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再中心化,时间与空间,空间集聚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伟[1](2019)在《空间集聚与城乡的再中心化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在谈论和分享上海和纽约演艺经验时,其实我们都共同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在交流,这个节点就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化面临的进一步升级和空间更新和转型。上海中心城区的"演艺大世界"概念提出,就是期待通过空间和内容的集聚,使得这个已经衰退多年的地区得以复活,而激活空间和地区的结果就是再中心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一个时空概念。(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9年05期)
魏义祯[2](2019)在《也谈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来/往”“前/后”“上/下”的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是通过世界的变化来把握时间的。汉语中很多时间表达都是基于"世界的变化是河流"的隐喻。在这个隐喻系统中,"来/往"等位移动词、"前/后""上/下"等方位词都可以较好地协调起来。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构拟了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并对有关的引申现象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瑶[3](2019)在《二语时间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存在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语言的“偏误”或者“异类”。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第一代认知科学是一种离身认知。离身认知强调概念、类别、关系等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他们和人的身体经验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予以尖锐的批评。第二代认知科学是一种具身认知,主要观点是概念、范畴、心智源自身体经验,人类借助自身身体结构感知万物。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逻辑推理这种复杂的认知方式是来源于身体对世界的体验。隐喻作为一个桥梁把身体经验映射到抽象事物之上。Lakoff&Johnson(l 999)也谈到,我们对时间的多数理解是我们对空间运动的理解的隐喻说法,这就是时间-空间隐喻。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它要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被人们理解。孙毅(2013)指出空间隐喻产生较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隐喻,可被人们直接理解。时间-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之中得到了证实。当前针对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存在叁个问题:一、当前研究针对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居多,汉语研究有限,其中汉语二语研究非常有限;二、当前研究未考察语言背景对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认知是否产生影响;叁、当前研究得出影响时间-空间隐喻的因素比较片面,缺少从认知、语言和文化综合角度进行分析。综上,本人参考Boroditsky(2000,2001)的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英汉双语者在二语汉语和母语英语的情况下时间-空间隐喻情况。并且从具身认知、语言习得、民族文化等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实验一考察英汉双语者在第二语言汉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状况,实验结果显示,水平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和垂直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差异边缘显着,前者比后者反应时略短,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不显着。从中看出,英汉双语者在使用汉语时,表现出既不同于英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也不同于汉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因此英汉双语者在理解汉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和二语双重经验。实验二考察英汉双语者在母语英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实验结果表明,英汉双语者在水平空间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水平时间表征句的反应时最短,这意味着英汉双语者表现出英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这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由此可以得出英汉双语者理解英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经验。但是,由于从具身认知视角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成果十分有限,而对汉语二语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更少,本文关于英汉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实验的假设和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相关实证研究的验证和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3)
王婷,关宇霞,张积家[4](2019)在《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兼与汉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语言线索范式和非语言排序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同时具有水平和垂直两种时间空间隐喻。而且,在时空隐喻建构中,篇章的整体作用要大于行的局部作用。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篇章整体是从左到右的,所以蒙古族大学生便与过去与将来的时间概念建立了联系。文字行的从上到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建立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慧本[5](2019)在《论历史时间的空间化及其与隐喻、叙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学研究的是有关过去的知识,这意味着探究历史学中时间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历史学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往往习惯以空间化的思维来表现时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体现在历史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对时间的空间性指称、时间的可分割性等层面。柯林武德则将时间设想为永远变化着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作为观念存在于现在之中,从而保证了历史时间的历史性,确立了历史学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互动关系。柯林武德的历史时间观也没有彻底否定空间化的时间。通过分析这种言说时间的"惯性思维",历史时间与隐喻的关系得以展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布罗代尔通过设置整体的情节串联起地中海叙事中的叁重时间,从而统一结构、局势和事件,充分展现了隐喻和叙事在表现历史时间经验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历史时间总是表现为人类思维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变动张力。(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9年04期)
侯晓洁[6](2019)在《试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手语的时间及空间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存在语言障碍的人很多,这类人的主要沟通方式是手语。手语表述具有规范性,但时间空间的表达,一直是手语最难表达的部分。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手语中时间空间的表达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曾庆江[7](2018)在《时间·空间·女性——章家瑞云南系列影片中的时空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域性和民族性越来越成为影视突围的标签时,反思章家瑞的云南系列作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导演,章家瑞的电影作品是我们进入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扇窗,能为我们提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他所格外关注的云南地区的种种猜想。当彩色胶片与彩云之南相互碰撞,总能撞击出无数的火花,如果说带有云南印记的影片是这火花中的绚丽奇葩,而影片中的女性是奇葩中最精华的分子,那么章家瑞无疑就是培育和浇灌这朵奇葩的辛勤园丁。(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冀丽昕[8](2018)在《时间的空间隐喻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有一系列表示空间概念的词语,同时也可以表达时间概念,这类表达在词汇和句法层面都呈现出系统性的对应,时间和空间范畴的表达之所以会有规整的对应,是因为在认知的层面这两个范畴就有着诸多联系。但是具体来讲,每个民族是如何通过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来构想时间的却有很多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将非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强加到汉语身上,否则无异于削足适履,会隐藏甚至扭曲汉语语言事实背后的规律。本文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构建汉民族对于时间的独特认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参考johnson&lakoff提出的隐喻系统,但最根本的还是会从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来归纳和找出汉语中时间隐喻的规律和倾向。我们认为,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维性的隐喻系统,一类是叁维性的隐喻系统。一维性的隐喻系统又可以分为叁类:1)、时间与自我都是静止状态,例如“以前”“之后”等;2)、时间在动,自我静止;例如“未来”、“过去”;3)、时间静止而自我在动,例如“前途”、“前程”、“回顾”等。叁维性的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包括时间和自我都静止(上个月、下一年、上半场比赛)与时间静止和自我在动(入冬、出伏、秋天过去了)两种情况。除此之外,汉语还有另外一种对于时间的感知方式,那就是利用事件和事物来衡量时长和感知时间,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的空间感知,但也是汉民族认知时间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我们也打算在本文中略作讨论。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说明本文立场、态度和方法;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我们将分别对汉语中一维性和叁维性的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进行描写并对相关的语言问题进行解释;第四部分是补充章节,在这一章我们将会讨论汉语中利用事件和事物认知时间的一些具体情况,最后一章是结语以及对于今后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唐霞[9](2017)在《莎翁十四行诗拓扑学隐喻空间下的时间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了多种时间隐喻。这些形态各异的时间隐喻图形在一定范围内都是等值的,它们共同指向时间这个原型理念。不同描绘时间概念的物理图形通过隐喻的方式赋形、镶嵌在诗歌的载体上,进入人的心理认知视域,形成了一个多维的、动态的、开放的、复数的函数空间,在这个隐喻空间里,莎士比亚对时间的认识呈现出心理的和文化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童荷[10](2017)在《从认知语言学看中日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往往借用空间概念来表现无法直接感知的时间概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日两国的空间和时间认知隐喻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从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过程。人们最初是基于自己身体来对空间进行划分。一般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始于对空间的认知。时间是无法用眼睛看到也无法用手去触摸的、非常抽象的事物,因此,认知隐喻是人们认识时间的重要手段。认知隐喻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认知活动,在人们认识时间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空间概念投射到时间领域,一般通过"主体移动型"和"同时移动型"两种方式来把握时间流。《现代汉语词典》和『新明解国语辞典』两本词典的词汇量大致相当,本文从这两本词典中将中文中包含"前","后"的词汇和日语中包含「前」、「先」、「后」的词语筛选出来,根据语义和发音的不同将他们各自分类,对中文和日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是通过中文和日语基于上下轴、前后轴的时间词汇数量,以及中日文前后轴基于"主体移动型"和"同时移动型"的时间词汇来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了中文和日语的异同点。人们的空间时间认知隐喻是以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为基础的,因此,它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空间认知和时间认知中找出它们的"普遍性"和"特定文化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根植于身体,即使文化不同,但是人类的身体结构相同,所以人们的空间和时间认知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同样的,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空间时间认知隐喻方法也有各自的特点。中文和日语,因为文化不同,所以就有各自的惯用表达方式。本文比较了中日的建筑、惯用语、文学作品等各方面情况,将中日的空间和时间文化做了一个对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用词的不同源于认知的不同。本文基于这一点,从空间认知方面来分析了中日两国从空间到时间认知隐喻的异同,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来寻求了两国空间时间认知差异的源头。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关于从空间到时间用语的异同,无论是对日语学习者还是对日语教育、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们是通过世界的变化来把握时间的。汉语中很多时间表达都是基于"世界的变化是河流"的隐喻。在这个隐喻系统中,"来/往"等位移动词、"前/后""上/下"等方位词都可以较好地协调起来。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构拟了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并对有关的引申现象进行了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伟.空间集聚与城乡的再中心化关于时间与空间的隐喻[J].上海戏剧.2019
[2].魏义祯.也谈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系统——“来/往”“前/后”“上/下”的协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
[3].李瑶.二语时间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4].王婷,关宇霞,张积家.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兼与汉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比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陈慧本.论历史时间的空间化及其与隐喻、叙事的关系[J].史学月刊.2019
[6].侯晓洁.试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手语的时间及空间隐喻[J].黑河学院学报.2019
[7].曾庆江.时间·空间·女性——章家瑞云南系列影片中的时空隐喻[J].百家评论.2018
[8].冀丽昕.时间的空间隐喻及其相关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8
[9].唐霞.莎翁十四行诗拓扑学隐喻空间下的时间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7
[10].童荷.从认知语言学看中日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认知[D].西南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