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诱导论文-姚斌,洪晓雅,尚福泰,惠亮亮,安旭生

耐受诱导论文-姚斌,洪晓雅,尚福泰,惠亮亮,安旭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受诱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髓鞘碱性蛋白,胸腺,手术脑受损,脑神经功能缺损

耐受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姚斌,洪晓雅,尚福泰,惠亮亮,安旭生[1](2019)在《大鼠胸腺内注射MBP诱导免疫耐受对手术SBI引起的脑神经功能缺陷和脑水肿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鼠胸腺内注射髓鞘碱性蛋白(MBP)诱导免疫耐受对手术脑受损(SBI)引起的脑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水肿的影响。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BI模型组和MBP处理组,模型组胸腺注射等渗盐水,MBP处理组注射MBP,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NSS)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检测各组大鼠脑水肿体积及血清炎性因子,PCR检测脑组织FasL mRNA表达。结果显示大鼠胸腺内注射MBP诱导免疫耐受,可改善SBI大鼠的脑神经功能缺陷和脑水肿,减轻炎性反应,说明MBP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减轻脑受损大鼠的脑神经功能缺陷和脑水肿。(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瑜,徐广民,曾思,张鹏,雷迁[2](2019)在《脂多糖应答分子LRG参与内毒素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多糖应答分子LRG参与内毒素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小鼠脑皮质神经元细胞、体外神经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PS不同处理后,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LRG的表达。体内实验: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LPS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LRG的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LRG沉默型MCAO模型。术后24 h,Garcia法评价神经功能得分,再次检测LRG表达水平,并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神经元和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组中LRG表达水平上调;与LPS直接刺激组相比,LPS预处理组中LRG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MCAO模型组比较,LRG基因沉默组小鼠中LRG的表达水平下调,术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较低,神经功能缺损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多糖应答分子LRG可能参与内毒素诱导的缺血预处理刺激缺血耐受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峥,王蕾,苏勇[3](2019)在《Ⅳ期非转移性鼻咽癌四周期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可耐受性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周期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在Ⅳ期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1例非转移性Ⅳ期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4周期的诱导化疗后再序贯同步放化疗,评价患者治疗期间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近、远期疗效。结果 90.3%(28/31)的患者完成了4周期的诱导化疗,83.9%(26/31)的患者完成4周期以上的同期化疗,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放射治疗。诱导化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达96.8%。治疗期间患者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和放射性皮肤黏膜反应,未出现放疗延误情况。患者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3.5%、86.2%、80.0%和82.4%。结论Ⅳ期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对四周期诱导化疗后再序贯同步放化疗的耐受性尚可,近、远期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肿瘤药学》期刊2019年04期)

郑高颖,何书海,袁世玉,薛婧雯,成子强[4](2019)在《CD4~+CD25~+Treg细胞介导ALV-J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除诱发禽类出现肿瘤外,还会造成被感染鸡出现持续性病毒血症的免疫耐受状态。特别是在先天感染情况下,ALV-J会造成严重的免疫耐受,但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还知之甚少。有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状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ALV-J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本研究检测与分析了ALV-J诱导免疫耐受鸡体内的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与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何书海,郑高颖,周德方,李根,朱明君[5](2019)在《祖B细胞克隆无能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诱导的免疫耐受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诱发鸡发生免疫耐受致病机制。(方法)在本研究中,通过使用ALV-J先天性感染模型,在形态学和功能上研究了感染ALV-J的B细胞及其祖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免疫能力。(结果)结果显示,与孵化后感染相比,先天性ALV-J感染导致鸡出现严重的免疫耐受;其免疫器官特别是法氏囊发育不良,表现为不分化为明显的皮层和髓质;此外免疫器官中Ig M和Ig G阳性细胞数以及血液中总免疫球蛋白水平显着降低。流式细胞术分析进一步证实ALV-J阻断了法氏囊中CD117+祖B细胞的分化。此外,通过评估感染鸡抗SRBC和MDV疫苗的抗体滴度、脾脏生发中心B细胞对LPS刺激的增殖性反应、祖B细胞体外应对LPS和IL-4刺激后增殖分化及免疫球蛋白基因转换重组的能力,发现体内外B细胞及其祖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都被显着抑制。(结论)这些发现表明ALV-J先天性感染鸡体内B细胞的无能是由祖B细胞分化停滞和功能障碍引起的,这是ALV-J诱导的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何书海[6](2019)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诱导鸡免疫耐受的致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是一种致瘤性逆转录病毒,在临床上主要诱发肉鸡和蛋鸡发生髓系细胞白血病和其它各种类型的肿瘤性疾病。自1991年该病毒被发现以来,ALV-J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鸡群中广泛流行并呈现间歇性爆发之势,曾对世界范围内的养鸡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目前,ALV-J在我国各品系鸡群中的感染相当普遍,给家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造成鸡的生产性能下降和诱发肿瘤外,一个更为严重但也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ALV-J感染会造成被感染鸡出现严重的免疫耐受,且免疫耐受是肿瘤形成和机会性感染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们对ALV-J诱导免疫耐受的根本原因和机制知之甚少,所以阐明ALV-J诱导宿主免疫耐受的发病机制对防控该病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ALV-J免疫耐受感染实验模型,从发育学、细胞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明确ALV-J感染鸡的免疫状况及其与免疫耐受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现代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检测和分析了ALV-J感染细胞内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明确其在B细胞发育和功能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并对ALV-J的分子致病机制进行理论概括。为研究先天性感染与后天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差异,本研究分别通过胚内注射ALV-J模拟先天感染和雏鸡注射ALV-J模拟后天感染的方式建立了实验模型。研究发现,ALV-J胚内感染可造成被感染鸡出现持续性病毒血症但没有抗体反应(即免疫耐受),而雏鸡时感染ALV-J则只有一部分鸡表现为免疫耐受。通过ELISA检测发现免疫耐受鸡血液中总免疫球蛋白(Ig M和Ig G)水平显着降低。进一步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免疫耐受鸡免疫器官中Ig M+和Ig G+B细胞的数量和发育动态,检测和评价了被感染鸡脾脏B细胞应对胸腺非依赖型抗原脂多糖(LPS)刺激后的活化与增殖能力。结果显示,免疫耐受鸡体内的B细胞向Ig M+和Ig G+抗体生成细胞(特别是Ig G型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能力受到严重的抑制;脾脏生发中心B细胞应对有丝分裂原刺激后活化与扩增能力也被抑制。为了解ALV-J先天感染与后天感染鸡对特异性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异,进一步检测了宿主应对绵羊红细胞(SRBC)及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减毒1型疫苗刺激所产生的Ig M型和Ig G型抗体滴度。结果显示,先天感染鸡所产生的抗原特异性Ig M型和Ig G型抗体滴度显着降低;然而,虽然后天感染鸡体内抗原特异性Ig G型特异性抗体滴度显着降低,但Ig M型抗体滴度基本正常,这些数据提示ALV-J后天感染对鸡体内B细胞的早期发育影响不大。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知,ALV-J先天感染抑制了B细胞的发育及成熟,并抑制了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和抗体类别转换能力。为了进一步探明ALV-J先天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细胞学机制,本研究检测了自鸡胚发育到雏鸡的各时段法氏囊B细胞发育动态。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显示,ALV-J胚内感染鸡法氏囊发育严重不良且大部分淋巴滤泡不能分化为明显的髓质和皮质,提示这些淋巴滤泡处于幼稚状态;然而孵化后感染ALV-J的鸡法氏囊发育虽然也受到抑制,但大部分淋巴滤泡能够形成皮质部。这些结果证实ALV-J先天感染对鸡法氏囊B细胞的发育影响更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进一步发现ALV-J胚内感染会造成更高的B细胞感染率(约27%),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这些gp85抗原阳性B细胞体积和核桨比例较大,大多处于发育早期阶段。以上结果说明,ALV-J的先天感染会导致了胚胎B细胞的后期发育抑制,并因此造成B细胞抗体生成障碍。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证实ALV-J阻断了法氏囊中CD117+祖B细胞的分化,并且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ALV-J抑制了CD117+B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应答LPS和IL-4刺激所发生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类别转换重组能力。综合分析以上体内外实验数据,提示ALV-J诱导的免疫耐受与B细胞发育受阻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导致B细胞出现这种“无能”状态的关键原因就是ALV-J选择性作用于早期发育的B细胞并抑制它们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相关ALV-J感染细胞的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显示,ALV-J感染改变了DF-1细胞中酪氨酸激酶Lyn的蛋白表达水平。Lyn是B细胞BCR信号通路中的核心因子,其参与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熟或耐受等相关生物学过程。因此,为明确ALV-J诱导B细胞无能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ALV-J对B细胞中Lyn的表达调控及对BCR信号转导的影响。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LV-J胚内感染鸡法氏囊细胞中的Lyn表达水平上升。因体内实验显示ALV-J感染鸡B细胞中Lyn表达异常,本研究进一步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了ALV-J对Lyn表达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ALV-J感染B细胞后其病毒gp85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同时也有一部分B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均有病毒gp85的阳性信号。q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即ALV-J感染导致B细胞内Lyn的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合成水平均被上调。Lyn在BCR信号转导中同时具有正调控和负调控作用,而这种正负调控作用取决于其不同磷酸化位点的活化水平。为明确Lyn在ALV-J感染组B细胞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检测了BCR信号激活后Ly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直接底物Sy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当激活BCR信号后,感染组B细胞中Tyr397位点(激活正调控作用)和Tyr507位点(激活负调控作用)的磷酸化水平均不同程度的增强。此时,作为BCR信号转导的核心激酶同时也是Lyn的直接底物Syk的磷酸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此时Sy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提示Lyn在感染组B细胞中主要发挥了抑制BCR信号转导的作用。为了确证这种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对B细胞中的Lyn进行了sh RNA干扰并检测了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对感染组B细胞实施Lyn的sh RNA干扰后,其下游蛋白Sy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回升。以上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Lyn在感染B细胞中发挥了抑制BCR信号转导的作用,从而导致了B细胞BCR信号级联反应受阻。综上所述,ALV-J诱导的免疫耐受与B无能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ALV-J阻滞了CD117+祖B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而导致B细胞发育和分化障碍的分子机制是ALV-J激活了Lyn在BCR信号转导中的抑制性作用。总之,本研究从细胞和分子两个维度全面解析了ALV-J诱导免疫耐受机制,为禽白血病的防控及揭示相关病毒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5)

赵丽娜[7](2019)在《芸香柚皮苷酶解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OVA诱导口服耐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鸡蛋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是婴幼儿早期的膳食蛋白主要来源,然而蛋清中有多种过敏原,诱导婴幼儿食物过敏,严重影响过敏患儿的生活质量。卵白蛋白(OVA)作为蛋清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引起鸡蛋过敏的关键过敏原。口服耐受是指口服无害抗原(如食物蛋白)而引起机体产生局部或全身免疫无反应状态。文献表明,口服耐受建立失败,会发生食物过敏反应,如何成功建立口服耐受是防治食物过敏的主要途径。柑橘属植物果皮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常作为废弃物被浪费。芸香柚皮苷是果皮中含有的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和抗炎等方面的生物活性,但其对口服耐受的影响尚未报道。本实验对芸香柚皮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OVA诱导BALB/C小鼠口服耐受模型考察其对口服耐受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芸香柚皮苷提取工艺优化,采用酶解辅助乙醇回流法提取(以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提取工艺为基础),乙醇提取条件:8倍量的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时间分别为1.5、1.0和0.5 h;酶解辅助条件:通过考察酶的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解pH对芸香柚皮苷提取率的影响,获得最优单因素,分别是0.2 mg/mL果胶酶、45℃、120 min和pH 4.5,芸香柚皮苷的提取率达到5.31 mg/g,在此基础上,采用L_9(3~4)正交实验,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0.3 mg/mL果胶酶、45℃、120 min和pH 5.0,芸香柚皮苷的提取率达到5.83 mg/g。2.芸香柚皮苷对口服耐受的影响,建立OVA诱导BALB/c小鼠口服耐受模型,利用小鼠体重、体温、粪便评分、血清中抗体水平和肠道内容物中IgA水平,以及结肠组织中的GATA3、Foxp3、STAT5、MHCⅡ、CXCR1和CCR7的蛋白表达情况,考察芸香柚皮苷对OVA口服耐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致敏模型组相比,口服耐受组和芸香柚皮苷联合作用耐受组能够抑制由过敏导致的小鼠体温降低;减轻其腹泻症状;使血清中OVA特异性IgE、IgA和IgG1水平降低;血清MCP-1水平升高;肠道内容物OVA特异性IgA水平降低;小鼠结肠组织GATA3、MHCⅡ、CXCR1和CCR7表达水平降低及Foxp3和STAT5表达水平升高。由上述可知,与口服耐受组相比,不同浓度的芸香柚皮苷耐受组可以更好的促进口服耐受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郑超[8](2019)在《沉默RelB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及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MS以20~40岁起病多见,全世界共有数百万人受累。目前MS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这些非特异性的药物治疗方法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仍有不少患者饱受无药可治的痛苦。因此,寻找特异性免疫调节方法治疗MS,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MS的经典动物模型,它具有与人类MS相似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MS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能够直接激活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在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DC在MS的发病中能够启动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并维持免疫耐受,而后者可为MS和EAE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RelB是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家族成员之一,它在DC中大量表达并参与了DC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多个过程。在NF-κB成员中,RelB与DC的分化和成熟关系最为密切,它在DC成熟的过程中表达上调。因此,本研究拟应用RelB短发夹RNA(RelB short hairpin RNA,RelB-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DC,降低DC中RelB的表达,从而诱导出耐受性DC,并将这些转染后获得的耐受性DC经尾静脉回输给EAE小鼠,探究其对EAE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1.将MOG_(35-55)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乳液皮下注射于C57BL/6小鼠的背部,并在模型建立的当天和48小时后给予每只小鼠300ng百日咳毒素腹腔注射,从而建立EAE动物模型。取小鼠股骨和胫骨中的单个核细胞,在培养基内加入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从而诱导DC;2.于EAE小鼠DC培养的第8天,提取EAE-DC中的RNA和蛋白,检测RelB的表达量;3.在DC培养的第6天,向DC培养基中加入RelB-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48小时后,获得耐受性DC(RelB-shRNA DC)。提取RNA和蛋白,检测转染后DC中RelB的表达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为四组:DC、RelB-shRNA DC、DC+脂多糖、RelB-shRNA DC+脂多糖)表面CD80、CD83、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II,MHC-II)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情况,并用流式微球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IL-2、IL-4、IL-6、IL-10和IL-17A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4.于EAE小鼠模型建立后的第10、13、16天,将RelB-shRNA DC回输给EAE小鼠(两个对照组分别给予PBS和正常DC),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中TNF、IL-2、IL-4、IL-6、IL-10、IL-17A等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以及脊髓脱髓鞘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1.MOG_(35-55)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乳液皮下注射,并给予百日咳毒素腹腔注射,可成功建立EAE模型。在培养基中加入IL-4和GM-CSF可将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诱导成DC;2.EAE小鼠DC中RelB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较正常小鼠高;3.应用RelB-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DC可显着减少DC中RelB的表达,转染后的DC(RelB-shRNA DC)表面CD83、CD86和MHC-II的表达减少,IFN-γ的分泌水平降低,IL-2和IL-4的分泌水平增加。加入脂多糖刺激后,RelB-shRNA DC表面CD86、MHC-II的表达以及IFN-γ、IL-17A的分泌水平明显低于正常DC;4.与PBS组相比,DC组与RelB-shRNA DC组EAE小鼠的症状均明显减轻,且RelB-shRNA DC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DC。DC组与RelB-shRNA DC组EAE小鼠脊髓中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显着减少,与DC组相比,RelB-shRNA DC组EAE小鼠脊髓中炎性细胞浸润较少。RelB-shRNA DC组EAE小鼠脊髓脱髓鞘改变较PBS组与DC组轻。DC组EAE小鼠血清中IL-2的水平明显低于PBS组。结论:1.应用MOG_(35-55)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可成功建立EAE模型;2.EAE小鼠DC中RelB的表达较正常DC高;3.体外应用RelB-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DC可诱导出耐受性DC(RelB-shRNA DC);4.RelB-shRNA DC回输能有效减轻EAE小鼠的症状,并减轻EAE小鼠脊髓中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田娅玲[9](2019)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体内输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微嵌合状态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输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体内后能否形成微嵌合状态,探讨耐受性DC对CIA大鼠治疗干预的内在机制。方法:以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1.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寡核苷酸诱骗策略(oligodeoxynucleotidedecoy,ODNDecoy)诱导 CIA 雌性 SD 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耐受性DC的构建:(1)正常雌性SD大鼠左足跖部皮内注射200μl牛二型胶原(BIIC)乳剂进行CIA模型制备;(2)取CIA雌性SD大鼠(初次免疫后第13天)和正常雄性SD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为DC,经NF-κB ODN Decoy诱导为耐受性DC:(3)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培养细胞各分为4组;(4)DC生物学性状观察:倒置显微镜、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鉴定纯度,检测DC表面CD80、CD86分子表达情况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估耐受性DC的耐受性及其稳定程度。2.CIA大鼠体内输入耐受性DC微嵌合状态的观察:(1)制备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耐受性DC,并负载BIIC,记为BIIC-Decoy DC,用DiR荧光染料标记,记为BIIC-DecoyDC(?);(2)台盼蓝染色评估细胞标记DiR荧光染料前后活细胞率,MTT实验评价BIIC-Decoy DC(?)对细胞活性的影响;(3)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观察BIIC-Decoy DC(?)荧光强度;(4)IVIS活体成像实验分组:A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于病程第5天,尾静脉输入CIA大鼠(即病程早期CIA)体内;B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于病程第20天,尾静脉输入CIA大鼠(即病程中期CIA)体内;C组:CIA大鼠自体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病程中期CIA大鼠体内。正常雌鼠对照(normal female control,NFc)组:同种异体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正常雌性SD大鼠体内;正常雄鼠对照(normal male control,NMc)组:正常雄性SD大鼠自体来源BIIC-Decoy DC(?)尾静脉输入正常雄性SD大鼠体内。非标记细胞对照(cell control):用无荧光标记的BIIC-Decoy DC代替标记细胞,作为A、B、C组的非标记细胞对照,记为Acc、Bcc、Ccc组。模型空白对照(model control):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代替标记细胞,作为A、B、C组的模型空白对照,记为Amc、Bmc、Cmc组。(5)IVIS活体成像:将上述两种来源BIIC-Decoy DC(?)经尾静脉输入各组大鼠体内后4h、24h、5day、10day、20day、25day等时间点,动态观察细胞进入大鼠体内后的迁移、分布及微嵌合状态;(6)活体成像结束后检测指标:取离体脏器进行IVIS成像;取血清检测IL-2和IFN-y;IL-4和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取踝关节作病理切片。结果:(1)耐受性DC的构建: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脾脏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为耐受性DC,其活细胞率均>94%,细胞纯度均>85%;DC表面CD80、CD86分子表达情况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其耐受性具有较好的稳定程度;(2)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的耐受性DC负载BIIC,成功构建BIIC-Decoy DC,标记DiR荧光染料,记为BIIC-Decoy DC(?);(3)台盼蓝染色:DiR荧光染料标记前后BIIC-Decoy DC活细胞率均在95%左右;(4)MTT实验:结果显示DiR荧光染料标记上述两种来源BIIC-Decoy DC后,对其细胞活性无影响;(5)IVIS成像检测结果显示DiR荧光染料成功标记上BIIC-Decoy DC,且荧光强度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强;(6)IVIS活体成像结果: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胸腹部,随成像时间延长可向其他部位迁移,如四肢关节;荧光强度随成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荧光信号多以24h达高峰,最长观察至第35天,仍可见荧光信号;(7)离体器官IVIS成像结果: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肺脏、脾脏和淋巴结中,以肺脏荧光信号最强,肝脏、心脏和肾脏荧光信号相对较弱;(8)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在病程早期和病程中期CIA大鼠模型组中,IFN-γ、IL-2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较高,IL-10、IL-4等Th2型细胞因子较低;而在病程早期和病程中期CIA大鼠治疗组中,IFN-γ、IL-2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明显降低,IL-10、IL-4等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升高;(9)踝关节病理结果: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对病程早期CIA和病程中期CIA大鼠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1)改良DC提取方法,获得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耐受性DC纯度均>85%;(2)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对病程早期CIA和病程中期CIA大鼠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利用IVIS成像系统动态观察DiR荧光染料标记CIA雌性SD大鼠和正常雄性SD大鼠来源BIIC-Decoy DC经尾静脉输入CIA大鼠体内后,广泛分布于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持续至第35天仍可检测到荧光信号,初步判断微嵌合状态形成。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微嵌合状态形成的同时,体内细胞因子格局由Th1向Th2方向偏移,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0)

杨龙,李先亮,刘焕业,白纯,李瀚[10](2019)在《Immutol诱导大鼠心脏移植物免疫耐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mmutol诱导大鼠心脏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将受体大鼠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n=6);DMSO组(n=6),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给药至移植物停搏;Immutol组(n=6),使用Immutol给药至移植物停搏;环孢素(CsA)组(n=10),使用CsA给药20 d后停药;联合实验组(n=13),使用Immutol给药60 d后停药,CsA给药20 d后停药。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和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IFN)-γ的含量,以及心脏组织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情况。结果联合实验组心脏移植物可长期存活,存活时间>180 d,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联合实验组术后39 d心脏移植物的病理评分明显低于CsA组(P<0.05)。联合实验组术后9、39 d血清IL-10和IFN-γ含量均明显高于CsA组(均为P<0.05),联合实验组IL-10和IFN-γ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联合实验组术后39 d IDO和Fgl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CsA组(均为P<0.05),联合实验组术后IDO的mRNA表达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联合实验组术后180 d Fgl2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术后9、39 d(均为P<0.05)。结论 Immutol联合CsA可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停药后可诱导移植物长期存活,产生免疫耐受。(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9年03期)

耐受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脂多糖应答分子LRG参与内毒素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小鼠脑皮质神经元细胞、体外神经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PS不同处理后,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LRG的表达。体内实验: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LPS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LRG的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LRG沉默型MCAO模型。术后24 h,Garcia法评价神经功能得分,再次检测LRG表达水平,并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神经元和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组中LRG表达水平上调;与LPS直接刺激组相比,LPS预处理组中LRG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MCAO模型组比较,LRG基因沉默组小鼠中LRG的表达水平下调,术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较低,神经功能缺损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多糖应答分子LRG可能参与内毒素诱导的缺血预处理刺激缺血耐受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受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1].姚斌,洪晓雅,尚福泰,惠亮亮,安旭生.大鼠胸腺内注射MBP诱导免疫耐受对手术SBI引起的脑神经功能缺陷和脑水肿作用研究[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

[2].王瑜,徐广民,曾思,张鹏,雷迁.脂多糖应答分子LRG参与内毒素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3].吴峥,王蕾,苏勇.Ⅳ期非转移性鼻咽癌四周期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可耐受性及疗效分析[J].肿瘤药学.2019

[4].郑高颖,何书海,袁世玉,薛婧雯,成子强.CD4~+CD25~+Treg细胞介导ALV-J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5].何书海,郑高颖,周德方,李根,朱明君.祖B细胞克隆无能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诱导的免疫耐受相关[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6].何书海.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诱导鸡免疫耐受的致病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7].赵丽娜.芸香柚皮苷酶解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OVA诱导口服耐受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8].郑超.沉默RelB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D].吉林大学.2019

[9].田娅玲.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体内输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微嵌合状态的观察[D].贵州医科大学.2019

[10].杨龙,李先亮,刘焕业,白纯,李瀚.Immutol诱导大鼠心脏移植物免疫耐受的研究[J].器官移植.2019

标签:;  ;  ;  ;  

耐受诱导论文-姚斌,洪晓雅,尚福泰,惠亮亮,安旭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