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通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中药疗法,疫苗
死亡通路论文文献综述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1](2019)在《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乙肝病毒(HBV)的免疫效果与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 HBV转基因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磷酸缓冲液(PBS)组及联合组4组,每组10只。4组分别予补肾解毒方、PD-L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及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持续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脾脏组织γ干扰素(IFN-γ)水平、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PBS组(P<0.05);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0.05)。当效靶比为100∶1、50∶1时,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PD-L1抗体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BS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25∶1时,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起到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补肾解毒方能有效发挥对HBV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更具明显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陈翔天,程超,谢伊代·图尔荪托合提,唐欲博,赵丽岩[2](2019)在《扁塑藤素调控Notch信号通路诱导人肺癌条件重编程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条件性重编程细胞(conditionally reprogrammed cells,CRCs)技术建立人肺癌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体系,研究扁塑藤素对人肺癌CR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Notch 1、HES1和Cyclin D3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CRCs技术分离培养非小细胞肺癌原代细胞;使用2,4,8,16μmol·L~(-1)的扁塑藤素处理人肺癌CRCs, MTS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 1、HES1和Cyclin D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Notch 1、HES1和Cyclin D3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扁塑藤素能够诱导人肺癌CRCs死亡,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0.05);随着扁塑藤素作用浓度的增高,人肺癌CRCs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扁塑藤素能够下调人肺癌CRCs中Notch 1、HES1和Cyclin D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扁塑藤素可能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人肺癌CRCs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武国凡,梁少珍,吴旺泽,张丽娜,郑晟[3](2019)在《谷子SiBAK1在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及细胞死亡信号调控通路中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SiBAK1是否参与到BR信号通路以及细胞死亡调控通路中.【方法】克隆了谷子(Setaria italica)SiBAK1基因,并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信号受体突变体bri1-5和细胞死亡突变体bak1-3/bkk1-1中过表达.【结果】SiBAK1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在植物的真叶和子叶的维管束及根、茎中均有表达;过表达SiBAK1能显着恢复BR受体突变体bri1-5植株矮小、叶片皱缩及下胚轴、根长缩短的表型,并且能够部分恢复bri1-5对外源BL(Brassinolide,BL)不敏感的表型;在bak1-3/bkk1-1背景下过表达SiBAK1能够显着抑制其细胞死亡表型.【结论】SiBAK1既参与到BR信号通路中,也参与到细胞死亡信号调控通路中.(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玲[4](2019)在《基于铁死亡通路探讨蒿甲醚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过度到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必经之路,因此尽早进行诊断治疗对于防止疾病恶化、提高患者生存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量的文献证实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当肝脏受到损伤因子刺激时,静息的HSC会激活转变成活化型HSC,自身不断增殖分泌大量ECM,此外还持续释放多种趋化因子损伤周边的肝细胞、枯否细胞等,进一步加剧肝脏病理状态,所以靶向抑制HSC活化已经成为改善以及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策略。发掘靶向抑制HSC活化进而缓解肝纤维化进程的安全高效的药物目前是抗肝纤维化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致力于抗肝纤维化天然产物药物的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改善肝纤维化的疗效。而嵩甲醚(Artemether,ART)作为临床一线抗疟药物,开发其抗肝纤维化这一新的药理活性,将为其相关临床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本研究旨在明确蒿甲醚对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实验结果将为ART作为抗肝纤维化药物提供数据支撑,为ART的作用机制以及潜在靶点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1.临床样本检测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取28例临床肝脏活检、肝硬化以及肝癌患者肝脏样本,免疫荧光、马松染色以及Real-time PCR考察BRD7分子与肝脏疾病进程的关系。2.体内实验8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10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CC14造模组、CC14+空转质粒组、ART低剂量组(5 mg/kg)、ART中剂量组(10 mg/kg)、ART高剂量组(20 mg/kg)、ART(10 mg/kg)+ 空转质粒组、BRD7 shRNA组、ART(10 mg/kg)+BRD7 shRNA组、秋水仙碱组。肝脏宏观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马松染色、天狼星红染色直观考察小鼠肝脏结构变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以及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评估小鼠肝损伤情况,羟脯氨酸以及肝纤四项(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试剂盒检测评估小鼠纤维化程度,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考察小鼠肝脏HSC活化(a-SMA、Fibronectin、Collagen 1)和促纤维化(PDGF-βR、EFGR)指标的水平;此外,免疫荧光以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小鼠肝脏铁死亡的发生。3.体外实验选取人源性肝星状细胞LX2、正常肝细胞LO2、肝癌细胞HepG2以及SMMC7721作为体外研究对象,MTT和台盼蓝染色考察HSC细胞活力以及死亡情况;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eal-time实验考察HSC活化指标的表达;台盼蓝染色、PGSK染色、电镜观察、试剂盒检测评估HSC铁死亡的发生;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检测BRD7的蛋白表达以及P53、BRD7分子的结合情况。[结果]临床肝脏样本的马松、免疫荧光染色以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正常肝组织相比,随着肝脏病程加重,BRD7的表达与a-SMA的表达呈现负相关。体内研究结果显示,ART可以显着改善CC14所致的肝脏病理改变、胶原沉积、HSC细胞的活化以及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机制研究发现,ART可以选择性地促进活化型HSC细胞表达铁死亡关键指标(SLC2A11、Ptgs2、铁离子)并促使其发生铁死亡,这提示ART对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与其介导HSC细胞铁死亡密切相关。深入机制探讨发现ART可以增强肝脏BRD7的表达,而BRD7 shRNA可以削弱ART促进HSC铁死亡以及抗肝纤维化作用,这表明BRD7分子极有可能是ART发挥功能的关键分子。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RT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HSC活化指标蛋白以及基因水平的表达。同时,ART可以诱导HSC呈现出铁死亡的表型:铁离子聚集、脂质过氧化物过载、抗氧化系统失调以及线粒体皱缩,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1反向验证证明ART的确通过介导铁死亡抑制HSC活化。深入机制探讨发现ART可以明显提高BRD7的表达,介导BRD7与P53绑定入核并调控下游铁死亡关键因子SLC 7A11的转录表达,进而调节铁死亡进程。而这一作用则能被BRD7干扰显着削弱,结果表明BRD7-P53-SLC7A11通路介导的铁死亡是ART抗肝纤维化的基础。[结论]本研究体内外实验首先证明ART确实具有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而且这一作用与ART诱导活化型HSC发生铁死亡密切相关。此外,通过软件数据分析以及临床样本、小鼠纤维化肝脏样本和细胞实验观察发现BRD7极有可能与纤维化进程呈现负相关。进一步体内外实验验证ART可以促进BRD7的高表达,而且ART诱导的铁死亡依赖于BRD7介导的P53入核。本实验为ART作为抗肝纤维化药物提供数据支撑,而且为靶向BRD7分子抗纤维化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17)
王艺静,李树德,蔡金凤[5](2019)在《p53/p21通路对氧糖剥夺复氧诱导肝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再灌注损伤参与了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在肝脏中,由手术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肝脏功能衰竭.以前的研究发现,周期蛋白依赖的抑制蛋白p21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器官的作用.为研究其作用机制,用肝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 OGD/R)模型,对p53/p21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OGD/R处理后,表达p53野生型的HepG2细胞的死亡率和活性氧(ROS)水平均显着低于p53缺失型的Hep3B细胞.在HepG2细胞中,RNAi沉默p53基因促进ROS水平和死亡率升高.抗氧化剂维生素E显着降低HepG2细胞的死亡率和ROS.进一步研究发现,p53通过上调其靶基因p21表达,抑制ROS产生,降低HepG2细胞死亡.因此,p53/p21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ROS产生有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朱彩玲[6](2019)在《血管通路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早期死亡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死亡情况、血管通路类型以及早期死亡病人血管通路相关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选择最佳血管通路,防控与血管通路有关的早期死亡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患者早期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Zhejiang Dialysis Quality and Management Center,ZDQM)登记的新增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12年1月1号至2017年12月31号6年间在ZDQM诊断为ESRD患者共计31494例,其中死亡患者共计4912例(15.6%)。透析治疗0~3月、4~6月、7~9月及10~12月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5.8人/100人年、5.6人/100人年、4.5人/100人年和4.7人/100人年。在不同生存时间段,不同血管通路的MHD死亡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流行病学特点如下:(1)、性别构成上总体呈现出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的趋势;(2)、年龄构成上以4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为主,其中以45~64岁年龄段占比最高;(3)、原发基础疾病构成上依次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和多囊肾,但其他及不详仍占相当比例;(4)、并发症构成上依次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2.不同血管通路MHD早期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症等均有差异。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组的性别、年龄与长期导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VF组的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与临时导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导管组的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与临时导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HD早期死亡患者前3位死亡原因依次是心血管疾病211例(25.39%)、全身衰竭202例(24.31%)、脑血管疾病115例(13.84%)。AVF组前3位死因依次是脑血管事件(24.8%)、全身衰竭(19.8%)和心血管事件(17.8%)。长期导管组前3位死因依次是心血管事件(27.0%)、全身衰竭(23.6%)和脑血管事件(15.4%)。临时导管组前3位死因依次是心血管事件(26.7%)、全身衰竭(24.5%)和肿瘤(10.2%)。卡方检验提示AVF、长期导管和临时导管组患者死亡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39.443,P﹤0.01)。AVF组、长期导管组和临时导管组1月生存率分别为(92.8±0.3)%、(83.9±0.4)%和(44.7±0.6)%,2月生存率分别为(90.3±0.3)%、(78.5±0.5)%和(38.0±0.6)%,3月生存率分别为(88.3±0.3)%、(74.1±0.5)%和(33.9±0.6)%。AVF组、长期导管组和临时导管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X ~2=5989.667,P﹤0.01)。4.不同血管通路MHD早期死亡患者之间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空腹血糖含量有差异。其中AVF组CRP低于长期导管组(P﹤0.01);AVF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高于临时导管组(P﹤0.01);AVF组的白细胞、CRP明显低于临时导管组(P﹤0.01);长期导管组的白细胞、CRP明显低于临时导管组(P﹤0.01);临时导管组空腹血糖高于通路为其他及不详组(P﹤0.01)。5.生存时间0~3月与>12月相比,合并心血管疾病为危险因素(OR=1.37,95%CI=1.136~1.652,P﹤0.01);血管通路以AVF为参照组,长期导管(OR=2.900,95%CI=2.262~3.717,P﹤0.01)、临时导管(OR=24.537,95%CI=18.906~31.844,P﹤0.01)和血管通路为其他及不详(OR=2.437,95%CI=1.69~3.514,P﹤0.01)都是危险因素。结论对近6年来ZDQM登记的MHD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透析治疗0~3月,4~6月,7~9月及10~12月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5.8人/100人年、5.6人/100人年、4.5人/100人年和4.7人/100人年,其中透析治疗0~3月死亡率最高。早期死亡患者中血管通路占比依次是临时导管、长期导管和AVF,提示临时导管的使用与透析早期高死亡率密切相关。合并心血管疾病、首次透析通路为临时导管和长期导管是MHD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时导管组早期死亡风险较AVF偏高与感染相关,防治感染尤其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可以降低MHD患者早期死亡率。(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杨南[7](2019)在《NOX4-ROS通路介导的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对实验性视网膜脱离中光感受器细胞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视网膜屏障(blood retinal barrier BRB)类似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都具有选择通透性。位于视网膜组织和血液之间。对维持视网膜微环境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视网膜疾病都可以引起BRB的损伤,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和视网膜脱离等。大量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OS)会导致细胞的变性和坏死。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作为BRB重要组成部分,其ROS的主要来源是4型NADPH氧化酶(NOX4)。所以我们研究NOX4干扰,能否减少ROS的产生,减轻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大鼠BRB的损伤,减少光感受器细胞的坏死,从而保护大鼠视功能。从而为我们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方法:(1)构建并筛选NOX4干扰重组腺相关病毒2(AAV2)质粒并且包装测定病毒滴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AV2载体转染PC-12细胞系的效率。(2)腺相关病毒载体视网膜下腔注射转染大鼠视网膜,3周后取大鼠视网膜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转染大鼠视网膜情况,每只大鼠右眼做实验组,左眼作为对照组。(3)AAV2载体转染视网膜3周后,采用经典的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根据不同的处理,分为正常对照组(attached组),未干预组(untreated组),NOX4干预组(sh-Nox4组),阴性干预组(sh-neg组)。建模3天后,取视网膜组织检测,每只大鼠右眼做实验组,左眼作为对照组。(4)采用电镜观察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计算光感受器细胞的坏死。(5)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出大鼠视网膜NOX4蛋白表达水平。(6)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伊文斯蓝灌注的视网膜铺片,观察EB从血管中的渗漏,评估BRB损伤的情况。(7)改良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从水面上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从而评估大鼠视功能情况。(8)荧光酶标仪检测大鼠视网膜ROS表达强度。结果:(1)构建了叁种AAV2载体(NOX4-rat-321、NOX4-rat-578、NOX4-rat-1207),根据对PC-12细胞的转染效率及NOX4的沉默效果,我们选择了转染效率最高而且沉默效果最好的NOX4-rat-1207。病毒滴度为1.12x1013V.G./ml,AAV-NC的病毒滴度为3.99x1010V.G./ml。(2)大鼠视网膜冰冻切片显示,病毒转染3周后,荧光显微镜下使用蓝光和红光观察GFP荧光和DAPI染色。可以观察到大部分视网膜可以被病毒有效的转染,光感受器细胞层检测到较强的GFP荧光表达,余下各层均有表达。(3)造模成功后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视网膜隆起明显,未见明显出血及白内障。(4)电镜下发现RD后,sh-Nox4组大鼠相对于untreated组和sh-neg组大鼠的视网膜血管内皮间的紧密连接破坏明显减轻。发现sh-NOX4组光感受器细胞坏死数(15.33±1.65)%明显低于未干预组(untreated组)(22.60±1.51)%和阴性干预组(sh-neg组)(22.99±4.09)%,P<0.01。(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NOX4组的NOX4蛋白(1.03±0.14)相对表达较正常对照组(attached)(1.41±0.23)、未干预组(untreated组)(1.94±0.36)和阴性干预组(sh-neg组)(1.71±0.1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6)共聚焦显微镜下发现attached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结构清晰,充盈良好,粗细均匀,未见EB渗漏。untreated组、sh-NOX4组和sh-neg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均出现EB渗漏,但相对于untreated组和sh-neg组,sh-NOX4组大鼠的视网膜EB渗漏情况明细减轻。(7)记录大鼠从水面上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sh-NOX4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16.82±5.79s)相对于untreated组(48.54±8.15s)和sh-neg组(45.46±16.00s)明显降低,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荧光酶标仪检测ROS的荧光强度,并用荧光强度/毫克蛋白表示视网膜组织ROS强度。结果显示sh-NOX4组(8621.97±1064.57)相对于untreated组(15881.45±1770.43)和sh-neg组(14442.48±949.78)明显降低,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OX4干扰能有效的保护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OX4干扰降低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OS的产生,从而保护血视网膜屏障,降低光感受器细胞的坏死,保护大鼠视功能。(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马盛,李筠[8](2018)在《受细胞内信号通路调控的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死亡现象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程序性死亡两种形式。其中程序性死亡即凋亡是一种维持自我稳态的重要程序。一旦凋亡机制发生异常,就会导致机体发生病变,甚至是肿瘤的发生,更甚者是死亡。经典凋亡途径主要包括线粒体凋亡通路、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和内质网凋亡通路。近年来发现了一种不同于经典凋亡概念和坏死概念的、受细胞内信号通路调控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称为坏死性凋亡。本文对受细胞内信号通路调控的细胞死亡途径——经典凋亡通路和坏死性凋亡通路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贾晓芳,张勤丽,张玲[9](2018)在《铝致小鼠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MA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A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谱在铝致小鼠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变化,探讨该通路在铝致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昆明小鼠神经元细胞,取生长良好的同批次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染铝组(100μmol/L AlCl_3),染毒48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Agilent小鼠寡核苷酸基因芯片筛查MAPK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Agilent扫描仪分析芯片结果,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结果。结果与对照组(100%±0. 00%)相比,染铝组神经细胞活力(76. 4%±0. 02%)下降(P <0. 05)。Agilent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染铝组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24个,其中明显上调的基因9个,明显下调的基因15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包括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及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和转录因子的基因。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相符合。结论铝可能通过影响MAPK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及其调节和转录因子的基因,从而引起小鼠神经元细胞死亡。(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毛璐,鞠侯雨,任国欣[10](2018)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其配体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抑制受体改变原有免疫反应,进行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细胞抑制受体,阻断肿瘤的发生,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已证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促进肿瘤逃逸。本文综述了PD-1/PD-L1信号通路的生物学特点及功能,并回顾了抗PD-1/PD-L1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死亡通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条件性重编程细胞(conditionally reprogrammed cells,CRCs)技术建立人肺癌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体系,研究扁塑藤素对人肺癌CR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Notch 1、HES1和Cyclin D3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CRCs技术分离培养非小细胞肺癌原代细胞;使用2,4,8,16μmol·L~(-1)的扁塑藤素处理人肺癌CRCs, MTS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 1、HES1和Cyclin D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Notch 1、HES1和Cyclin D3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扁塑藤素能够诱导人肺癌CRCs死亡,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0.05);随着扁塑藤素作用浓度的增高,人肺癌CRCs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扁塑藤素能够下调人肺癌CRCs中Notch 1、HES1和Cyclin D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扁塑藤素可能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人肺癌CRCs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通路论文参考文献
[1].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J].河北中医.2019
[2].陈翔天,程超,谢伊代·图尔荪托合提,唐欲博,赵丽岩.扁塑藤素调控Notch信号通路诱导人肺癌条件重编程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3].武国凡,梁少珍,吴旺泽,张丽娜,郑晟.谷子SiBAK1在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及细胞死亡信号调控通路中的功能[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4].王玲.基于铁死亡通路探讨蒿甲醚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王艺静,李树德,蔡金凤.p53/p21通路对氧糖剥夺复氧诱导肝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朱彩玲.血管通路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9
[7].杨南.NOX4-ROS通路介导的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对实验性视网膜脱离中光感受器细胞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8].马盛,李筠.受细胞内信号通路调控的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9].贾晓芳,张勤丽,张玲.铝致小鼠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MA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谱的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
[10].毛璐,鞠侯雨,任国欣.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其配体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