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酸组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波,提取工艺,黄芪籽油,脂肪酸组成
脂肪酸组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新龙,蒋益花[1](2019)在《黄芪籽油超声波辅助提取及脂肪酸组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正交试验对超声波辅助提取黄芪籽油的最佳工艺进行了研究,并用气相色谱(GC)分析了黄芪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影响黄芪籽油出油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最佳提取条件为:石油醚为提取剂,液料比为10 mL/g,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25 min,超声功率120 W,黄芪籽油出油率为14.82%。黄芪籽油共检测到18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油酸(19.76%)、亚油酸(44.30%)、亚麻酸(16.24%)、顺-10-十五烯酸(6.81%)、顺-10-十七烯酸(3.16%)、花生酸(1.9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1.49%。本研究为黄芪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武婷婷,张婷,赵若飞,陶宁萍,王锡昌[2](2019)在《用UPLC-Q-Extractive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分析干盐对罗非鱼鱼肉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腌腌制中盐鱼比和腌制时长对食品脂质有重要影响。本工作应用UPLC-Q-Extractive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和LipidSearch软件分析了盐鱼比和腌制时长对罗非鱼鱼肉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对检出的50个脂肪酸进行了分析。并对27个有标准品的脂肪酸进行了LipidSearch指认法和分子量指认法两种方法得到峰面积并通过外标法得到的脂肪酸含量之间的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此外,基于MetaboAnalyst软件对这些脂肪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ipidSearch指认法和分子量指认法两种方法得到峰面积并通过外标法得到的脂肪酸含量方面有差异。腌制罗非鱼的C16:0、C18:1、C18:2、C20:4、C22:5、C22:6等6个脂肪酸呈现较高的脂肪酸含量。腌制时长对罗非鱼鱼肉长链脂肪酸组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盐鱼比的腌制罗非鱼在腌制3 h、24 h、48 h、72 h、96 h的脂肪酸含量呈现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腌制24 h和48 h呈现较低的脂肪酸含量,在腌制72 h呈现较高的脂肪酸含量。这项工作可以为水产品加工及短期腌制和脂质组学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樊海平,薛凌展,秦志清,钟全福,郑磊[3](2019)在《不同品种稻花鲤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相同养殖条件下的3个不同品种稻花鲤开展了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测定分析,以期为稻田养殖品系的优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瑞鲤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瓯江彩鲤和本地鲤(P<0.05);本地鲤、福瑞鲤和瓯江彩鲤3种稻花鲤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脂肪酸组成种类基本相似;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一烯酸和a-亚麻酸的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92%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分别达(73.52±0.13)%、(75.67±0.07)%和(75.69±0.19)%;福瑞鲤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均显着高于本地鲤和瓯江彩鲤(P<0.05),表明福瑞鲤稻花鱼具有比本地鲤和瓯江彩鲤稻花鱼更为优良的脂肪酸营养和肉质风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1期)
林婉玲,韩迎雪,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4](2019)在《6种鲤科鱼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比较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鲤科鱼肌肉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以鳙鱼、缩骨鳙鱼、翘嘴红鲌、鲢鱼、青鱼和脆肉鲩6种鲤科鱼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其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再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 0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种鲤科鱼肌肉脂肪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23. 83%~36. 3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30. 87%~54. 34%,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17. 92%~35. 07%,C20∶5+C22∶6(EPA+DHA)含量为0. 58%~16. 27%;主要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18∶0与EPA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0. 900~1. 000),EPA与DHA呈显着正相关(r=0. 800~0. 899),C18∶1与DHA呈极显着负相关,与EPA呈显着负相关;聚类分析将6种鲤科鱼分为2组,第一组为缩骨鳙鱼、翘嘴红鲌、青鱼和脆肉鲩,第二组为鳙鱼和鲢鱼。6种鲤科鱼肌肉脂肪中均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0期)
梁燕理,杨湘良,韦素梅,李炜,黄文[5](2019)在《澳洲坚果油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6个澳洲坚果油样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气相色谱法能检测出1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占比77.27%~81.02%,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74.82%~79.44%,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棕榈油酸,分别占比为60.8%~62.5%、11.3%~14.8%;在理化特征中,澳洲坚果油样品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植物油质量标准要求,其中酸价和过氧化值较低;采用烘箱法对6个样品进行加速氧化测试,温度和时间对澳洲坚果油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温度的影响大于时间,澳洲坚果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变化趋势分别为60℃>40℃>20℃、60℃>40℃>20℃。(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李良玉,李朝阳,贾鹏禹,刁静静,曹荣安[6](2019)在《东北不同杂豆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与利用东北杂豆资源,本文以东北特有杂豆为原料,采用气质分析方法对杂豆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豆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在测定所有杂豆中均是高活性的18n∶3、18n∶2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活性相对的18n∶1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芸豆类杂豆的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80%;且高活性的18n∶3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紫花芸豆的18n∶3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了48.99%,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价值。本研究为东北杂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与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竺鉴博,李朝阳,贾鹏禹,李良玉[7](2019)在《甜荞麦壳的脂肪酸及醇溶物组成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甜荞麦壳为研究对象,采用质谱分析方法对甜荞麦壳的脂肪酸及醇溶物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甜荞麦壳中含有10种主要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70.34%;其醇溶物中主要含有5种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D-吡喃葡萄糖苷或山奈酚3-O-D-半乳糖苷C_(21)H_(20)O_(11)、芦丁C_(27)H_(30)O_(16)、山奈酚3-芸香苷C_(27)H_(30)O_(15)、金丝桃苷C_(21)H_(20)O_(12)、山奈酚C_(15)H_(10)O_6,均为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甜荞麦壳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敬思群,王德萍,苏乐萍,张孟凡[8](2019)在《塔尔米有效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尔米粉为原料,研究其有效成分及脂肪酸组成。采用系统试验法对塔尔米粉进行有效成分定性试验,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塔尔米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尔米中主要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多糖、有机酸、皂苷、酚类、黄酮、内酯、香豆素、萜类及甾体类、挥发油和油脂类等有效成分。GC-MS分析结果表明,塔尔米油中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16.93%,其中棕榈酸质量分数达11.54%;单不饱和脂肪酸占27.73%,油酸质量分数达25.01%;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54.26%,其中亚油酸质量分数达50.24%、亚麻酸质量分数达4.02%。(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姚宏亮,赵炜,韩燃,孔维梅[9](2019)在《秋葵籽油提取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秋葵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籽油。分析几种溶剂对黄秋葵籽油提取率及品质的影响,以提油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黄秋葵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了其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采用正己烷,料液比1︰16 (g/mL)、提取温度60℃、超声波功率320 W、提取时间45 min,该条件下黄秋葵籽提油率达到24.88%±0.12%。主要含有亚油酸(44.1%)、棕榈酸(29.5%)、油酸(19.8%)和硬脂酸(3.8%)。黄秋葵籽油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黄飘平,崔志民,唐以杰,王晓萍,刘文琪[10](2019)在《珠海淇澳岛几种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GB 5009.6—2016)第一法检测珠海淇澳岛木榄(Brug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等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含量,并与湛江特呈岛同种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方同一种红树植物叶片的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同一地方不同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也存在差异。基于珠海淇澳岛6种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含量的分析,木榄对病虫害的抗性最强,桐花树和无瓣海桑更适合作为常规饲料成分加入家畜配合饲料。(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脂肪酸组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干腌腌制中盐鱼比和腌制时长对食品脂质有重要影响。本工作应用UPLC-Q-Extractive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和LipidSearch软件分析了盐鱼比和腌制时长对罗非鱼鱼肉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对检出的50个脂肪酸进行了分析。并对27个有标准品的脂肪酸进行了LipidSearch指认法和分子量指认法两种方法得到峰面积并通过外标法得到的脂肪酸含量之间的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此外,基于MetaboAnalyst软件对这些脂肪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ipidSearch指认法和分子量指认法两种方法得到峰面积并通过外标法得到的脂肪酸含量方面有差异。腌制罗非鱼的C16:0、C18:1、C18:2、C20:4、C22:5、C22:6等6个脂肪酸呈现较高的脂肪酸含量。腌制时长对罗非鱼鱼肉长链脂肪酸组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盐鱼比的腌制罗非鱼在腌制3 h、24 h、48 h、72 h、96 h的脂肪酸含量呈现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腌制24 h和48 h呈现较低的脂肪酸含量,在腌制72 h呈现较高的脂肪酸含量。这项工作可以为水产品加工及短期腌制和脂质组学提供有用的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酸组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蒋新龙,蒋益花.黄芪籽油超声波辅助提取及脂肪酸组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9
[2].武婷婷,张婷,赵若飞,陶宁萍,王锡昌.用UPLC-Q-ExtractiveOrbitrapMassSpectrometry分析干盐对罗非鱼鱼肉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樊海平,薛凌展,秦志清,钟全福,郑磊.不同品种稻花鲤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林婉玲,韩迎雪,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6种鲤科鱼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比较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油脂.2019
[5].梁燕理,杨湘良,韦素梅,李炜,黄文.澳洲坚果油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分析[J].粮油食品科技.2019
[6].李良玉,李朝阳,贾鹏禹,刁静静,曹荣安.东北不同杂豆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9
[7].竺鉴博,李朝阳,贾鹏禹,李良玉.甜荞麦壳的脂肪酸及醇溶物组成成分分析[J].饲料研究.2019
[8].敬思群,王德萍,苏乐萍,张孟凡.塔尔米有效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工业.2019
[9].姚宏亮,赵炜,韩燃,孔维梅.秋葵籽油提取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分析[J].食品工业.2019
[10].黄飘平,崔志民,唐以杰,王晓萍,刘文琪.珠海淇澳岛几种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