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坚战”与“游击战”(论文文献综述)
阎波[1](2020)在《以“运动战”破解“办事难”:地方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制度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M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个从"运动战"来理解地方政府化解公众"办事难"的制度逻辑"拟战论"视角。分析表明,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由"人民战争、正规兵团、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所刻画的"运动战"制度逻辑是地方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一种问题解决之道,为突破科层制组织固有的制度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本文揭示出中国革命战争政治遗产对当代治理实践的影响,为理解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可能路径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潘泽庆[2](2020)在《八路军局部战略反攻中军事战略转变实践之考察》文中认为从1943年7月至1945年8月上旬,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进行了为期约两年的局部战略反攻。为适应部队作战任务、作战规模、作战地域、组织形式等变化,八路军随之开始了由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军事战略转变:在部队作战指导思想方面日益注重正规作战;在部队编制体制方面注重充实、扩建正规军和地方军并组建部分新的军区、军分区;在部队作战形式上逐渐增加运动战、攻坚战的比重;在兵种建设方面注重发展炮兵和工兵。这一战略转变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柏晓斐[3](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苗慧敏[4](2020)在《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太行精神是我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的太行军民在根据地创造的灿烂文化,是太行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太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太行精神在形成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生成机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是太行精神生发的决定因素;太行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是太行精神形成的现实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太行精神形成的思想来源;太行根据地的自然环境是太行精神形成的独特条件。正是在综上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太行精神才能够从产生到发展经久不衰,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总结,以及对太行革命老区的遗迹、纪念馆和老人的实地调查走访,在原有基础上对太行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了梳理总结。太行精神是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向前发展而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是在内外交困的革命环境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在残酷对敌斗争中不怕牺牲、善于斗争的精神。太行精神的当代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丰富中国革命文化体系、有助于充实我国育人文化体系。从实践层面来看,太行精神有助于推动我党自我革命,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有助于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促进山西转型发展。
朱年宏[5](2020)在《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吕梁精神作为诸多中国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军民大生产运动等革命实践,又在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锤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精神形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本论文将着重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地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梳理了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地分析了吕梁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地理条件基础和实践基础三个部分,吕梁精神的发展过程则由抗战时期的初步尝试、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组成;第三部分集中探讨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探析艰苦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创新精神的各自具体表现进而详细地阐述其科学内涵;第四部分为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的论述,结合时代背景研究,其时代价值在于能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带动中部迅速崛起、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途径是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在能源产业发展中践行。
陶燕悟[6](2020)在《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漫长的革命斗争史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以及军事思想家,徐向前就是其中一位。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徐向前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为了满足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徐向前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列主义军事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等着作,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土地革命时期,徐向前率领人民军队进行了反“围剿”斗争,他结合战争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打活仗”战略战术,以及“敌进我进”、“外线出击”的积极防御战略,并且强调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人民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向前创造性地提出“人山”战略思想,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对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人民军队的训练与教育方面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徐向前军事思想,是徐向前在长期参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将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等进行概括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徐向前军事思想依然闪耀着光芒。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对徐向前军事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从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出发,对国内外研究徐向前军事思想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就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说明,为正文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概括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其主要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外国军事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等;徐向前参与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以及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徐向前军事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且梳理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演进历程。第三部分梳理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主要围绕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第四部分阐述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本部分主要对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进行论述,为准确把握徐向前军事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并且对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概括,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阐述。
李雪[7](2020)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抗战时期,毛泽东立足于抗战全局,继续探索农民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与抗战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毛泽东农民思想。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不仅对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核心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形成条件,分为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论述、中国传统重农思想及早期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近代以来农民问题的凸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革命实践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基本特征。一方面,从阶级斗争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转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农村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坚持游击战争的基础三个维度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历史生成;另一方面,从时代性与务实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三个层面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主要内容。着重从农民革命主体思想、农民经济利益保障思想、农民政治参与思想和农民教育改造思想等方面尝试性地构建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论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从历史地位看,这一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观,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从当代价值看,这一思想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陈铨[8](2019)在《从《游击战纲要》看国民党军游击战思想》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在打击侵华日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诸多胜利,而国民党的正规战、阵地战在面对日军时屡屡受挫,受共产党领导军队的影响,国民党高层逐步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白崇禧。1938年始,白崇禧竭力推动国民党军实施游
金冲及[9](2018)在《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从上党战役到平汉战役》文中研究指明抗战胜利后,是谁首先挑起了内战?为什么八年来一直分散在各地从事游击战争的中共军队,能够在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起来,组成强大的野战部队,以运动战的方式战胜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正规兵团?而蒋介石在处理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的态度又有哪些不同?这两次战役对整个解放战争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史真[10](2017)在《徐向前:智谋武略勇向前》文中认为徐向前长期以来是中国人民军队独当一面的重要领导人,在几十年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中,他是驾驭战争的高手,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指挥靠前,从容镇定;他知己知彼,有谋有断,善于审时度势,驾驭战局,灵活制敌,显示出高明精妙、出奇制胜的高
二、“攻坚战”与“游击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攻坚战”与“游击战”(论文提纲范文)
(1)以“运动战”破解“办事难”:地方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制度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地方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以M市为例 |
(一)案例选择与数据 |
(二)M市公众“办事难”的表现与化解 |
(三)M市政务服务改革特征 |
1.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
2.提出明确的改革目标 |
3.强化干部队伍素质 |
4.组建工作网络和实施“组合拳” |
5.针对实际问题“压茬推进” |
6.灵活探索改革经验 |
三、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国家治理中的“运动战” |
四、“运动战”的作用发挥与局限 |
五、结论 |
(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意义 |
0.2 学术史回顾 |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
0.2.3 已有研究评价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 |
0.5 概念界定 |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
2.1 政治形象定位 |
2.1.1 党领导的军队 |
2.1.2 人民的军队 |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
2.2.1 作风优良 |
2.2.2 纪律严明 |
2.3 军事形象定位 |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
3.2 加强军队建设 |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
4.1 文字宣传 |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
4.2 语音宣传 |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
4.3 形象宣传 |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
7.1.1 参军 |
7.1.2 支前、拥军、劳军 |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太行精神的生成机理 |
2.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太行精神生发的决定因素 |
2.1.1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太行精神形成的基本前提 |
2.1.2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是太行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凝聚太行精神形成的主体力量 |
2.2 太行精神生发的其他必要因素 |
2.2.1 太行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是现实依据 |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思想来源 |
2.2.3 太行根据地的自然环境是独特条件 |
第三章 太行精神的科学内涵 |
3.1 爱国主义是太行精神的基本特征 |
3.1.1 爱国主义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产生 |
3.1.1.1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
3.1.1.2 太行地区丰富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是其产生的重要来源 |
3.1.1.3 太行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其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
3.1.2 爱国主义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
3.1.2.1 革命党人的爱国运动——积极开展反帝斗争 |
3.1.2.2 开明人士的爱国行为——多渠道支援战争 |
3.1.2.3 人民大众的爱国情感——拥军优属 |
3.1.3 爱国主义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
3.2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是太行精神与时俱进的法宝 |
3.2.1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产生 |
3.2.1.1 独特的战略位置为开拓创新提供领导力量 |
3.2.1.2 顽固的封建势力激发太行人民的奋发有为精神 |
3.2.2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
3.2.2.1 太行根据地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者 |
3.2.2.2 太行根据地是土地改革运动的先行者 |
3.2.3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
3.3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贯穿太行精神始终的本色要求 |
3.3.1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产生于内外交困的太行根据地 |
3.3.1.1 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摧残太行根据地生存环境 |
3.3.1.2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摩擦加剧太行根据地外部困难 |
3.3.1.3 自然灾害严重破坏太行根据地内部生产 |
3.3.2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
3.3.2.1 中国共产党人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领导根据地发展 |
3.3.2.2 太行人民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根据地环境 |
3.3.3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
3.4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是太行精神的鲜明特点 |
3.4.1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产生 |
3.4.1.1 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奠定现实基础 |
3.4.1.2 开展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
3.4.1.3 探寻太行地区光荣的斗争传统奠定历史基础 |
3.4.2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
3.4.2.1 广泛采取群众游击战的灵活作战形式 |
3.4.2.2 践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战斗意志 |
3.4.3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
第四章 太行精神的当代价值 |
4.1 太行精神的理论价值 |
4.1.1 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
4.1.2 有助于丰富中国革命文化体系 |
4.1.3 有助于充实高校文化育人体系 |
4.2 太行精神的实践价值 |
4.2.1 有助于推动我党自我革命,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 |
4.2.2 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4.2.3 有助于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
4.2.4 有助于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促进山西转型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吕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形成基础 |
一、历史文化基础 |
二、地理条件基础 |
三、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吕梁精神的发展进程 |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形成 |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 |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前行 |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与时俱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吕梁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一节 艰苦奋斗精神 |
一、敢于突破困难 |
二、勇于承担重任 |
第二节 顾全大局精神 |
一、平凡中的伟大 |
二、再添不凡力量 |
第三节 自强不息精神 |
一、奋发图强 |
二、永不懈怠 |
第四节 勇于创新精神 |
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途径 |
第一节 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 |
一、助推吕梁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带动中部迅速崛起 |
三、推动“一带一路”造福人民 |
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二节 弘扬吕梁精神的途径 |
一、在晋绥红色旅游中传承吕梁精神 |
二、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坚持吕梁精神 |
三、在保护乡土文化中发扬吕梁精神 |
四、在能源产业改革中践行吕梁精神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国际背景 |
2.1.2 国内背景 |
2.2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 |
2.2.2 外国军事理论 |
2.2.3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2.3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2.3.1 参与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 |
2.3.2 参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实践 |
2.4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2.4.1 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 |
2.4.2 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
2.4.3 具有远大的志向 |
2.5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演进历程 |
2.5.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1924-1937) |
2.5.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1937-1949) |
2.5.3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完善时期(1949-1990) |
3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
3.1.1 人民军队必须坚持“党的正确而坚强的领导” |
3.1.2 “平时只有严练苦练勤练”才能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 |
3.1.3 人民军队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 |
3.2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
3.2.1 平原地区的“人山”战略 |
3.2.2 “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的游击战略 |
3.2.3 “打活仗”的运动战略 |
3.2.4 “敌进我进”、“外线出击”的积极防御战略战术 |
3.2.5 “收紧阵地”、“待机举行反攻”的战略战术 |
3.3 国防建设思想 |
3.3.1 “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
3.3.2 国防现代化的核心是“军队现代化” |
3.3.3 国防“战略上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方针” |
3.3.4 “军事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 |
4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
4.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 |
4.1.1 人民性 |
4.1.2 实践性 |
4.1.3 发展性 |
4.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 |
4.2.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 |
4.2.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实践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论述 |
(二)中国传统重农思想 |
(三)早期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
(一)近代以来农民问题的凸现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革命实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基本特征 |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历史生成 |
(一)从阶级斗争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转变 |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 |
(三)农村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坚持游击战争的基础 |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时代性与务实性相统一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第三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农民革命主体思想 |
(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二)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
(三)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地 |
二、农民经济利益保障思想 |
(一)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
(二)适时采取恰当的经济政策 |
(三)组织农民走合作社道路 |
三、农民政治参与思想 |
(一)农民是政治动员的主要对象 |
(二)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边区民主选举 |
(三)加强农民党员的政治修养 |
四、农民教育改造思想 |
(一)唤醒农民民主政治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提高农民知识水平的文化教育 |
(三)提高农民战斗能力的军事教育 |
(四)破除农民封建迷信思维的科学技术教育 |
第四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观 |
(二)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抗战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高度重视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
(二)改善和保障民生,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
(三)组织农民,走新型农业合作化道路 |
(四)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8)从《游击战纲要》看国民党军游击战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国民党军《游击战纲要》的基本内容 |
国民党军《游击战纲要》的主要思想 |
高度肯定游击战作用,推动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 |
着重阐述了国民党军游击队组织与领导问题 |
着眼于游击战进行的各方面、全过程 |
对国民党军《游击战纲要》的评价 |
积极与落后并存 |
具体细致而易致僵化 |
缺乏根植和推广的基础 |
(10)徐向前:智谋武略勇向前(论文提纲范文)
机动灵活进行“打活仗”的运动战 |
(一) 以“逐步收紧阵地, 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反“围攻”取胜 |
(二) 集中优势兵力以少胜多打赢晋中运动战 |
创造性地开展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的游击战 |
(一) 因地制宜采用“围点打援”连战连捷 |
(二) 变换攻略反“扫荡”积小胜为大胜 |
重视发挥“群众战争”的威力 |
(一) 实行“群众战争的战略战术”“红军作战要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
(二) 创造性地提出“人山”战略思想 |
四、“攻坚战”与“游击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运动战”破解“办事难”:地方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制度逻辑[J]. 阎波. 中国行政管理, 2020(10)
- [2]八路军局部战略反攻中军事战略转变实践之考察[J]. 潘泽庆. 军事历史, 2020(05)
- [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4]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苗慧敏. 山西大学, 2020(01)
- [5]吕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朱年宏.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6]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D]. 陶燕悟. 西华大学, 2020(01)
- [7]抗战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李雪.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0)
- [8]从《游击战纲要》看国民党军游击战思想[J]. 陈铨. 军事史林, 2019(09)
- [9]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从上党战役到平汉战役[J]. 金冲及. 近代史研究, 2018(02)
- [10]徐向前:智谋武略勇向前[J]. 史真. 党史文汇,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