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资产阶级,思想解放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论文文献综述
吴奕[1](2016)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前的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20世纪初的民族思想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革命之前,他们通过大量地发行革命书报,与保皇派争夺舆论阵地,宣扬革命思想。(本文来源于《知音励志》期刊2016年15期)
王瑾[2](2014)在《1920-1927年共产国际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及其对中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组成联盟共同北伐。在中共成立初期,作为中国革命指导者的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政策,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首先理清共产国际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界定。共产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概念与毛泽东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不同的,二者指代的是不同群体。毛泽东讲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共产国际那里又被其他的一些名词所替代。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判断进行分析,在不同的阶段共产国际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做了不同的判断。中山舰事件之前共产国际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持肯定态度;中山舰事件之后共产国际更多地关注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但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四一二”政变之后共产国际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再次,阐述共产国际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变化而制定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由联合到争取最后变为排除。最后,分析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对中共产生的影响。促成首次国共合作是其积极影响,影响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导致中共犯倾向错误则是其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袁芳[3](2012)在《选择革命还是改良——从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分裂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改良与革命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革命与改良究竟哪种好,在一个国家内部变革中,是采取革命的方式还是改良的方式,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从民族资产阶级分裂出来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挽救民族危亡中的改良与革命之争,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胡蜀洋[4](2012)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已迎来100周年的纪念日,100年之前的革命使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的儒家文化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宪政的民主、共和思想也随着列强的入侵而逐渐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君主制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被共和制所取代?清末立宪派的君主立宪是如何最终倾向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宪政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宪政思想到底和西方的宪政思想有什么不同?它能不能在缺少法治土壤的中国得以顺利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并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史学考证与法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宪政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文章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给中国的资产阶级带来了全新的宪政理念,它推翻了旧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试图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历史选择的双重结果,也是世界宪政舞台发展的大趋势。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过它的影响却能从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一窥究竟。由于当时人权的缺失,民主惨遭践踏,拥有宪法而不能实施,宪政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共和政体虽然很快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但建立共和政体后一系列的问题也都随之出现,需要继续补课的内容很多。这从侧面说明中国要实现现代法治国家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本文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宪政思想的研究,希望从中吸取一些对现在中国宪政建设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取长补短,努力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6)
黄建文[5](2011)在《浅谈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两面性——张謇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有着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勒索之下,他们心怀实业救国的理想,艰难创业,企图改变中国的命运,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在牟取垄断利润和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又奴役劳苦大众,残酷地盘剥劳苦大众,劳动人民的境遇并没多大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王丹[6](2008)在《浅谈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与欧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建立他们理想中的那个资本主义国家。(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资源》期刊2008年12期)
贾秀梅[7](2008)在《论“五反”运动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影响及启示——兼论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框架下,发生了"五反"运动。"五反"运动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由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再加上其他因素,最终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提前中断,把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导入了脱离中国国情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误区。(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钟颖[8](2005)在《从1944年《商务日报》社论看——抗战胜利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44年时,积极奔走于重庆历史舞台的,除了国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那就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一个先天不足而后天多舛的阶级,但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他们却有着系统的理解和热情的理想,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奔走呼号。他们借着《商务日报》的社论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反复提请着自己在政治上、文化上、尤其是经济上的诉求。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通过对1944年《商务日报》社论的分析,大致清理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思想,并进一步对这些思想作出判断和评价。 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研究《商务日报》的意义,以及《商务日报》的历史,重点论述了《商务日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通过对1944年《商务日报》社论的分析,总结出四个关键词:物价、合作、管理、民主,这四个词语既浓缩了1944年社论的全部内容,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1944年的全部要求。 第二章,承接着第一章的内容,对1944年《商务日报》社论中的这四个关键词所体现出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进行分析,着重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来源,并对这些思想所体现出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品质进行了判断和评论。 结语部分,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遭遇和前面分析出的思想价值,从总体上再次给予民族资产阶级肯定的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廖美琳[9](2004)在《论茅盾作品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命运的揭示及其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以其创作的资本家形象系列独异于同时代作家。对于笔下的资本家,茅盾表现出了理性与感性上的复杂情感特征:从理性上说,茅盾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左翼作家,理智上认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无法领导中国走向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从感性上说,他又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情感上对于这一阶级身上体现出来的振兴民族工业的雄才胆略表示欣赏,对其必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命运感到惋惜。本文意在通过文本分析对此作一定程度上的揭示并对其意义作些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04年02期)
师吉金[10](2004)在《1949—1956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之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194 9至 195 6年 ,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也发生着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疑惧 ,到了解党的政策后的兴奋 ;从“五反”开始后的恐慌 ,到“五反”结束后对共产党的服从 ;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的犹豫彷徨 ,到最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大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组成联盟共同北伐。在中共成立初期,作为中国革命指导者的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政策,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首先理清共产国际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界定。共产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概念与毛泽东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不同的,二者指代的是不同群体。毛泽东讲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共产国际那里又被其他的一些名词所替代。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判断进行分析,在不同的阶段共产国际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做了不同的判断。中山舰事件之前共产国际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持肯定态度;中山舰事件之后共产国际更多地关注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但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四一二”政变之后共产国际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再次,阐述共产国际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变化而制定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由联合到争取最后变为排除。最后,分析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对中共产生的影响。促成首次国共合作是其积极影响,影响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导致中共犯倾向错误则是其消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奕.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前的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J].知音励志.2016
[2].王瑾.1920-1927年共产国际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及其对中共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袁芳.选择革命还是改良——从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分裂谈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
[4].胡蜀洋.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5].黄建文.浅谈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两面性——张謇案例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6].王丹.浅谈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道路[J].中学课程资源.2008
[7].贾秀梅.论“五反”运动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影响及启示——兼论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影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8].钟颖.从1944年《商务日报》社论看——抗战胜利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自觉[D].西南师范大学.2005
[9].廖美琳.论茅盾作品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命运的揭示及其历史意义[J].党史文苑.2004
[10].师吉金.1949—1956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之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