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道建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SH,可信计算,远程证明,可信信道
信道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范博,杨润垲,黎琳[1](2018)在《基于SSH的可信信道建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安全信道技术与TCG远程证明技术集成后,其安全性得到提高。文章提出了一种构建基于SSH的可信信道的方法,称为"可信SSH"。可信SSH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不仅实现了平台状态信息与SSH安全信道的真实绑定,而且保护了平台状态信息的隐私。从功能角度看,可信SSH具有以下特点:证明灵活性、向后兼容、可扩展性,这些特性体现在SSH中使用的任何会话密钥交换算法都可以在可信SSH中无缝使用。文章提供了可信SSH在openssh的实现及其他功能评估。(本文来源于《信息网络安全》期刊2018年01期)
董赞扬[2](2017)在《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物环境下室内VLC系统信道模型建立及通信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固态照明技术的迅猛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s)得到广泛应用。基于白光LEDs的可见光通信(VLC)作为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大容量、高安全性、抗电磁干扰,免频谱申请、绿色节能的优势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室内VLC系统,研究热点为全双工模式、多径干扰、多用户接入干扰和组网策略等,而合理的信道模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传统的室内VLC系统信道模型聚焦在多径效应和固定遮挡物上,而鲜有研究考虑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物导致的遮挡效应。实际上,尤其针对目前的移动多用户通信系统,随机遮挡无处不在,且严重影响通信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室内VLC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随后主要介绍了室内VLC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并从光源特性、光探测器特性、信道特性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室内VLC系统的信道模型。为了量化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效应,本文引入泊松过程描述移动遮挡物进入室内VLC系统的过程,引入概率密度函数描述遮挡物的尺寸和位置特性,基于数理统计学和几何学原理,提出了一个遮挡效应权重函数。进而,结合传统的室内VLC系统信道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物的新信道模型。同时,给出了接收光功率、水平光照度和脉冲响应的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最后,基于提出的信道模型,本文仿真了接收光功率分布,并围绕信噪比(SNR)和误码率(BER)指标对新模型下的室内VLC系统通信质量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随机移动遮挡物的存在确实会降低通信质量,泊松过程参数为10个/分钟且时长为5分钟时,信噪比均值下降~2.5dB,且接收光功率分布和信噪比分布不再平滑,但信噪比在整个接收面范围内均大于13.6dB的临界值,使得误码率低于1?10~(-6),仍可实现可靠的室内可见光通信。更深层次地,又仿真了新模型下不同通信环境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并基于信噪比变异系数指标对LED光源方向和光探测器视场角进行仿真优化,结果表明,LED光源仰角的优化值为90,光探测器视场角的优化值为60。(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徐进[3](2016)在《实用量子信道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量子理论的日趋完善以及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深入研究,量子现象在信息科学中显现出来的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提高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安全性、增大信息容量等,而利用量子特有的现象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就被称为量子信息过程,其中量子通讯是利用量子相干性来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的量子信息过程,它是量子信息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将在本文的引言部分对量子信息的研究背景作一个总体介绍;在第二部分介绍量子信息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后续章节的基础;在第叁部分对已有的几种经典量子通信过程作介绍;在量子通讯过程中,能否成功的建立安全的、具有非局域关联的量子信道是量子通讯方案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但是如何建立一个稳定且高容量的量子信道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们首先提出一个用最大纠缠EPR对来建立安全量子信道的方案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量子纠缠转移的过程使得这个信道能够对抗非法窃听者的窃听,保证了信道的安全性,并且这个信道可以无障碍的应用于主流的量子信息过程,通过和已有的n体纠缠信道作比较还可以得到,我们的信道在容量和稳定性方案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个信道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分享,最后我们还会简要地介绍一下近来相关方面的实验进展,以此来说明此信道在实际实验中的可行性;在本文的第五部分,我们在4维实希尔伯特空间中,以一对事先分享的超纠缠光子对为信道,提出了一个远程制备任意4维单光子态的实验方案,并且分析论证了这个方案中相关测量和操作的可行性(都可以通过一系列光学元件在实验中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周宏伟,梁轶群,付文刚[4](2015)在《组呼TCH信道建立方式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GSM-R语音组呼已被广泛应用,组呼信道建立有立即指配和延迟指配两种方式,从这两种方式的实现原理、无线资源利用率和信道建立时间上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优缺点,总结其适用条件。(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15年11期)
巫书航[5](2015)在《基于信息论的多址接入信道用户协作关系的建立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信息论的研究开始由点对点的简单场景向多用户的场景演进,多用户信息论成为信息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传统的多用户信息论重点关注消息在网络中的存储和传输。但网络中还存在一大类不以恢复消息为目的,而是旨在通过用户间的信息交互实现特定任务的问题,例如分布式计算、用户关系的协调等。这些特定任务的执行,有赖于节点之间显式或隐式的通信过程,但却无需传递节点完整的状态信息。此类与任务结构有关的通信与传统多用户信息论的研究有显着区别,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应用中抽象出了一类以建立和识别用户协作关系为目的的多用户通信问题,并在多址接入二进制信道环境下,基于信息论的研究范式,开展了为建立和识别用户协作关系所需的通信开销界限的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包含叁部分:第一,根据多址接入中多用户冲突的分布式协调机制,建模了一类用户划分关系的建立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图论表达方法,将用户及其状态建模成超图,划分的目标可看作对超图的强着色,通信过程可看作对该超图的一系列删边操作。该方法揭示了信息在划分关系建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在理想多址接入二进制信道下,利用信源编码导出的穷举法、随机编码两种方法,给出了建立划分关系所需通信开销的可达界,其开销比以消息传输为目的的通信开销小;第二,在有噪声多址接入二进制信道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典型集的联合边构造方法,以及解决噪声导致的删边错误问题。并在随机编码框架下,利用问题的Markov结构给出了建立划分关系所需通信开销的可达界,其开销比以消息传输为目的的通信开销小;第叁,建模了一类多址接入二进制信道下用户协作模式的主动识别问题。将用户及其通信关系用加权图表达,则系统可能的协作模式可看作是一组先验已知的加权图,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用户间的通信,对该组加权图进行区分。在随机化编码的框架下,提出了可使用图的内部连通性指标作为识别特征,并对一类互补Paley图给出了最小通信开销的解析解,揭示了该问题与图的独立集、Discrepancy性质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垚[6](2015)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公共控制信道建立与频谱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用户业务的急剧增长,频谱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限制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认知无线电被认为是解决未来频谱资源匮乏的一项最具发展前景的智能无线电技术,在国内外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十几年来发展日臻成熟。自认知无线电概念被提出以来,学术界主要围绕着如何准确的检测和利用空闲的授权频谱,在不影响授权用户正常通信的前提下,实现与授权网络的资源共享。尽管认知无线电在各个协议层下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以支持向量机和图论极大独立集等理论为基础,比较深入的研究了公共控制信道的建立和频谱移动性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在对现有的基于序列跳变的公共控制信道建立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公共控制信道约会算法平均约会时间性能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跳变的不定长公共控制信道约会算法。新算法适用性强,可以应用于对称与非对称模型下的公共控制信道建立。另外,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出的信道约会算法能够保证两个认知节点间一定在有限时间内约会成功,而且不受其应用的模型限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信道约会算法不仅在对称模型下具有良好的平均约会时间性能,而且在非对称模型中认知用户的可用信道比例较高时,与经典方法相比,新算法的平均约会时间性能提升也比较明显。其次,根据对现有认知无线电频谱移动性相关文献的分析,为了提高移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频谱可用性预测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频谱可用性预测算法。所提出的预测算法根据授权用户的工作状态和认知节点的移动性的联合分析,提取频谱可用性的联合特征,并将其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从而获得了频谱可用性的数学预测表达式。与未采用特征向量提取的基于域信息的预测算法相比,新的频谱可用性预测算法不仅需要较少的训练点就可以达到其较高的稳定预测性能,而且,新的预测算法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率、预测漏检率和短时预测性能。这些优良的预测性能无疑都对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实际部署十分重要。另外,当认知用户的高速无规则移动引起预测性能下降时,新的预测算法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其参数来弥补系统性能损失。最后,基于移动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研究背景,为了在频谱切换过程中同时考虑时空域频谱可用性和认知节点的移动性特征,提出一种预测式的备选信道频谱切换算法。新频谱切换算法在设计过程中,分析了不同认知节点间的连续时间干扰限制,并采用极大独立集理论将相同信道作为备选切换信道一次同时分配给极大独立集中的多个认知节点,提高了节点间的公平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新的频谱切换算法不仅提高了认知系统的吞吐量和公平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认知用户与授权用户间的冲突概率。另外,由于在执行频谱切换之前,考虑到认知用户应该已经被分配了一条可用的空闲信道用于通信,本文基于对干扰限制的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预测的频谱分配机制。并针对频谱利用率最大化准则和公平性准则,根据新机制分别提出了两种频谱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两种频谱分配算法与传统图论模型下经典的公平算法和贪婪算法相比,在分配总频谱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分别获得了更高的平均有效频谱和公平性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3-01)
陈鹏,蔡有勋,蔡晓菲,施丽慧,余旭涛[7](2015)在《基于纠缠态的量子通信网络的量子信道建立速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纠缠态的量子通信网络,提出了网络模型.基于网络模型,首先分析了基础链路的量子信道建立速率.然后根据基础链路的量子信道建立速率,针对不同的量子信道建立方法,对中继长链路上的量子信道建立速率进行分析,得到在逐点方法和分段方法下所对应的量子信道建立速率.最后,利用逾渗模型,对大规模纠缠态量子通信网络中任意两点间的量子信道建立速率进行分析,推导出个节点量子通信网络中,量子信道建立速率为Ω(1/).(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花璐,刘霞[8](2015)在《一种无遮挡场景下的无线信道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给定的无线信道通信的场景特点,建立了3种无线信道模型,即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双线模型和自由空间传播-双线模型。利用MATLAB对这3种模型接收信号强度分别进行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模型接收信号强度曲线近似,但是当天线高度逐渐变高时,自由空间传播-双线模型接收信号强度曲线与自由空间模型、双线模型的曲线明显不同,它的波形会出现周期起伏,且在相同天线高度下不同地面反射系数对接收信号强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应选择自由空间传播-双线模型作为该场景的无线信道模型。(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刘薪月[9](2014)在《线性光学系统中量子信道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信息科学是由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信息安全传送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为实现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集编码、量子安全直接通讯等量子信息过程,需要建立安全的量子信道。本项目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在线性光学系统中建立安全的量子信道。(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4年06期)
黄诚强[10](2014)在《基于Tor的反向匿名信道建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匿名通信技术成为保障人们网络隐私的重要手段。这类技术帮助人们隐藏自身的具体身份,从而推动那些不想透露个人身份信息的人参与到特殊的网络活动之中。而Tor匿名通信系统是现今最为实用和有效的匿名通信系统,对其的研究是当今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提出了基于Tor匿名通信系统的反向匿名信道建立技术,用以拓展Tor匿名通信系统的HiddenService协议,以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能够保证通信双方匿名性的通信机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简单介绍了Tor匿名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相关协议和网络仿真。具体介绍了如何在私有网络内成功仿真Tor匿名通信系统,且额外给出了两种局域网仿真的方法。其次,本文针对Tor源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介绍了Tor源码的依赖库,并详细分析了Tor源码的重要组件以及程序核心工作流程。再次,本文提出了反向匿名信道建立技术。基于Tor匿名通信系统之中的HiddenService协议进行拓展,设计了反向匿名信道建立的基本方案。最后,本文对HiddenService原始协议与其拓展协议进行了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实际测量验证了HiddenService拓展协议比原始协议在效率上的提高,并分析说明了拓展协议比原始协议在安全性上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信道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固态照明技术的迅猛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s)得到广泛应用。基于白光LEDs的可见光通信(VLC)作为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大容量、高安全性、抗电磁干扰,免频谱申请、绿色节能的优势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室内VLC系统,研究热点为全双工模式、多径干扰、多用户接入干扰和组网策略等,而合理的信道模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传统的室内VLC系统信道模型聚焦在多径效应和固定遮挡物上,而鲜有研究考虑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物导致的遮挡效应。实际上,尤其针对目前的移动多用户通信系统,随机遮挡无处不在,且严重影响通信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室内VLC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随后主要介绍了室内VLC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并从光源特性、光探测器特性、信道特性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室内VLC系统的信道模型。为了量化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效应,本文引入泊松过程描述移动遮挡物进入室内VLC系统的过程,引入概率密度函数描述遮挡物的尺寸和位置特性,基于数理统计学和几何学原理,提出了一个遮挡效应权重函数。进而,结合传统的室内VLC系统信道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物的新信道模型。同时,给出了接收光功率、水平光照度和脉冲响应的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最后,基于提出的信道模型,本文仿真了接收光功率分布,并围绕信噪比(SNR)和误码率(BER)指标对新模型下的室内VLC系统通信质量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随机移动遮挡物的存在确实会降低通信质量,泊松过程参数为10个/分钟且时长为5分钟时,信噪比均值下降~2.5dB,且接收光功率分布和信噪比分布不再平滑,但信噪比在整个接收面范围内均大于13.6dB的临界值,使得误码率低于1?10~(-6),仍可实现可靠的室内可见光通信。更深层次地,又仿真了新模型下不同通信环境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并基于信噪比变异系数指标对LED光源方向和光探测器视场角进行仿真优化,结果表明,LED光源仰角的优化值为90,光探测器视场角的优化值为6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道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1].范博,杨润垲,黎琳.基于SSH的可信信道建立方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8
[2].董赞扬.不定量随机移动遮挡物环境下室内VLC系统信道模型建立及通信质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3].徐进.实用量子信道的建立[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周宏伟,梁轶群,付文刚.组呼TCH信道建立方式的对比分析[J].铁道通信信号.2015
[5].巫书航.基于信息论的多址接入信道用户协作关系的建立与识别[D].清华大学.2015
[6].王垚.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公共控制信道建立与频谱移动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7].陈鹏,蔡有勋,蔡晓菲,施丽慧,余旭涛.基于纠缠态的量子通信网络的量子信道建立速率模型[J].物理学报.2015
[8].刘花璐,刘霞.一种无遮挡场景下的无线信道模型的建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5
[9].刘薪月.线性光学系统中量子信道的建立[J].信息通信.2014
[10].黄诚强.基于Tor的反向匿名信道建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