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取代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问题引导法,类比法,球棍模型法,渗透时政元素法
取代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红,段俊玲,侯芹,李怡靖,梁慧[1](2019)在《多元化教学法在卤代烃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本文针对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法、类比法、球棍模型法、渗透时政元素法、"对分课堂"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对此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张浩,刘影[2](2019)在《基于FTIR与XRD的改性脱硫灰取代部分炭黑制备复合橡胶的补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脱硫灰是半干法脱硫的主要副产品,其利用难度大且成本高,导致大量脱硫灰以直接堆放和填埋的方式处理,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浪费潜在资源。炭黑(8 000元·t~(-1))与白炭黑(6 000元·t~(-1))是常用的橡胶补强填料,生产工艺繁杂,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导致成本较高。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利用脱硫灰开发一种价格低廉的无机橡胶补强填料,既是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橡胶企业大幅降低填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脱硫灰属于无机材料,橡胶属于有机材料,为了更好的降低脱硫灰界面与橡胶界面(无机界面/有机界面)的不相容性,需要对脱硫灰进行化学改性处理,以提高脱硫灰代替部分炭黑制备橡胶的力学性能。该研究创新性以硅烷偶联剂Si69、硅烷偶联剂KH550与脱硫灰制备改性脱硫灰,然后以改性脱硫灰取代部分炭黑制备复合橡胶。根据国家与行业标准测试复合橡胶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硬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橡胶的微观形貌进行测试与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改性脱硫灰的组成结构进行测试与分析, X射线衍射仪(XRD)对改性脱硫灰的矿物组成进行测试与分析,以揭示硅烷偶联剂Si69与硅烷偶联剂KH550协同对脱硫灰的改性机理,以及改性脱硫灰对复合橡胶的补强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与硅烷偶联剂Si69协同改性脱硫灰,其取代炭黑的增强效果最佳,即复合橡胶的拉伸强度为20.36 MPa、撕裂强度为45.71 kN·m~(-1)和邵尔A硬度为66;硅烷偶联剂KH550与硅烷偶联剂Si69协同改性脱硫灰,不仅保持脱硫灰依然良好的碱性,有利于对复合橡胶起到增强效果;而且可以改善脱硫灰的表面特性与结构,提高改性脱硫灰与丁苯橡胶的无机界面/有机界面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7期)
李天乐[3](2019)在《取代环糊精增溶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糊精是一种天然的环式低聚糖化合物,具有无毒、易于代谢的特性,因此可直接用作药物助剂。由于环糊精具有“内腔疏水,外部亲水”的结构特征,因此环糊精作为难溶性药物分子的增溶剂得到广泛应用。黄酮类化合物是已知的一大类天然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由于普遍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阻止血栓形成、杀菌抗病毒等功效,因此是各种药物与保健食品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但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普遍难溶于水,在水溶液中分散程度差,直接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因此人们一般需要采用适宜的增溶方式增加其溶解度,以利于口服吸收。与其他方法相比,环糊精包结增溶是最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方式。本文采用两种天然环糊精:β-环糊精(β-CD)和γ-环糊精(γ-CD)以及叁种取代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及6葡萄糖基-β-环糊精(6Glu-β-CD)作为增溶剂,研究了它们对于五种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元、鹰嘴豆芽素A、槐角苷、橙皮苷和染料木苷增溶情况,并通过分子模拟方法推测了增溶机理。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确认了这五种环糊精对这些黄酮化合物都有一定的增溶效应,尤其是DM-β-CD对大豆苷元、鹰嘴豆芽素A、橙皮苷和染料木苷增溶作用最好,6Glu-β-CD则对槐角苷有最显着的增溶效果。根据Higuchi和Connors理论对实验数据分析后,可推测出环糊精是通过与这些黄酮化合物形成1:1型主客体复合物实现増溶的。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等手段均验证了环糊精与黄酮化合物间形成了复合物。本文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了增溶效果最好的环糊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合过程,并采用MOPAC软件在半经验水平上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主客体复合物的形成都是自由能小于零的自发过程。将最佳对接结果导入一个装满水分子的箱子之后对其进行3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初始结构在模拟过程并未出现主客体分离的情况,主客体均方根差(RMSD)大小均在1~3?之间,无明显变化,表明在模拟过程中主客体分子结构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可认为复合物中主客体结合牢固,复合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由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分子对接模拟结果一致,因此可确定环糊精增溶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元、鹰嘴豆芽素A、槐角苷、橙皮苷和染料木苷的方式是形成了稳定的1:1型复合物。(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乔雪娇[4](2019)在《BMIMBF_4中氯取代1,4-萘醌电化学捕获CO_2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化石燃料不断消耗,造成CO2过量排放,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如何以最小能量大规模的固定CO2,并充分利用CO2的C资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离子液体(ILs)凭借自身极大的优越性逐渐成为C02相关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具有显着药物活性的氯取代1,4-萘醌类物质是优良的氧化还原载体,通常它们的反应行为会受到氯原子的吸电子效应影响。本文采用循环伏安(CV)和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联用技术研究了1,4-萘醌(1,4-NQ)、2-氯-1,4-萘醌(CNQ)、2,3-二氯-1,4-萘醌(DCNQ)及2-氨基-3-氯-1,4-萘醌(ACNQ)在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中电化学捕获C02的机理。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BMIMBF4中1,4-NQ电化学捕获C02的机理研究(1)在BMIMBF4中,1,4-NQ的CV曲线清晰地呈现出两对未完全分离的氧化还原峰,这与在质子惰性溶剂二甲亚砜(DMSO)中清晰可辨的两对氧化还原峰不同。结合循环伏吸图(CVA)可知,1,4-NQ的电化学还原过程是可逆的连续两步得电子过程。(2)当体系中引入饱和C02时,CV曲线从两对氧化还原波变为一对氧化还原波,并且电流值大小几乎加倍。从与之相对应的叁维(3D)红外谱图中发现中间体1,4-NQ·-的红外特征吸收峰消失,同时代表CO2的红外消失峰被观察到。分析CVA及导数循环伏吸图(DCVA)的实验结果可知,当体系中引入CO2时,捕获CO2的化学反应伴随在1,4-NQ电化学还原的过程中。研究结果表明,1,4-NQ经过一步还原生成的1,4-NQ·-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初始CO2加合物[1,4-NQ-O-CO2]·-,随后[1,4-NQ-O-CO2]·-进一步被还原并快速捕获另一当量的CO2生成[1,4-NQ-O-2CO2]2-。2、BMIMBF4中CNQ及DCNQ电化学捕获C02的机理研究(1)在薄层实验条件下,CNQ在BMIMBF4中的CV曲线呈现两对峰电位间距很近的氧化还原峰,分析CVA曲线结果可知CNQ在BMIMBF4中的还原行为是非可逆的过程。当体系中引入CO2时,尽管在10 mV/s的扫速下CV图上只观察到一对氧化还原峰,但从红外3D谱图中却发现了中间体(CNQ-)的存在。分析CVA实验数据可知,CNQ经过两步还原生成的CNQ2-与CO2发生了可逆的化学作用;此外,变扫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反应过程。(2)在BMIMBF4中,DCNQ的CV曲线呈现两对氧化还原峰。当体系中引入CO2时,其CV曲线仍然呈现两对氧化还原峰;即使在100%饱和CO2条件下,CV结果依然如此。根据CVA实验结果,CO2的消失时间明显滞后于DCNQ的消失时间。进一步地,结合DCVA实验数据可知,电化学还原生成的DCNQ2-作为亲核试剂进攻C]2的C中心。3、BMIMBF4中ACNQ电化学捕获CO2的机理研究在薄层实验条件下,ACNQ在BMIMBF4中的CV曲线清晰地呈现出两对未完全分离的CV波。当体系中引入CO2时,CV曲线由之前的两对CV波变为一对CV波,但从红外3D谱图中发现了中间体ACNQ·-。结合CVA及DCVA实验数据可知,ACNQ经过两步还原生成的ACNQ2-与C]2发生了可逆的化学反应。进一步地,定量研究发现1当量的1,4-NQ·-及[1,4-NQ-O-CO2]2-均可捕获1当量的C]2;而CNQ2-、DCNQ2-及ACNQ2-与CO2之间的反应摩尔比为1:1。此外,理论计算结果表明1,4-NQ·-或[1,4-NQ-O-C]2]2-、CNQ2-及DCNQ2-与CO2反应生成的C02加合物应为碳酸酯结构;而ACNQ2-与C02应形成氨基甲酸酯型产物。(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魏思敏,王英辉,赵红梅[5](2019)在《“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催化的2,3-二取代2H-1,4-苯并恶嗪氢化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s)催化的2,3-二取代2H-1,4-苯并恶嗪氢化反应中, 3号位取代基不同会导致反应效率极大改变,因此我们选取反应活性具有较大差别的叁种底物作为模型化合物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氢化反应势能面.发现当B(C_6F_5)3与2,3-二苯基2H-1,4-苯并恶嗪或2-甲基-3-苯基2H-1,4-苯并恶嗪混合后,会形成FLPs与路易斯酸碱加合物的混合物.而将B(C_6F_5)3与2,3-二甲基2H-1,4-苯并恶嗪混合后主要形成没有催化活性的路易斯酸碱加合物,因其能量低于FLPs,在催化体系中不容易转化为FLPs,这导致叁种模型化合物在FLPs催化的氢化反应中效率不同.进一步的取代基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计算表明:B(C_6F_5)3与2-甲基-3-取代2H-1,4-苯并恶嗪混合后形成的路易斯酸碱加合物和FLPs化合物之间稳定性差别源于3位取代基空间位阻不同.(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晓梅[6](2018)在《理论研究氟取代偶氮苯衍生物热致顺反异构化的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偶氮苯分子作为非常典型的光致变色化合物,自从1834年第一次被发现到今天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特定条件下,偶氮苯分子的顺、反异构体之间可以发生异构化反应。有关偶氮苯分子发生异构化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如何调控偶氮苯分子的异构化反应是科学家们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本文中,我们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对偶氮类化合物分子的性质进行计算,希望能对偶氮苯分子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是在量子化学计算的基础上,对偶氮苯化合物的一组有效的光开关进行理论计算,目的是描述它们的热致异构化反应机理。全文系统地研究了氟取代基在偶氮苯邻、对位取代带来的影响,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也考虑了在对位引入吸电子基团(EWGs)、给电子基团(EDG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氟原子在偶氮苯分子的不同邻位进行取代时,会对反式异构体的分子轨道分布有明显的影响,使得顺、反异构体分子的吸收光谱发生移动,从而实现了化合物分子顺、反异构体之间n→π*跃迁谱带的有效分离。但分离效果会因氟原子取代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氟取代基数目的影响。在偶氮苯分子4个邻位全部被氟原子取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对位引入取代基可以影响化合物的共轭模式,从而可以调整分子轨道的能级顺序,也可以影响化合物的吸收光谱。这些取代基的引入,使得偶氮苯衍生物的异构化反应可以在可见光波长范围下进行。我们对偶氮类化合物热致顺反异构化的反应机理也进行了分析,详细地介绍了该类化合物的热半衰期和异构化反应速率常数,并对它们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偶氮苯分子的异构化反应是全局结构都变化的过程,取代基对化合物的影响取决于它们对共轭体系影响的大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蒋梦绪[7](2018)在《过渡金属取代的Keggin型多酸催化还原NO_x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POMs),简称多酸,是由前过渡金属离子通过氧桥连接形成的金属氧簇化合物。多酸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酸性,氧化还原性等优异特性,使其在催化、医学以及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的研究手段已经应用于多酸化学领域来指导和预测实验合成及材料制备。由于受到计算资源的限制,早期量子化学计算在多酸化学中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结构、氧化还原性质、成键性质等计算成本较低的工作上,很少针对反应的动态过程开展理论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超算水平的迅猛发展,多酸化学领域的催化动态过程及其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已广受关注。本论文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探讨了单过渡金属取代Keggin型多酸化合物催化还原NO_x的反应机理,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方法研究了单过渡金属取代的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POM)催化还原NO形成N_2O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与Fe,Co,Zn取代的POM配合物相比,Mn取代的POM配合物具有明显活化NO分子的特征,主要来源于强烈的吸附能和从金属中心到NO分子的电荷转移。NO配体与Mn中心的有效相互作用主要来自NO分子的π*轨道与Mn中心的d_(xz)和d_(z2)轨道的重迭。基于二聚体机制考虑了叁种可能的由Mn取代的POM配合物催化的将NO还原为N_2的反应路径。计算势能面表明,由于4.24 kcal mol~(-1)的低自由能势垒,经历cis-(NO)_2构型的是有利的反应路径。(2)采用DFT方法研究了Mn取代的POMs催化的N_2O环氧化烯烃的可能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充足N_2O的存在下,活性催化物质[PW_(11)O_(39)Mn~V=O]~(4-)的形成涉及两步反应,配体取代反应生成POM/N_2O配合物[PW_(11)O_(39)Mn~(III)ON_2]~(4-)和该配合物解离生成的N_2。自由能计算表明配位体取代反应在气相或各种溶剂中均为吸热反应。局部优化方法揭示了N_2从[PW_(11)O_(39)Mn~(III)O–N_2]~(4-)的解离涉及五重态与叁重态的交叉。由于高反应活性,本文中对N_2O的活化和烯烃的环氧化过程中的两个反应途径进行了考虑。计算的自由能分布表明烯烃环氧化是有利的反应路径。根据DFT-M06L计算,该催化循环中的速率决定步骤是从低价POM/N_2O配合物[PW_(11)O_(39)Mn~(III)ON_2]~(4-)解离出N_2生成高价物种。(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6-01)
崔语涵,张子斌,赵宗,李林蔚,孙铁民[8](2018)在《水杨酸亲电取代硝化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水杨酸亲电取代硝化机理。方法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d,p)水平上,分别计算并研究了水杨酸3位和5位硝化取代的控速步骤。结果计算得到两个取代位点在其控速步骤各反应驻点(反应物、过渡态及中间体)的几何构型、电荷分布和能量。水杨酸5位电子密度大于3位。3位取代产物活化能垒低于5位取代产物,而5位取代产物能量更低。结论3位取代物硝化反应活化能小于5位取代,低温下易形成,为动力学控制产物;5位取代产物能量低于3位,结构更加稳定,高温下易形成,为热力学控制产物。低温下能得到5位取代产物的原因推测为5位电子密度大,且反应空间位阻小。(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艳珍[9](2018)在《不同取代基下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56年,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在水杨酸的实验研究中首次被观察到。随后,通过使用理论和实验方法,分子内和分子间光致质子转移反应被广泛研究。氢键作为主要的弱相互作用之一,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理化学现象与之有关。在质子转移过程中,分子会通过辐射跃迁产生双荧光。通常,双荧光是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的标志,即正常和异构结构共存于溶剂中。不同的取代基对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反应势垒及荧光辐射过程有重要影响,进而改变分子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本文使用密度泛函(DFT)和含时密度泛函(TDDFT)理论研究了AYAAQs和BTBAs体系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反应,调查了不同取代基对AYAAQs和BTBAs体系ESIPT反应的影响。激发态下氢键强度受不同取代基的影响被首次报道。通过理论计算我们给出了可视化数据信息,例如结构中与氢键相关的键参数以及振动频率、分子前线轨道(MOs)、约化密度梯度(RDG)、势能曲线等。根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激发态下氢键加强机制被证实,进而为分子的ESIPT反应提供驱动力。我们通过计算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并结合势能曲线可以很好地解释AYAAQs在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中分子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的变化。我们揭示了随着不同取代基CH_3→CH_2Cl→CHCl_2→CF_3的取代,由AAAQ→CAAQ→DCAQ→TFAQ,AYAAQs衍生物的激发态质子转移反应越来越容易进行。接着我们报道了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并噻唑衍生物BTBAs的光谱特征,通过对理论计算结果的分析,我们明确了激发态下电子的重新分布会导致BTBAs衍生物从BTBA→BTBA-OCH_3→BTBA-NO_2的质子转移过程越来越难进行,并且在文中我们还揭示了F~-具有使BTBA-OCH_3荧光再生的特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纪宇[10](2018)在《取代基效应对表面等离子体反应影响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反应在表面增强的拉曼散射领域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类别物质的正常拉曼散射(Normal Raman scattering:NRS)光谱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光谱的对比探测,引入表面等离子体反应发生的具体过程,进而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得出取代基效应对于表面等离子反应所产生的影响。当某种特殊的待测物质与银溶胶混合时,物质内部某一特定基团就会和银原子的表面发生吸附。与此同时,物质表面与银原子表面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粒子,即表面等离子体。在特定波长和强度的激光照射下,这些特殊的表面等离子体会促进物质单体之间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改变物质本身内部一些特殊官能团的性质。由此使得物质与银溶胶充分混合前后各自所对应的拉曼散射光谱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间的数据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文章中的一些定义概念加以解释说明,对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简要论述(见第一章);第二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验角度出发对所选取的叁大类物质进行拉曼散射光谱探测。首先,我们选取叁种巯基取代的苯甲酸:2-巯基苯甲酸(2-MBA)、3-巯基苯甲酸(3-MBA)以及4-巯基苯甲酸(4-MBA)。并且分别以相同的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测得各自的正常拉曼散射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并进行类比分析(详见第二章)。而后,我们选取了叁种氟取代的苯硼酸:2-氟苯硼酸(2-F-PhB(OH)_2)、3-氟苯硼酸(3-F-PhB(OH)_2)和4-氟苯硼酸(4-F-PhB(OH)_2),分别通过对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加以分析进而得出表面等离子体反应的发生过程(详见第叁章)。最后,我们选取两类氟取代的4-溴苯甲醛:2-氟-4-溴苯甲醛(2-F-4-BB)和3-氟-4-溴苯甲醛(3-F-4-BB)。在对两种氟溴苯甲醛的正常拉曼光谱探测后,我们以浓度为变量分别探测了不同浓度下两种氟溴苯甲醛物质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详见第四章);第叁部分主要基于对上述叁组实验数据的归纳整理而得出的具体结论和展望(详见第五章)。(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取代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脱硫灰是半干法脱硫的主要副产品,其利用难度大且成本高,导致大量脱硫灰以直接堆放和填埋的方式处理,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浪费潜在资源。炭黑(8 000元·t~(-1))与白炭黑(6 000元·t~(-1))是常用的橡胶补强填料,生产工艺繁杂,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导致成本较高。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利用脱硫灰开发一种价格低廉的无机橡胶补强填料,既是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橡胶企业大幅降低填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脱硫灰属于无机材料,橡胶属于有机材料,为了更好的降低脱硫灰界面与橡胶界面(无机界面/有机界面)的不相容性,需要对脱硫灰进行化学改性处理,以提高脱硫灰代替部分炭黑制备橡胶的力学性能。该研究创新性以硅烷偶联剂Si69、硅烷偶联剂KH550与脱硫灰制备改性脱硫灰,然后以改性脱硫灰取代部分炭黑制备复合橡胶。根据国家与行业标准测试复合橡胶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硬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橡胶的微观形貌进行测试与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改性脱硫灰的组成结构进行测试与分析, X射线衍射仪(XRD)对改性脱硫灰的矿物组成进行测试与分析,以揭示硅烷偶联剂Si69与硅烷偶联剂KH550协同对脱硫灰的改性机理,以及改性脱硫灰对复合橡胶的补强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与硅烷偶联剂Si69协同改性脱硫灰,其取代炭黑的增强效果最佳,即复合橡胶的拉伸强度为20.36 MPa、撕裂强度为45.71 kN·m~(-1)和邵尔A硬度为66;硅烷偶联剂KH550与硅烷偶联剂Si69协同改性脱硫灰,不仅保持脱硫灰依然良好的碱性,有利于对复合橡胶起到增强效果;而且可以改善脱硫灰的表面特性与结构,提高改性脱硫灰与丁苯橡胶的无机界面/有机界面相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取代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元红,段俊玲,侯芹,李怡靖,梁慧.多元化教学法在卤代烃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9
[2].张浩,刘影.基于FTIR与XRD的改性脱硫灰取代部分炭黑制备复合橡胶的补强机理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3].李天乐.取代环糊精增溶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机理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4].乔雪娇.BMIMBF_4中氯取代1,4-萘醌电化学捕获CO_2的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9
[5].魏思敏,王英辉,赵红梅.“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催化的2,3-二取代2H-1,4-苯并恶嗪氢化反应机理研究[J].化学学报.2019
[6].刘晓梅.理论研究氟取代偶氮苯衍生物热致顺反异构化的反应机理[D].吉林大学.2018
[7].蒋梦绪.过渡金属取代的Keggin型多酸催化还原NO_x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8
[8].崔语涵,张子斌,赵宗,李林蔚,孙铁民.水杨酸亲电取代硝化机理的理论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8
[9].马艳珍.不同取代基下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8
[10].王纪宇.取代基效应对表面等离子体反应影响的机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