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地球自转参数和时间符号校正数

H. 地球自转参数和时间符号校正数

一、H.地球自转参数和时号改正数(论文文献综述)

章宇,王燕平,袁海波,董绍武[1](2020)在《时间频率专业数据集》文中研究表明标准时间频率系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起着基础保障作用。时间频率数据资源是国家重要信息资源之一,推动着时间频率中守时、授时和时间频率应用的发展。在大数据融合的背景下,时间频率专业数据集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大数据工程项目支持下应运而生。本数据集通过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定期向国际计量局(BIPM)提交我国国家标准时间系统测量比对数据、国际计量局国际原子时(TAI)归算数据、全球各守时实验室保持的本地时间UTC (k)与协调世界时(UTC)的偏差数据,及各实验室原子钟在国际原子时归算中所占的权重公报(w公报)、速率公报(r公报)等数据,通过数据字典匹配,生成TAI(k)、UTC (k)、参与TAI归算的原子钟权重、速率等数据集。此外,数据集扩展包括《时间频率公报》电子版以及收集到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机构(IERS)公布的地球自转A、B、C、D公报相关内容。本数据集为2018–2019年数据,采用时频科学数据规程控制数据质量。未来,随着数据库资源的不断完善,时间频率专业数据集可以为时频科学研究及国家标准时间频率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基础科学数据支持。

王星[2](2019)在《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持强大国防力量的基础,是国家科技、军事、航天等综合实力的体现。为了构建我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实现国内时间尺度的统一,充分利用我国原子钟的有限资源,本文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守时实验室(NIM)为基础,整合了国内其他守时实验室的原子钟资源,构建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的算法。获取国内各家守时实验室的原子钟数据和卫星比对数据,剔除离群值和补偿缺失值,完成频差的转换,实现动态权重分配,得到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第二,提出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钟差预测算法。仔细分析了线性回归与支持向量机两种预测算法的特点,发现线性回归预测算法的准确度较低但适应性强,支持向量机预测算法的准确度较高但适应性较低,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降低其规划的维数以提高适应性,则提出了算法性能较优的所谓“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钟差预测算法”。第三,制定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时间公报的发布规范。根据国内各领域对时间频率的需求和借鉴国际时间公报的实例,定义了全部文件的含义,制定了时间公报发布规范,并规范了时间公报发布的相关数据内容和格式。第四,设计并实现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该系统以MATLAB为开发工具,分别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的组成模块: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计算模块、钟差预测模块、时间公报发布模块。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达到了设计的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文件规范、可借鉴的设计方法和时间公报发布平台。

唐泉,刘次沅[3](2018)在《追星人生——刘次沅研究员访谈录》文中指出唐泉(以下简称唐):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今天能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您是我非常敬重的科学史家,这些年对我的学术研究帮助很大.我一直想找个机会给您做个访谈,让更多的人了解您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刘次沅(以下简称刘):我老家是四川安岳,我出

王永海[4](2013)在《CGCS2000的启用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基于CGCS2000的启用,天文测量采用新的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与天文定位定向相关的各种模型参数也都产生了相应变化,论文详细研究了这些变化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与天文定位定向有关的时间系统及坐标系统,并清楚地给出了各种时间以及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介绍了天文定位定向的方法理论,给出了严格的天体视位置的矢量计算方法。2.对JPL历表进行了介绍,详细比较了历表对天体视位置的影响;对不同历表下,利用恒星进行天文定向、测日定向、测月定向、以及利用行星进行天文定向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3.对HIP星表进行了历元转换,并编制了适合天文定位定向使用的HIP2000星表;对星表平位置及视位置进行了比较,对不同的天文常数系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4.对不同星表系统下,塔尔格特法测定纬度、津格尔法测定经度以及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对任意性定向和北极星定向进行了比较分析5.研究了岁差章动对天体位置的影响,对不同的岁差章动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对GCRS到ITRS的转换模型和转换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模型方法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6.研究了日长预报和极移预报对经纬度和方位角的影响,计算分析了日长预报误差和极移预报误差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介绍了天文定位定向中使用的极移系统,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极移系统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7.研究计算了视恒星参考架之间的关系,对实际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高海军[5](2013)在《时间频率科学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基础设施,最广泛的传播媒体,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们通过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发布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专业科学数据库系统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并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各时间频率实验室的数据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通过Email或者邮寄的方式进行传递,不便于提取和检索,时间频率数据信息的实时应用特性得不到满足。为更好的为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提供近乎实时的时间频率数据,需要开发基于Web的时间频率科学数据库系统,并使其作为专业科学数据库成为科学数据库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时间频率数据库数据产生收集和使用的特点,采用B/S模式全组件化的多层体系应用系统结构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使得系统稳定性强、便于后期维护、便于功能增加和二次开发。适应大规模全球服务的应用需求和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有效提高系统安全性。本文基于MS Windows2003Server操作系统和MS Sql Server2005SP3数据库服务器,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为开发平台,使用Asp.net3.5语言完成了时间频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该软件的投入使用,使得通过Internet为授权用户和一般用户提供了实时时频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和远程精密时间频率校准服务,满足了国家国防建设和高技术研究对时频数据资源的需求。

萧耐园,夏一飞[6](2004)在《国内天文地球动力学中的潮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简要说明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范畴内所研究的潮汐现象,包括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和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极移引起的极潮,以及这些潮汐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的测量产生的效应。重点阐述中国天文学界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潮汐效应与极移、自转速率变化和章动的关系,包括构建这类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计算弹性或滞弹地球的洛夫数,依据某一地球模型计算潮汐效应或章动序列等等。研究也涉及在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不同技术中各种潮汐效应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其改正,并涉及与潮汐有关的观测方法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最后介绍了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脉冲星的周期和周期变率测量中的潮汐效应,尽管它们的量级甚微,但不容忽视。

王正明[7](2002)在《与时俱进的时间工作》文中认为20世纪 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对高精度时间频率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量子物理的发展推动了高精度时间频率领域的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简要介绍时间尺度、UT1的测定技术、守时钟、时间同步技术和授时手段各方面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 ,并展望未来时间工作的前景。

金文敬,李东明,黄乘利,唐正宏[8](2000)在《“十五”期间天体测量优先发展领域》文中提出阐明了现代天体测量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课题。回顾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天体测量学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十五”期间继续支持我国天体测量优先发展领域和前沿课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胡辉,阚荣举,李晓明[9](1997)在《孟连、丽江地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自有观测以来的时纬残差异常与云南及其周邻地区大地震的对应关系;并报导了孟连、丽江地震前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均有明显异常。这再次证明时纬残差的明显异常可为台站周围的强震预测提供可靠信息

赵西苑[10](1995)在《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天文学家叶叔华》文中研究表明 叶叔华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女人。 她在天文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开拓和突破得到了世界天文界的盛赞。 她曾经担任两届国际天文联合执行委员会的副主席、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选举为外籍会员,最近又荣获“全国十大杰出女性”的称号。 同时,她是父母的爱女、是幸福的妻子、是慈爱的母亲。

二、H.地球自转参数和时号改正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地球自转参数和时号改正数(论文提纲范文)

(2)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公报发布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原子时标
        2.1.1 时标
        2.1.2 原子时
        2.1.3 国际原子时
        2.1.4 世界协调时
    2.2 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
    2.3 公报发布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3.1 总体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2.3.2 总体方案基本框架
        2.3.3 总体方案系统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标计算子系统
    3.1 钟差数据获取
        3.1.1 原子钟钟差数据
        3.1.2 原子钟钟差数据处理
        3.1.3 GPS钟差数据
        3.1.4 GPS钟差数据处理
    3.2 频差数据处理
        3.2.1 主钟选取
        3.2.2 频差数据归算
        3.2.3 频差数据处理
    3.3 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计算
        3.3.1 原子钟权重分配
        3.3.2 原子时标计算
    3.4 时标计算子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钟差预测子系统
    4.1 钟差预测的意义
        4.1.1 原子时标算法的应用
        4.1.2 时间频率驾驭的应用
    4.2 线性回归预测算法
    4.3 支持向量机预测算法
    4.4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算法
        4.4.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4.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选取
    4.5 预测算法比较与分析
    4.6 钟差预测子系统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间公报发布子系统
    5.1 时间公报现状分析
    5.2 时间公报文件
    5.3 时间公报发布子系统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报发布系统的实现
    6.1 实现方案的总体设计
        6.1.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6.1.2 基于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6.2 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的主界面
        6.2.1 基本功能
        6.2.2 模块设计
        6.2.3 模块实现
    6.3 时标计算子系统的模块实现
        6.3.1 基本功能
        6.3.2 模块设计
        6.3.3 模块实现
    6.4 钟差预测子系统的模块实现
        6.4.1 基本功能
        6.4.2 模块设计
        6.4.3 模块实现
    6.5 时间公报发布子系统的模块实现
        6.5.1 基本功能
        6.5.2 模块设计
        6.5.3 模块实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CGCS2000的启用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天文定位定向的基本理论
    2.1 坐标系统及其转换关系
        2.1.1 地平坐标系
        2.1.2 时角坐标系
        2.1.3 赤道坐标系
        2.1.4 黄道坐标系
        2.1.5 天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2 时间系统及其转换关系
        2.2.1 恒星时
        2.2.2 世界时
        2.2.3 原子时
        2.2.4 协调世界时
        2.2.5 历书时
        2.2.6 动力学时
        2.2.7 时间系统归纳及其转换关系
    2.3 天文定位定向原理方法
        2.3.1 塔尔科特法测定纬度
        2.3.2 津格尔法测定经度
        2.3.3 多星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2.3.4 天文定向原理方法
    2.4 天体视位置计算
        2.4.1 恒星视位置计算
        2.4.2 太阳系天体视位置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表对天文定向的影响
    3.1 JPL 历表介绍
    3.2 历表对天体视位置的影响
        3.2.1 历表对恒星视位置的影响
        3.2.2 历表对太阳系天体视位置的影响
    3.3 历表对天文定向的影响
        3.3.1 历表对测日定向的影响
        3.3.2 历表对测月定向的影响
        3.3.3 历表对利用行星进行天文定向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表系统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4.1 星表系统
        4.1.1 FK4 星表系统
        4.1.2 FK5 星表系统
        4.1.3 HIP 星表系统
    4.2 HIP 星表历元转换
    4.3 星表平位置比较
        4.3.1 FK4 和 FK5 星表系统平位置比较
        4.3.2 FK5 和 HIP 星表系统平位置比较
    4.4 天文常数系统介绍及比较
        4.4.1 纽康天文常数系统
        4.4.2 IAU1964 天文常数系统
        4.4.3 IAU1976 天文常数系统
        4.4.4 IAU2009 天文常数系统
    4.5 星表系统对恒星视位置的影响
        4.5.1 FK4 与 FK5 星表系统恒星视位置比较
        4.5.2 HIP 与 FK5 星表系统恒星视位置比较
    4.6 星表系统对天文定位的影响
        4.6.1 星表系统对塔尔格特法测定纬度的影响
        4.6.2 星表系统对津格尔法测定经度的影响
        4.6.3 星表系统对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的影响
    4.7 星表系统对天文定向的影响
        4.7.1 星表系统对任意星定向的影响
        4.7.2 星表系统对北极星定向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OP 参数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5.1 EOP 参数
        5.1.1 岁差章动
        5.1.2 极移
        5.1.3 地球自转
    5.2 岁差章动对天体坐标的影响
        5.2.1 岁差对天体坐标的影响
        5.2.2 章动对天体坐标的影响
    5.3 岁差章动模型比较
        5.3.1 岁差模型比较
        5.3.2 章动模型比较
    5.4 GCRS 到 ITRS 的转换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5.4.1 基于春分点的坐标转换
        5.4.2 基于 NRO 的坐标转换
        5.4.3 不同模型和转换方法的比较及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5.5 日长预报误差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5.5.1 1 天预报误差
        5.5.2 30 天预报误差
    5.6 极移预报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5.6.1 极移对经纬度和方位角的影响
        5.6.2 极移预报误差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5.6.3 极移系统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文定位定向结果分析
    6.1 视恒星参考架之间的转换关系
        6.1.1 FK4 和 FK5 视恒星参考架关系
        6.1.2 HIP 和 FK5 视恒星参考架关系
    6.2 实际测量结果比较
        6.2.1 FK4 与 FK5 坐标框架天文定位定向结果比较
        6.2.2 HIP 和 FK5 坐标框架天文定位定向结果比较
    6.3 天文定位定向结果误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5)时间频率科学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分析
        2.1.1 系统管理
        2.1.2 数据导入
        2.1.3 运行状态监控
        2.1.4 中英文双语
        2.1.5 设备信息及维护
        2.1.6 数据共享应用
    2.2 非功能需求
        2.2.1 安全性
        2.2.2 可扩展性
        2.2.3 稳定性
        2.2.4 性能
    2.3 系统开发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
    3.2 系统功能分析
        3.2.1 系统管理
        3.2.2 系统配置功能
        3.2.3 数据导入
        3.2.4 设备信息及维护
        3.2.5 数据共享应用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的选型
        3.3.2 数据库模型
    3.4 系统安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用户管理
        4.1.1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1.2 用户管理类设计
    4.2 系统配置
        4.2.1 系统配置模块设计
        4.2.2 系统配置类设计
    4.3 设备管理设计
    4.4 时间服务设计
        4.4.1 比对数据
        4.4.2 原子钟状态数据
        4.4.3 卫星双向比对数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原子钟状态参数
    5.2 比对数据
    5.3 设备管理
    5.4 数据分析
    5.5 用户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系统的功能测试
        6.1.1 系统登录功能测试
        6.1.2 时间对比测试用例设计
    6.2 系统安全性测试
    6.3 测试过程与结论
        6.3.1 测试过程
        6.3.2 测试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与时俱进的时间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序 言
2 时间尺度和秒定义
3 UT1的测定
4 频标 (钟) 的发展
5 远程时间频率比对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
6 授时服务与应用
7 结束语

四、H.地球自转参数和时号改正数(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间频率专业数据集[J]. 章宇,王燕平,袁海波,董绍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0(02)
  • [2]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星.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3]追星人生——刘次沅研究员访谈录[J]. 唐泉,刘次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4]CGCS2000的启用对天文定位定向的影响研究[D]. 王永海.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2)
  • [5]时间频率科学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海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6]国内天文地球动力学中的潮汐研究[J]. 萧耐园,夏一飞. 天文学进展, 2004(01)
  • [7]与时俱进的时间工作[J]. 王正明. 陕西天文台台刊, 2002(01)
  • [8]“十五”期间天体测量优先发展领域[J]. 金文敬,李东明,黄乘利,唐正宏. 天文学进展, 2000(04)
  • [9]孟连、丽江地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J]. 胡辉,阚荣举,李晓明. 自然灾害学报, 1997(01)
  • [10]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天文学家叶叔华[J]. 赵西苑. 科技文萃, 1995(12)

标签:;  ;  ;  ;  ;  

H. 地球自转参数和时间符号校正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