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能带结构,耦合特性
表面模论文文献综述
罗砚浓[1](2015)在《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子晶体表面模是一种局限在光子晶体表面的电磁模式,当理想的光子晶体在表面被截断时,其平移对称性被打破,因此在光子带隙内出现了表面模,它在光子晶体和介质内分别以Bloch波和平面波的形式存在且均指数衰减。一维光子晶体的表面模早已得到理论的证实和实验的验证,且在传感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目前尚缺乏对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波波导器件的研究,尤其是研究Bloch表面波的传输特性和耦合特性。本文首先分析一维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构,随后采用超原胞法和直接匹配法研究半无限一维光子晶体和对称半无限一维光子晶体结构表面模的特性,为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在集成光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对称膜系的等效理论研究一维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构,重点探究了一维光子晶体的能带交迭现象并解释了其中的物理机制,提出一维光子晶体能带交迭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光学洞,不论入射波是TE偏振或者是TM偏振,只要各层薄膜相位厚度满足δ=mπ,电磁波都会无反射的透过光子晶体;另一个是布儒斯特角,其只对TM偏振波才有意义,在第一带隙内也可以出现。2、采用超原胞法计算半无限一维光子晶体的色散关系和电场分布,探究了光子晶体最外层厚度对表面模色散曲线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一维光子晶体的高折射率层截断时,表面模色散曲线的变化范围较大。在能带图中那些远离真空光线且居于带隙中间处的表面模会有局域性更强的电场。采用Kreschmann装置激发一维光子晶体的表面波,最后利用菲涅尔迭代方程计算了ATR反射谱,通过ATR反射谱的形状和共振峰的位置可以判断透射介质的光学性质。3、利用直接匹配法推导了对称半无限一维光子晶体结构表面模的色散关系,解析计算了表面模的电场分布和耦合强度。研究发现,表面模分裂为奇模和偶模,奇模频率高于偶模频率。耦合强度由间隙宽度和耦合模离真空光线的距离决定。最后通过菲涅尔迭代方程计算了结构的ATR反射谱。结果表明,控制间隙厚度可改变共振峰位置,改变底层光子晶体周期数可灵活控制对奇偶模的激发。(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5-01)
罗砚浓,吴美燕,蒙成举,黄照峰,卢强华[2](2015)在《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特性,探究使用衰减全反射(ATR)技术激发光子晶体表面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超元胞法和迭代菲涅尔方程计算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色散曲线及其ATR反射谱(利用棱镜装置)。【结果】当一维光子晶体最外层是高折射率层时,改变其厚度可以灵活控制表面模,相同带隙内不同位置的表面模其电场局域性不同;能带图中同一带隙内远离真空光线且居于带隙中部的表面模其电场局域性更强。【结论】利用棱镜装置能激发一维光子晶体的表面波;通过反射谱的形状和极小值点的位置可以判断透射介质的光学性质。(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吴松琪,刘斌[3](2015)在《塑件表面模内装饰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塑件表面模内装饰技术的分类及其工艺流程,分别针对模内镶标注塑(IML)、模内镶件注塑(IMF)和模内转印(IMR)等工艺的成型方式、工艺特点、适用范围等进行了比较和说明。重点论述了装饰膜的材料和结构,并列举了部分装饰膜的应用;同时讨论了模内装饰技术对装饰膜塑胶片材和油墨的要求。最后,列举了目前国内外模内装饰技术中较为新颖的实际应用和工艺方法,展望了未来塑件表面模内装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5年01期)
姚立群,张洪舸,南磊层[4](2013)在《模具工作带状况对铝合金挤压型材表面模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挤压模纹是挤压铝型材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难消除的表面缺陷之一。有效减少或消除挤压型材的表面模纹,对于提高挤压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两种铝合金挤压型材表面粗糙度和模具工作带状况的对比分析,获得了工作带形状对挤压型材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以及挤压型材表面模纹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模孔入口附近的工作带损伤对挤压型材表面的影响相对较小,轻微的损伤、磨损,不会造成型材表面模纹;靠近模孔出口的工作带损伤对型材表面的影响较大,即使该部位工作带没有损伤,但由于模具维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局部工作带角度变化或将工作带抛光成较大的圆弧状,也会对挤压型材表面质量产生影响,导致明显的模纹。(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吴许红[5](2013)在《注塑制品表面模内装饰工艺的质量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注塑制品表面模内装饰技术是把已经印刷好并成型的装饰膜片放到注塑模内,接着把塑料熔体注塑在装饰膜片背面,使其和膜片成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技术。本文着重从该技术注塑制品中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3年12期)
蔡青[6](2013)在《二维光子晶体的表面模特性和位移传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大空洞结构的二维光子晶体的带隙特性,结果表明:空洞结构的二维光子晶体在空洞直径为1.13a(a为晶格常数)时,带隙宽度达到最大值,形成新型大直径空洞型结构的二维光子晶体。当空洞介质和介质柱的折射率差小时,无法形成带隙;当介质柱折射率不变时,随空洞填充介质的折射率的增加,带隙宽度渐渐减小;当空洞填充介质的折射率不变时,随着介质柱的折射率增大,带隙逐渐出现,并开始显着增大,但随着介质柱折射率的进一步增大,带隙会缓慢变小。将研究结果与常见结构的二维光子晶体的带隙特性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者的带隙特性非常相似。其次,本论文对二维光子晶体的表面模的特性进行研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将常见的平面波展开法进行多次计算,整合各结果获得整个表面模特性。利用这一方法,本论文对圆柱介质柱四方晶格、圆柱介质柱叁角晶格、正方介质柱四方晶格、正方介质柱叁角晶格四种结构的表面模特性与表面介质柱尺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表面介质柱尺寸的增加,相同晶格结构的表面模曲线逐渐下降。与叁角晶格相比,四方晶格光子晶体的表面介质柱尺寸的变化范围更大,能获取表面模式频率范围较小。只有当入射光的波长位于可作为表面模式传导的频率范围内,才能比较好的限制在晶体表面传播。否则光将向空气或晶体中传播,使得沿表面方向的光强迅速减弱消逝。计算结果非常符合光的传导现象。最后,本论文对超晶格结构二维光子晶体的位移传感特性进行研究。将超晶格结构的二维光子晶体拆分成两部分,分别固定在两块基底上。随着两部分的错位移动,引起光子晶体的带隙特性发生变化。利用平面波展开法,对错位移动引起的带隙特性变化进行计算,获得位移传感的理论结果。结果表明:在结构参数的设定上,移动介质柱的半径越大,在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带隙变化越明显。移动介质柱最佳的半径值为0.3μm,形成的超晶格结构的二维光子晶体。当移动介质柱位于固定介质柱的晶格中心位置时,存在两处明显且宽度较大的带隙,中心波长分别为1.37μm和2.11μm。利用这两种波长的入射波进行透射光检测,发现两者的透射光谱随位移变化的分布类似,均会形成波峰结构,但波长为1.37μm的光源所产生的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学院》期刊2013-03-01)
程胜飞,彭景刚,李进延,程兰,蒋作文[7](2012)在《空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模损耗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纤芯结构对空芯光子晶体光纤光子带隙和传输损耗的影响,得到了适合光纤制备工艺的纤芯结构.首先利用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一定占空比叁角形结构的空芯光子晶体光纤的带隙结构,给出了在传输波长λ=1.55μm时光纤的结构参数值,并模拟了纤芯直径对带隙位置和大小的影响,得出纤芯直径的取值范围,通过分析泄露损耗特性得出纤芯壁厚的取值.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出了光纤端面图,运用全矢量有限元法模拟出在不同纤芯直径的情况下的模场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光纤的最佳纤芯半径R为1.6Λ—1.75Λ.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纤芯结构既能满足空芯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子带隙和损耗特征,又可以适当降低光纤制备工艺的难度.(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24期)
许静平,羊亚平,朱诗尧[8](2012)在《利用表面模调控两个原子之间的纠缠》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的实用化需要对量子设备进行小型化,这就要求像集成电路技术那样对量子比特进行集成,使得在很小的尺寸下既能分离量子比特又能使某些量子比特之间有耦合,某些量子比特之间没有耦合。对此我们考虑了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即两个原子位于一个亚波长厚度的材料板两侧,通过调节材料板的介电系数、磁导率和厚度来调控表面模的种类和性质来支持原子之间的耦合。由于一个材料板的表面模(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期刊2012-07-15)
马玲芳,刘敏,董传培,张敏,贺冯良[9](2011)在《双空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模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模与纤芯基模耦合是使双空芯光子晶体光纤产生无耦合点的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探究双空芯光子晶体光纤中表面模的产生及控制机理,采用平面波展开和全矢量有限元法,分析了纤芯周围石英环相对厚度和纤芯的截切半径对表面模和无耦合点的影响。结果表明,纤芯截切半径固定时,随着石英环相对厚度的增大,无耦合点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石英环相对厚度固定为1时,纤芯最佳截切半径为0.9Λ~1.0Λ,可以较好地抑制表面模。这为新型双空芯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设计和现实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刘斌,余磊[10](2011)在《注塑制品表面模内装饰工艺的质量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注塑制品表面模内装饰工艺及其应用,列举了影响模内装饰注塑制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工艺要点,同时针对该项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措施,最后阐明了注塑制品表面模内装饰工艺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1年02期)
表面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特性,探究使用衰减全反射(ATR)技术激发光子晶体表面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超元胞法和迭代菲涅尔方程计算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色散曲线及其ATR反射谱(利用棱镜装置)。【结果】当一维光子晶体最外层是高折射率层时,改变其厚度可以灵活控制表面模,相同带隙内不同位置的表面模其电场局域性不同;能带图中同一带隙内远离真空光线且居于带隙中部的表面模其电场局域性更强。【结论】利用棱镜装置能激发一维光子晶体的表面波;通过反射谱的形状和极小值点的位置可以判断透射介质的光学性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模论文参考文献
[1].罗砚浓.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5
[2].罗砚浓,吴美燕,蒙成举,黄照峰,卢强华.一维光子晶体表面模的特性[J].广西科学.2015
[3].吴松琪,刘斌.塑件表面模内装饰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塑料工业.2015
[4].姚立群,张洪舸,南磊层.模具工作带状况对铝合金挤压型材表面模纹的影响[J].塑性工程学报.2013
[5].吴许红.注塑制品表面模内装饰工艺的质量分析与对策[J].城市建筑.2013
[6].蔡青.二维光子晶体的表面模特性和位移传感特性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3
[7].程胜飞,彭景刚,李进延,程兰,蒋作文.空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模损耗控制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2
[8].许静平,羊亚平,朱诗尧.利用表面模调控两个原子之间的纠缠[C].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2012
[9].马玲芳,刘敏,董传培,张敏,贺冯良.双空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模控制方法[J].激光技术.2011
[10].刘斌,余磊.注塑制品表面模内装饰工艺的质量分析与对策[J].工程塑料应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