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控制审核与内部控制研评的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1](2020)在《某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管道石油天然气的快速覆盖与飞速发展,仪表自动化领域相关需求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由于管道石油天然气仪表自动化领域项目周期长、管理跨专业,因此提升企业仪表自动化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就成为了该行业的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从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某仪表自动化项目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剖析该仪表自动化项目的成本管理问题;其次结合问题进行解决方案需求分析,将成本管理机构构建、成本编制定量标准、成本动态管理、成本分析与核算方法进行需求分析;最终形成该项目的成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并将上述方案进行落地实施,给出实施效果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果。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研究某仪表自动化项目的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某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现状,明晰了管理体系落地难、动态管理流程不匹配业务实际、成本目标分解过于粗放、成本考核浮于表面等四大项目成本管理制约因素;指出了成本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和瓶颈。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优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并落地实施:通过采用建立具备流程穿越能力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构建细化目标成本编制的落地方案,提出了动态成本控制过程的清单式管理,搭建了结果导向式的成本考核框架,并对落地结果进行效果验证,有效解决了原有管理流程中缺少联动协同和计划外费用超支等问题。最后,对该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落地效果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成本管理组织流程穿越场景下,去除非闭环冗余流程多达29项;目标成本编制效能比对场景下,重点成本溢出费用平均降幅45%;动态成本控制效能分析场景下,账面利润率提升12%;成本控制考核场景下,绩效分配更加合理有效。项目成本作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养成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工程应用技术与质量管理同质化情况下,把控好成本管理会大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水平,并增加企业营业效益。
白鹭[2](2020)在《G通信咨询设计公司招标代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G公司是国内通信行业的龙头咨询设计企业,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G公司近年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但新增了招标代理业务板块,并且在通信行业招标代理业务上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但是随着招标代理行业新政不断,相关资质逐步取消,招标代理市场渐次放开,竞争愈发激烈,G公司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以G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当前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招标代理业务的竞争战略进行研究。首先重新整理了战略管理要点及其相关理论,针对G公司招标代理业务现阶段的行业环境、内外部环境等,主要通过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进行分析。其次,针对G公司开展招标代理业务自身具备的优、劣势,以及其所处行业环境存在的威胁、机会,主要通过SWOT工具归纳、概括。最后综合分析,为G公司能够有效应对竞争制定具体的战略定位实施保障方案,推进G公司的招标代理业务加快发展。本文虽然主要是研究G通信咨询设计公司的招标代理业务竞争战略,但也希望对不同规模的、不同背景的企业在发展招标代理业务提供一定的借鉴。
代田[3](2020)在《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保险业务蓬勃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保险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长久以来,不专业的保险销售使消费者对保险的偏见根深蒂固,加之目前在我国保险行业中,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其成立时间早、公司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在消费者群体中已形成口碑等原因,中小型保险公司想要在市场上有长久的立足之地并非易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提升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提升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完善内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体现了保险公司的价值和发展前景。由此来说,对中小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改善性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Z保险公司J分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内控五要素理论对Z保险公司J分公司的内控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大量有关保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文献;其次,介绍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方面的现状;然后,结合访谈和调查问卷指出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现存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并结合ISM解释结构模型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归纳出影响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直接因素;接着,通过对内控体系的直接因素的分析,提出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方案;最后,根据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方案内容,提出了改进措施的实施建议,以提高该公司内控体系的运行效率和综合实力。本文具有两重意义。第一,针对于Z保险公司J分公司而言,本文有利于改进目前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防范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因素,提高业务的运行效率,有助于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完善和综合实力的提高;第二,针对于其他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对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研究对其他中小型保险公司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徐秀芳[4](2020)在《基于胜任力的L所研发人员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核心也逐渐由资金上升至技术、人才等方面。拥有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和推崇。如华为、海尔等企业都拥有相对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L所是世界500强L集团在中国的研发机构,随着新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和迅猛发展,L集团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提高竞争力,扭转竞争劣势成为L集团目前面临的核心课题。L所作为一家研发机构,研发出差别化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其主要的目标。若要实现目标,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人才的竞争力是关键。而L所现有的传统培训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战略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培训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突破L所现有传统培训体系的框架,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将胜任力和培训理论应用于企业实践中。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研发人员培训体系优化是本文的研究主题,作者充分调查和研究了国内外胜任力和培训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研究和分析了L所现有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围绕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以及企业发展战略,从培训组织、培训流程、培训课程及培训方式等方面对培训体系进行优化。一是培训组织优化。增设专门的培训组织管理部门并明确职责分工,改变以往L所的培训没有专人负责,以及和L生产制造法人之间存在的职责模糊问题。同时,新增培训顾问委员会,对培训有关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二是培训流程优化。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分析企业战略以及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多渠道、多维度调研培训需求,以精准地把握组织和个人的培训需求;根据调研的培训需求,结合L所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计划,即包括需要提升的能力、培训对象、培训周期及培训日程等;通过培训过程中关键节点的重点事项的监督检查,保障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运用柯式培训评估四层次理论优化评估体系,培训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和360度评估法等方式,深层次评估培训效果,并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估层次体系,且还增加了评估结果反馈机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应的人员和部门,对后续培训进行持续改进,促进培训成果转化。三是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胜任力模型,针对需要提升的素质和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挖掘和培养内部讲师,构建一支强大的内部讲师队伍;鼓励和引导研发人员自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红利,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完备的信息共享平台。四是培训方式采取多元化路线。积极实践时下效果好、科学先进的培训方式,如:行动学习,游戏培训法等。根据研发人员的特点以及胜任素质的可塑性和重要性,设置不同的培训方式,一个培训项目里面,有时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毛庆衍[5](2020)在《财务共享模式下T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很多大型集团公司。由于大型集团公司的子分公司众多、组织结构复杂、跨区域经营,造成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高、管控难度大等必然性问题。为此这些企业陆续引入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新模式,借由财务共享中心将子分公司的基础业务流程集中到一起进行统一处理,以达到加强对子分公司的管控、降低财务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采购与销售、费用报销、税务、资金等业务流程化,集中起来进行标准化的账务处理。随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上线,大多数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与再塑造,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明显的将不再适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企业管理。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依托规模经济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内部控制框架等理论基础,结合T公司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运行情况和内部控制现状,找出T公司目前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如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组织变革引起的人力资源问题、业务流程设计缺陷、财务与业务分离,然后结合公司的管理情况和经营财务状况具体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和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方案,包括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业务流程设计、促进业财融合、监督与激励保障。最终按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描述优化后的T公司内部控制框架,为正在建设共享平台的同行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朱君妍[6](2020)在《Z公司电力营销业务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电力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工业生产、商业服务、居民生活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因此电力行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用事业。随着电力改革深入推进,价格机制进一步理顺,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监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意味着能源市场竞争加剧,电网企业利润空间减小,承担服务要求变高,受监督管理更严格。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保证企业经营服务稳定,促进决策规范化,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电网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管控能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Z公司为电网企业下属地市级分公司,本文以Z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电力营销业务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介绍了大环境下Z公司目前面临的压力和对完善内部控制的迫切需求。接着梳理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以及相关文献,对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重点关注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成果与经验方面的文献。然后通过内部人员访谈、资料收集、实地观察掌握真实信息,针对Z公司的公司实际内控情况进行问题分析。最后提出优化对策。通过研究发现Z公司电力营销业务内部控制整体运行良好,控制措施详细,监督机制完善,但部门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仍存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如在部门调整后后带来的对内部环境的影响,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沟通方面的缺乏和监督不到位等,以及业务流程不合理,风险识别与评估不精准,控制措施不全面,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该情况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么红如[7](2020)在《基于风险视域下河北省J高校财务内控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和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近年来伴随我国高校总体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办学程序呈现多元化趋势,现实告诉我们,当组织越来越大、职工越来越多时,如何有效指导和对单位各岗位职工行为进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理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如何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状况,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高质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首先对风险、内部控制等概念界定,以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采用实地调研和走访的形式从单位层面以及业务层面分析J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另外借鉴COSO五要素理论,利用专家调查问卷并借助Yaahp软件得出J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相应权重以及内部控制水平的评分结果。通过以上分析发现J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通过建立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和具体业务风险点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内部控制优化方案,为J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提供实践指导,从而促进高效资金的高效利用、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尹伊[8](2020)在《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ERP系统经过供应链的协同作用,将销售、采购和生产等业务模块进行集成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革新,ERP系统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升级。内部控制活动始终贯穿于企业,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则显得至关重要,内部控制处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地位,较好的内部控制体现了企业优良的资源配置和优秀的管理理念;较差的内部控制则会削弱企业的管理,引起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甚至退出竞争市场。面对国际化信息技术高歌猛进的时代,将信息技术的理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内部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活动,而ERP是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一种相对完美的手段,因此很多企业将ERP系统和内部控制进行结合。目前,虽然很多企业引进了 ERP技术,但是仍然存在着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不能吻合的问题,这迫使企业必须重构ERP相关功能来优化内部控制,以补充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以G公司为例,从ERP与内部控制中的关键控制点出发,首先以国内外内部控制和ERP相关理论为基础,对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基于该公司近年来ERP系统设置的成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从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结合公司各业务流程环节中的设计缺陷,绘制优化后的整体业务流程图,并标记出值得关注的关键控制点和需改进的功能模块,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和保障措施;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展望。
李凤营[9](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杨杰[10](2019)在《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软着陆”的关键时期,我国建设行业也到了“发展红利”的末期,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大量建设企业爆发出风险防控问题。随着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建设企业风险防控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建设企业出现风险防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其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建设企业是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速发展的步伐而兴起的,而建设企业旗下的建设项目也随之大量出现内部控制问题。与此同时,如何优化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优化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内部控制与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内部控制目标与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特点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启示,分析了加强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为案例分析中优化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研究指引了研究方向。再其次通过对SJ公司实地调查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对SJ公司建设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调查,发现SJ建设项目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健全、权责分配不合理、企业文化建设不足,风险评估体系不完整,控制活动不完善、信息与沟通不畅以及内外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再次通过结合问卷和实地调查从管理层面和活动层面分析得出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在基于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原因,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提出优化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建议。在文末,对本文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后,对未来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内容上为内部控制中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角度上基于建设项目整体和生命周期四个阶段对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
二、内部控制审核与内部控制研评的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部控制审核与内部控制研评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某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项目成本管理概述 |
2.1 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成本与成本管理概述 |
2.1.2 工程项目成本构成概述 |
2.2 仪表自动化类项目成本管理的组成及分类 |
2.2.1 仪表自动化类项目成本的组成及分类 |
2.2.2 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构成与管理锚点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简介与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3.1 某仪表自动化项目一期背景简介 |
3.1.1 仪表自动化项目施工企业背景 |
3.1.2 某仪表自动化项目施工项目工程建设背景 |
3.2 某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
3.2.1 某仪表自动化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 |
3.2.2 某仪表自动化项目的成本管理结果 |
3.3 某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
3.3.1 重点成本费用管理方式问题分析 |
3.3.2 成本管理问题的信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 |
4.1 仪表自动化二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的建立 |
4.2 明确目标成本编制的详细程序 |
4.3 构建动态成本控制体系 |
4.4 构建精细化成本控制考核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本管理体系的落地实施 |
5.1 成本管理组织架构 |
5.2 成本编制详细程序的落实 |
5.3 动态成本控制效能落实 |
5.4 构建精细化成本控制考核落实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施效果评价 |
6.1 目标成本编制效能比对 |
6.2 成本管理组织机构效能对标 |
6.3 动态成本控制效能分析 |
6.4 构建精细化成本控制考核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G通信咨询设计公司招标代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G公司招标代理业务发展的背景 |
1.1.2 招标代理业务竞争加剧新形势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1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2.3.2 现有招标代理机构之间的竞争 |
2.3.3 招标人的议价能力分析 |
2.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2.3.5 替代品的威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组织机构及管理体制 |
3.2 人力资源情况 |
3.3 公司主要服务能力分析 |
3.4 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分析 |
3.4.1 招标代理业务稳步增长 |
3.4.2 招标代理业务收入的季节性波动 |
3.4.3 海外业务蓝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公司招标代理业务竞争战略的确定 |
4.1 G公司招标代理业务SWOT分析 |
4.1.1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4.1.2 发展威胁(Threats) |
4.1.3 公司优势(Strengths) |
4.1.4 公司劣势(Weakness) |
4.1.5 G公司招标代理业务SWOT分析 |
4.2 G公司招标代理业务竞争战略定位 |
4.3 竞争战略目标 |
4.3.1 收入和利润目标 |
4.3.2 市场占有率目标 |
4.3.3 提高生产力目标 |
4.4 竞争战略实施 |
4.4.1 “三”管齐下的市场运营策略 |
4.4.2 标准化交付策略 |
4.4.3 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策略 |
4.4.4 定制化的采购咨询品牌策略 |
4.4.5 构建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团队人才策略 |
4.4.6 打造领先的电子招标代理管理及采购平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G公司招标代理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招标代理线条垂直管理 |
5.2 人才建设 |
5.3 信息化管理平台及全流程电子招标投标平台建设 |
5.4 双向延伸实现互联网+采购创造衍生跨越式发展 |
5.5 市场奖惩制度建设 |
5.6 质量管理及风险管控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1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
2.1.2 COSO内控框架 |
2.2 ISM解释结构模型理论 |
2.3 PDCA循环理论 |
2.4 保监会对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 |
3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发展现状 |
3.1 Z保险公司J分公司概况 |
3.1.1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发展史 |
3.1.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组织架构 |
3.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
3.2.1 控制环境 |
3.2.2 风险评估 |
3.2.3 控制活动 |
3.2.4 信息与沟通 |
3.2.5 内部监督 |
4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访谈 |
4.2 调查问卷 |
4.3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具体表现 |
4.3.1 内控环境建设水平低 |
4.3.2 操作风险点突出 |
4.3.3 控制活动不合规 |
4.3.4 信息与沟通不畅 |
4.3.5 内部监督失效 |
4.4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2 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3 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4 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5 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6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汇总 |
4.5 影响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直接因素分析 |
4.5.1 影响因素 |
4.5.2 可达矩阵计算与级别划分 |
4.5.3 直接因素的提取 |
5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方案 |
5.1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主要原则 |
5.1.1 全面性原则 |
5.1.2 有效性原则 |
5.1.3 独立性原则 |
5.1.4 及时性原则 |
5.1.5 审慎性原则 |
5.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方案设计 |
5.3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具体内容 |
5.3.1 健全风险评估 |
5.3.2 加强业务环节的把控 |
5.3.3 增加相关业务投入 |
5.3.4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
6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实施建议 |
6.1 培养良好的内控文化 |
6.2 强化制度保障 |
6.3 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
6.4 完善绩效薪酬体系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 |
7.3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对Z保险公司J分公司员工访谈纲要 |
附录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3 影响保险公司内控体系因素的关联关系调查问卷 |
(4)基于胜任力的L所研发人员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研究综述 |
2.1 胜任力理论 |
2.1.1 胜任力的概念 |
2.1.2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
2.1.3 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
2.1.4 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 |
2.1.5 IT企业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
2.2 培训相关理论 |
2.2.1 培训的含义及作用 |
2.2.2 培训基础理论 |
2.2.3 培训体系构建 |
2.2.4 培训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
2.3.1 胜任力理论在培训中的应用 |
2.3.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建 |
第3章 L所培训现况及问题分析 |
3.1 L所简介 |
3.1.1 发展概况 |
3.1.2 组织架构及人员概况 |
3.2 L所研发人员概况 |
3.2.1 研发人员岗位职级 |
3.2.2 研发人员人员构成 |
3.2.3 研发人员岗位职责及业绩评价指标 |
3.3 L所研发人员培训现况 |
3.3.1 培训概况 |
3.3.2 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
3.4 L所现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原因分析 |
第4章 L所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
4.1 发展战略对研发人员胜任力的要求 |
4.1.1 发展战略 |
4.1.2 对研发人员胜任力的要求 |
4.2 胜任力模型构建 |
4.2.1 构建准备阶段 |
4.2.2 行为事件访谈 |
4.2.3 问卷调查 |
4.2.4 胜任力模型验证及确定 |
第5章 基于胜任力的L所研发人员培训体系优化 |
5.1 优化原则及优化思路 |
5.1.1 优化原则 |
5.1.2 优化思路 |
5.2 培训组织体系优化 |
5.2.1 体系设计的组织结构 |
5.2.2 体系设置的岗位和工作职责 |
5.3 培训流程体系优化 |
5.3.1 培训需求分析 |
5.3.2 培训计划制定 |
5.3.3 培训计划实施 |
5.3.4 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
5.4 培训课程体系优化 |
5.4.1 培训课程设计原则 |
5.4.2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课程库 |
5.5 培训方式体系优化 |
5.5.1 培训方式选择的原则 |
5.5.2 多元化培训方式 |
5.6 培训实施保障 |
5.6.1 培训师资保障 |
5.6.2 信息管理体系保障 |
5.6.3 培训经费保障 |
5.6.4 培训激励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附录1 L所培训体系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面向L所全体员工) |
附录2 L所研发人员素质特征问卷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财务共享模式下T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共享 |
2.1.2 内部控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3 资源整合理论 |
2.2.4 内部控制框架 |
第三章 T公司概况及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现状 |
3.1 T公司概况 |
3.1.1 T公司组织结构 |
3.1.2 T公司经营状况 |
3.2 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与实施情况 |
3.2.1 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目标 |
3.2.2 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情况 |
3.2.3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成果 |
3.3 T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现状 |
3.3.1 控制环境现状 |
3.3.2 风险评估现状 |
3.3.3 控制活动现状 |
3.3.4 信息与沟通现状 |
3.3.5 内部监督现状 |
第四章 T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
4.1 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
4.1.1 财务共享系统未集成重要的信息系统模块 |
4.1.2 财务共享系统缺乏稳定性 |
4.2 组织变革引发的人力资源问题 |
4.3 业务流程设计存在缺陷 |
4.3.1 控制流程设计不严谨、逻辑不清晰 |
4.3.2 业务流程设计缺乏风险点控制 |
4.4 财务与业务分离 |
4.4.1 共享审核人员不熟悉基层业务 |
4.4.2 业务与财务沟通问题 |
4.4.3 资金管理不善 |
第五章 T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问题优化方案 |
5.1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
5.1.1 开发预算管理系统 |
5.1.2 嵌入物资管理系统 |
5.1.3 加强系统的日常更新维护 |
5.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2.1 提高工资待遇、合理设计工作量 |
5.2.2 建立合适的培养体系,优化晋升渠道 |
5.3 优化业务流程设计 |
5.3.1 优化复杂冗余的控制流程 |
5.3.2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增加风险控制审核节点 |
5.4 促进业财融合 |
5.4.1 岗位交流,熟悉基层业务 |
5.4.2 加强业财融合 |
5.4.3 优化资金管理 |
5.5 监督与激励保障 |
5.5.1 监督保障 |
5.5.2 激励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不足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Z公司电力营销业务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经济人假设理论 |
2.1.4 舞弊三角理论 |
2.1.5 舞弊冰山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
2.2.2 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 |
2.2.3 有关电力行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 |
2.2.4 文献述评 |
3 Z公司及营销业务简介 |
3.1 Z公司介绍 |
3.2 电力营销介绍 |
3.2.1 电力营销特点 |
3.2.2 电力营销业务 |
4 Z公司营销业务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 |
4.1 Z公司营销部门内控情况 |
4.1.1 内部环境 |
4.1.2 风险评估机制 |
4.1.3 信息与沟通机制 |
4.1.4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
4.2 具体业务内控情况 |
4.2.1 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2 控制措施 |
4.2.3 控制措施的执行 |
4.3 Z公司营销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部门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2 具体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 |
5 Z公司营销业务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
5.1 营销部层面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
5.1.1 改善内部环境 |
5.1.2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
5.1.3 优化信息系统与沟通机制 |
5.1.4 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
5.2 具体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
5.2.1 改进流程设置 |
5.2.2 细化风险识别与评估 |
5.2.3 完善控制措施 |
5.2.4 严格执行控制措施 |
6 结论及研究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风险视域下河北省J高校财务内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控制的概念 |
2.1.3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2.2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3 J高校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现状 |
3.1 J高校基本情况 |
3.1.1 J高校概况 |
3.1.2 J高校财务状况 |
3.2 单位层面内控现状 |
3.2.1 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
3.2.2 组织机构建设不科学 |
3.2.3 财务岗位设置及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
3.2.4 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落后 |
3.2.5 内部控制制度亟需完善 |
3.3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
3.3.1 收入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
3.3.2 支出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
3.3.3 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
3.3.4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现状 |
3.3.5 合同业务控制现状 |
3.4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下J高校内部控制水平 |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4.2 模糊分析法计算指标分值 |
3.4.3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设计J高校财务内控的优化方案 |
4.1 方案总体概述 |
4.2 建立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长效机制 |
4.2.1 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建设 |
4.2.2 完善风险评估流程 |
4.2.3 建立风险评估标准 |
4.3 单位层面内控优化 |
4.3.1 单位组织架构优化 |
4.3.2 财务报销系统规划及岗位设计建议 |
4.3.3 业财融合一体化建设 |
4.3.4 关键岗位及人员控制建设 |
4.4 业务层面内控优化 |
4.4.1 预算业务内控优化 |
4.4.2 支出业务内控优化 |
4.4.3 收入业务内控优化 |
4.4.4 高校政府采购业务内控优化 |
4.4.5 资产业务内控优化 |
4.4.6 合同业务内部控制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方案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
5.1 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理 |
5.2 塑造风险管控文化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ERP及内部控制理论 |
2.1 ERP系统理论 |
2.1.1 ERP的概念 |
2.1.2 ERP系统特征 |
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2.2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
2.3 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理论 |
2.3.1 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特点 |
2.3.2 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运行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G公司的概况 |
3.1.1 G公司的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2 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现状 |
3.2.1 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契合现状 |
3.2.2 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主要业务流程现状 |
3.3 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成效 |
3.3.2 操作流程设置不规范 |
3.3.3 风险评估管理不充分 |
3.4 本章小结 |
4 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优化对策 |
4.1 增加业务流程重组成效 |
4.1.1 完善主数据设置 |
4.1.2 明确增设相关权限 |
4.1.3 改进业务流程重组 |
4.2 规范相关操作流程 |
4.2.1 改进价格管理和预算管理 |
4.2.2 规范库存审计操作 |
4.2.3 及时记录仓储往来 |
4.3 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
4.3.1 加强非标准产品生产的监控 |
4.3.2 制定风险评估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
5.1 树立员工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 |
5.2 制定符合公司特色的管理制度 |
5.3 加大信息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校 |
(二)高校科研 |
(三)高校科研质量 |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
(五)科研绩点制 |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
五、创新之处 |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
六、文献述评 |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一、五大发展理念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一)B大学简介 |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
(一)激励措施 |
(二)督促举措 |
(三)保障制度 |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 |
(二)调查问卷发放 |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
(五)元科研绩点 |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建设项目的概念 |
2.1.2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1.3 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概念 |
2.2 内部控制目标与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特点 |
2.2.1 内部控制的目标 |
2.2.2 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特点 |
2.3 加强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
2.4 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GONE理论 |
2.4.3 全面风险管理 |
3. 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
3.1 SJ公司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内部控制结构 |
3.1.3 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
3.2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2.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2 问卷的收回 |
3.2.3 问卷调查结果 |
3.3 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问题 |
3.3.1 内部环境与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
3.3.2 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
3.3.3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整 |
3.3.4 信息沟通不畅 |
3.3.5 缺乏有效的内外监督 |
3.3.6 建设项目控制活动的问题 |
4. SJ单位建设项目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管理层面 |
4.1.1 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
4.1.2 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
4.1.3 未建立风险评估意识 |
4.1.4 信息传递效率低 |
4.1.5 监督机制不完整 |
4.2 活动层面 |
4.2.1 建设项目立项阶段问题原因 |
4.2.2 建设项目准备阶段问题原因 |
4.2.3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问题原因 |
4.2.4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问题原因 |
5 优化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的建议 |
5.1 优化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思路 |
5.2 内部环境的优化 |
5.2.1 完善治理结构 |
5.2.2 强化全员内部控制意识 |
5.2.3 优化企业文化 |
5.3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
5.3.1 建立风险评估机构 |
5.3.2 确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 |
5.4 优化建设项目控制活动 |
5.4.1 优化建设项目业务层次控制活动 |
5.4.2 优化建设项目整体层次控制活动 |
5.5 构建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
5.5.1 健全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 |
5.5.2 加强外部沟通 |
5.6 完善监督措施 |
5.6.1 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
5.6.2 强化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
附件2 |
四、内部控制审核与内部控制研评的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仪表自动化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王莹.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G通信咨询设计公司招标代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白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D]. 代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胜任力的L所研发人员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徐秀芳. 山东大学, 2020(05)
- [5]财务共享模式下T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毛庆衍.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Z公司电力营销业务内部控制研究[D]. 朱君妍. 苏州大学, 2020(03)
- [7]基于风险视域下河北省J高校财务内控优化研究[D]. 么红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G公司ERP环境下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尹伊.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SJ公司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研究[D]. 杨杰.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标签: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风险评估程序论文; 项目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