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场域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科场域,跨学科硕士生,资本,研究生教育
场域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谢静[1](2019)在《边缘部落:学科场域视角下跨学科硕士生生存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教学型大学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揭示跨学科硕士生在学科场域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并发掘其背后成因机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跨学科硕士生在学科场域中由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积累的劣势地位,因而导致该群体处于学科场域的边缘位置。指出加强场外储备、强化入场遴选、优化场内文化资本积累方式、增强场域吸引力和行动者的自我反思是改善跨学科硕士生场域位置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杨红梅[2](2018)在《相遇在学校场域:叁位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特岗计划”的推进和发展,每年有大批的特岗教师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特岗教师作为“特岗计划”的实施主体,其生存状态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学生、学校的发展,乃至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质量。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取叁位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倾听他们的生存故事,试图探寻“特岗计划”对特岗教师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成为特岗教师的原因、面临的生存境遇和叁年服务期满后的选择及原因。以此呈现特岗教师服务期的全部经历,追寻在不同学校工作的特岗教师的境遇。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Pierrc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为基础,运用“场域”、“资本”、“惯习”等核心概念搭建论文的分析框架,对叁位特岗教师的入场突围、在场状态、退场抉择叁个动态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揭示他们的生存境遇,进而来探讨“特岗计划”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特岗计划”对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该政策及其实施仍缺乏对特岗教师入职动机、农村适应性等方面的考察、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未能与同期入职的在编教师相持平、工作量大、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少、人际关系圈小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规范入场秩序、扩大在场资本积累、健全退场机制叁个方面探讨了这些生存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启示和建议,以进一步改善“特岗计划”的实施。(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赵超楠[3](2017)在《基于场域状态的建筑内部空间“微城市”设计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与城市具有空间组织上的同构性和相似性,这种现象在东西方建筑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深厚的传统。根据建筑理论家阿尔多·罗西在20世纪60年代的着作《城市建筑学》中提出的观点,城市可以被解读为单体住房的宏观世界,而建筑可以被视为一座缩小了的城市。而在强调动态与变化的当今信息时代,城市和建筑的面貌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城市空间开始解体,而建筑的体量不断膨胀、功能趋于复合、内部空间极大丰富,开始具有传统城市外部空间的特征,表现出微缩城市的意向。基于建筑与城市的同构性特征以及当代城市建筑彼此趋同的社会背景,本文在对斯坦·艾伦的场域状态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城市”的设计概念——通过将建筑与城市进行类比的方式,在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中引入城市功能和空间特征的一种设计概念。在公共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引入“微城市”概念,有助于优化当代公共建筑内部复杂的功能与空间,创造独特的室内空间氛围,并实现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以及城市文脉的延续。在研究逻辑方面,本文遵循了一条从理论研究到概念提出再到策略应用的逻辑清晰的研究脉络。在第二章,首先对斯坦·艾伦提出的场域状态理论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斯坦·艾伦基于场域状态理论的两个建筑实践作品内部空间中体现的城市意向,提出了“微城市”的核心设计概念。第叁章分析了“微城市”概念的适用性,对概念中的“城市”原型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明确“城市”原型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将建筑与城市原型进行类比,总结出“微城市”概念下的公共建筑特征。其后,将场域状态理论与间隙空间理论、“巨构形式理论”和室内城市主义理论中的“微城市”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拓展了其理论背景。而后的第四章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从功能组织、空间架构以及路径体验和场所营造叁个方面总结出将“微城市”设计概念应用于水平向和垂直向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策略。第五章选取了一个实际项目并对其内部空间应用的“微城市”设计策略进行了解析,明确了“微城市”概念下的设计策略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最后,论述了“微城市”设计概念的引入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及其未来应用展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8)
李笑频[4](2016)在《方言与通语的混杂状态——《云南映象》等场域语用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发现,在夏威夷语中,头人与神有着过渡性的相似。~①而英语"God"专指唯一的真神——上帝。夏威夷语于地球村,只能是方言。英语具备通语功能,但我仍然视同一种方言。民族村,方言是民族内部交流的语言工具。地球村,所有人——包括民间艺人——都接受了混杂状态(hybridity)的混合语。一、透过杂语现象先验地体验语言共同体的经验2007年7月,我约见后宝云(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海菜腔项目传承人)。(本文来源于《西南学林》期刊2016年00期)
毛金德[5](2015)在《研究生教育场域的“游离部落”——场域视角下地方高校文科硕士生“在场”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研究生教育本质进行理论探讨基础上,建构了研究生教育场域分析框架。认为研究生教育场域是行动者之间围绕高深学问展开教育性互动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学术关系和教育关系是研究生教育场域最主要的关系网络。研究发现,文科硕士生学术关系密度显着低于理工科硕士生。文科硕士生学术关系密度和教育关系密度均较小,无法形成稳定的"学术-教育"共同体,其"在场"状态呈现出"游离"趋势。(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5年08期)
李双平[6](2015)在《场域视觉下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X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X乡教师和家长的调查,从社会、学校、民族文化等视觉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因素,并提出改善教师住房、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拓宽专业成长、做好社会宣传工作,转变婚育观念等调整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5年04期)
郑磊[7](2015)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求职场域中的生存状态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市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惯习与策略、位置与资本这两个角度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求职场域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框架。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安于现状不同,他们依据竞争求生存的游戏原则,与求职场域中的各个行为主体展开博弈,求职者间有合作与冲突,他们与雇主间有猜疑与隔膜,与城市管理者间有抵牾与对抗,多样的关系构成了求职场域层层交织的网络结构,演绎着新生代农民工求职场域的独特场景。(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江露露[8](2013)在《教学场域中失范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分析认为,教学场域中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知识和评价的权威控制关系。此种关系在教学行为里体现在包括基于知识和基于评价的两套循环系统中。教学场域中的失范状态即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不良互动,它将破坏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通过仔细分析目前应试教育在两个循环中的具体表现得出结论:持续将知识边缘化,或教师评价不当都会导致教育场域中出现失范状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李源源[9](2010)在《“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待业大学生是已具有相当数量的社会群体,目前有一部分人把其视为消沉群体和社会负担。这无疑忽视了待业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利益诉求。鉴于此,本研究以生存状态为切入点,对上海地区的2129名待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46名相关人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勾勒出这个群体基本的生存肖像。同时在调查结果与五种常见刻板印象的对比中,进一步揭示出待业大学生真实的群体特征。在整体把握待业大学生生存状态的基础上,本研究引入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着名论断——场域、惯习、资本理论来分析待业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挖掘待业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源潜力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安珊珊[10](2006)在《消费场域中的传播状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步入了新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的生产性特质向再生产性特质的转变,以消费为综合表征的新的社会形态备受关注。这种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其所表现的多元化趋势和生态化关联性,日益受到学界和实践领域的普遍重视。以消费为宏观背景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实践活动深刻地介入,并有效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人类行为,消费社会的诸多关键的质性要素在传播学的统合下,经过传播学相关理论的适用具有了显在的外化表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消费行为,已然使经济学的论证、社会学的观照和传播学的考量得以很好的共通和共融,于是兼涉叁种学科的,以消费传播为框架的交叉研究应运而生。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立场而展开的,在承认消费品物理属性的前提下,对消费场域中的传播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尝试以传播学的视角去审视和考察以商品为媒介的传播过程,认定与论述消费传播生态中,传者、媒介和受者等传播构成要素是如何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彼此依托和联系,并且具体阐释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传播性生产层面制造符号商品、使其存在、被表征、流通和消费的。本文的理论的根基在于,认定了消费现象的宏观视野是内涵扩大了的传播现象,所以消费社会必然会具有传播生态的特点,是兼备了传播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社会人际关系的互动的结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和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合理的运用到阐释和剖析消费传播的全过程,并逐一地对整个消费传播各个要素环节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在对消费传播细致考察的过程中,成功的完成了对于信息存在状态、存在方式和流通过程的考察和认定,具体分析了消费传播的状态特征,简要地勾勒出整个消费传播生态谱系的框架和特征,基本使消费传播学体系的构架拥有了较为系统的展现。本文的第一章起笔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亦即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一开始便对消费传播的宏观社会背景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继而认定了消费社会的传播生产特质,简要考察了消费社会的诞生及其特点,并将传播生态的理论适用于解析消费社会的传播特质,完成了大众传媒的消费社会的建构。抽象化的认定不足以使消费传播生态生动的展现,第一章的第二部分着墨于使消费传播的各个特征具象化,通过剖析景象社会、消费传播语境和我们真正的消费对象,使得关于消费传播的描画更加的具体,也是消费传播真正现实状态的展现。本文的第二章主要分析符号商品的存在和本质,其实质就是传统传播学的媒介(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06-05-01)
场域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特岗计划”的推进和发展,每年有大批的特岗教师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特岗教师作为“特岗计划”的实施主体,其生存状态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学生、学校的发展,乃至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质量。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取叁位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倾听他们的生存故事,试图探寻“特岗计划”对特岗教师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成为特岗教师的原因、面临的生存境遇和叁年服务期满后的选择及原因。以此呈现特岗教师服务期的全部经历,追寻在不同学校工作的特岗教师的境遇。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Pierrc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为基础,运用“场域”、“资本”、“惯习”等核心概念搭建论文的分析框架,对叁位特岗教师的入场突围、在场状态、退场抉择叁个动态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揭示他们的生存境遇,进而来探讨“特岗计划”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特岗计划”对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该政策及其实施仍缺乏对特岗教师入职动机、农村适应性等方面的考察、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未能与同期入职的在编教师相持平、工作量大、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少、人际关系圈小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规范入场秩序、扩大在场资本积累、健全退场机制叁个方面探讨了这些生存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启示和建议,以进一步改善“特岗计划”的实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域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谢静.边缘部落:学科场域视角下跨学科硕士生生存状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
[2].杨红梅.相遇在学校场域:叁位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3].赵超楠.基于场域状态的建筑内部空间“微城市”设计概念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4].李笑频.方言与通语的混杂状态——《云南映象》等场域语用个案研究[J].西南学林.2016
[5].毛金德.研究生教育场域的“游离部落”——场域视角下地方高校文科硕士生“在场”状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
[6].李双平.场域视觉下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X乡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
[7].郑磊.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求职场域中的生存状态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市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
[8].江露露.教学场域中失范状态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9].李源源.“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安珊珊.消费场域中的传播状态分析[D].辽宁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