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隶东南代牧区,天主教,民教关系,民教冲突
民教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硕[1](2015)在《直隶东南代牧区天主教民教关系研究(1856-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856年开始,罗马教廷正式承认直隶东南代牧区为直隶省的天主教教区之一,直隶东南代牧区便成为了传教士重点活动的区域。在天主教在直隶东南代牧区传教的几十年间,开辟了大片教区,建立了许多教堂,统辖直隶东南36县之教务,吸收发展了大批教徒。在传播的过程中,既有天主教顺利发展教民和平相处的阶段,也有民教、官教间的矛盾和冲突,乃至教案的产生。其发展过程既有当时中国社会背景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直隶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典型代表性。天主教在直隶东南代牧区的传播过程中,外国传教士和本地教徒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交往互动、矛盾冲突是献县天主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天主教传入直隶东南代牧区以来天主教的发展、政策态度的转变以及民教关系的研究,能够给当下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府和民众提供正确对待献县天主教徒,处理教徒关系的历史经验。笔者通过整理和分析现有的资料,对明清以来到1949年天主教在教区的发展和民教关系进行研究,目的是把天主教活动放置在具体的地域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综合看待天主教与其传播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天主教在教区的传播和发展作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传播过程中天主教教徒与民众的互动关系,包括天主教为招揽教徒因地制宜的政策,与民众融洽和谐的关系,也包括天主教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冲突关系,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教案。因此,本文在着重研究直隶东南代牧区民教关系的同时,对各类型教案产生的原因也进行了一定的剖析。通过本选题研究,可使我们从地方史料文献着手,将天主教在直隶东南代牧区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作一阐述,这既可以对当地教会历史作一补充,也可以从学术上丰富河北地方天主教的研究。我国如今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解决好民族宗教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因此,笔者拟对近代天主教会的历史择一典型地区对民教关系作一系统考察,既研究历史又立足现实,以期对当代天主教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9)
李素彩[2](2014)在《近代河北东南地区的天主教及民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再次传入中国。此次天主教倚靠列强的大炮、军舰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强行开教,因此具有浓厚的强权和殖民主义色彩。天主教自中国沿海地区传入内地,河北东南地区成为其在中国内地传教的一个重要区域。天主教人士通过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发现河北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传教前景广阔,有教徒基础等优越条件,遂在该地建立教区进行传教。天主教在传入该地后经过教务的发展,教徒人数逐年增加。期间虽因战争几度无法发展,但终究算是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天主教在河北东南地区村落里的发展,其内部组织系统逐渐的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传教体系。在分析当地民众入教的原因上,我们可以将信教原因归为教徒自身的原因和天主教自身及教会的原因。教徒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因为自身的生活生产的贫困、寻求政治的庇护以及因邻里家庭等人际社会关系等原因信教。当然民众信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但民众选择入教还是其自身主观意识决定的,这也无可厚非。天主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精神脊梁,还是会将其精髓传给信教者的。教会及传教士几经探索,克服重重困难与阻挠,在河北农村开展传教工作。他们利用自身雄厚的财力为当地村民提供帮助、开办学校等其他传教机构、以医传教,吸引了大量教徒。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两类入教者。一是真正研究天主教教义而入教者,这类人大多是半文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他们在该地属于少数,因为当地经济落后闭塞,识字者甚少。一是因为政府的政策而入教者,这类人也在少数,因为民国初期政治动荡,很难保证政令传达到该地区。在研究过程中,这两类人入教的原因作为一个补充的说明,故较少论述。天主教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教冲突、一类是民教和睦相处。民教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天主教与当地传统文化及习俗的相悖、教会掠夺民众的土地房屋、包揽诉讼等,这些冲突终于酿成了大的冲突——义和团运动。民教和睦相处主要体现在天主教采取温和的手段进行传教以及当地民众对天主教认识上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30)
郭丽娜[3](2010)在《论清代中期四川的民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中期,巴黎外方传教会与四川官民因"礼仪"问题而产生的种种矛盾,既涉及文化习俗的不同,又涉及政治经济利益的摩擦。这直接地导致了四川民教关系的长期不和谐,并使反教行动从群众自发逐渐转变为官吏主导、群众参与的有组织性运动。(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刘安荣[4](2008)在《本土化进程中的山西天主教、教徒及官教、民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主教于1620年传入山西之后,在山西吸收了众多教徒,建立了许多教堂,开辟了大片教区。天主教在山西传播过程中外国传教士、国籍神父及本地教徒各自充当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是山西天主教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分别为天主教在山西的本土化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教徒的信仰内容、各种礼仪以及身份、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是目前为止中国天主教史研究领域的短缺部分;对自天主教传入山西以来山西地方官对天主教的政策、态度以及民教关系的研究,则能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政府、民众正确对待山西天主教徒,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提供历史经验借鉴。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等方面互动的过程。本文把明清以来到1949年天主教在山西的发展放置于山西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中加以理解,从区域社会史角度,以本土化为中心,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探讨天主教在山西立足、扎根、发展过程中,传教士、国籍神职人员、教徒发挥的作用,考察教徒的信仰观念、各种仪式及其基本状况,解析山西官教、民教关系。目的是把教会活动放置在具体的地域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综合看待教会与其传播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视之为一种正真意义上的“中国天主教史”,而非“西方教会在华史。”文章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五章是结语及未来研究思考,其它叁章则为文章的主干。第二章阐述天主教在山西传播状况。首先考察外国传教士的姓名、国籍、服务时间、人数等具体情况及他们曾经发挥的作用。传教士结合山西实际情况宣教,负责教徒的宗教生活,培养中国神职人员,举办养老院、孤儿院、学校等慈善机构,他们是山西天主教的首脑、灵魂,为山西天主教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其次,考察中国籍神父的姓名、籍贯、服务时间等具体情况及作用。中国神职人员努力传教,禁教时期还是外国传教士的得力助手、保护者,1860年后中国神职人员逐渐增加,尽管他们不能得到与传教士一样的待遇,经常遭受传教士的歧视、冷遇,但他们努力工作,使山西教区从部分自传逐渐转向全区自传、自治,大大促进了山西天主教的本土化。第叁,考察各个时期教徒的人数和会长、传道员、男女教徒在山西天主教立足、发展过程中即天主教本土化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不同作用。传道员到处宣扬教义,是望教者、教徒与神父联系的纽带;会长负责神父的日常事务,管理教徒,组织教徒进行宗教活动,并组织教徒奉献出自己的房屋、土地、财物,和广大教徒一起努力修建成山西一座座教堂;而广大教徒既是传教的果实,又是再结果实的种子,这其中女性教徒起着特殊的作用,在禁教时期,教徒为中外神父提供藏身之所,有的甚至负责其对外联络工作和沿途护送工作,热心教徒还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中外修道院学习,为天主教的发展提供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说明教徒既自己传播天主教,又尽力自养,是山西天主教迈向本土化的重要力量。第叁章用“中国人为中心”的观点和理论方法,全面论述山西教徒特征。天主教自明末传入山西,已与当地的习俗、文化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部分本土化。明末上层教徒人士把天主教儒教化,下层教徒却把它视为佛教、道教的变种,同时也将它民间信仰化。清廷禁教后,天主教日益与民间宗教结合起来,大部分教徒信教动机是祈福禳灾,满足世俗的需要胜过灵魂得救的彼岸皈依,他们的天主教信仰观念已发生变化。起先教徒尽管已入教,但他们仍行一个中国人应行的礼仪,“礼仪之争”后他们并没有立即放弃尊孔祭祖,他们是在主教监督、劝戒之下逐渐放弃的。而且天主教的宗教礼仪之中也加入一些山西地方仪式,在严厉禁教、没有神职人员指导时,教徒不得不放弃正规仪式,将之简化为口传经语,不时念诵。教禁解除后,传教士主要于乡间传教,许多教徒接受天主教的动机与信仰民间信仰的功利思想如出一辙,致使大教人认为他们双方的信仰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这时天主教的宗教礼仪中加了不少地方仪式,教徒、传教士按传统习俗过中国传统节日、行地方化人生礼仪,1939年后重新实行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因此从宗教传播的角度说,天主教已经深刻地本地化了。正是因此,天主教才能基本融入山西社会,成为下层民众主要的信仰之一。近代信仰本土化天主教、行地方化天主教礼仪的山西教徒属下层民众,其职业状况、文化程度略同于普通百姓,其中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壮年男性相对较少。第四章,论述自官教关系、民教关系。天主教明末初入山西时,曾得到山西地方官的赞成、支持,这从另一个方向促使地方上层人士同传教士交往,从而使天主教能和中国主流文化结合,走儒教化的本土化路线。清前期,山西地方官基本上不为难外国传教士,有些官员甚而支持、赞成传播天主教。禁教时期,山西官员严禁传教士传教,令教徒出教,但在查捕教士、教徒方面却不如他省官员积极、卖力,只是在朝廷下旨严查的情况下才行动,但从此以后天主教全面转向民间,与民间小传统逐步结合起来。1860年后,尽管天主教已合法化,但官方、读书人仍把它视为蛊惑人心的邪教或洋教。天主教被上层人士拒之门外,不得不继续把乡间下层百姓视为同道。1900年后传教士与官方交往很多,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要把天主教义与中国主流思想、哲学结合起来,而众多的下层教徒没有这想法,更没有此能力。因此此时工作重心仍在乡村的天主教只能走与民间文化结合的本土化道路。本土化的天主教基本上已融入山西社会,教会又在山西举办了不少有利于当地人的民生事业,教徒与非教徒之间没有大的利益冲突,大多数地方民教尚能和睦相处。一些教徒因入教而受乡人歧视,他们为保持信仰主动迁移到偏僻山区或荒芜人烟之处,形成教徒别居一处,不与外教人联系的疏离关系,这种民教关系主要存在于太原附近,其它地方较为少见。虽然一些教徒不被村人理解,受到排斥,但互相之间没有大的矛盾,更没有冲突,只是发生了为数不多的交涉事件,其中的大多数事件应属经济纠纷,而不是信仰冲突。在1860—1900年的民教交涉事件中,教徒大多是受损害的一方,即教徒没有依仗教会势力欺压百姓,而在1900年后发生的事件中,大多是教徒报复、诬告百姓。(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8-06-01)
戴鞍钢[5](2001)在《近代中韩民教关系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基督教在中韩两国较大范围的传播,均始于19世纪后半期,而日后在两国的境遇却差异很大,在教会与普通民众彼此间的关系方面,表现尤为迥异。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民教关系紧张、对峙,各地民众自发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时起高潮。近代中国教案,若以1861年贵州发生的反洋教事件为起始,中经(本文来源于《韩国研究论丛》期刊2001年00期)
戴鞍钢[6](2000)在《近代中韩民教关系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韩民教关系的比较研究,是一项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基督教在中韩两国较大范围的传播,均始于19世纪后半期,而日后在两国的境遇却差异很大,在教会与普通民众彼此间的关系方面,表现尤为迥异。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民教关系紧张、对峙,各地民众自发的反洋教斗争此(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00年06期)
陶飞亚[7](1991)在《十九世纪山东新教与民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天主教相比,新教在19世纪的山东处于有利地位。这是因为:一、新教采取了适应当地环境的布道策略,如创办教育,提供医疗,参加赈济,引进农业新品种,传授手工技艺;二、新教比较慎重地吸收教徒,如对教徒考察时间长,要求一定的文化素养,清洗不合格者,慎重地雇佣中间人,注意避免教徒“吃教”、“仗教”。因此,新教引发的教案数量少,内容相对简单,背景比较单一,在义和团时期没有象天主教那样遭到猛烈的冲击。(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1991年01期)
民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再次传入中国。此次天主教倚靠列强的大炮、军舰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强行开教,因此具有浓厚的强权和殖民主义色彩。天主教自中国沿海地区传入内地,河北东南地区成为其在中国内地传教的一个重要区域。天主教人士通过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发现河北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传教前景广阔,有教徒基础等优越条件,遂在该地建立教区进行传教。天主教在传入该地后经过教务的发展,教徒人数逐年增加。期间虽因战争几度无法发展,但终究算是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天主教在河北东南地区村落里的发展,其内部组织系统逐渐的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传教体系。在分析当地民众入教的原因上,我们可以将信教原因归为教徒自身的原因和天主教自身及教会的原因。教徒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因为自身的生活生产的贫困、寻求政治的庇护以及因邻里家庭等人际社会关系等原因信教。当然民众信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但民众选择入教还是其自身主观意识决定的,这也无可厚非。天主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精神脊梁,还是会将其精髓传给信教者的。教会及传教士几经探索,克服重重困难与阻挠,在河北农村开展传教工作。他们利用自身雄厚的财力为当地村民提供帮助、开办学校等其他传教机构、以医传教,吸引了大量教徒。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两类入教者。一是真正研究天主教教义而入教者,这类人大多是半文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他们在该地属于少数,因为当地经济落后闭塞,识字者甚少。一是因为政府的政策而入教者,这类人也在少数,因为民国初期政治动荡,很难保证政令传达到该地区。在研究过程中,这两类人入教的原因作为一个补充的说明,故较少论述。天主教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教冲突、一类是民教和睦相处。民教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天主教与当地传统文化及习俗的相悖、教会掠夺民众的土地房屋、包揽诉讼等,这些冲突终于酿成了大的冲突——义和团运动。民教和睦相处主要体现在天主教采取温和的手段进行传教以及当地民众对天主教认识上的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教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硕.直隶东南代牧区天主教民教关系研究(1856-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李素彩.近代河北东南地区的天主教及民教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郭丽娜.论清代中期四川的民教关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刘安荣.本土化进程中的山西天主教、教徒及官教、民教关系[D].山西大学.2008
[5].戴鞍钢.近代中韩民教关系比较研究[J].韩国研究论丛.2001
[6].戴鞍钢.近代中韩民教关系比较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00
[7].陶飞亚.十九世纪山东新教与民教关系[J].文史哲.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