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林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民族实验小学4443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4-183-03
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是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它是指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出发,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打破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开放的、小学生自主的、合作的、高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
一、运用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开放的课堂教学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爱问、善问,并能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每个孩子能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核心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处理好产生的问题,这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
(1)让学生会产生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不断自觉地产生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需要教师引导。
首先是激发学生爱问。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思考和解答老师的提问,更应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应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和心灵上的解放,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提出问题。如在教《神秘的恐龙》一课时,当小朋友学习了恐龙神秘消失的四种推测后,一位小朋友突然提出了“恐龙是怎样进食的?”的问题,这个提问看似与当前学习内容联系不怎么紧密,但老师没有对他的提问指责,而是说:“你真动脑筋,想了解的可真多,小朋友针对恐龙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呢?”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恐龙究竟有多少种类?最大的恐龙有多重?恐龙怎么会成为当时的霸主的?恐龙神秘消失的推测还有哪些?课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爱思考、爱联想,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次是引导学生会问。在学生的提问兴趣得以激发后,教师就引导学会提问,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往往一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提问,学生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训练和培养。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阅读一篇文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提问:⑴从课题的疑难处提问;⑵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提问;(3)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处、从段落之间的关系处提问;(4)对全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提问;(5)从文章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6)更多的问题来自于由课文内容所想到的。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发现自己的不理解之处,就会提出许多高质量的有价值的问题来。
(2)让学生会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是指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用言语表达出来,它有一个由思维向语言转化的过程。问题表述能力的培养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有了问题,碰到疑难,要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表述问题,我有以下做法。
1、教师的课堂提问起示范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模棱两可。直接提问,不转弯抹角,不故弄玄虚,题意清晰,表达完整,给学生问题表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学生的提问,教师适当加以修改。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学生的问题表述加以修改,使问题的表述更合理,更确切。
(3)让学生会解决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有“问题”可提,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在学习上真正的收获是在于学生用自己大脑去发现问题,还在于由疑问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从不懂到一知半解和深刻领会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解决问题,我一般分以下三步:
首先引导学生设计或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我们暂且不称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只是方法或途径,从中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步骤,让学生能够通过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反复诵读、做做实验等方法来解决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成果,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及时交流和延时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相结合的手段来分享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
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当中坚持创造条件,让学生爱问、会问、善问,乐于解决各类提问,那么,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定会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定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定会得到不断地培养。
二、运用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有效地确立“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学习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交流反馈学习结果——师生共同综合评价。
(1)明确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
(2)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确立学习任务之后,小组要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在此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3)交流反馈学习结果。
小组成员通过探究,阐述各自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4)师生共同综合评价。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
3、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
(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注重合作交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创造机会、提供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示、发展,在师生共同评议中碰撞,形成共识,久而久之,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创新欲望和需求。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4)增强学生对语文的体验和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
(5)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运用开放式教学提高作业设计的实效性
对学生作业的设计特别是课外作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知道,没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完备的。学习语文,不要光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我们一定要将课内外的壁垒打破,构建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新格局。开放式的作业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开放性的语文作业设计既有对传统语文教育精华的吸收和继承,如重背诵积累、重博览群书等,又有富有时代气息、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创新,如重亲手做一做,重思索、探究,重求异、创新等。
1、语文开放式的作业设计的原则
综合性,作业的设计并不只停留在读、抄、背、默上,还有听说读写,有看剪做画,有演访想试的,形式多样,知识的重现不是单一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与性,每项作业,学生都能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同层次地完成这些课外作业,同时都可获不同程度的成功;
自主性,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无论是作业的内容,完成的途径等,都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创造性,作业的设计十分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每一类型的作业设计都包含着训练学生不断探索的因素,包含着让学生大胆实践的因素,包含着让学生不断追求未知、新知的因素。
2、语文开放式作业的类型
(1)积累型
积累型作业旨在让学生积累范文的语言,积累语感经验,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温故知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不能因反对死记硬背,而谈“积累”就“色变”。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看,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还规定课外阅读的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从学习语文的规律来看,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了。积累型作业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读一读。读一读是指在课外,把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或片断进行大声的朗读,或是读一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断、文章或书籍。前者则侧重于对课本内容的再现,以达到朗读能力的提高,后者则侧重于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其是对课本内容的一种补充。学生的阅读量大、面广,不断满足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
2、背一背。背一背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读到的精彩片断或古诗词中的名篇佳句进行反复诵读,达到熟背如流。诗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这些名篇佳句中让学生体会所蕴含着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通过背诵来感受中华这个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从而不断丰厚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3、摘一摘。摘一摘就是指摘录,学生在课外摘录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的字、词、句、段、篇目等等。这样,学生在摘录的同时又学会了分类。
4、剪一剪。就是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剪一剪是学生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第一步。剪一剪和贴一贴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剪贴一般是指剪报,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脑从网上剪贴。剪一剪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剪一些文章、图片。
5、忆一忆。忆就是回忆,忆一忆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回忆自己一天的学习情况,把感到最有趣的学习活动,最大的学习收获用最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忆一忆,是忆一天的学习生活,既能起到对一天学习的反省作用,同时又是在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看似简简单单,形式也显较朴素,其实这样的作业设计独具匠心。
(2)实践型
实践型作业旨在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作业过程之中,来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型的作业一方面加深理解语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能力,提高本领。我们所设计的实践型的作业有以下四类:
1、说一说。说一说是属于介绍型的作业,一般指向家人、邻居、同学说一说自己一天学习生活的感受,说一说学到的有趣的课文。说一说这类作业,重在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看一看。这里的看主要指观察,可让学生观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界的现象、物品;也可让学生观察与课文无关的自然界中特有的现象和事物。通过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的方法。通过这些作业,学生不断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既增知识,又长能力。
3、画一画。画一画是画出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把课本上的方块字,变成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画卷。画一画是学生在读懂课文基础上的再创造,是语文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4、做一做。做一做是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制作、小家务,然后来说一说,写一写。做是说写的前提,做是为学生的说和写提供了材料。我们知道,做小制作、小家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让学生边做边记边思考,这对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益,不失为是一个好的举措。
(3)情景型
情景型作业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训练活动。此类作业强调角色的参与,注重学生的表演与同社会上各行各业人的交往,可以是个体的活动,也可以是有计划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能自如地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交流,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的素质。
1、唱一唱。唱一唱指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儿歌在课外有感情地唱给家人、邻居和同学听。唱一唱的作业一般适用于低年级学生。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大多数爱读爱唱,在唱一唱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感悟到祖国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的美。
2、演一演。演就是表演,语文的表演作业,就是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童话、寓言等编成课本剧演一演。这类作业所需化的时间较长,功夫较深,我们一般可以安排在双休日、节假日的少先队的小队活动中进行。排练课本剧需要经过“读—思—悟—演”的过程,是一个阅读、理解、创造的过程,是一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业。
3、访一访。访一访是指访问或采访,这类作业就是让学生通过访问和采访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祖国的发展。然后把访问或采访所了解的内容向人介绍或写下来。通过访一访,学生可以占有大量的真实的材料,这不仅使学生在说写时有内容可言,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4、编一编。编一编就是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或结尾,让学生在课外根据特定的情境来编写故事的经过。在完成这一类作业时,学生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探究型
探究型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强调学生求异的能力,强调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课外作业中,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探究型作业。
1、查一查。查一查是查工具书或资料,通过查阅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布置这类作业,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所要查阅的资料的名称及出处,否则学生耗时较多而收获甚少。
2、想一想。想一想就是在学课文前或课文后,读课外读物时,对文章的内容或有关知识产生疑问后的一种思索,其思考的问题的答案不在文中,需要学生思索,寻找各种资料。这些作业的设计一般安排在学习知识性或科普性课文的前后。此类作业,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能力,能养成学生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3、试一试。这里的试一试,主要是引导学生亲自来完成简单的小试验、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试一试,了解试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结果不苛求成功,注重的是过程)。此类作业,旨在创新,让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学生亲自做过的实验,不管成功与否,说写时定会过程清晰,感情流露真实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