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色性状论文-郑婧,张爱爱,胡志程,付秋实,王怀松

叶色性状论文-郑婧,张爱爱,胡志程,付秋实,王怀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色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甜瓜,黄化性状,叶绿素含量,遗传规律

叶色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郑婧,张爱爱,胡志程,付秋实,王怀松[1](2019)在《甜瓜叶色黄化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甜瓜叶色突变体不仅是研究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发育、光合特性及相关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理想材料,也是甜瓜遗传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由于甜瓜叶色突变体自然突变发生频率较低,其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甜瓜叶色突变的遗传分析和叶色调控基因的定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薄皮甜瓜自然黄化突变体材料‘1521’与正常叶色厚皮甜瓜‘1531’为亲本材料构建分离群体,对其叶色遗传、叶绿素含量及部分植物学性状进行初步研究,通过苗期(二叶一心)测定植株叶绿素SPAD值、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F2群体调查黄化苗及正常苗的分离比,并进行卡方测验分析,确定其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苗期叶色表现为黄化,植株细弱,随着真叶的长出,黄化差异越来越明显。黄化突变体‘1521’SPAD平均值为16.68,叶绿素a含量为0.0046 mg·g-1,叶绿素b含量为0.0017 mg·g-1,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2460 mg·g-1;正常叶色材料‘1531’SPAD平均值为30.87,叶绿素a含量0.0122 mg·g-1,叶绿素b含量0.0038 mg·g-1,类胡萝卜素含量0.5155 mg·g-1,黄化突变体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比正常植株分别减少了62.30%、55.26%、52.28%;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显着低于叶色正常植株,总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素含量的比值也低于叶色正常植株。随着叶龄的增大,叶片恢复部分绿色。F1代植株均为正常叶色植株,SPAD值为33.02,叶绿素a含量为0.0081 mg·g-1,叶绿素b含量为0.0025 mg·g-1,类胡萝卜含量为0.3489mg·g-1,居于双亲之间。F2群体SPAD值与叶绿素a、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0.810、0.809、0.775;总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a、b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99。F2播种406株,其中叶色正常植株310株,黄化植株96株,表型鉴定结果经卡方检验,正常叶色对黄色叶色符合3︰1比例,说明正常叶色对黄色叶色为显性,黄化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孙璇[2](2018)在《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本研究所用材料为自然突变产生的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BY,该材料主要特点是整个生育期叶色黄绿,能够直接观察分辨,通过观察分析该突变体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方法发掘其育种价值,并初步探究油菜黄绿特殊叶色形成原因,为白菜型油菜育种提供遗传种质资源。研究发现:BY生育期、株高显着小于对照CK,可为矮杆、早熟品种选育提供备选基因。BY根茎所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K,BY籽粒所含硫苷极显着低于CK,能为低硫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BY有效分枝位,有效分枝数,20角粒数,千粒重极显着小于CK。BY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极显着低于CK,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大于CK;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BY净光合速率极显着低于CK。BY的Fo、Fv/Fm、Fv'/Fm'、QP、QN、ΦPSⅡ和ETR显着低于CK。BY组成基粒的类囊体数较少但排列整齐。初步说明BY产量性状较CK降低与叶绿体结构改变、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参数降低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吴培培[3](2018)在《彩叶植物岭南槭种子性状与幼苗生长及叶色表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彩叶植物是园林植物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应用乡土彩叶植物,对于营造特色植物景观、丰富植物景观多样性、提升植物景观品质,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岭南槭(Acer tutcheri)是我国华南地区特有彩叶植物,春叶绯红,秋叶斑斓,冬叶彤红,季相特征明显,适合庭院孤植、片林造景和道路绿化。但是岭南槭作为华南地区乡土植物,尚有待开发,因缺乏种质资源,所以在日常应用中少之又少,故亟待开展种质资源培育与引种研究。本文以广东地区岭南槭主要分布区的不同种源家系的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种子性状测定、幼苗生长观测及叶片色素含量的测定,了解岭南槭不同种源家系种子形态特征、引种地幼苗生长表现和不同种源地叶片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广东地区岭南槭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筛选和岭南槭在华南地区的植物配置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岭南槭种子性状种源间存在差异。肇庆黑石顶(HSD)种源的种子最厚最宽,深圳七娘山(QNS)种源的种子最薄最窄且种长最小;惠州南昆山(NKS)种源的种长最大,种子千粒质量最高,发芽率最高。不同家系间也存在差异,QNS6家系的种子最厚;QNS10家系种长最大;QNS2家系种子最宽,约为QNS13家系的3倍;HSD9家系的翅长最大;NKS15发芽率最高。种宽与种厚、种长、翅长正相关;翅长与年均高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经度和年均温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岭南槭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千粒质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2)幼苗地径与苗高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地径速生期在4-8月份,苗高速生期在3-5月份。3个种源11个家系近3年生幼苗,平均地径为7.55 mm,平均苗高为43.80 cm。在广州低海拔地区,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幼苗叶色在春季和秋冬季叶色都有明显变化。幼苗在7月末至8月末,叶片受日灼伤害最大。(3)不同家系的幼苗叶色值L*和b*变化趋势一致。7月下旬至8月下旬,幼苗叶片表现为明度大、颜色浅、叶片黄绿。彩叶生长表现与叶色值a*变化趋势相同,HSD种源和NKS种源在2月底至6月底红叶较明显。幼苗叶色值a*均在10月底之后增大,不同家系增大幅度不完全相同。1号、10号和11号家系幼苗在上半年的彩叶表现优于其他家系,4号、7号、8号和9号家系幼苗在10月末至11月末的彩叶生长表现比其他家系更显着,红叶特征也更明显。低温促进岭南槭叶色的表达。采种地海拔越高、年均温越低、年降水量越小,幼苗叶色季相景观越明显。(4)影响岭南槭叶色呈现的主要原因是各色素所占比例不同。从9月至12月,叶片中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逐渐降低,花色苷相对含量逐渐升高。不同色素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相应地发生改变,即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花色素苷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不同种源不同海拔,叶色变化时间前后规律是:NL(韶关南岭)>HSD>QNS。QNS和HSD两个种源地的岭南槭叶片中叶绿素a/b值和类胡萝卜素在10月中下旬接近最低值,NL种源地岭南槭叶片中叶绿素a/b值和类胡萝卜素在10月中上旬接近最低值,比QNS和HSD两种源地稍早。HSD、NL和QNS种源地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分别在10月中上旬、10月中下旬和11月中下旬开始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张珂,孙冰,廖绍波,吴培培,闫玮明[4](2017)在《岭南槭叶色表现与色叶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岭南槭自然分布于泛珠叁角低山丘陵区,春季新叶与秋冬变叶期色彩艳丽,可广泛用于岭南地区城镇绿化。选取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七娘山的岭南槭天然群落为对象,开展其色叶期物候观测,量化其年周期叶片色彩值,比较研究其最佳观赏期,探究影响叶色表达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1)不同地区岭南槭色叶期具有差异,南岭最佳观赏期为11月份,黑石顶为11月上旬~12月上旬,七娘山为12月份;(2)岭南槭色叶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着(P<0.05);(3)岭南槭红叶始期与经度、土壤速效K含量显着正相关,最大色差值与速效K呈极显着正相关,最佳观赏期持续时间与海拔、有效Cu显着负相关,最佳观赏期的最大色差值与纬度极显着负相关,红叶期持续时间与全K呈显着负相关,与有效P、有效Cu呈极显着负相关;(4)岭南槭红叶最佳观赏期由北到南逐渐延迟,海拔、经度、纬度较低,土壤中全K、有效P、有效Cu的含量较低,速效K含量较高,有利于岭南槭红叶景观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邵玲,周澄,钟春燕,欧宇丹,杨婷娟[5](2017)在《田间遮阴不同叶色型苋菜农艺性状及其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半开放式田间遮阴处理,探讨不同叶色型苋菜在早春弱光环境下的农艺性状及其叶片生理变化,为筛选耐阴性的苋菜品种及其规模生产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田间遮阴14d后,各叶色型苋菜株高、植株冠径增加,干物质积累减少,根冠比下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总量极显着降低,Chla的降幅低于Chlb,Chla/Chlb比值增大,总抗氧化能力下降幅度为:圆叶绿苋(YL)>台湾红苋(TH)>尖叶绿苋(JL)>阿里山红苋(AH)。红叶型苋菜叶中苋菜红素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k Ama/Chl上升极为显着,揭示该色素有别于花青素苷的弱光生理调控机制。不同叶色型苋菜对弱光胁迫响应各异,田间遮阴抑制了TH的出叶数及其生长,花红苋(AH)对弱光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遮阴后期叶面积增加14.6%~26.7%,苋菜红素含量显着上升。4种供试品种的田间耐阴性为:AH>YL>JY>TH。TH和JL适合全光照条件生长;结合AH和YL的产量和株型品质分析,AH更适合在广东珠叁角地区早春田间栽培。(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李志勇[6](2016)在《西藏野生大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与大麦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一直是大麦育种栽培的主要方向。大麦产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学位论文以西藏野生大麦和经EMS处理得到的叶色黄化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对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对影响大麦产量的叶色黄化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找到在杭州气候条件下西藏野生大麦产量的主导性状,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叶色黄化基因的遗传机理。主要研究结果有:西藏野生大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1.选取西藏野生大麦品种40份,其中二棱大麦20份,六棱大麦20份的农艺性状进行极差与变异系数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与群体间性状差异明显。说明了西藏野生大麦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对西藏野生六棱大麦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为:百粒重>株高>每穗粒数>穗长>穗下节长>分蘖数>芒长。通过通径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株高、百粒重、每穗粒数和分蘖数与产量显着相关,其中与百粒重的直接相关系数最高,为0.829。各性状间的间接相关系数有正有负。在杭州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下,最优的西藏野生六棱大麦的性状应为百粒重大,株高适中(中秆、矮秆),分蘖数和每穗粒数相对较少,同时注意各性状之间协调。3.对西藏野生二棱大麦进行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相关的性状按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每穗粒数>株高>芒长>穗长>分蘖数>百粒重>穗下节长,通过通径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株高、穗长、芒长、每穗粒数和分蘖数与产量相关,与每穗粒数的直接相关系数最高,为1.266。各性状相关关系复杂。在各性状协调发展情况下,性状为株高适中(中秆、矮秆),穗长长度适中,芒长长度中等偏长,每穗粒数极多的西藏野生二棱大麦则成为提高产量的优先选择。叶色黄化突变体研究1.通过对叶色黄化突变体大麦YLM的观察及农艺性状测量,发现其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叶色黄化,生育期延长。叶色黄化突变体YLM的农艺性状与对照品种相比,其株高、穗长、芒长均比对照品种高,其中穗长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而通过对成熟植株的茎秆重,穗重,单株产量进行对比发现,叶色黄化突变体的这叁个性状数值均比对照组低,其中茎秆重与单株产量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产量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2.以叶色黄化突变体YLM为母本与大麦品种XZ181杂交,从F2中随机观察200株,其中,植株叶色表现正常表型142株。叶色表现为黄化突变表型58株。经卡方检验X2=1.71<x20.05=3.84,说明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的分离比3:1,表明该突变受隐性单基因控制。3.利用416对SSR分子标记对突变基因ylm-1进行定位,将其定位于第3号染色体长臂的标记3H545与标记3H550之间,物理距离间距为7 Mb左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陈升位,王楠,陈疏影,何丽,王君兰[7](2014)在《3种裸大麦叶色突变体的选育及其突变性状的比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叶色突变体在光合作用机理、基因功能鉴定和激素生理等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利用0.5%EMS诱变裸大麦品种"北青7号"干种子,通过自交繁殖分离到M4代黄条纹、淡绿和黄化3种叶色突变体植株。突变体与亲本材料的性状比对分析表明,3种叶色突变体带有矮秆、节间缩短2种突变性状,其中,黄条纹和黄化2种突变体还带有穗长缩短突变。3种叶色突变体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质量分数均显着低于对照(P<0.05),Chla质量分数下降比Chlb的更快,其中,以黄化突变体中叶绿素质量分数最低、Chla质量分数下降最快。3种叶色突变体在4个时间点的光合效率都显着低于亲本光合效率,其中,黄化突变体光合效率在4个时间点最低。黄条纹突变体光合效率的提高和减弱比亲本的慢,淡绿和黄化2种突变体的提高和减弱比亲本的快。3种叶色突变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可能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在光合作用机理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刘金友,李刚华,王高鹏,黄文晓,张巫军[8](2013)在《水稻茎秆抗倒伏性状与叶色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不同的氮肥处理,以粳稻武运粳23号、W3668和籼稻Y两优2号、Ⅱ优08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稻主茎顶部叶片叶色及叶片含氮量与倒伏指数及茎秆形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抽穗期籼、粳稻主茎顶部叶片叶色差(RSPAD)与倒伏指数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分析进一步显示,抽穗期主茎顶部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及稻株含氮量与倒伏指数显着正相关。RSPAD与基节折断弯矩及茎鞘充实度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稻株含氮量反之,且茎秆基节折断弯矩、茎鞘充实度与倒伏指数极显着负相关。不同氮肥水平下,基节折断弯矩、抗折力是影响倒伏指数的主要因子,抽穗期主茎顶部叶色可作为诊断水稻抗倒伏能力大小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3年04期)

邵勤,于泽源,李兴国,李为[9](2013)在《薄皮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调查及红外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叶片中某一基团的差异,是否与色素有关的生物大分子物质有联系,通过对一个新的薄皮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9388-1)及正常叶色薄皮甜瓜(1号)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黄化性状在苗期即表达,整个生育期叶片均呈黄色,两者叶绿素含量有极显着差异,且为非致死性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在植株形态上没有显着差异;两者叶片生物大分子中的OH、CH2、C-O-C等基团的红外吸收峰强度相近,CO2、C=O、CH3基团的吸收峰强度有差异,根和根的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李长生,王国宏,姜敏,孙权,张春宇[10](2012)在《基于图像处理的玉米叶色分级及其与光合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7份辽宁省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叶片颜色特征值,构建叶色分级系统,并对颜色特征值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综合全部颜色特征值,可将67份玉米自交系叶色划分为6个等级;GB组合可以使其与叶绿素含量间的相关性提高;G/B、G-B、2G-R-B、(G-B)/(G+B)、b、b*与叶绿素含量呈显着相关,G-B模型预测的误差值最小,为13.48%。颜色特征值G-B可作为基于图像处理测定玉米叶绿素含量的最佳预测指标,其所预测的叶绿素a、b、a+b含量模型分别为:y=-0.201x+9.549,y=-0.062x+3.143,y=-0.263x+12.692。(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叶色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本研究所用材料为自然突变产生的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BY,该材料主要特点是整个生育期叶色黄绿,能够直接观察分辨,通过观察分析该突变体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方法发掘其育种价值,并初步探究油菜黄绿特殊叶色形成原因,为白菜型油菜育种提供遗传种质资源。研究发现:BY生育期、株高显着小于对照CK,可为矮杆、早熟品种选育提供备选基因。BY根茎所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K,BY籽粒所含硫苷极显着低于CK,能为低硫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BY有效分枝位,有效分枝数,20角粒数,千粒重极显着小于CK。BY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极显着低于CK,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大于CK;在苗期、抽薹期和花期BY净光合速率极显着低于CK。BY的Fo、Fv/Fm、Fv'/Fm'、QP、QN、ΦPSⅡ和ETR显着低于CK。BY组成基粒的类囊体数较少但排列整齐。初步说明BY产量性状较CK降低与叶绿体结构改变、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参数降低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色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郑婧,张爱爱,胡志程,付秋实,王怀松.甜瓜叶色黄化性状的遗传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孙璇.一种叶色黄绿白菜型油菜突变体性状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3].吴培培.彩叶植物岭南槭种子性状与幼苗生长及叶色表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4].张珂,孙冰,廖绍波,吴培培,闫玮明.岭南槭叶色表现与色叶性状研究[J].植物研究.2017

[5].邵玲,周澄,钟春燕,欧宇丹,杨婷娟.田间遮阴不同叶色型苋菜农艺性状及其生理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7

[6].李志勇.西藏野生大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与大麦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D].浙江大学.2016

[7].陈升位,王楠,陈疏影,何丽,王君兰.3种裸大麦叶色突变体的选育及其突变性状的比对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

[8].刘金友,李刚华,王高鹏,黄文晓,张巫军.水稻茎秆抗倒伏性状与叶色的关系分析[J].中国稻米.2013

[9].邵勤,于泽源,李兴国,李为.薄皮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调查及红外光谱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

[10].李长生,王国宏,姜敏,孙权,张春宇.基于图像处理的玉米叶色分级及其与光合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

标签:;  ;  ;  ;  

叶色性状论文-郑婧,张爱爱,胡志程,付秋实,王怀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