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渣还田论文-吴韶辉,温明霞,王鹏,石学根

菌渣还田论文-吴韶辉,温明霞,王鹏,石学根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渣还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地早,果实品质

菌渣还田论文文献综述

吴韶辉,温明霞,王鹏,石学根[1](2019)在《菌渣还田对本地早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渣是栽培各种食用菌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每生产1kg食用菌约产生3. 25kg菌渣~([1])。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随着我国对食用菌需求量的增大,每年产生的菌渣数量也随之增加,2011年产生的菌渣数量为8. 36×10~7t~([2])。传统的食用菌菌渣大多采用堆积处理或者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会占用土地、滋生霉菌和害虫,导致环境污染。事实上,菌渣富含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本文来源于《浙江柑橘》期刊2019年01期)

谢沂希,谢尚春,刘慧,陈艳秋[2](2018)在《双孢蘑菇菌渣还田下水稻土Cu、Cd、Pb、Zn相关性分析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菌渣直接还田是否会给农田土壤带来潜在的重金属污染,在稻麦轮作条件下采用定位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包括CK(对照,不施肥)、T1(化肥提供100%纯N)、T2(菌渣提供100%纯N)、T3(菌渣提供120%纯N)、T4(菌渣提供140%纯N)、T5(菌渣提供100%P_2O_5)和T6(菌渣提供100%K_2O),研究各处理下水稻土0~20 cm土层Cu、Cd、Pb和Zn含量变化情况,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该层土壤进行污染评价,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究菌渣还田下水稻土重金属来源与菌渣的关系。结果表明,稻麦轮作后,水稻土重金属含量随菌渣施入量的增多而增大。污染评价结果说明,T1和T4处理给水稻土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威胁及生态风险较严重,而T5处理带来的污染威胁和生态风险较轻微。经相关性分析得到,菌渣可能成为Cu、Pb和Zn来源。稻麦轮作时利用菌渣替代磷肥配施适量化肥可降低菌渣和化肥较高的重金属风险,有利于农业生产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闻亚美,黄桃阁,张辉,张玉亭[3](2018)在《平菇菌渣连续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展循环农业,开展了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菌渣连续还田试验。根据菌渣还田年份(1年、2年、3年)的不同,设置3个处理,以无菌渣还田为对照。结果显示,菌渣连续还田3年后,0~2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呼吸和土壤全磷含量显着较高,即菌渣连续还田对表层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养分性状的影响作用显着;20 cm~40 cm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呼吸显着大于未还田土壤,说明菌渣连续还田对深层土壤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8年04期)

祁乐,高明,周鹏,王富华,高泳钦[4](2018)在《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食用菌菌渣产出量较大,为探明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17年3~9月,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9 t·hm~(-2)菌渣+NPK(LM)、18 t·hm~(-2)菌渣+NPK(MM)、36 t·hm~(-2)菌渣+NPK(HM)这5种处理稻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并采用土壤碳库法对农田系统净温室气体排放(NGHGE)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温室气体(包括CH_4、CO_2、N_2O)排放随着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CH_4排放量顺序为:HM>MM>LM≈NPK>CK;HM处理显着增加了CH_4的排放通量(P<0.01),其他处理差异并不显着(P>0.05),CH_4排放通量LM处理呈双峰型曲线,MM处理呈多峰型,HM处理呈现非常明显的单峰型曲线;CO_2累积排放量大小依次为:MM>NPK≈LM>HM>CK,CO_2排放通量曲线LM处理呈单峰型、MM处理呈双峰型、HM处理呈现多峰型;NPK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_2O排放通量曲线NPK处理呈双峰型、LM和MM处理呈现多峰型,HM呈单峰型变化;(2)L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较低,NPK、MM与H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均较高;M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1),比纯施化肥处理提高了59.2%,比LM和HM处理提高了87.79%和65.65%;与土壤固碳能力相反,LM处理植物固碳能力最高,比NPK和MM处理提高了16.1%~22.2%,约为CK处理和HM处理的2.1倍;(3)MM处理整个水稻生产期NGHGE值最小,为-490.29 kg·hm~(-2),表现为温室气体的"汇",18 t·hm~(-2)菌渣还田是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最优的还田方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旭东[5](2016)在《农业废弃物利用与生态农业——以嘉兴菌渣还田定位试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废弃物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具有巨大的资源容量。我国是世界上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但产后废菌渣昀二次利用率不足33%,大部分被丢弃或燃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本课题组自2010年开始,于嘉兴市王店镇五浪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同菌渣与化肥配施比例处理,研究菌渣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土壤肥料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报告摘要》期刊2016-11-29)

冯振凯[6](2015)在《长期菌渣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作物营养叁要素之一,磷肥在农业生产中被大规模使用,虽保证了种植物的高产稳产,但由此也带来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随意丢弃废弃物菌渣等亦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据研究,食用菌渣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及矿质元素,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中良好的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磷素营养供应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为揭示菌渣还田对稻田生态系统磷元素的丰缺影响,本文以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五浪园基地大田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为研究内容,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揭示土壤磷素动态变化特征,探讨菌渣还田对稻田土壤磷素状况影响的变化机理。大田试验从2010年5月开始,到2014年5月结束,布置9个不同化肥与菌渣配施比例处理(处理1:C0F0;处理2:C0F50;处理3:C0F100;处理4:C50F0;处理5:C50F50;处理6:C50F100;处理7:C100F0;处理8:C100F50;处理9:C100F100,其中C表化肥,F表菌渣)。通过分析2010年5月和2014年5月土壤样品的差异,研究菌渣还田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丰缺变化、有机磷和全磷对土壤的给养状况以及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改进的Hedley磷分级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分析测定了4种不同的无机磷形态。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施的处理对土壤4种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增幅效果不同,其中菌渣和化肥配施明显提高了活性无机磷NaHCO3-P的含量,与单施化肥和单施菌渣的处理相比,增长显着。菌渣和化肥配施对稳定性高的HCl-P和残渣态磷影响不大,说明菌渣和化肥配施对难溶态磷的作用不明显。长期不施肥的处理土壤中的无机磷因持续的作物吸收而含量逐渐下降,且难溶态磷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起到了补充磷源的作用。(2)以Hedley磷分级体系为基础,本试验土壤表层磷素以无机磷为主体,占全磷总量的77.8%~84.2%,有机磷只有15.8%~22.2%。按活性高低分,以高稳定性磷(残渣态磷)为主,占到53.4%;其次为中等活性磷(NaOH-P,HCl-P),所占比例为为39.5%;活性无机磷含量最低(NaHCO3-P),仅占全磷量的10.1%。长期菌渣和化肥配施下各处理表现为无机磷含量与有机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与背景值相比,不施肥的土壤中Hedley磷分级中各组分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活性较高的NaHCO3-P和NaOH-P含量均显着降低,而稳定程度较高的HCl-P和残渣态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长期不施化肥土壤中的活性磷含量显着降低,而稳定性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3)长期菌渣和化肥配施能显着增加供试土壤中全磷含量,但是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增加幅度不同。长期菌渣还田条件下,单施化肥比单施菌渣提升全磷总量效果明显,而单施菌渣全磷没有明显增加。而长期菌渣和化肥配施条件下,随着菌渣的施入,土壤全磷量显着增长。(4)长期菌渣和化肥配施能显着增加供试土壤中有机磷和速效磷含量。在施肥各处理中,长期单施化肥土壤中的有机磷含量没有显着增加,长期施用菌渣则能显着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磷含量;而长期单施化肥能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长期施用菌渣对土壤速效磷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通过菌渣和化肥的合理配施,来协调不同形态磷的比例可以促进作物的高产和磷肥的节约,是土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12-01)

文勇,李兰,颜旭,李云,韩庆新[7](2015)在《生物废弃物菌渣还田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都主栽草莓品种"红颜"、"章姬"为试验材料,设置菌渣(1500kg/667m2)还田处理,调查草莓外观品质和经济性状,以探明菌渣还田对草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还田能够增加红颜、章姬草莓单果重、宽度、糖分含量、糖酸比、花青素含量,降低草莓果实硬度、有机酸含量等,提高了草莓果质。综合看来,可以扩大食用菌菌渣利用范围,保护环境,提高草莓生产效益。(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胡佳,闫锐,费建波,张春龙,李瀚[8](2015)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菌渣还田对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菌渣还田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机理,以期为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a的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常规化肥(CF)、等氮量还田(T_1)、1.5倍氮量还田(T2)、2倍氮量还田(T3)和2.5倍氮量还田(T_4)5个处理;分别在水稻种植期和小麦种植期采集0—15cm,15—30cm,30—50cm土层土样,对土壤样品的全量养分进行测定。[结果](1)化肥施用或菌渣还田后,0—15cm土层养分含量显着高于15—50cm土层(p<0.05);(2)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的变化与常规施肥(CF)相比,在水稻季土壤中,T_4处理下的土壤含有较高的全氮和全钾养分含量水平,T2,T3和T4能有效提高全磷养分含量;在小麦季土壤中,T4能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全钾在不同菌渣处理条件下的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3)T_1、T_2、T_3和T_4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大致呈现出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结论]高量菌渣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全磷养分含量,中量菌渣还田能有效提高全磷含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李瀚,邓良基,胡佳,刘田恬,邓欧平[9](2015)在《成都平原菌渣还田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利用菌渣,以化肥施氮量为基准,设置1,1.5,2,2.5倍氮量的菌渣还田处理,采用田间定位监测并结合室内分析实验,以期通过研究稻田田面水中氮素和磷素的动态变化探明菌渣还田下面源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与化肥处理相比,菌渣还田处理显着降低田面水TN、DTN、DON、PN和NH4+-N含量,显着提高NO3--N/TN比例(P<0.05);其田面水TN、DTN和NO3--N含量在施肥后均呈下降趋势,NH4+-N含量则表现为"先增后减",施肥后第5d达最大值,其中TN、DTN和NH4+-N含量变化均可用指数降低模型Y=C0×ekt(k<0)拟合,NO3--N含量变化可用倒数模型Y=C0+k/x拟合;受田面水中氮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其TP、DTP和P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TP和DTP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总体来看,较化肥处理,菌渣还田不会延长田面水氮磷素流失风险期,同时显着降低田面水NH4+-N含量,缩短NH4+-N流失风险期,但等氮量还田会显着降低水稻产量及糙米氮含量(P<0.05),超过2倍氮量还田会增加NO3--N流失风险。综合环境风险与粮食生产,应以1.5倍氮量还田为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黄仁军,潘明安,袁天泽,沈远明[10](2014)在《菌渣还田对稻田水体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渣与化肥配施的方法,研究了丘陵区菌渣还田对稻田水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pH值主要受到化肥的影响,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稻田水体pH值呈整体下降的趋势。(2)水体溶解氧含量受到菌渣中微生物的影响而降低,化学需氧量随菌渣和化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3)水体总氮、总磷整体上随水稻的生长发育而呈减少的趋势。化肥和菌渣的施用对水体氮素和磷素起到了明显补充的作用,在菌渣15 000 kg/hm2+化肥100%习惯施肥量处理下,水体总氮及总磷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菌渣还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菌渣直接还田是否会给农田土壤带来潜在的重金属污染,在稻麦轮作条件下采用定位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包括CK(对照,不施肥)、T1(化肥提供100%纯N)、T2(菌渣提供100%纯N)、T3(菌渣提供120%纯N)、T4(菌渣提供140%纯N)、T5(菌渣提供100%P_2O_5)和T6(菌渣提供100%K_2O),研究各处理下水稻土0~20 cm土层Cu、Cd、Pb和Zn含量变化情况,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该层土壤进行污染评价,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究菌渣还田下水稻土重金属来源与菌渣的关系。结果表明,稻麦轮作后,水稻土重金属含量随菌渣施入量的增多而增大。污染评价结果说明,T1和T4处理给水稻土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威胁及生态风险较严重,而T5处理带来的污染威胁和生态风险较轻微。经相关性分析得到,菌渣可能成为Cu、Pb和Zn来源。稻麦轮作时利用菌渣替代磷肥配施适量化肥可降低菌渣和化肥较高的重金属风险,有利于农业生产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渣还田论文参考文献

[1].吴韶辉,温明霞,王鹏,石学根.菌渣还田对本地早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浙江柑橘.2019

[2].谢沂希,谢尚春,刘慧,陈艳秋.双孢蘑菇菌渣还田下水稻土Cu、Cd、Pb、Zn相关性分析及污染评价[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3].闻亚美,黄桃阁,张辉,张玉亭.平菇菌渣连续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8

[4].祁乐,高明,周鹏,王富华,高泳钦.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5].王旭东.农业废弃物利用与生态农业——以嘉兴菌渣还田定位试验为例[C].土壤肥料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报告摘要.2016

[6].冯振凯.长期菌渣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5

[7].文勇,李兰,颜旭,李云,韩庆新.生物废弃物菌渣还田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科技.2015

[8].胡佳,闫锐,费建波,张春龙,李瀚.稻麦轮作条件下菌渣还田对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

[9].李瀚,邓良基,胡佳,刘田恬,邓欧平.成都平原菌渣还田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5

[10].黄仁军,潘明安,袁天泽,沈远明.菌渣还田对稻田水体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

标签:;  ;  

菌渣还田论文-吴韶辉,温明霞,王鹏,石学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