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论文-刘梅芳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论文-刘梅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葛浩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辞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论文文献综述

刘梅芳[1](2019)在《葛浩文的汉英翻译方法探究——以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辞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葛浩文翻译2012年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辞,从翻译层面,尤其是文化元素翻译层面,归纳葛浩文的汉英翻译技巧。指出翻译应坚持"一个基本内核和两个合理内核",即既要忠实原语言的原义,又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照顾读者的认知差异,用读者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18期)

穆坤坤[2](2019)在《主位推进视域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语篇的连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位推进是语篇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体现了语篇中主位和述位的相互关系及信息发展方式。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及应用进行了多角度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重视句子和语篇中各个成分及其所发挥的语义功能,经由Fries和Dane?研究和论述,将主位推进提高到语篇研究层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演讲语篇中主位推进的研究。比如奥巴马演讲,特朗普演讲等等。但对于同样属于演讲语篇范畴的颁奖词来说,针对颁奖词中的主位推进研究相对较少。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者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对它的研究一方面扩展了演讲语篇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有助于演讲爱好者提高公众演讲语言技能。本论文主要研究主位推进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应用问题,以韩礼德和黄衍的主位推进模式为理论框架,对近十年较新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进行分析并对比主位特征,通过识别不同主位推进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语用效果和作用,探索主位推进的应用与语篇连贯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的语料选自诺贝尔奖官网,选取十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2008-2017年)作为分析语料。在论文主体部分,作者对所选的十篇目标语篇进行分类统计,探索不同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主位的使用类型来看,在十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单项主位使用频率最高。居第二位第叁位的分别是句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从主位的标记性来看,非标记性主位使用频率较高。从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类型来看,跳跃型模式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主位同一型模式和派生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型模式和述位同一型模式并未出现。其次,每一种主位推进模式在每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大,这说明了演讲者在语篇发展方面所采用的主位推进模式类型较为统一。最后,通过对语篇及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的讨论与分析得出,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语篇连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其他语篇不同的是,这种文体的语篇更倾向于使用跳跃型模式实现语篇连贯,因为这种模式类型更符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语篇的语言特征。(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5)

刘文娟[3](2019)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获奖演说介入资源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的发展,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立场、态度和观点。它由态度、介入和级差叁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介入系统关注语篇的多声性和人际意义的实现。评价理论自问世以来,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各种类型的语篇,如新闻、文学作品、学术书评、公共演讲、广告等。诺贝尔文学奖是颁发给在文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其颁奖词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演讲形式,是对获奖者卓越成就和人格精神的陈述性评价,能帮助推广和传播优秀文学。获奖作家在颁奖典礼上发表的获奖演说,大都表现了他们的内心激情和哲理思想,包括他们的创作观、写作观和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目前从评价理论的视角研究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获奖演说的尚不多。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为理论框架,以12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12篇相对应获奖作家的获奖演说为研究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介入资源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获奖演说中的使用及其特点,以及该颁奖词和获奖演说如何通过这些介入资源实现人际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获奖演说中存在着丰富的介入资源,但各种资源所占比例各不相同。该颁奖词和获奖演说的介入资源的分布有相似之处:在整个介入系统中,对话收缩资源的使用超过对话扩展资源;在收缩资源中,否认资源超过宣告资源;在扩展资源中,包容资源超过归属资源;在归属资源中,承认资源远远超过疏远资源。总的来说,否认、包容资源是这两种演讲中主要的介入资源。不同之处表现在:在颁奖词的否认资源中,反驳资源的使用高于否定资源,在其宣告资源中,使用最多的是赞同资源,最少的是宣布资源;在获奖演说的否认资源中,否定资源的使用多于反驳资源的使用,在宣告资源中,使用最多的是宣布资源,使用得最少的是认可资源。此外,一般来说,获奖演说中使用的每一种介入资源的数量都不少于颁奖词使用的,且具体表达方式也比颁奖词的丰富多样。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和获奖作家使用了较多的对话收缩资源,对话空间关闭,将潜在的观点排除在外,从而使其观点更加权威和有说服力。同时,对话扩展资源的使用,说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和获奖作家的观点并不绝对,为不同观点的存在留出了空间,从而使其观点更为客观和容易为听众所接受。本文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获奖演说介入资源的对比研究,希望能有助于研究颁奖词和获奖演说语篇,加深对公共演讲中介入资源使用的认识,也希望能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学,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晓冬[4](2018)在《世界文学理想的百年建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文学领域的第一大奖,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本文以话语建构论为指导,运用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1901—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揭示诺贝尔遗嘱中的颁奖原则"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是如何通过颁奖词进行话语建构的。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层面上分析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话语建构,不但有助于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原则,理解获奖作品的价值,传承文学理想,推动世界文学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和文学话语权的提升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胡媛[5](2017)在《概念隐喻视角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认知语言学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正是这一步开拓了学者们对于隐喻研究的新视野,隐喻对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性也逐步体现了出来。近年来,国内外从概念隐喻角度对演讲的研究不少,但均集中在政治演讲方面,其它演讲涉及甚少。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特殊场合的演讲,逻辑紧凑,思维清晰,被认为是研究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精神和授奖标准非常有效的方式。本文尝试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为溯源,重点对颁奖词中由概念隐喻所诠释的作品价值、颁奖倾向、抽象的文学概念等各种功能展开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依托其两大核心要素"源域"和"目标域",从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叁方面对50篇颁奖词中选取的390条语料进行分析,并对语料中出现的隐喻类型及频率、主要功能等方面做出详细阐述。从研究中发现的11种概念隐喻类型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颁奖词中大量存在,并且每种概念隐喻类型分别由一种或多种隐喻表达来加以阐述。同时,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出现的抽象概念如:文学、写作风格、文化、理想、外部环境等分别是由6种不同的隐喻来阐释的,这些概念隐喻能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及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研究还发现,颁奖词中概念隐喻发挥着5个方面的基本功能。(1)方位隐喻主要用来表达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精神;(2)实体物质隐喻主要阐述与文学相关的抽象概念;(3)容器隐喻主要表达了这个奖项的时效性和授奖理由;(4)拟人隐喻增加了整个颁奖词的生动性;(5)结构隐喻用旅途和战争的有关知识和概念来阐述作家写作过程的艰险和获奖的不易。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概括提炼了颁奖词中由概念隐喻所折射出的颁奖精神和授奖理由,希望有利于推进人们从概念隐喻这个新的角度去研究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二是通过对实际语境中概念隐喻的分析,再次证明了概念隐喻强大解释和构建功能,为我们对概念隐喻功能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视野。(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袁卓[6](2017)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互文性研究及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奖是面向全球的至高荣誉奖项,它的创立是将诺贝尔的遗产作为了诺贝尔奖的基金,每年设立多个学科的奖项,比如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奖,用来授予给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而诺贝尔文学奖也象征着文学界的至上荣誉。从1901年开始,至2016年已经举办了 108届,获奖者涉及到了各个国家。获得奖项的文学作品写作方式新颖独特,在文学领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给予获奖者的颁奖词,也代表对作者价值观和独特生活态度的一种高度评价与赞扬。本文以颁奖词文本为基础,对颁奖词文本进行话语分析与传播功能的研究。经过统计,本次颁奖词文本共计有102件,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对颁奖词进行话语描述与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量结合、描述分析与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对颁奖词中出现的互文性现象进行描述,进而对颁奖词中的“明确互文”、“联想互文”、“形式互文”以及“文化互文”中的“背景文化”、“历史现象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信念文化”进行分析,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互文性描述和分析,进而得出的结论是颁奖词的互文性传播在传者、受者、内容和效果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传播功能,并且建构在意识形态上。(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3-01)

[7](2016)在《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举行 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时间201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当地举行。(本文来源于《留学》期刊2016年24期)

张树筠,李靓[8](2016)在《公共演讲的文体分析——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体即前景化,是指特定的语言成分在背景的衬托下得到突出或者强调,包括语言的变异和特殊的语言模式。公共演讲是一种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兼有书面语特点的内容的文体。本文以普通文体学理论为依据,从词汇、句法、语义等语言描述、语篇及语境层面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进行文体分析,并在系统研究后与王佐良的其他文体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揭示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特有的文体特征,旨在指导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演说词,并提高其文体感知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刘为钦,李贺[9](2016)在《从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典礼上,瓦斯特伯格宣读的颁奖词蕴含着一些很值得中国学术界重视的内容和信息。他赞扬莫言是一位告别了程式化宣传海报的诗人,是一位描写自然的能手,认为莫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其文笔辛辣,想像丰富,人物充满了活力,叙述具有神秘色彩。不过,颁奖词也存在对莫言作品内涵阐释上的失误和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正荣[10](2015)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里的玄机》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奖项的颁奖词从来都是极其短小的。所以,诺贝尔奖各类别委员会都格外小心翼翼斟酌这短小的一句,绝对字字推敲。颁奖词既要表达对那些“对人类幸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的肯定,又要尽量避免意想不到的指摘,因此,颁奖委员会在选词造句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5-10-11)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位推进是语篇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体现了语篇中主位和述位的相互关系及信息发展方式。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及应用进行了多角度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重视句子和语篇中各个成分及其所发挥的语义功能,经由Fries和Dane?研究和论述,将主位推进提高到语篇研究层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演讲语篇中主位推进的研究。比如奥巴马演讲,特朗普演讲等等。但对于同样属于演讲语篇范畴的颁奖词来说,针对颁奖词中的主位推进研究相对较少。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者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对它的研究一方面扩展了演讲语篇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有助于演讲爱好者提高公众演讲语言技能。本论文主要研究主位推进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应用问题,以韩礼德和黄衍的主位推进模式为理论框架,对近十年较新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进行分析并对比主位特征,通过识别不同主位推进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语用效果和作用,探索主位推进的应用与语篇连贯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的语料选自诺贝尔奖官网,选取十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2008-2017年)作为分析语料。在论文主体部分,作者对所选的十篇目标语篇进行分类统计,探索不同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主位的使用类型来看,在十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单项主位使用频率最高。居第二位第叁位的分别是句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从主位的标记性来看,非标记性主位使用频率较高。从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类型来看,跳跃型模式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主位同一型模式和派生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型模式和述位同一型模式并未出现。其次,每一种主位推进模式在每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大,这说明了演讲者在语篇发展方面所采用的主位推进模式类型较为统一。最后,通过对语篇及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的讨论与分析得出,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对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语篇连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其他语篇不同的是,这种文体的语篇更倾向于使用跳跃型模式实现语篇连贯,因为这种模式类型更符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语篇的语言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梅芳.葛浩文的汉英翻译方法探究——以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辞英译为例[J].英语教师.2019

[2].穆坤坤.主位推进视域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语篇的连贯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3].刘文娟.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获奖演说介入资源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张晓冬.世界文学理想的百年建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话语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8

[5].胡媛.概念隐喻视角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

[6].袁卓.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互文性研究及话语分析[D].西北大学.2017

[7]..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J].留学.2016

[8].张树筠,李靓.公共演讲的文体分析——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为例[J].中国外语研究.2016

[9].刘为钦,李贺.从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起[J].外国文学研究.2016

[10].李正荣.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里的玄机[N].光明日报.2015

标签:;  ;  ;  ;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论文-刘梅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