毛琳,刘德志[1](2018)在《准中4区块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分析准中4区块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特征和物性特征,研究沉积相带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较低;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其中岩屑多为火成岩岩屑,矿物之间颗粒支撑,分选中等。储层物性整体上具有中—低孔中—低渗的特征,以粒间溶蚀孔隙为主,喉道多为分选较差的细喉型;局部方解石胶结物较发育,形成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沉积相带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曲流河边滩、叁角洲分支河道等粗粒砂岩,泥质含量较低,物性较好。酸性流体对早期胶结物的溶蚀是优质储层形成的根本原因,压实作用和后期方解石连晶式胶结是粒间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绿泥石黏土膜大量发育而堵塞喉道,造成局部储层渗透率较低。该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廖焕宇,黄迪颖,沈炎彬[2](2018)在《中国中上侏罗统叁饰叶肢介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肢介是生存于内陆水域的小型甲壳动物,在中生代十分繁盛,对于陆相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侏罗纪陆相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叶肢介化石,"自流井真叶肢介群"是中上侏罗统最具代表性的叶肢介组合,其成员包括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中上侏罗统的40余种真叶肢介、柴达木叶肢介和叁饰叶肢介等。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工作显示:我国中上侏罗统许多曾被描述具有小网状装饰的真叶肢介标本具备典型的小凹坑—网状聚集—线性排列的壳瓣装饰特征,应属于叁饰叶肢介科,而非真叶肢介。叁饰叶肢介科在我国中上侏罗统分布广泛,所组成的叶肢介群落可称之为"叁饰叶肢介群"。该叶肢介群可划分为两个组合:西山窑阶的下组合和头屯河阶的上组合。下组合以Triglypta ziliujingensis、T.haifanggouensis、Qaidamestheria等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山窑阶的海房沟组、龙门组、窑街组、延安组、西山窑组、下沙溪庙组、杨树庄组、"含山组"、大煤沟组上部等;而上组合分异度明显高于下组合,以T.ovata、T.manasica、Tianzhuestheria、Liaoxiestheria等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头屯河阶的髫髻山组、王家山组、马凹组、红沟组、头屯河组、七克台组等。这两个叶肢介组合的区分对于中晚侏罗世陆相地层的对比和划分,侏罗纪年代地层框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张前旗,李建国,黄迪颖[3](2018)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上侏罗统海房沟组孢粉组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村一带是着名的道虎沟生物群的代表性产地,本文对这里的柳树湾剖面海房沟组进行了孢粉分析,揭示了道虎沟生物群发育的古植被组成面貌,为研究这一中国北方中、晚侏罗世重要生物群的生态系统及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当前样品含有数量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但分异度不高,共计20属15种及若干未定种。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占优势为特征,其中以Alisporites和Pseudopicea含量最突出,其次为Quadraeculina和Podocarpidites。掌鳞杉类Classopollis常见,蕨类和苔藓孢子则非常匮乏。孢粉组合的时代很可能为中侏罗世末,但也不排除至晚侏罗世早期的可能。孢粉组合显示道虎沟生物群发育时期研究区的植被为以裸子植物松柏类针叶林为主的景观,气候温凉、湿度中等。(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于景维,叶勇,柳妮,朱永才,文华国[4](2018)在《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中上侏罗统储集层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阜东斜坡区中上侏罗统头屯河组和齐古组是近期勘探重点。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和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储集层特征差异,包括储集层岩矿特征和物性特征差异。岩矿特征中重点对碎屑、填隙物以及孔隙类型和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物性特征中重点对储集层类型进行研究,发现齐古组储集砂层储集质量总体上要好于头屯河组。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阜东斜坡区中上侏罗统储集层特征差异主要受构造、沉积相、异常压力和成岩作用复合控制,构造演化的差异是导致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储集层特征差异的最关键因素,头屯河组物性最好储集层的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齐古组物性最好储集层的微相类型为分流河道,异常压力对原生孔隙保存以及黏土矿物发育位置起到重要影响,成岩作用对于重点层位储集层物性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凝灰质的蚀变序列对于后期油气开发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赵振斌[5](2018)在《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河湖相沉积发育,记录了重要的构造演变信息,蕴含了丰富的煤、油气等资源。其中侏罗纪是我国西北地区构造演化重要的转型时期,大量的沉积盆地开始发育或扩展。由于缺乏精确的地质年代资料,对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及资源成藏机制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选择河西走廊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开展研究,通过对两个盆地中-上侏罗统磁性地层年代和天文年代研究,获得了精确的地层年代;对研究中-晚侏罗世西北地区构造-沉积演化过程,认识盆地多种能源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凤翔ZB26-32钻孔岩芯、河西走廊西段赤金宽台山ZK1901钻孔岩芯和实测剖面沉积相分析,宝鸡凤翔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可划分出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安定组划分出湖泊相;宽台山地区上侏罗统赤金堡组可划分出山麓冲积扇相、扇叁角洲相和湖泊相。(2)岩石热退磁和岩石磁学分析结果显示,灰绿色调样品载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少量磁赤铁矿和针铁矿;棕红色调和含有红色斑点样品,载磁性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含少量针铁矿和磁铁矿以及极少量磁黄铁矿;部分棕灰色、棕红色和灰黑色调样品载磁性矿物基本为赤铁矿和磁铁矿等量共存,含有少量磁赤铁矿。(3)赤金宽台山ZK1901钻孔岩芯上侏罗统获得20个正极性和20个负极性带,可与GPTS2012中M28A-Dr.2r至M34Bn.1n相对应,年龄为162.39-158.30Ma,相当于Oxfordian期中期,确定宽台山一带存在上侏罗统赤金堡组。宝鸡凤翔ZB26-32钻孔中侏罗统获得17个正极性和16个负极性带,可与M39n.4n至M42n.7n相对应,直罗组年龄为168.63 Ma-166.27 Ma,相当于Bajocian晚期-Callovian早期;安定组下段年龄为166.27 Ma-165.65 Ma之间,相当于Callovian中期。(4)对钻孔自然伽玛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分析,识别出沉积地层中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其中ZK1901钻孔赤金堡组识别出400 ka长偏心率周期、95 ka短偏心率周期、44 ka斜率周期和18 ka岁差周期,对应的旋回地层厚度为30.66 m、6.33 m、3.17 m和1.25 m。ZB26-33钻孔直罗-安定组识别出125 ka短偏心率周期和44 ka斜率周期,对应的旋回厚度为6.54 m和1.98 m。通过对钻孔GR测井曲线的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提取,并调谐到Laskar天文模型的理论周期上,ZK1901钻孔赤金堡组中段包含10.5个400 ka和44个95 ka周期,持续时间约4.2 Myr;ZB26-33钻孔直罗组和安定组下段包含21个125 ka周期,持续时间约2.63 Myr。(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杨永太[6](2016)在《中国西北地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发育特征,指示帕米尔高原的重大碰撞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露头和钻井资料表明,在早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广泛沉积了河流-湖泊环境的砂泥岩,并形成了重要的煤系地层。但是,在晚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经历了区域性的挤压事件,逆冲和褶皱变形广泛发育,上侏罗统的红色泥岩和厚层砾岩只沉积在局部地区。下面简单描述各地区在晚侏罗世的构造变形和地层发育特征。北山地(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板块会聚、板块俯冲与造山过程、专题13: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专题14:造山带深部过程》期刊2016-10-15)

白培荣,李月森,符宏斌,马德胜,曾禹人[7](2016)在《西藏仲巴县隆格尔地区中—上侏罗统仁多组与下伏岩系角度不整合的发现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藏1∶5万塔惹增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通过剖面测制及路线地质调查,于仲巴县隆格尔乡西侧爬杆荣勒一带,发现了中—上侏罗统仁多组呈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二迭系下拉组地层之上,该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了冈底斯造山带中中生代与晚古生代之间存在一次明显的造山运动,对进一步探讨冈底斯造山带的地史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2016年03期)

李菡韵,杨洪志,钟兵,徐建亭,刘勇[8](2016)在《阿姆河右岸B区西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单井取心及分析资料对阿姆河右岸B区西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明确了该区主要储层岩性以砂屑及生屑等类型的灰岩为特征,次生溶孔、残余原生空隙与裂缝共同作为有利储集空间,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纵向上储层主要分布于XVac层、XVp层以及XVm层,但储层各单层厚度较薄,横向上分布不连续,平面上主要以加登、北加登及东伊利吉克区域最为发育。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储层的发育特征主要受到沉积期相控、成岩期溶蚀作用与后期构造裂缝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6年02期)

田雨[9](2016)在《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中上侏罗统礁滩储层地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姆河右岸区块横跨阿姆河盆地东北部,是中亚天然气管道及西气东输的主供气源地,主要发育盐下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天然气资源丰富。阿姆河右岸经历了卡洛夫期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向牛津期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沉积微相类型丰富,储层类型多样。与国内碳酸盐岩主要勘探开发的台缘礁滩、台内白云岩滩及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不同,阿姆河右岸主要勘探开发对象集中在台内及台缘斜坡两个相区,而台内及台缘斜坡规模性储集体类型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楚,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着勘探开发进程,沉积储层研究对于碳酸盐岩天然气高效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本论文以阿姆河右岸地区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露头、岩芯、薄片、录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台内及台缘斜坡礁滩储层的发育特征、成因类型、主控因素及地质模式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卡洛夫-牛津阶层序地层格架,厘清岩石地层、电性地层与层序地层单元间的关系,形成碳酸盐台地体系不同相区多重地层统层方案。前人将阿姆河右岸西部台地边缘与台内相区卡洛夫-牛津阶划分出8个岩性段,在中东部台缘斜坡与盆地相区划分出6个岩性段,不同相区间岩石地层单元等时对比关系不清,影响地质规律认识。通过野外露头岩石学特征、岩性组合规律深入研究,将露头岩石地层单元与钻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等进行对比,对各岩性段界面以及内部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了阿姆河右岸卡洛夫-牛津阶岩石地层单元的精细地层对比关系。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识别出了不同级别层序地层界面,将阿姆河右岸卡洛夫-牛津阶划分为两个叁级层序。单个叁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组成,体系域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出两个准层序组及若干个准层序。通过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厘清了岩石地层、电性地层与层序地层单元间的对比关系,形成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台地体系不同相区间的多重地层统层方案,进而完成了右岸60余口井的卡洛夫-牛津阶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得到油田公司采纳并应用于生产,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勘探的碳酸盐岩各岩性段区域上等时地层对比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恢复了阿姆河右岸卡洛夫期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向牛津期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过程,揭示了不同地区岩石地层单元类型及岩石组合特征差异的地质基础,为台内与台缘斜坡相区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2.基于取芯段沉积微相与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微相相序演化标准剖面,创建了台内及台缘斜坡沉积微相高分辨率图形聚类测井相定量解释图版,实现全井段沉积微相连续解释,揭示了台内与台缘斜坡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阿姆河右岸卡洛夫-牛津阶发育完整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台内与台缘斜坡沉积微相类型丰富,岩石类型多样。基于取芯资料建立沉积微相测井识别图版,有助于实现全井段沉积微相连续解释及台内与台缘斜坡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在取芯资料岩石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缘斜坡及盆地相区各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长井段连续取芯资料深入分析,建立了台内与台缘斜坡沉积微相相序演化标准剖面。建立岩芯段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样式,形成台内与台缘斜坡不同沉积微相常规测井、聚类测井相、成像测井相模式,创建了台内及台缘斜坡沉积微相高分辨率图形聚类测井相定量解释图版,实现全井段沉积微相连续解释。通过单井沉积微相分析与地震相分析相结合,编制了联井及平面沉积微相图,揭示了台内与台缘斜坡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3.开展台内与台缘斜坡礁滩储层特征与定量评价研究,明确储集空间与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演化阶段,建立了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定量解释模版,确定了碳酸盐岩储层下限及流体识别标准。阿姆河右岸卡洛夫-牛津阶台内与台缘斜坡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粒内及粒间溶孔为主,台内高能颗粒滩保留部分原生孔,中东部台缘斜坡区裂缝发育。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为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类型;包括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在内的埋藏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成岩流体古温度与古盐度、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分析,划分了成岩演化阶段,分别建立了台内与台缘斜坡成岩与孔隙演化模式,为储层成因分析奠定了基础。在分区、分层矿物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选取适合台内与台缘斜坡碳酸盐岩的测井解释数学模型,通过测井资料统计及实验室分析数据优选合理参数,形成了台内与台缘斜坡碳酸盐岩储层常规测井定量解释模版;在裂缝类型识别的基础上,开展了成像测井缝洞定量解释。结合测井多参数交会图版以及试油结论等生产数据,明确了台内与台缘斜坡碳酸盐岩孔隙度4%的保守储层下限级别。通过多手段流体性质判别研究,确立了流体类型划分标准,即:气层sw≤50%、气水同层50%<sw<70%、水层:sw≥70%,为气水界面识别、气藏类型研究、储量计算、试油层段以及开发射孔段的选取奠定了基础。4.划分台内与台缘斜坡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建立不同类型储层综合识别图版,创建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变量的储层类型定量判别模型,分析储层形成主控因素,明确规模性储层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建立了台内与台缘斜坡储层类型分布模式。台内与台缘斜坡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及组合方式的多样,揭示出储层类型及成因的复杂性,明确储层类型平面及纵向分布规律对于高效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基于岩芯、物性分析及测井资料,揭示出阿姆河右岸台内与台缘斜坡相碳酸盐岩发育孔隙型、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缝洞型四类储层,建立了各类储层综合识别图版。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类储层测井响应值进行分析,建立了深浅电阻比值(RD/RS)、密度中子总孔隙度与声波孔隙度差值(Φt-Φs)为多变量的储层类型测井定量识别模型,形成了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定量储层类型划分方法,解决了储层类型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各类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孔隙型与孔洞型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层序界面及相关溶蚀作用,裂缝孔隙型储层主要受控于受沉积微相、裂缝及相关溶蚀作用,缝洞型储层主要受控于裂缝和相关埋藏溶蚀作用。结合层序格架内联井储层对比等分析,明确规模性储层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建立了台内与台缘斜坡储层类型分布模式。5.揭示了萨曼杰佩为隐伏古隆起上迭置的厚层台内滩,打破了前人对该气田主力产层为台缘堤礁的传统认识,明确了规模性台内滩发育的沉积地质特征、控制因素及展布规律,建立了规模性台内滩发育模式,指导了阿姆河右岸西部多个规模性台内滩的发现。前人研究认为右岸西部发现的萨曼杰佩气田为台地边缘礁滩相气田。岩石微相与地震相分析相结合,揭示出萨曼杰佩气田下牛津组产层为隐伏古隆起上迭置连片的厚层台内颗粒滩,打破了该主力气田产层为“台缘堤礁”的地质认识。古地貌与海平面变化分析相结合,明确了台内滩平面展布、发育层位、滩体类型及组合特征、规模性台内滩储集体发育条件,建立了台内滩发育的地质模式。隐伏基底古隆起发育区古地貌高部位滩体单层厚度大,垂向上多期迭置,横向展布范围广,形成规模性迭合台内滩;古地貌低洼部位滩体单层厚度薄,总厚度小,台内滩规模有限,层序地层格架内台内滩储层发育于准层序组中上部。基于古地貌对台内滩发育控制作用的地质认识,通过过层拉平技术、补偿厚度法、残余厚度法,识别出西部查尔朱及坚基兹库尔古隆起发育多个次级古地貌高地。预测了多个规模性迭合台内滩发育区,并得到钻探证实,指导了阿姆河右岸西部多个规模性台内滩的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6-03-23)

黎彩凤,旷理雄,郭建华,蔡文杰[10](2016)在《巴布亚盆地中上侏罗统烃源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研究区岩心资料和钻井油气地球化学资料,系统研究了巴布亚盆地中上侏罗统烃源岩特征。研究表明,盆地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主要发育在Imburu组、Koi-Iange组、Barikewa组和Magobu组,沉积厚度较大,平均厚度368m,岩性主要为海相、海陆过渡相页岩和泥岩。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中等,局部较高,全区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40%~2.25%,平均有机碳含量1.57%;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Ⅱ2型次之,有机质热演化普遍达到成熟阶段,局部为高成熟-过成熟(Ro为0.5%~1.3%,局部高达2.1%),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表明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07期)

中上侏罗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肢介是生存于内陆水域的小型甲壳动物,在中生代十分繁盛,对于陆相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侏罗纪陆相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叶肢介化石,"自流井真叶肢介群"是中上侏罗统最具代表性的叶肢介组合,其成员包括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中上侏罗统的40余种真叶肢介、柴达木叶肢介和叁饰叶肢介等。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工作显示:我国中上侏罗统许多曾被描述具有小网状装饰的真叶肢介标本具备典型的小凹坑—网状聚集—线性排列的壳瓣装饰特征,应属于叁饰叶肢介科,而非真叶肢介。叁饰叶肢介科在我国中上侏罗统分布广泛,所组成的叶肢介群落可称之为"叁饰叶肢介群"。该叶肢介群可划分为两个组合:西山窑阶的下组合和头屯河阶的上组合。下组合以Triglypta ziliujingensis、T.haifanggouensis、Qaidamestheria等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西山窑阶的海房沟组、龙门组、窑街组、延安组、西山窑组、下沙溪庙组、杨树庄组、"含山组"、大煤沟组上部等;而上组合分异度明显高于下组合,以T.ovata、T.manasica、Tianzhuestheria、Liaoxiestheria等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头屯河阶的髫髻山组、王家山组、马凹组、红沟组、头屯河组、七克台组等。这两个叶肢介组合的区分对于中晚侏罗世陆相地层的对比和划分,侏罗纪年代地层框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上侏罗统论文参考文献

[1].郑胜,乔玉雷,谭星宇,毛琳,刘德志.准中4区块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8

[2].廖焕宇,黄迪颖,沈炎彬.中国中上侏罗统叁饰叶肢介群[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张前旗,李建国,黄迪颖.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上侏罗统海房沟组孢粉组合[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4].于景维,叶勇,柳妮,朱永才,文华国.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中上侏罗统储集层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分析[J].地质学报.2018

[5].赵振斌.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D].兰州大学.2018

[6].杨永太.中国西北地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发育特征,指示帕米尔高原的重大碰撞事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板块会聚、板块俯冲与造山过程、专题13: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专题14:造山带深部过程.2016

[7].白培荣,李月森,符宏斌,马德胜,曾禹人.西藏仲巴县隆格尔地区中—上侏罗统仁多组与下伏岩系角度不整合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贵州地质.2016

[8].李菡韵,杨洪志,钟兵,徐建亭,刘勇.阿姆河右岸B区西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6

[9].田雨.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中上侏罗统礁滩储层地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10].黎彩凤,旷理雄,郭建华,蔡文杰.巴布亚盆地中上侏罗统烃源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标签:;  ;  ;  ;  

中上侏罗统论文-郑胜,乔玉雷,谭星宇,毛琳,刘德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