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协调论文-赵淑娟

集约协调论文-赵淑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约协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协调度,时空分析

集约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赵淑娟[1](2019)在《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静态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模型,对2008—2017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08—2017年绥化市土地利用指数呈逐年上升状态,生态环境指数呈波动式上升,协调度处于中级或高级协调,协调发展度经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高级协调"的过程,总体处于协调状态,但协调程度不高;2)从空间上看,2008和2017年绥化市各县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指数均存在地域差异,协调度地域差异较小,协调发展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望奎县由勉强协调发展向中级协调发展转变,绥棱县由勉强协调发展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其他县市均保持原有发展状态;绥化市今后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居尔艾提·吾布力,安瓦尔·买买提明,薛东前[2](2019)在《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项锦雯,蔡俊,鲁帆[3](2019)在《产业转移与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珠叁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向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增长极理论分析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以珠叁角9个城市为例,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开展评价。结果:理论上,产业转移能显着地影响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时间上,18年内,产业转移的综合效应与土地集约利用度持续提升,验证了两者正相关;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协调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空间上,珠叁角9个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反映出广州与深圳发挥了极核作用;协调度、协调发展类型及组合地域差异显着。结论:转出低端制造业,重构土地利用结构;承接高端制造业转入,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强化产业错位发展,差别化土地管控;建立产业用地绩效评价制度,提高协调发展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5期)

张守瑜[4](2019)在《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系统耦合互动的视角出发,以蚌埠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在对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蚌埠市2009-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耦合协调类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点,并结合实践背景深入挖掘影响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的现实因素。然后借助动态耦合模型,测算蚌埠市2009-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动态耦合度,研究二者在发展速度上的协调趋势。最后,对蚌埠市县级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县区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耦合协调类型,进行县区间耦合协调状况的对比分析。最后,因地制宜地提出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措施。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2009-2017年间,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二者的耦合度值在高位保持平稳,两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表明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极为紧密。同时,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值呈稳步上升态势,共连续经历了濒临失调型、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中级协调型和良好协调型5个类型阶段,说明9年间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由不协调逐步向协调的方向演变。在发展速度的耦合上,二者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从动态耦合度来看,由最初的城乡统筹发展推进过程中并未充分有效地带动土地集约利用,过渡到二者趋于同步发展、齐驱并进,到最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不平衡延缓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2)2017年,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着;总体来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地区,其城乡统筹发展程度也较高。蚌埠市2017年四区叁县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类型均为高度耦合,各县区的耦合度均高于0.95;表明在县级尺度上,二者的联系依然极为紧密,即土地粗放利用和城乡不均衡发展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程度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蚌埠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心在淮河以南。在耦合协调类型上,固镇县为濒临失调型;五河县和怀远县为勉强协调型;淮上区为初级协调型;龙子湖区、蚌山区和禹会区为中级协调型。(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余怡君[5](2019)在《基于协调集约度评价的城市生态用地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生态用地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的生命基础,即能为人类和社会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态基础,又能为人类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娱乐休闲场所、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等“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功能的土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无需蔓延等一系列问题产生,生态用地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通过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对生态用地进行保护,但是对生态用地缺少积极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目前国内生态用地所采用的消极被动的保护与利用方法导致生态用地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基本生态控制线只是对生态用地范围上进行保护,相关保护利用策略的缺失使生态用地未能实现综合效益最优,影响城市生态用地实现协调集约发展。基于以上背景,对我国典型城市生态用地实践进行研究总结,结合已有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生态用地保护性利用策略。本文在保护性利用框架下,以生态用地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资源利用现状为切入点,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对生态用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进行协调发展程度评价,进一步阐述了保护性利用思想下协调集约度评价的意义。城市生态用地协调集约度模型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为基础,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评价城市生态用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填补生态用地评价的空白,为生态用地保护利用策略提供技术支持。指标筛选过程中采用了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多种方法,最终确定16个指标构成城市生态用地协调集约度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借鉴耦合协调模型,最终形成城市生态用地协调集约度评价模型。收集武汉市远城区生态用地现状数据,综合运用协调集约度的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六个行政区进行评价,测算各行政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耦合度及协调集约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生态用地协调集约度评价结果来看,六个城区排序为: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东西湖区>新洲区,江夏区协调集约度得分最高为0.8927,生态用地协调发展程度最高,新洲区协调集约度最低为0.6806,生态用地协调发展程度最低。研究表明,六个行政区生态用地协调集约度略有差别,大致处于0.6~0.9之间,但总体保持在中等偏上水平,共跨越了叁个类别层次,主要集中在协调发展区间中的中级协调阶段。最后,基于协调集约度评价构建“评价-策略-措施”的城市生态用地保护利用框架图,结合武汉远城区生态用地现状与评价结果,从生态用地保护利用原则、各行政区生态用地保护利用策略与具体措施及生态用地规划管理与实施建议多个方面对武汉远城区生态用地优化提出建议,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出发,以提升城市生态用地协调集约度为目标,积极探索武汉市远城区生态用地保护与利用具体策略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莹,吴秀兰[6](2019)在《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处理好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叁效益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利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试图揭示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逐步递增趋势,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2)生态效率逐年增加,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3)2016年,7个(23%)省市达到协调发展类,4个(14%)省市属于濒临失调类;19个(63%)省市属于失调衰退类。其中,上海和宁夏属于生态效率滞后型,其他省市均属于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型。此外,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有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程度逐渐减弱,空间分异愈加明显。(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梁鹏[7](2019)在《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株潭城市群2008—2016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两大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特征来看,2008—2016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经历了失调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转变;空间特征来看,长沙市和湘潭市较先进入协调发展阶段,株洲市发展较为滞后。(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瑞媛,刘淑英,王平[8](2019)在《基于ArcGIS的甘肃省城镇化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研究区域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近2/3的地级市处于拮抗阶段,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的耦合协调度在0.3到0.5之间;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和城镇化水平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过程,而是滞后或超前的发展的过程,甘肃省多数地级市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超前于城镇化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侯聪静,刘双良[9](2018)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分析——以天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十分迅速,其主要特征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城区的外向型扩散,体现为城区面积的扩大和建设用地的增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土地利用水平高度集约,于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是否和城镇化的水平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对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利用极差标准化法、变异系数法、耦合度模型、协调度模型,测算天津2013、2014、2015年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城市镇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二者的耦合程度、综合指标评价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发展度都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具有上下波动性,但总体呈现改善趋势,具有螺旋上升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天津经济》期刊2018年12期)

孙羽裳,苏琦[10](2018)在《天津铁塔完成天津站站台信号覆盖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29日,天津站站台信号覆盖工程交付验收,此次工程的顺利竣工是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天津市公共区域室内移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建设的通知》文件支撑下,在天津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推动指导下,在叁家电信企业的积极配合下,天津铁塔秉(本文来源于《人民邮电》期刊2018-12-12)

集约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约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1].赵淑娟.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居尔艾提·吾布力,安瓦尔·买买提明,薛东前.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9

[3].项锦雯,蔡俊,鲁帆.产业转移与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珠叁角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

[4].张守瑜.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5].余怡君.基于协调集约度评价的城市生态用地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6].陈莹,吴秀兰.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7].梁鹏.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9

[8].刘瑞媛,刘淑英,王平.基于ArcGIS的甘肃省城镇化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

[9].侯聪静,刘双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分析——以天津为例[J].天津经济.2018

[10].孙羽裳,苏琦.天津铁塔完成天津站站台信号覆盖工程[N].人民邮电.2018

标签:;  ;  ;  ;  

集约协调论文-赵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