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心动图诊断大血管转位(论文文献综述)
徐佳俊[1](2020)在《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共127例,其中男性患儿75例,女性患儿52例。所有患儿手术前均行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结果依据心脏大血管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和心外畸形,分别计算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27例患儿年龄3天-24月,平均年龄6.3±6.2月,体重2.8-12.5 kg,平均体重6.6±2.8 kg。127例患儿最终经手术确认病变409处,其中心内畸形174处,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2处,心外畸形173处。CT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68处,漏/误诊6/4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0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外畸形166处,漏/误诊7/1处。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72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59处,漏/误诊3/0处,确诊心外畸形147处,漏/误诊26/0处。CT和超声在诊断所有病变类型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9.8%,98.7%,99.5%和92.4%,100%,100%,98.9%。CT总体诊断敏感度高于超声96.3%vs.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在诊断心外畸形中,CT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95.9%vs.84.9%(χ2=15.42,P<0.05),在诊断心内畸形中,CT敏感度稍低于超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vs 98.8%(χ2=1.12,P>0.05)。研究结论: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在心外畸形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内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CT联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复杂先心诊断准确率。第二部分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应用个性化3D打印心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的15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获取患儿术前CT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和3-Matic 11.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图像后处理,以STL格式保存数据,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个性化心脏实体模型。打印方法为光固化立体成型,打印材料为光敏树脂。医生团队根据患儿个性化心脏模型以及病史,影像学资料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对具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研究结果:应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15例患儿的个性化心脏模型,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3D心脏模型等综合评估,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具备手术指征并最终实施手术治疗,1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诊断为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左心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因家长放弃治疗未进行手术治疗,其余2例因轻度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暂无手术指征。所有行手术治疗的患儿手术方案与术前规划保持一致,术中探查证实患儿心脏解剖与3D打印模型一致。其中1例诊断为主动脉弓离断(A型)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术后第5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11例手术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顺利出院。两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6月随访时打印出3D心脏模型,其中1例左上肺静脉开口处稍狭窄,另1例无明显狭窄。研究结论:3D打印技术可帮助实施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规划,辅助个性化诊疗,有效提高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水平。第三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的准确性。研究方法:获取8个新鲜离体猪心,切除心房结构,保留左、右心室结构,往左、右心室塞入医用纱布以形成心室腔容积,并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固定10天,固定完成后往左、右心室灌注可固化硅胶并进行CT扫描。扫描后将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通过阈值分割法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取出固化的心室硅胶铸模,硅胶铸模使用排水法测量所得体积作为心室容积的金标准,每个体积数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将CT测量结果与硅胶铸模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与硅胶铸模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12.9±1.2 ml vs.13.2±1.3 ml(t=-1.059,P=0.325),右心室27.7±3.6 ml vs.28.2±3.2 ml(t=-1.121,P=0.299),CT测量与硅胶铸模排水法测得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左心室r=0.845,P=0.008;右心室r=0.933,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具有高度准确性。第四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在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的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法洛四联症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23例,所有患儿于术前和术后6月随访时行CT扫描,获取CT图像,通过阈值分割三维重建方法评估左、右心功能参数: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对比分析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与术后6月左、右心室容积和心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CT基于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同时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左、右心功能参数。术后6月与术前相比,左心功能参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23.93±7.44 ml/m2 vs.19.80±6.52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术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49.67±14.82 ml/m2vs.46.59±14.46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术后右心射血分数低于术前51.83±4.26%vs.57.50±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准确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左、右心功能,可以早期发现术后右心功能下降,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法洛四联症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周怡[2](2019)在《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尽管超声产前检查胎儿心脏异常已经变得可行,检出率在逐年增高,但目前心脏异常仍然排在出生缺陷的首位,是死亡率及致残率的首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检查耗时、经济及医疗资源配置、孕妇观念等问题造成大部分孕妇只能接受的心脏基础检查。系统的胎儿超声心动图只能在高危人群中进行,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胎儿心脏异常主要发生在低危人群中。大量专家和团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寻找能够快速系统筛查胎儿心脏的操作方法。为了让胎儿期心脏系统超声检查能够普及,避免漏诊及误诊,本研究结合断层解剖理论建立方法模型,并探讨其实用价值。目的: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该中心胎儿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性研究,了解分析胎儿心脏疾病发病现状及规律,胎心发育异常可能因素分析,为出生缺陷一级、二级预防提供信息支持。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通过断层解剖的原理结合超声连续横断切面扫查过程中实际观察的结构,建立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本研究为了探讨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资料: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胎儿产前心脏检查的29340例孕妇,其中双胎1365例,三胎4例,单胎27971例,共计30713例胎儿心脏,对以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分析。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实际工作中连续横断序列法扫查胎儿心脏的操作过程及视频,结合断层解剖理论构建胎儿横断序列扫查模型。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2017年9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孕妇纳入研究组,其中正常胎儿心脏210例,异常胎儿心脏42例(均已由专门从事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超过5年的高级医师进行确诊)。所有参与者采取检查前告知,并自愿参加研究组,签订知情同意书。比较美国超声协会制定的胎儿超声心动图(AIUM)操作方法与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SCS),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诊断价值。方法: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美国超声协会指南规定的九切面法检查胎儿心脏,并详细检查胎儿其他系统。检查前登记孕妇详细信息,包括年龄、孕周、孕前及孕期可疑危险因素等。根据每年的检查例数、检出率、及相关参数,进行胎儿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产前诊断价值分析。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扫查心脏的操作方法:从腹围标准切面连续平移至纵膈消失,扫查过程中根据结构的显示可稍微调整探头的角度。将连续横断序列扫查心脏视频分解成静止图像,对观察切面及心脏结构进行描述。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将10名住院医师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美国指南及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进行培训,记录培训合格时间。将已由高年资医生筛查过的210名正常胎儿及42例异常胎儿均由两组医生检查,记录检出时间、阳性检出率、有无误诊、漏诊。记录及分析扫查过程中的耗时切面。以统计学方法分析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是否节时、有效、便于掌握。结果: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胎儿心脏异常2049例,检查人数每年在增加,检出率也在逐年增高。其中403例伴发其他系统异常,1646例单纯心脏异常。18周以前检出结构畸形279例,18-28周检出结构畸形1065例、心脏肿瘤24例、心律失常21例。28-33周检出心脏结构异常469例、心脏肿瘤63例、心律失常128例。所有心脏异常的胎儿进行染色体检查,17例染色体异常。所有异常的心脏中处于高危因素的达479例。孕妇20岁-30岁检出率2.34%、30-40岁检出率为2.84%、大于40岁检出率为1.49%。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重点强调为动态连续性观察横断面,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情况,操作简单,受体位等因素影响较小,可以观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指南规定的所有结构。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AIUM组和SCS组住院医师培训合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0±2.191 VS 7.90±0.741)h,SCS培训时间要明显短于AIUM组;两组检查正常胎儿心脏时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00±18.84VS189.00±9.98)s,SCS组要明显快于AIUM组;AIUM组和SCS组检查异常胎儿心脏时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00±40.64VS435.61±40.73)s。AIUM组与SCS组在检查正常胎儿时均未出现假阳性。在异常组中均出现3例漏诊,检出率92.85%,未出现误诊。且根据实验记录在孕妇非起床活动、单次完成胎儿心脏检查所有结构的显示率,SCS组人数要明显高于AIUM组。耗时切面记录分析显示AIUM组主要为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长轴、心底及大动脉短轴切面,SCS组仅为腹围标准切面。原因为AIUM操作方法受胎儿体位、脊柱骨化程度,操作者手法熟练程度,空间想象力等因素影响较大。结论1.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调查:胎儿心脏检查人数在增加,检出率逐年增高,但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胎儿心脏异常的发病与指南中指出的高危因素不具有相关性,低危因素的孕妇依然存在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的高风险。因此,产前检查心脏异常不可忽略,应尽可能的在早中晚孕三个阶段,对每个胎儿进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系统检查。由于工作量的增大,我们在不断摸索寻求一种快速,高效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断层解剖理论基础结合超声连续横断序列扫查心脏的视频,说明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3.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可以作为一种胎儿心脏系统检查的方法,运用于每一个胎儿。当发现扫查过程中结构异常时,则应详细全面的扫查其他附加切面,以此既能满足产前心脏检查的大量工作,又能避免一些血管走行异常或非重大心脏异常的漏诊和误诊。
范丽娟[3](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杨黎明,赵博文,李强,杨园,王蓓,彭晓慧,潘美,李秀茹,韩英[4](2018)在《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对产前诊断胎儿圆锥动脉干畸形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5D Heart)在诊断胎儿圆锥动脉干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通过容积探头采集20~30周胎儿圆锥动脉干畸形(CTD)心脏三维数据,三位不同胎儿心脏检查技能医师应用5D Heart软件对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容积图像后处理,得到诊断信息,以产后超声随访或手术为金标准,对各医师的STIC诊断及常规超声诊断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6例CTD病例,剔除4例,对12例容积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各个不同诊断技能医师诊断、常规超声及金标准行一致性分析,高年资医师A应用5D Heart诊断与常规超声诊断及金标准一致(P=0.157, 0.083),中低年资医师B和C应用5D Heart诊断获得大致相等的分数(P=0.705),但诊断效能不及常规超声(P=0.000, 0.000)和金标准(P=0.000,0.000)。结论应用5D Heart诊断CTD,高年资医师诊断能够获得与常规超声相仿的诊断效能,该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远程会诊、培训及科研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范海波,焦阳,陈立新,林琪,熊奕,吴瑛,徐金锋[5](2014)在《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型》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胎儿心脏畸形超声心动图特征、临床分型及预后特点。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行产前筛查并经产后随访证实为心脏畸形的429例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临床及预后分型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畸形胎儿429例,其中单一结构畸形11种共177例,以房间隔缺损(6例)和室间隔缺损(55例)检出例数居多(34.5%,61/177),其余单一结构畸形包括单心房10例,单心室34例,三尖瓣下移20例,三尖瓣闭锁11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6例,肺动脉狭窄20例,主动脉弓缩窄10例,主动脉弓离断4例,肺动脉悬吊1例。联合畸形14种共233例,以左右心室双出口(41例,17.5%,41/233)和法洛四联症(40例,17.2%,40/233)检出例数居多;其余联合畸形包括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6例,矫正性大血管转位18例,房室间隔缺损38例,永存动脉干30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8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0例,右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14例,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6例,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9例,多脾综合征伴复杂心脏畸形2例,无脾综合征伴复杂心脏畸形1例。非结构性心脏畸形2种共19例,其中心脏占位畸形(16例,84.2%,16/19)较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胎儿(3例,15.8%,3/19)检查例数居多。手术病理及生后随访证实产前超声漏诊9例,误诊6例。临床分型:429例心脏畸形胎儿中无法根治、预后不良的复杂心脏畸形136例(31.7%,136/429),重症、可根治的心脏畸形93例(21.7%,93/429),生后需紧急处理的心脏畸形54例(12.6%,54/429),轻型心脏畸形146例(34.0%,146/429)。结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心脏畸形可提示临床依据病情采取有效干预和治疗措施,降低心脏畸形胎儿出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
肖蕾[6](2014)在《二维超声联合STIC技术在胎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心脏大血管结构发育畸形是一类较常见的胎儿先天性发育畸形,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产前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本课题旨在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胎儿产前畸形筛查的孕妇11036例。用GE-Voluson E8仪器进行二维超声扫查及三维STIC成像,部分胎儿进行STIC容积数据库采集及脱机分析,并记录二维超声及STIC心脏扫描时间。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引产后进行尸体解剖或出生后随访结果对照。结果1.单纯二维超声心动图与二维超声联合STIC技术两种检查方法对95例胎儿先心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79%、98.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检出的先心病胎儿中,87例记录二维筛查时间,平均每个胎儿心脏用时(9.68±2.13)min,每幅图像所用时间(1.03±0.80)min,79例记录STIC技术扫描时间,平均每次STIC扫描用时(7.76±2.42)min,每幅图像所用时间(0.78±0.56)min,对两种方法所得每例样本和每幅图像的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不同孕周二维超声心动图与STIC技术各重要切面显示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孕龄增大,STIC技术对各重要切面显示合格率较二维超声的优势逐渐变小。4.确诊为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胎儿心脏根据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肺动脉狭窄(PAS),可将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分为三型,即单纯型大动脉转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结论1.STIC技术较二维超声缩短了心脏检查时间,特别是有心脏发育畸形胎儿的胎心照射时间得到大大缩短。2.二维超声联合STIC技术对胎儿先心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均有所提高。
滑少华[7](2014)在《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圆锥动脉干畸形及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圆锥动脉干畸形诊断价值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圆锥动脉干畸形(Conotruncal defects,CTD)是一类合并外周血管畸形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一直以来超声心动图以其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在该类疾病的诊断中始终处于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快速发展的螺旋CT技术在诊断外周血管畸形准确率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因而被临床医生所青睐。也因此使超声心动图在CTD诊断准确性方面受到一定的挑战。2010年问世的新双源Flash CT,以其独特的Flash扫描模式,采用大螺距快速扫描,不受心率影响,心脏扫描只需0.25s,实现了亚mSv级的超快速心脏扫描,不仅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也关注到了低剂量辐射等安全问题。本研究通过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CTD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为今后提高超声诊断该类畸形的准确性及患者术前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96例患者主要包括:永存动脉干17例,肺动脉闭锁2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5例,右室双出口18例,法洛四联症18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16例。将96例患者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Flash CT检查。超声心动图重点观察心内结构、大血管连接、心外畸形,估测肺动脉压力,评价瓣膜功能及心功能。Flash CT采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Flash扫描模式,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进行横断面重建,由一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三维容积再现和仿真内窥镜等。本研究将不作为分型依据的其他心脏畸形均归为合并畸形。瓣膜关闭不全及肺动脉压不归为合并畸形。检查后采用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记录所有CTD病例的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然后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96例CTD患者最终经手术结果或临床确定诊断。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82例,误诊13例,漏诊1例;Flash CT诊断正确92例,误诊4例,漏诊0例。超声心动图和Flash CT对CTD的病因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42%(82/96)和95.83%(9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6例CTD患者分型诊断: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64例,误诊15例,未分型17例;Flash CT诊断正确86例,误诊4例,未分型6例。超声心动图和Flash CT对CTD分型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6.67%(64/96)和89.58%(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96例CTD患者合并畸形249处,超声诊断结果:确诊232处,误诊1处,漏诊16处;Flash CT诊断结果:确诊238处,误诊0处,漏诊11处。超声和Flash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17%(232/249)和95.58%(238/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射线剂量统计:96例复杂先心患者平均DLP是7.0±1.50mGy*cm(范围:5-10mGy*cm),平均ED值是0.212±0.039mSv (范围:0.144-0.273mSv)。结论1.超声心动图对CTD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以作为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永存动脉干及肺动脉闭锁的首选检查方法。2.超声心动图对于永存动脉干和肺动脉闭锁的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极少数右室双出口的室缺位置及大动脉骑跨率判断会有一定的误差。出现上述两种情况时,建议结合Flash CT协助诊断。3.Flash CT大螺距扫描技术辐射剂量低,对CTD分型诊断正确率高,是对超声心动图进行补充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第二部分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价值的研究背景和目的肺静脉畸形引流是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由于肺静脉走行部位复杂多变超声检查容易漏诊和误诊。随着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凭借其对外周血管畸形良好的显示而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生所认可。2010年推出的新双源FlashCT,其独特的大螺距快速扫描模式,完全不受心率影响,心脏扫描只需0.25s,实现了亚mSv级的超快速心脏扫描,不仅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也关注到了低剂量辐射等安全问题。本研究运用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大螺距扫描技术对肺静脉畸形引流各种类型漏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超声心动图在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中的准确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CT检查,避免射线的危害。当然,对于超声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以结合低辐射剂量的大螺距CT扫面技术为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将71例肺静脉畸形引流患者分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组)和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P组),每组再分为心上型、心内型、心下型及混合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与Flash CT大螺距扫描技术检查,并与手术结果(或临床诊断)对照。另外分别收集正常婴儿20例、婴儿单纯房间隔缺损20例与T组中34例婴儿对照分析;收集20例正常成人、20例成人单纯房间隔缺损与P组中19例成人患者对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左心房、右心室大小、房缺大小,肺动脉压及年龄等。检查后采用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记录所有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的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然后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组(T组)44例(包括心上型22例,心内型17例,心下型2例,混合型3例),确诊38例,漏诊4例,误诊2例。CT确诊43例,无漏诊;误诊1例。超声与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36%(38/44)和97.72%(4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T组合并畸形62处,超声全部确诊,无漏诊及误诊。CT确诊59例,无误诊,漏诊3例。超声与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62/62)和95.16%(59/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P组27例(包括心上型7例,心内型10例,心下型1例,混合型9例),超声准确诊断20例,误诊2例,漏诊5例。CT确诊26例,漏诊1例。超声与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4.1%(20/27)和96.3%(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P组合并畸形共计45处,超声确诊44处,漏诊1处。CT正确诊断34处,误诊2处,漏诊8处。超声和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8%(44/45)和7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T组多为婴儿,左心房内径小于房缺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肺动脉压高于房缺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组婴儿的房间隔缺损大于同龄房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P组多为成年人,左心房内径低于房缺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室及肺动脉压高于房缺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房间隔缺损小于单纯房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71例肺静脉畸形引流患者,统计其辐射剂量,平均DLP是13.5±3.9mGy*cm(范围:8-30mGy*cm),平均ED值为0.324±0.065mSv(范围:0.182–0.540mSv)。结论1.超声心动图诊断肺静脉畸形引流准确率高,可以对瓣膜病变、肺动脉压力及心功能做出全面评价,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检查手段。2.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多见于婴儿,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多见于成人。由于存在血流动力学差异,患者左心房、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压以及年龄因素可以成为判断部分性或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敏感指标。尤其适用于房间隔缺损患者。3.Flash CT大螺距扫描技术对心脏周围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不影响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射线的辐射剂量,对超声心动图检查起到了很好的补充诊断作用。
姚长芳,夏飞,顾欣贤,徐秋琴,沈宗姬,杨俊华[8](2011)在《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510例孕20~40周高危孕妇行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将胎儿超声检查与胎儿尸检或分娩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胎儿超声心动图510例中,检出异常者71例,结构性心脏异常50例(9.80%),3例未尸检,2例随访丢失,2例生后未见异常,3例漏诊(1例为室间隔缺损,2例为房间隔缺损);非结构性心脏异常21例(4.12%),6例生后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异常的敏感度为95.08%,特异度为98.20%,阳性预测值为87.88%,阴性预测值为99.32%。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胎儿结构性心血管异常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的开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
黄楠,周开宇,朱琦,华益民,郭楠,陈娇,杨森,杨太珠,罗红[9](2011)在《胎儿期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疾病谱单中心信息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胎儿期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疾病谱单中心信息,提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总结单中心10600例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原因、高危因素、初步家系调查及所检出先天性心血管病疾病谱信息。结果共检出胎儿心血管异常983例,检出率为9.27%。其中心脏结构异常487例,心律失常513例(17例患胎同时存在上述两种心脏异常)。常规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妊娠早期有病毒感染史或服药史是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危因素的胎儿超声心动图中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为3.61%。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胎儿检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26例,检出率7.51%。院外常规胎儿超声疑有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而至我院检查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32.17%。结论具有高危因素的胎儿超声心动图中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明显增高,特别是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病例。对常规胎儿超声曾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者更应仔细检查,避免误诊。胎儿期先天性心血管病疾病谱与出生后人群疾病谱有所不同。
周嘉炜[10](2010)在《三血管序列切面筛选与诊断胎儿心脏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1997年yoo等开发胎儿心脏三血管切面,即在四腔心切面的基础上,通过将探头向胎儿头侧平行移动,即可获得三血管切面,不但增加了心室流出道、主动脉与肺动脉的解剖信息,可以检查胎儿心脏流出道和大血管的畸形,弥补四腔心切面的不足,然而三血管切面显示的是肺动脉的长轴,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的短轴,不能显示主动脉弓,不少主动脉弓畸形仍易漏诊,2002年yagel等在三血管切面的基础上,开发了三血管-气管切面,增加了主动脉弓和气管的显示,对于筛选和诊断主动脉弓畸形、右位主动脉弓等具有重要价值,更加完善了胎儿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表明三血管切面或三血管-气管切面所显示的心脏结构中并没有包括胎儿导管动脉、降主动脉等心脏的一些重要结构,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试图在三血管切面的基础上,通过偏转、旋转、移动探头的扫查方式获取三血管序列切面,探讨胎儿心脏三血管序列切面筛选和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正常胎儿2229例,经产前超声诊断和/或经尸体解剖证实或产后超声证实先天性心脏病231例。应用美国西门子公司Sequoia 512、GE公司Voluson 730专家版、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8MHz。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以三血管切面为起始切面,通过偏转、旋转、移动探头的扫查方式分别依次获取三血管序列切面:肺动脉分支切面、动脉导管横切面、主动脉弓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在三血管-气管切面的基础上,将声束先后依次对准肺动脉、主动脉和上腔静脉中心,探头旋转90度,获得肺动脉弓长轴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和上腔静脉与下腔静脉长轴切面。在三血管切面测量肺动脉、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内径以及肺动脉/主动脉、主动脉/上腔静脉内径比值。计算三血管序列切面发现胎儿心脏病的检出率和总结不同类型胎儿心脏病在三血管序列切面的声像图特点。研究结果统计学方差分析显示三血管切面上肺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和上腔静脉内径测值,包括平均值、2.5%百分位值、5.0%百分位值、95.0%百分位值、97.5%百分位值组间差异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和上腔静脉内径与孕周均具有直线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 r=0.90,r=0.88,(P<0.001);肺动脉/主动脉内径比值随孕周无明显相关性(p>0.05),PA/AO比值(1.15±0.06 95%的可信区间:1.10-1.28)从妊娠18周至38周较为稳定。主动脉/上腔静脉内径比值(1.45±0.23;95%的可信区间:1.21-1.89)随孕周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在231例先天性心脏畸形中,169例在三血管序列切面中至少存在一个切面异常,检出率为73%。如果将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心脏肿瘤、心肌钙化等不累及心室流出道的心脏畸形排除在外,三血管序列切面发现心脏大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增加至91%。法洛四联症约4/5的病例(12/15例)、单纯肺动脉狭窄约1/4的病例(12/16例)、左室发育不良约95%的病例(22/23例)、右室发育不良约87%的病例(13/15例)、三尖瓣下移畸形约63%的病例(5/8例)存心三血管序列切面异常,而永存动脉干,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离断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瘤、动脉导管狭窄、血管环、下腔静脉离断、永存左上腔静脉等心脏畸形均存在三血管序列切面异常。而且有多种心脏畸形在三血管序列切面中有多个切面异常。1.三血管序列切面检测技术简单、方便实用,易于普及推广,为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脏提供了一种规范有序、实用有效的检查方法。2.三血管序列切面提供的大血管解剖信息丰富、对于心室流出道与大血管畸形,特别是对于严重复杂的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筛选、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3.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三血管切面肺动脉、主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二、超声心动图诊断大血管转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心动图诊断大血管转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胎儿期心脏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仪器 |
2.3 检查者要求 |
2.4 胎儿检查安全性要求 |
2.5 胎儿心脏检查方法 |
3.结果 |
3.1 最近三年心脏异常检出情况 |
3.2 心脏异常的种类 |
3.3 伴发心外畸形情况 |
3.4 胎儿心脏异常涉及高危因素情况 |
3.5 胎儿心脏异常的孕妇年龄分布 |
3.6 胎儿心脏异常的检出孕周情况分布 |
3.7 统计分析心脏异常的发生与高危因素关系 |
3.8 胎儿心脏异常的超声声像图: |
4.讨论 |
4.1 胎儿心脏异常的发病现状 |
4.2 胎儿心脏异常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4.3 超声在整个妊娠阶段心脏检查中的价值 |
4.4 根据超声检出情况分析不同的心脏异常的发病特征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模型的建立 |
1.前言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实用价值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仪器与软件 |
2.2 入选资料 |
2.3 操作方法 |
2.4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方法培训合格的时间及分析 |
3.2 两组方法的检出情况及时间统计 |
3.3 耗时情况分析 |
3.4 统计结果总结 |
3.5 典型超声声像图 |
4.讨论 |
4.1 AIUM及 SCS操作方法掌握难易程度分析 |
4.2 两种操作方法诊断优势分析 |
4.3 两种操作方法用时分析 |
4.4 SCS方法同横断五切面比较 |
4.5 .超声与其他检查工具及技术对比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检查技术 |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诊断检出率 |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
1.2.4 有效辐射剂量 |
1.3 讨论 |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
1.3.4 辐射剂量 |
1.3.5 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检查技术 |
2.1.3 图像后处理 |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2.1.7 诊断效能 |
2.1.8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5 有效辐射剂量 |
2.3 讨论 |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7 辐射剂量 |
2.3.8 研究的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检查技术 |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
3.1.4 TTE |
3.1.5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3.3 讨论 |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
3.3.5 研究的局限性 |
3.4 小结 |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检查技术 |
4.1.3 图像后处理 |
4.1.4 图像质量评估 |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4.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4.2.2 冠状动脉异常 |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
4.3 讨论 |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
4.3.6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仪器与方法 |
结果 |
一、429例心脏畸形胎儿产前超声心动图表现 |
(一) 单一结构畸形 |
(二) 联合畸形 |
(三) 非结构性心脏畸形 |
二、随访结果及临床分型诊断 |
三、合并畸形 |
四、染色体检查 |
五、漏误诊病例分析 |
讨论 |
一、胎儿心脏畸形诊断分析方法 |
(一) 心脏四腔观超声诊断线索 |
(二) 左、右心室流出道观超声诊断线索 |
(三) 三血管气管观超声诊断线索 |
二、胎儿和新生儿循环生理异同点 |
三、胎儿心脏畸形临床预后分型 |
(一) 生后需紧急处理的心脏畸形 |
(二) 无法根治、预后不良的心脏畸形 |
(三) 重症、可根治的心脏畸形 |
(四) 轻型心脏畸形 |
(6)二维超声联合STIC技术在胎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教育背景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圆锥动脉干畸形及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结合 Flash CT 对圆锥动脉干畸形诊断价值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心动图结合 Flash CT 对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价值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随访 |
1.4 结果 |
2 讨论 |
2.1 心超检查时间 |
2.2 心超检查切面 |
2.3 胎儿心脏内强回声病灶 |
2.4 胎儿心律失常 |
(9)胎儿期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疾病谱单中心信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超声心动图检查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原因 |
2.2 初步家系调查情况 |
2.3 胎儿期先天性心血管病疾病谱 |
3 讨论 |
3.1 单中心研究中胎儿期超声心动图筛查原因及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分析 |
3.2 单中心研究中检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谱分析 |
3.2.1 先心病疾病谱分析 |
3.2.2 单中心研究中检出的胎儿心律失常疾病谱分析 |
(10)三血管序列切面筛选与诊断胎儿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四、超声心动图诊断大血管转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D]. 徐佳俊. 浙江大学, 2020(01)
- [2]连续横断序列扫查法在胎儿产前心脏检查中的应用研究[D]. 周怡.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D]. 范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胎儿心脏超声智能导航技术对产前诊断胎儿圆锥动脉干畸形的初步研究[J]. 杨黎明,赵博文,李强,杨园,王蓓,彭晓慧,潘美,李秀茹,韩英.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09)
- [5]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型[J]. 范海波,焦阳,陈立新,林琪,熊奕,吴瑛,徐金锋.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4(10)
- [6]二维超声联合STIC技术在胎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应用[D]. 肖蕾.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7]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圆锥动脉干畸形及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D]. 滑少华. 郑州大学, 2014(02)
- [8]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价值[J]. 姚长芳,夏飞,顾欣贤,徐秋琴,沈宗姬,杨俊华.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 [9]胎儿期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疾病谱单中心信息分析研究[J]. 黄楠,周开宇,朱琦,华益民,郭楠,陈娇,杨森,杨太珠,罗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1)
- [10]三血管序列切面筛选与诊断胎儿心脏病的临床研究[D]. 周嘉炜. 中南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