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通讯论文-刘璇,薛飞,郭俊良,吴蔚,侯蓉

声音通讯论文-刘璇,薛飞,郭俊良,吴蔚,侯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声音通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熊猫,母兽,幼仔,育幼期

声音通讯论文文献综述

刘璇,薛飞,郭俊良,吴蔚,侯蓉[1](2019)在《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声音通讯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很多动物来说,特别是刚出生的、视觉、身体运动能力等发育不健全的幼体,声音信号的识别与传递是其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保障。由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新生幼仔不具备自主移动能力且双眼紧闭,主要依靠声音与母体进行交流,因此,利用Shure VP89M指向性麦克风和Tascam DR-100MKII录音设备对0~45 d大熊猫幼仔的声音进行采集,在Adobe audition 3.0内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哺乳期雌性大熊猫的行为进行详细记录。研究结果发现,1)大熊猫幼仔的声音主要为Squawk、Squall和Croak。Squall基频值(1 160.96 Hz±224.99 Hz)和主频值(2 239.94 Hz±742.73 Hz)最高,Squawk的基频值(820.53 Hz±160.45 Hz)和主频值(931.98 Hz±435.12 Hz)次之,而Croak的基频值(728.74 Hz±120.34 Hz)和主频值(735.92 Hz±138.48 Hz)最低;2)幼仔发出叫声后,母兽的回应率和行为类型均随叫声类型不同而不同:母兽对幼仔叫声的回应率为62%,其中Squall的回应率最高(67.4%),回应的行为以舔仔为主;其次是Croak(59.0%),以舔仔为主;而Squawk最低(57.8%),以叼仔为主。大熊猫幼仔初期仅仅依赖声音与母体交流,在充分了解其声音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幼仔与母兽间的互动行为,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圈养大熊猫的育幼行为,为育幼过程中的人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9年06期)

左智力,杨萍,陈渝倩,刘洋[2](2018)在《鹿科动物声音通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鹿科Cervidae动物都要依赖视觉、嗅觉和听觉线索进行交流,声音通讯作为一种高效的交流方式,在群体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列举了鹿科动物发情鸣叫、警戒鸣叫、交流鸣叫、求救鸣叫等叫声类型,总结了其发声机制,探讨了声音与鹿科动物自身信息的相关性、叫声对两性繁殖行为的影响,以及鹿科动物对种内和种间叫声的识别,并介绍了鹿科动物声音通讯的研究方法。最后,对鹿科动物声音通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8年04期)

龙再忠[3](2016)在《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的声音通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的声音通讯,是动物利用声音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讯方式,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龟类的声音通讯行为、声音特征分析、鸣声生物学意义和听觉敏感度研究较少,对龟类的声音通讯仍然是知之甚少。本文探讨了平顶闭壳龟(Cuora mouhotii)和黄额闭壳龟(C.galbinifrons)的声音通讯,了解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的声音通讯行为、鸣声的声学特征、鸣声的生物学意义和听力敏感度,填补两种闭壳龟的声音通讯研究的空白,为龟类的声音通讯研究增加基础科学数据。2013年6-9月和2014年6-9月,我们在人工模拟环境中,利用数字录音机录制两种闭壳龟日活动行为中产生的鸣声,共录制了12只120个有效平顶闭壳龟摄食鸣声片段,7只68个有效的黄额闭壳龟摄食鸣声片段,8只81个有效的黄额闭壳龟求偶鸣声片段。通过计算机软件Adobe Audition 3.0、Praat分析声音的声学特征,发现所有的鸣声均是由多个脉冲组成的单音节鸣声,鸣声谐波明显。其中平顶闭壳龟摄食鸣声时长为100.52±43.34 ms,基频为258.7±68.72 Hz,主频为883.45±163.68 Hz。黄额闭壳龟摄食鸣声时长为132.24±55.2 ms,基频为270.66±63.4 Hz,主频为840.52±196.47 Hz。黄额闭壳龟求偶鸣声时长为216.75±104.84 ms,基频为270.92±75.38 Hz,主频为569.74±329.41 Hz。表明两种闭壳龟所发出的鸣声为低频鸣声。2015年10-12月,我们在室内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系统测试两种闭壳龟的听力敏感度。听力敏感曲线图显示两种闭壳龟的声强阈值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平顶闭壳龟(n=3)和黄额闭壳龟(n=3)的最佳听力敏感度是一致的,都对低频刺激敏感,最佳敏感频率范围为0.2-0.6 k Hz。两种闭壳龟的听力频率范围有一定的差异,黄额闭壳龟对高频刺激比平顶闭壳龟敏感。平顶闭壳龟的听力范围为0.2-5 k Hz,黄额闭壳龟的听力范围为0.2-9 k Hz。两种闭壳龟均对低频刺激敏感,并与它们发出的鸣声频率相匹配。2015年6-10月,在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声音回放的方法解读鸣声的生物学意义。实验结果显示,平顶闭壳龟(n=6)和黄额闭壳龟(n=6)对白噪音均无行为应答。平顶闭壳龟对其摄食鸣声能迅速做出行为应答,共有12只次做出行为应答,占66.67%;做出的行为应答有10只次逃离现场和2只次朝模型龟移动,分别占83.33%和16.67%。然而黄额闭壳龟对其摄食鸣声和求偶鸣声没有做出任何行为应答。2015年6-10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海南省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行为活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均为昼行性节律,日活动以静息行为为主。平顶闭壳龟的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分别在(6:00-7:00)和(10:00-11:00)有一个高峰期,黄额闭壳龟的摄食行为(13:00-14:00)有一个高峰期,而运动行为有两个高峰期(9:00-10:00和17:00-18: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黄额闭壳龟分配在静息行为上的时间多于平顶闭壳龟,而分配在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上的时间少于平顶闭壳龟。比较两种闭壳龟的活动节律,运动行为节律重迭指数较高(Qik=0.78),摄食行为重迭指数较低(Qik=0.38)。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在生命活动中均有鸣声行为发生,是它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因此,广泛深入的了解两种闭壳龟的鸣声特征及生物学意义,对两种闭壳龟的保护措施的制定均由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胡开良,吕慎金[4](2015)在《初生小尾寒羊声音通讯行为发育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目的小尾寒羊是我国家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生长快、产羔多等优点。它既是我国重点发展和推广的绵羊品种,也是国家封山退耕、种草养羊、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研究表明,声音通讯在早期的母子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羔羊出生后和母羊之间的声音通讯行为交流对羔羊的成活和生长发育非常关键。母子间声音通讯和识别对于羔羊早期建立起吮吸自己母亲乳头的偏好至关重要。出生后小尾寒羊通过声音通讯行为,可以防止母子分离,使自己及时得到母羊的照顾,从而提高成活率。本研究拟运用行为学、声学等学科原理和方法,实地观测(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9)

潘载扬[5](2015)在《圈养大熊猫声音通讯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动物而言,声音识别在其繁殖和抚育后代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繁殖和育幼的成功与否则直接影响到物种的生存与未来。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濒危物种保护的旗舰动物,其种群的保护与管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大熊猫的繁育季节,两性在交配过程中均发出丰富的叫声,以判别和选择其合适的交配对象。大熊猫在其出生后最初几周具有较为丰富的叫声与母体进行交流,以达到正常的发育。研究繁殖期和育幼期的声音通讯将有助于了解大熊猫声音通讯在配偶判别与选择过程的决择机制以及在亲代哺育过程的作用,对于提高大熊猫最终繁殖成功率,促进大熊猫保护有重要意义。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通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在发情期和育幼期声音记录和分析,以及回放实验的验证,本研究试图揭示大熊猫对声音行为的调控能力及其在一些具体记录背景下叫声的行为信号意义。主要成果如下:1.交配期的大熊猫有7种叫声类型:咩叫(bleat)、长时咩叫(long bleat)、嗽叫(snort)、吠叫(bark)、强吠(strong bark)、吼叫(roar)和低嗷(low growl),分别用于不同交配阶段过程中。雄性在此过程主要表现为咩叫;而雌性则表现为低嗷、哼叫和咩叫等更为丰富的叫声谱;两性之间,对这7种声音类型的使用存在显着差异。2.幼体大熊猫有3种叫声类型,分别为咯咯声(squawk)、尖叫声(squall)和咕咕声(croak)。在不同压力程度的环境下,幼崽对其将要发出的叫声类型具有偏好性和选择性:相比与低压力的母体环境(n=25),幼崽在高压力的人工环境下的叫声显着增多(n=199),且尖叫声更多(增加316%,n=54)。同种叫声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和强度(intense)等参数也会出现显着差异(分别为:t=-2.143,df=-14,sig=0.008和t=-4.367,df=-14,sig=0.015)。相比其他记录背景,幼崽在高激励环境下发出的叫声类型最多(3种),且咯咯和咕咕叫声的声波频率相比也最高(分别为352.4 Hz和283.6 Hz)。3.在进行幼崽判别声音回放实验时,两性大熊猫亲本主要以肢体性的行为回应为主,均未做出声音方面的回应;就行为变化方面,两性存在显着差异,母系亲本主要表现为舔舐、护仔、哺乳等,而父系亲本则无明显的回应行为。总的来说,在大熊猫性活动过程中,声音通讯是一种高效的通讯手段;在短暂的交配过程中,它可以携带两性信息并传递给配偶。对于圈养大熊猫普遍过低的自然交配率而言,在交配过程中,这种体现在个体行为上的精确信息的传达对提高其生殖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对大熊猫成体抑或幼崽而言,发声并不只是与特定的环境相关,还传递着个体面临的压力和需求等实时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崔建国[6](2013)在《金屋藏娇”的秘密——谈谈仙琴蛙的声音通讯》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枝头鸟儿的欢快歌唱、池边蛙类的倾情伴奏,以及草丛深处的幽幽虫鸣,都让人不禁驻足聆听,继而发问:它们的鸣唱到底有什么意义?目的是什么?研究表明:动物鸣叫是为了通讯联系,即动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主要目的是雄性之间的竞争,以及吸引和选择异性配偶。动物通讯的方式因感官不同而异,主要类型有:视觉通讯(视觉)、声音通讯(听觉)、化学通讯(嗅觉)和振动(触觉)等。蛙类、鸟类、昆虫类对声音通讯比(本文来源于《大自然》期刊2013年05期)

付义强,胡锦矗,朱欢兵,刘武华,王业生[7](2008)在《华南梅花鹿声音通讯行为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3~12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华南梅花鹿的声音通讯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4种特点较为分明的梅花鹿叫声类型,即警戒叫声、求偶叫声、呼唤叫声和团体合唱声,并对这4类叫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8年02期)

声音通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所有鹿科Cervidae动物都要依赖视觉、嗅觉和听觉线索进行交流,声音通讯作为一种高效的交流方式,在群体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列举了鹿科动物发情鸣叫、警戒鸣叫、交流鸣叫、求救鸣叫等叫声类型,总结了其发声机制,探讨了声音与鹿科动物自身信息的相关性、叫声对两性繁殖行为的影响,以及鹿科动物对种内和种间叫声的识别,并介绍了鹿科动物声音通讯的研究方法。最后,对鹿科动物声音通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声音通讯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璇,薛飞,郭俊良,吴蔚,侯蓉.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声音通讯行为研究[J].四川动物.2019

[2].左智力,杨萍,陈渝倩,刘洋.鹿科动物声音通讯的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8

[3].龙再忠.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的声音通讯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4].胡开良,吕慎金.初生小尾寒羊声音通讯行为发育特点[C].2015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5].潘载扬.圈养大熊猫声音通讯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6].崔建国.金屋藏娇”的秘密——谈谈仙琴蛙的声音通讯[J].大自然.2013

[7].付义强,胡锦矗,朱欢兵,刘武华,王业生.华南梅花鹿声音通讯行为的初步研究[J].四川动物.2008

标签:;  ;  ;  ;  

声音通讯论文-刘璇,薛飞,郭俊良,吴蔚,侯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