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蕨论文-吴晓俊,楼柯浪,陈贤兴,潘太仲,浦锦宝

凤尾蕨论文-吴晓俊,楼柯浪,陈贤兴,潘太仲,浦锦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凤尾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凤尾蕨属,药用植物,浙江地区,资源调查

凤尾蕨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俊,楼柯浪,陈贤兴,潘太仲,浦锦宝[1](2019)在《浙江凤尾蕨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凤尾蕨属Pteris Linn.属于凤尾蕨科,系Linn.于1753年建立~[1];至今已发现的种类约有3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78种,分布于西南、华南和华东地区。本属为陆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直立或斜升,少有横卧;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棕色,坚硬,边缘常有睫毛。叶簇生,叶柄上面有沟,自基部向上有V形维管束1条;(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邹娟,赵臣亮,何康,谭宏燕,张敬杰[2](2019)在《银叶凤尾蕨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银叶凤尾蕨Pteris cretica var.silvestris的化学成分。方法银叶凤尾蕨90%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半制备液相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β,16α-diol-ent-kaurane(1)、2β,6β,15α-trihydroxy-ent-kaur-16-ene(2)、multikaurane A(3)、2β,15α-diol-ent-kaur-16-ene(4)、cycloart-25-en-3β,24-diol(5)、(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6)、β-谷甾醇(7)、正十二烷醇(8)、正十四烷酸(9)、正十六烷酸(10)、十七烷酸乙酯(11)、硬脂酸(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10期)

唐田田,王天莹,毛效贤,邹娟,何康[3](2019)在《溪边凤尾蕨的化学成分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索溪边凤尾蕨羽片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取试管法、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分别对溪边凤尾蕨羽片的石油醚提取液、水提取液、95%乙醇提取液进行研究,通过多种化学试剂的显色反应或沉淀反应,对其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溪边凤尾蕨羽片可能含有糖及苷类、有机酸类、酚类、甾体类、黄酮类、油脂类、香豆素类、蒽醌类和鞣质类成分。结论:初步得出溪边凤尾蕨羽片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为溪边凤尾蕨羽片的提取分离等一系列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约翰·缪尔著,邱婷婷[4](2019)在《凤尾蕨森林》一文中研究指出这种凤尾蕨虽然常见,却显示出茁壮的生命之美,让植物学家们崇敬不已。我丈量了一些成熟的枝干,居然有两米多高。它们宽阔的叶子高高地生长在光滑强壮且密实的枝干上,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天花板,人可以在下面直立行走而不被发现。阳光从这有生命的"天花板"上透过,照射在叶片的脉络上,构成无数灰色和黄色玻璃镶嵌成的美丽的画面,这就是蕨类植物创造出的童话梦境。小型动物仿佛在热带雨林中一般穿梭其中。我目睹整群羊从这蕨类植物丛的一边消失,在几百米外的另一边出现。我仅仅能从叶片的摇摆颤动中判断羊群的行进过程。很神奇的是,羊群穿(本文来源于《小学生导刊(中年级)》期刊2019年06期)

张娜,杨柳,蓝香萱,曾钰,何康[5](2019)在《多羽凤尾蕨化学成分的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多羽凤尾蕨的化学成分。[方法]本实验主要对多羽凤尾蕨的水提液、乙醇提取液及石油醚提取液进行系统预试验研究,结合薄层色谱分析对其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的判断和确定。[结果]多羽凤尾蕨中可能含有糖苷类、有机酸类、酚类、黄酮类、鞣质类、香豆素及其苷类、挥发油及油脂类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多羽凤尾蕨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邹娟,周丹,杨雅欣,王祥培,何康[6](2019)在《苗药岩凤尾蕨不同采收期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岩凤尾蕨植物不同采收期的HPLC指纹图谱,为该药材采收期的确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乙腈-0.1%乙酸溶液为洗脱系统,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测定10批岩凤尾蕨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对不同月份的岩凤尾蕨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相似度比较。结果:建立了10批不同采收期岩凤尾蕨HPLC指纹图谱,确立了10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830~0.964。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10批岩凤尾蕨分为2大类。结论:不同采收期岩凤尾蕨成分种类上差异不明显,但成分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管玉格,胡文忠,姜爱丽,徐永平,姬亚茹[7](2018)在《阔叶凤尾蕨提取工艺优化及对鲜切苹果保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总萜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阔叶凤尾蕨中总萜最佳提取工艺,用总萜含量为0、2、4、8 mg/m L的阔叶凤尾蕨提取液浸泡鲜切苹果,从失重率、硬度、褐变值、抗坏血酸(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菌落总数及感官评定等方面评价其对鲜切苹果的保鲜效果。结果显示,总萜最佳提取工艺为以95%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1∶15(g∶m L),75℃下提取2 h,阔叶凤尾蕨提取物总萜含量为1. 39 mg/g。阔叶凤尾蕨提取液处理鲜切苹果结果表明,阔叶凤尾蕨提取液可减缓鲜切苹果失重率及硬度的下降,延缓鲜切苹果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抑制贮藏期间苹果表面微生物的生长,较好地维持了鲜切苹果的感官品质,4 mg/m L阔叶凤尾蕨提取液保鲜鲜切苹果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12期)

王小娇,王佳玫,杨东梅,王发国,陈红锋[8](2019)在《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出的复合群之一,成员间仅以植株的高度、羽片的大小、裂片间隙的大小、裂片先端的形状或孢子囊群的长短等细小的特征相区别。为确定该复合群某些成员的分类学位置,并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选取了3个叶绿体DNA片段atp B、mat K和trn L-F构建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孢粉学证据,探讨该复合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百越凤尾蕨和傅氏凤尾蕨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把百越凤尾蕨归并到傅氏凤尾蕨中;硕大凤尾蕨与傅氏凤尾蕨的关系较远,但其孢子形态与傅氏凤尾蕨有一定重迭,两者的亲缘关系待深入研究;线裂凤尾蕨是一独立的种,与该复合群其它成员明显不同;隆林凤尾蕨都较早分化出来,单独作为一支,但其孢子形态多变,暗示其可能是杂种起源。(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5期)

杨东梅,王佳玫,王小娇,王发国[9](2018)在《凤尾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凤尾蕨属(Pteris L.)隶属于凤尾蕨科(Pteridaceae)。由于自然杂交和多倍化的频繁发生,凤尾蕨属拥有多个复合群,属内种间界限模糊,部分类群孢子体形态极为相似。该属的分类学研究主要经历了经典分类学、微观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4个阶段。由于叶脉联结的不稳定性,经典分类学阶段主要以叶脉联结的情况作为该属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微观形态学阶段发现,孢子表面纹饰有助于揭示该属的种间关系,而气孔器类型则是该属区分于其他属的有效依据;细胞学阶段揭示,该属主要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而且该属存在多个复合群;分子系统学阶段进一步揭示该属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目前正逐步对该属复合群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条纹凤尾蕨复合群(P.cadieri complex)和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fauriei complex)上,其研究范围尚有待扩大。理清复合群的起源问题和成员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该属的分类学问题,还有助于推动该属物种起源与分化规律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汉斌[10](2018)在《世界凤尾蕨属系统发育关系获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昆明2月4日电 (赵汉斌)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张良博士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的张丽兵研究员合作,重建了世界凤尾蕨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的系统进化主流期刊《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2-05)

凤尾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银叶凤尾蕨Pteris cretica var.silvestris的化学成分。方法银叶凤尾蕨90%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半制备液相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β,16α-diol-ent-kaurane(1)、2β,6β,15α-trihydroxy-ent-kaur-16-ene(2)、multikaurane A(3)、2β,15α-diol-ent-kaur-16-ene(4)、cycloart-25-en-3β,24-diol(5)、(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6)、β-谷甾醇(7)、正十二烷醇(8)、正十四烷酸(9)、正十六烷酸(10)、十七烷酸乙酯(11)、硬脂酸(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凤尾蕨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俊,楼柯浪,陈贤兴,潘太仲,浦锦宝.浙江凤尾蕨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9

[2].邹娟,赵臣亮,何康,谭宏燕,张敬杰.银叶凤尾蕨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19

[3].唐田田,王天莹,毛效贤,邹娟,何康.溪边凤尾蕨的化学成分预试验研究[J].山东化工.2019

[4].约翰·缪尔著,邱婷婷.凤尾蕨森林[J].小学生导刊(中年级).2019

[5].张娜,杨柳,蓝香萱,曾钰,何康.多羽凤尾蕨化学成分的预试验研究[J].广东化工.2019

[6].邹娟,周丹,杨雅欣,王祥培,何康.苗药岩凤尾蕨不同采收期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

[7].管玉格,胡文忠,姜爱丽,徐永平,姬亚茹.阔叶凤尾蕨提取工艺优化及对鲜切苹果保鲜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8].王小娇,王佳玫,杨东梅,王发国,陈红锋.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J].广西植物.2019

[9].杨东梅,王佳玫,王小娇,王发国.凤尾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J].热带生物学报.2018

[10].赵汉斌.世界凤尾蕨属系统发育关系获重建[N].科技日报.2018

标签:;  ;  ;  ;  

凤尾蕨论文-吴晓俊,楼柯浪,陈贤兴,潘太仲,浦锦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