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科论文-余海军,陈佳林,黄鑫,张钰莹,田召志

摇蚊科论文-余海军,陈佳林,黄鑫,张钰莹,田召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摇蚊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摇蚊科,分子系统学,基因片段

摇蚊科论文文献综述

余海军,陈佳林,黄鑫,张钰莹,田召志[1](2019)在《双翅目摇蚊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摇蚊科昆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其整个生活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每个生活阶段都有其单独的特征,故基于形态对摇蚊科昆虫分类研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随着分子技术的提出,运用DNA测序技术对物种进行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分子系统学就被广泛用于动、植物各类群的研究。本文整理总结了分子系统学在摇蚊科昆虫系统发育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甜[2](2019)在《武陵山地区摇蚊亚科(双翅目:摇蚊科)系统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武陵山地区摇蚊亚科部分种进行形态分类及DNA条形码研究。基于传统形态学对标本进行解剖、测量、描述,并总结归纳了前人文献资料中关于武陵山区摇蚊的描述及记载,得到了该地区的摇蚊亚科分布名录;同时,本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武陵山地区摇蚊科30个形态种113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I基因,共113条序列,运用MEGA6.0软件多重分析对比所得序列,基于Kumara-2 parameter模型分析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统计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Base composition)和转换/颠换比率(Ts/Tv ratios),系统分析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厘清摇蚊亚科的系统分类地位,是对传统分类鉴定的佐证以及补充或修正,为更好更快捷更准确的鉴别摇蚊亚科近似种,及弥补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在种类鉴定中存在的不足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16属50种,新增2个该地区新记录属:二叉摇蚊属Genus Dicrotendipes Kieffer;长跗摇蚊属Tanytarsus v.d.Wulp,1874:134。新增武陵山地区新记录12种,分别为:弯曲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flexus(Johannsen),暗绿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pelochloris(Kieffer),尖附器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cingulatus Meigen,台南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circumdatus Kieffer,爪哇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javanus Kieffer,花翅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kiiensis Tokunaga,收缩拟隐摇蚊Demicryptochironomus(Irmakia)constrictus Yan,Tang&Wang,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 Sasa,毛跗球附器摇蚊Kiefferulus barbatitarsis(Kieffer),云集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nubifer(Skuse),台湾长跗摇蚊Tanytarsus formosanus Kieffer,舟长跗摇蚊Tanytarsus takahashii Kawai&Sasa。通过本研究发现该地区摇蚊亚科物种多样性丰富,从另一方面也验证武陵山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2)本研究获取的摇蚊科COI基因序列113条,其中摇蚊亚科102条;直突摇蚊亚科6条;长足摇蚊亚科5条。基于获取的COI基因数据,对摇蚊亚科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得出:本实验所有个体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6.89%,最大种间遗传距离为27.9%,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为12.1%。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为5.1%。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最大种内遗传距离。(3)利用MEGA6.0软件,采用校正距离Kumara-2 parameter model模型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出分子种,与形态种成功匹配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朱星[3](2019)在《武陵山地区长足摇蚊亚科系统学初步研究(双翅目:摇蚊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首次对武陵山区的长足摇蚊亚科进行了系统学研究,武陵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但该地区的长足摇蚊亚科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采样,采用传统形态学与现代分子学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该地区长足摇蚊亚科的多样性,本研究归纳总结了该地区已发现的长足摇蚊亚科12属22种(包括本次研究),并对旧有记录进行了再次鉴定与描述;新增3个该地区新记录属:Denopelopia Roback&Rutter、Zavrelimyia、Meropelopia。新增7个武陵山地区新记录种:Meropelopia sp.1、Denopelopia sp.1、Zavrelimyia sp.1、Ablabesmyia longistyla、Tanypus nakazatoi、Conchapelopia sp.1、Procladius sp.1。本实验共获取长足摇蚊亚科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I)基因14条、摇蚊亚科2个属的2条COI基因(摇蚊亚科作为外群),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分子鉴定,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长足摇蚊亚科COI基因序列72条开展辅助分析。基于COI基因序列,通过构建邻接树得出分子种,与形态种成功匹配率较高。同时,对长足摇蚊亚科部分类群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分子结果分析得出种内遗传距离在0-0.040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01-0.134之间,说明部分种内遗传距离大于种间遗传距离,推测在某些种内可能有隐种的存在,或者种间存在同物异名等现象,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初步探究了武陵山地区长足摇蚊亚科的多样性,并且验证了DNA条形码在长足摇蚊亚科物种鉴定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填补了该地区长足摇蚊亚科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分子数据的获取扩充了长足摇蚊亚科条形码数据库,为其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黄静莉[4](2018)在《武陵山地区直突摇蚊亚科分类学研究(双翅目:摇蚊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突摇蚊亚科是摇蚊科中建立较早且最大的一个亚科,已记录174个有效属,2275个有效种。该亚科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复杂,仅依靠传统的形态分类来鉴定物种相对困难,需要借助分子手段进行辅助分类。武陵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但该地区的摇蚊学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首先利用形态学的方法,对武陵山地区直突摇蚊亚科的种类进行记述,再基于COI和COII基因片段进行分子鉴定,并利用形态分类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进行综合分类与讨论。本研究总结归纳了武陵山地区已发现的直突摇蚊亚科为20属53种,并对旧有记录进行了再次鉴定与描述,扩增了部分种类的分布地;新增5个该地区新记录属,分别为:苔摇蚊属(Bryophaenocladius)、环足摇蚊属同环足摇蚊亚属(Cricotopus(Isocladius))、克莱施密摇蚊属(Krenosmittia)、趋流摇蚊属(Rheocricotopus)和扎路摇蚊属(Zalutschia);新增2个武陵山地区新记录种,分别为:浅色沼摇蚊(Limnophyes palleocestus Wang&S?ther)和钩拟毛突摇蚊(Cricotopus(Paratrichocladius)hamatus Wang&Zheng);发现7个新种,分别为:全覆棒脉摇蚊(Corynoneura cooperio sp.n.Fu&Fang)、长突棒脉摇蚊(Corynoneura sesquipedalis sp.n.Fu&Fang)、肛突棒脉摇蚊(Corynoneura tumula sp.n.Fu&Fang)、卵形真开氏摇蚊(Eukiefferiella ovalis sp.n.Liu)、无突沼摇蚊(Limnophyes minerus sp.n.Kong)、波铗伪施密摇蚊(Pseudosmittia undata sp.n.Li)、圆尖刀突摇蚊(Psectrocladius(Mesopsectrocladius)rotundus sp.n Sun)。本实验共获取20个形态种49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I)基因和17个形态种68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2(COII)基因,共117条序列。基于距离矩阵,通过构建邻接树和最大似然树得出分子种,与形态种成功匹配率较高。同时对直突摇蚊亚科部分类群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COI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为12.59%,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为13.09%;COII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为0,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为19.92%。此外,分子结果分析得出Limnophyes verpus的种内遗传距离较大,这一形态种内可能有隐种的存在。本研究初步探究了武陵山地区直突摇蚊亚科的多样性,并且验证了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填补了该地区直突摇蚊亚科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分子数据的获取扩充了直突摇蚊亚科条形码数据库,为其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8-06-30)

李丽梅[5](2018)在《中国南部翅扇类微型直突摇蚊(双翅目:摇蚊科)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摇蚊科昆虫(双翅目)是淡水中最为丰富的昆虫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是环境监测和重演的重要指标物之一。目前,虽然大多数记录种类已经获得广泛的生态应用,但一些微型种类(<2mm)却常常被生态学家边缘化,甚至被忽略,从而阻碍了相关生态研究的进展。为解决微型昆虫准确鉴定的问题,重现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本研究选取中国南部具有翅扇区的常见摇蚊类群(棒脉摇蚊属(Corynoneura)、提氏摇蚊属(Thienemanniella)与钩脉摇蚊属(Onconeura))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同时利用核内蛋白编码基因CAD和核外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COI作为分子标记,对物种进行了综合的分类鉴定。本文共描述和记录了此类群中的35种,包含9新种和10未定名种,同物异名了3旧有记录种,发现了7种隐种,提出1新组合,成功匹配了5种摇蚊的生活史;首次证实西半球分布的钩脉摇蚊属(Onconeura)在东亚地区也有分布,但其属级单系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共获取215条可用于分析的基因序列,包括100条COI序列、64条CAD1序列和51条CAD4序列,所有上述序列均上传至BOLD。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ML)的建树结果表明:COI序列和CAD序列在种级阶元的划分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CAD序列比COI序列具有更强的系统发育信号。基于COI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翅扇类上述3属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3.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5%,但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和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重迭。因此,对于那些分子界定和成虫形态鉴定相互矛盾的隐种类群,需要将来获取和观察更多的材料,以及在其对应的蛹和幼虫进一步验证有无明显的区别特征。(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齐鑫,彭军伟,张瑞雷,王新华[6](2016)在《中国浙江二叉摇蚊属一新种(双翅目:摇蚊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浙江省仙居国家公园韦羌山的二叉摇蚊属1新种:韦羌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weiqiangensis sp.nov.,该新种与光裸二叉摇蚊D.nudus Qi,Lin&Wang,2012相似,区别于本属其它已知种的主要特征是R_(4+5)脉无刚毛及上附器的特殊形状(背面观呈近叁角状,侧面观呈球状);文中绘制了雄成虫的翅、生殖节、肛尖、上附器等特征图,并提供了中国二叉摇蚊属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6年03期)

齐鑫,张瑞雷,朱凌飞,王新华[7](2016)在《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多足摇蚊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浙江省仙居国家公园的多足摇蚊属1新种:仙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xianjuensis sp.nov.,对其特征作了描述,绘制了雄成虫的特征图。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深棕色、触角比小(仅0.60–0.88)、上附器无外侧背刚毛。(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6年02期)

刘文彬,罗阳,王新华[8](2015)在《中国水摇蚊属叁新记录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和重新描述中国双翅目摇蚊科直突摇蚊亚科水摇蚊属Hydrobaenus Fries,1830 3新纪录种:齿突水摇蚊Hydrobaenus dentistylus Moubayed,木兽水摇蚊Hydrobaenus kisosecundus Sasa&Kondo和近藤水摇蚊Hydrobaenus kondoi S?ther.文中提供了中国该属雄成虫分种检索表.(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姜丽,闫娇,王婷婷,郭琴,王新华[9](2015)在《基于COI基因的摇蚊亚科部分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双翅目:摇蚊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23种摇蚊亚科摇蚊线粒体COI基因的部分序列,并结合从Gen Bank下载的25种该亚科摇蚊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研究摇蚊亚科物种的分类和系统进化关系.运用MEGA5.1构建的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系统发育树表明:多足摇蚊属复合体中的斑摇蚊属、倒毛摇蚊属、内摇蚊属、明摇蚊属聚在一支,亲缘关系较近;狭摇蚊属单独聚为一支;长跗摇蚊属群中的大部分属的亲缘关系也较近;哈摇蚊属群仅有部分属聚在一起,均与基于形态学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刘文彬,任静,王新华[10](2015)在《中国新纪录异中足摇蚊属及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中国双翅目摇蚊科直突摇蚊亚科1新纪录属—异中足摇蚊属Apometriocnemus S?ther,1984,记述1新种:裸毛异中足摇蚊Apometriocnemus nudulus sp.nov.,提供了全世界该属雄成虫分种检索表。(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5年02期)

摇蚊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武陵山地区摇蚊亚科部分种进行形态分类及DNA条形码研究。基于传统形态学对标本进行解剖、测量、描述,并总结归纳了前人文献资料中关于武陵山区摇蚊的描述及记载,得到了该地区的摇蚊亚科分布名录;同时,本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武陵山地区摇蚊科30个形态种113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I基因,共113条序列,运用MEGA6.0软件多重分析对比所得序列,基于Kumara-2 parameter模型分析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统计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Base composition)和转换/颠换比率(Ts/Tv ratios),系统分析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厘清摇蚊亚科的系统分类地位,是对传统分类鉴定的佐证以及补充或修正,为更好更快捷更准确的鉴别摇蚊亚科近似种,及弥补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在种类鉴定中存在的不足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16属50种,新增2个该地区新记录属:二叉摇蚊属Genus Dicrotendipes Kieffer;长跗摇蚊属Tanytarsus v.d.Wulp,1874:134。新增武陵山地区新记录12种,分别为:弯曲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flexus(Johannsen),暗绿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pelochloris(Kieffer),尖附器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cingulatus Meigen,台南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circumdatus Kieffer,爪哇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javanus Kieffer,花翅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kiiensis Tokunaga,收缩拟隐摇蚊Demicryptochironomus(Irmakia)constrictus Yan,Tang&Wang,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 Sasa,毛跗球附器摇蚊Kiefferulus barbatitarsis(Kieffer),云集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nubifer(Skuse),台湾长跗摇蚊Tanytarsus formosanus Kieffer,舟长跗摇蚊Tanytarsus takahashii Kawai&Sasa。通过本研究发现该地区摇蚊亚科物种多样性丰富,从另一方面也验证武陵山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2)本研究获取的摇蚊科COI基因序列113条,其中摇蚊亚科102条;直突摇蚊亚科6条;长足摇蚊亚科5条。基于获取的COI基因数据,对摇蚊亚科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得出:本实验所有个体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6.89%,最大种间遗传距离为27.9%,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为12.1%。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为5.1%。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最大种内遗传距离。(3)利用MEGA6.0软件,采用校正距离Kumara-2 parameter model模型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出分子种,与形态种成功匹配率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摇蚊科论文参考文献

[1].余海军,陈佳林,黄鑫,张钰莹,田召志.双翅目摇蚊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

[2].刘甜.武陵山地区摇蚊亚科(双翅目:摇蚊科)系统学初步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

[3].朱星.武陵山地区长足摇蚊亚科系统学初步研究(双翅目:摇蚊科)[D].湖北民族大学.2019

[4].黄静莉.武陵山地区直突摇蚊亚科分类学研究(双翅目:摇蚊科)[D].湖北民族学院.2018

[5].李丽梅.中国南部翅扇类微型直突摇蚊(双翅目:摇蚊科)分子鉴定[D].暨南大学.2018

[6].齐鑫,彭军伟,张瑞雷,王新华.中国浙江二叉摇蚊属一新种(双翅目:摇蚊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6

[7].齐鑫,张瑞雷,朱凌飞,王新华.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多足摇蚊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6

[8].刘文彬,罗阳,王新华.中国水摇蚊属叁新记录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英文)[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姜丽,闫娇,王婷婷,郭琴,王新华.基于COI基因的摇蚊亚科部分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双翅目:摇蚊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刘文彬,任静,王新华.中国新纪录异中足摇蚊属及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5

标签:;  ;  ;  

摇蚊科论文-余海军,陈佳林,黄鑫,张钰莹,田召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