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粒释放论文-刘智杰

粘粒释放论文-刘智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粒释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颗粒,粘粒矿物,层状硅酸盐矿物

粘粒释放论文文献综述

刘智杰[1](2018)在《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组成及钾素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粘粒矿物广泛分布于各类土壤中,在维持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研究土壤中粘粒矿物的组成有助于了解土壤钾素的行为和供钾潜力。本文以湖北省武穴市和荆州市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秸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传统耕作处理/CT,传统耕作和秸秆还田处理/CTS,免耕处理/NT,免耕和秸秆还田处理/NTS)与不同施肥措施(施氮磷肥处理/NP,秸秆还田配施氮磷肥处理/NPS,施氮磷钾肥处理/NPK,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处理/NPKS)下的土壤样品,分离其耕层(0-20 cm)土壤不同粒级(<2000、450-2000、100-450和25-100 nm)的土壤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XRD)、同步辐射XRD、等离子发射光谱(ICP)等方法,并结合0.5 mol/L草酸模拟浸提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下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组合的差异及钾素的释放,再结合土壤颗粒的化学组成和各形态钾素含量,探讨农田土壤粘粒矿物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钾素营养状况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武穴试验地耕层土壤主要以高岭石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60%以上,其次为伊利石、蛭石和1.4 nm过渡矿物(HIV),还含少量针铁矿和赤铁矿。荆州试验地耕层土壤主要以伊利石为主,其相对含量高达70%,其次为蛭石和高岭石,并含少量HIV、绿泥石和赤铁矿。武穴和荆州试验地土壤层间羟基物矿物(HIM)均为层间羟基蛭石,层间物以羟基铝为主,仅含少量的羟基铁,其中武穴试验地土壤具有更多的层间羟基蛭石,而荆州试验地相对较少。(2)长期秸秆还田和不同施肥可以改变土壤粘粒矿物的相对含量。武穴试验地长期不施秸秆,土壤中伊利石和蛭石减少,HIV增加;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伊利石和蛭石增加,HIV减少。荆州试验地长期施氮磷肥,土壤中伊利石和蛭石增加,高岭石、HIV和绿泥石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磷肥和施氮磷钾肥,土壤中高岭石增加,蛭石、HIV和绿泥石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土壤中高岭石、蛭石和HIV增加,而伊利石和绿泥石减少。此外,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中针铁矿和赤铁矿等氧化物矿物及长石等原生矿物均减少。(3)随粒径减小,供试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减少。不同处理土壤450-2000和100-450 nm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类型和<2000 nm颗粒相同,而25-100nm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类型少且结晶差。随粒径减小,土壤颗粒中高岭石增加,伊利石、蛭石和HIV减少,其中针铁矿和赤铁矿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粘粒矿物有从2:1型向1:1型过渡的趋势。(4)不同处理土壤450-2000、100-450和25-100 nm颗粒的元素组成与<2000nm颗粒的元素组成类似;随颗粒粒径减小,SiO_2和Fe_2O_3含量逐渐降低,而Al_2O_3含量逐渐增加,其硅铝率和硅铁铝率均呈降低的趋势,存在脱硅富铝化现象。与不施秸秆相比,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颗粒的硅铝率和硅铁铝率有明显的提高。此外,土壤颗粒中各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均随粒径减小而增大,与铁的游离度和活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5)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及其各粒级颗粒(<2000、450-2000、100-450和25-100 nm)中全钾、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的含量均有明显增加。随粒径减小,土壤全钾的含量减少,而非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钾的含量增加,其中土壤各粒级颗粒中100-450 nm颗粒的供钾效果最好。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素的含量与伊利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高岭石和HIV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6)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颗粒钾素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较大,且随粒径减小钾素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呈增加的趋势;培养7周钾素的总释放量最大的为100-450nm粒级,其次为25-100 nm粒级,而450-2000 nm粒级钾素的总释放量最少。0.5mol/L草酸处理的土壤第一周钾素的释放速度最大,随浸提次数的增加,钾素的释放速度逐渐降低,第5周以后基本稳定。土壤钾素的释放量与非交换性钾、全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其中伊利石和HIV是影响供试土壤钾素释放的主要粘粒矿物。(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国霞,韩志勇,朱敬涛[2](2009)在《含水介质中粘粒释放的临界盐浓度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渗流试验和批量试验,对多孔介质水敏感性发生过程中颗粒释放的临界盐浓度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也能导致颗粒释放的发生,但是释放量很小;当NaCl溶液浓度达到0.06mol/L左右时,开始发生明显的颗粒释放现象,而其临界盐浓度并非是个单一值,可以确定为一个范围,即(0.06±0.005)mol/L;当NaCl溶液浓度为0.03mol/L时,颗粒释放量最大。(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9年01期)

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明,刘超[3](2001)在《土壤中不同粘粒矿物在高温下释放氟污染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蒙脱石、高岭石、水铝英石、蛭石和针铁矿在高温下释放氟污染物的特征 .结果表明 :高温下氟化物从这些矿物中的逸出率不仅随矿物种类而变化 ,而且与烧成温度、比表面积、矿物结构水含量的变化以及高温加热时间密切相关 .蒙脱石的晶格瓦解温度比高岭石的滞后 ,可能是不同高温下蒙脱石氟化物逸出比高岭石滞后的原因之一 .含钙化合物能降低氟从蒙脱石中的逸出率 .以CaCO3 处理蒙脱石为例 ,80 0℃时 ,氟化物逸出率比对照降低了 59.6% ,80 0℃时 ,5种含钙物质的固氟能力的大小顺序为 :CaCO3>CaO >Ca3(PO4 ) 2 >Ca(OH) 2>CaSO4 .(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1年02期)

粘粒释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渗流试验和批量试验,对多孔介质水敏感性发生过程中颗粒释放的临界盐浓度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也能导致颗粒释放的发生,但是释放量很小;当NaCl溶液浓度达到0.06mol/L左右时,开始发生明显的颗粒释放现象,而其临界盐浓度并非是个单一值,可以确定为一个范围,即(0.06±0.005)mol/L;当NaCl溶液浓度为0.03mol/L时,颗粒释放量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粒释放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智杰.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组成及钾素释放[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李国霞,韩志勇,朱敬涛.含水介质中粘粒释放的临界盐浓度测定[J].海洋通报.2009

[3].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明,刘超.土壤中不同粘粒矿物在高温下释放氟污染物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1

标签:;  ;  ;  ;  

粘粒释放论文-刘智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