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利用率论文-刘建生,邵晓梅

辐射利用率论文-刘建生,邵晓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植密度,辐射利用率,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

辐射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生,邵晓梅[1](2019)在《种植密度对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辐射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本研究以大豆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观测大豆叶面积、冠层辐射和生物量,计算大豆辐射利用率,得到以下结论:大豆出面至收获前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93,消光系数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为0.66,最小为0.45;大豆冠层累积光合有效辐射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辐射截获率播种出苗后逐渐增大;大豆辐射利用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中密度和较高密度条件下大豆的辐射利用率最大,分别为2.03 g/MJ和2.06 g/MJ,因此适当增加大豆播种密度可以提高辐射利用率。可见,本研究可以为当地大豆播种密度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杨晓亚,李俊,江晓东,同小娟,于强[2](2018)在《散射辐射比例与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和总初级生产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冬小麦拔节-乳熟期(2004-04-01—05-20和2005-04-10—05-31)在田间观测的每30min涡度相关和小气候数据,计算散射辐射比例(DF)与光能利用率(LU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期为提高LUE模型和作物模型的模拟准确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乳熟期DF与LUE间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DF与GPP间为极显着的抛物线关系(P<0.001),即随着DF的增加,LUE呈线性增长,而GPP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004年和2005年观测实验表明,中等太阳辐射条件下,即DF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均值分别为0.57和27.7mol?m-2?d-1时,冬小麦GPP达到最高。2004年与2005年相比较,DF与LUE、DF与GPP关系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归因于两年间冬小麦拔节-乳熟期PAR水平和DF分布频率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8年07期)

卫楠[3](2018)在《散射辐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辐射中散射辐射比例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从而影响其碳汇功能。本项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BS)、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QYZ)和鼎湖山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DHS)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in CO2通量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光响应模型分析了 2003-2008年6-8月光合有效辐射中散射辐射部分(简称散射光合有效辐射)对森林生态系统光合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植被和土壤相关数据,基于SPAC(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模型,量化分析了 2006-2008年6-8月地表接受散射辐射提高10%对CBS、QYZ两种森林生态系统冠层各层以及整层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3-2008年6-8月CBS、QYZ、DHS叁种森林生态系统散射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Sf/S0)在70%-85%之间的LUE比Sf/S0在55%-70%之间的LUE分别平均提高了 14.0%、10.1%和 16.0%。(2)2003-2008年6-8月未受干旱影响条件下CBS、QYZ和DHS叁种森林生态系统散射光合有效辐射下植被初始量子效率αf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下初始量子效率αr分别平均提高 0.29g CO2 mol-1 photon、0.26g CO2 mol-1 photon 和 0.31g CO2 mol-1 photon;表明在气温、降水适宜时,弱光条件下散射光合有效辐射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更有利于植被对光能的利用。2003-2008年6-8月叁种森林生态系统散射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植被最大潜在光合速率βf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的最大潜在光合速率βr均提高了约0.4mgCO2m-2 s-1;说明在散射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CBS、QYZ、DHS叁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潜力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要大。(3)SPAC模型模拟结果显示,CBS、QYZ生态系统LUE最大值出现在第6层或第7层;其它环境因子维持正常日变化而散射辐射提高10%时,CBS和QYZ生态系统在第10层LUE提高最大。2006-2008年6-8月散射辐射提高10%时,CBS生态系统整个冠层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LUE分别平均提高了 3.4%和16.4%,而QYZ生态系统整个冠层GPP和LUE分别平均提高了 2.8%和11.4%;表明在其它环境因子不变的条件下,散射辐射增加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陶志强,王德梅,马少康,杨玉双,王艳杰[4](2017)在《冬小麦群体光截获和辐射利用率对立体匀播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提高小麦冠层的光辐射利用率(RUE)是高产的重要保证。冬小麦立体匀播技术有利于构建均匀分布的群体,提高光辐射利用率。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立体匀播技术构建了光均匀分布的冬小麦群体冠层,解析立体匀播与常规条播群体光辐射利用率差异的原因。【材料与方法】研究于2014-2016年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土壤类型是砂壤土。试验处理包括2个种植方式: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4个种植密度:180万、270万、360万和450万基本苗hm~(-2)。测定指标包括: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IPAR)、叶面积指数(LAI)、比叶质量(LMA)、消光系数(K)和RUE。【结果与分析】立体匀播与条播相比,K值较低,LMA和IPAR较高,但是LAI值相似。在相同的种植模式条件下,从种植密度来看,IPAR和LAI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是360万基本苗hm~(-2)和450万基本苗hm~(-2)的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K值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LAI在同一种植密度下不受播种方式的影响。在所有处理中,立体匀播+360/基本苗hm~(-2)处理的RUE最大。常规条播条件下,种植密度180万基本苗hm~(-2)的处理与其他种植密度处理相比,虽然IPAR最低,但是获得了最高的RUE和籽粒产量。立体匀播条件下,种植密度360万基本苗hm~(-2)处理的产量和RUE最高。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改善冠层光环境的种植密度不同。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RUE、IPAR和LMA有显着的互作效应(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RUE(r=0.880,P<0.01)、LMA(r=0.613,P<0.05)和穗数(r=0.624,P<0.05)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结论】立体匀播+360万基本苗hm~(-2)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光截获与单位叶面积的光利用,利于叶片生产更多的光合产物供给显着增加的穗数(P<0.05),穗粒数和粒重对光合产物的需求,进而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张恒栋,黄敏,单双吕,赵春荣,陈佳娜[5](2017)在《机插条件下不同米粉稻品种产量形成特点与辐射利用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6年早、晚季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开展大田试验,对湖南常用米粉稻品种陆两优996、中嘉早17和中早39的产量形成特点和辐射利用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早季陆两优996的产量比中嘉早17和中早39高35.34%~46.18%,差异显着;晚季各品种的产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早季陆两优996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成熟期干物质量、收获指数比其他2个品种分别高14.77%~29.41%、6.11%~13.20%、23.34%~34.78%、9.96%~10.65%;辐射截获量和辐射利用率比其他2个品种分别高7.29%~13.75%和14.86%~18.93%。(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期刊2017-08-17)

张恒栋,黄敏,单双吕,赵春荣,陈佳娜[6](2017)在《机插条件下不同米粉稻品种产量形成特点与辐射利用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6年早、晚季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开展大田试验,对湖南常用米粉稻品种陆两优996、中嘉早17和中早39的产量形成特点和辐射利用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早季陆两优996的产量比中嘉早17和中早39高35.34%~46.18%,差异显着;晚季各品种的产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早季陆两优996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成熟期干物质量、收获指数比其他2个品种分别高14.77%~29.41%、6.11%~13.20%、23.34%~34.78%、9.96%~10.65%;辐射截获量和辐射利用率比其他2个品种分别高7.29%~13.75%和14.86%~18.93%。(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7年04期)

卫楠,张弥,王辉民,张雷明,温学发[7](2017)在《散射辐射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中散射辐射的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的重要因素。以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in通量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以晴空指数(kt)和地表接受的散射辐射(S_f)占太阳总辐射(S_0)的比值(S_f/S_0)为指标,分析了2003—2012年生长旺季(6—8月)散射辐射变化对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光能利用率的影响,并利用改进的光响应曲线模型分析了散射辐射变化对植被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生长旺季中,kt在0.6—0.7范围内的LUE比kt在0.4—0.5范围内的LUE平均减少了44.66%;S_f/S_0在70%—85%之间的LUE比S_f/S_0在55%—70%之间的LUE平均提高了22.24%。由此可以看出,与晴朗天空相比,多云及气溶胶增加导致的散射辐射增加可使该生态系统的LUE提高。并且,未受到高温干旱影响的2005、2006、2008、2009、2010及2012年散射辐射下该生态系统的初始量子效率αf比直接辐射下的αr平均增加了0.63 g CO2/mol;而10年间所有年份散射辐射下的光饱和时的潜在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比直接辐射下平均提高了0.81 mg CO_2m~(-2)s~(-1),说明散射辐射可使该生态系统植被光合能力提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咪咪,刘娜,刘志德,张东[8](2016)在《微波辐射方式对PET水解的能量利用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175、180、185℃下,微波连续辐射、间歇辐射对PET水解解聚率的影响,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间歇辐射时间为总反应时间的1/10(记为间歇辐射(1/10))的实验,来探究微波能量利用率。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微波能量利用率越大。175、180、185℃下,间歇辐射(1/10)的微波能量利用率比连续辐射分别提高了16.7%,10.0%,6.9%。(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6年03期)

刘曙甲,刘志伟,刘健[9](2014)在《光辐射利用率是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刘曙甲刘志伟刘健)近日从长江大学传来消息,该校楚天学者马国辉研究员主持,长江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超级杂交稻抗逆稳产节氮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突破多项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的关键技术,有力促进了超级杂交稻的健康发展和水稻总产的稳步增加。该项成果被以谢华安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该课题组成员、长江大学农(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3期)

刘曙甲,刘志伟,刘健[10](2014)在《光辐射利用率是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刘曙甲 刘志伟 刘健)近日从长江大学传来消息,该校楚天学者马国辉研究员主持,长江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超级杂交稻抗逆稳产节氮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突破多项超级杂交稻在平原栽培的关键技术,有力促(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4-06-10)

辐射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冬小麦拔节-乳熟期(2004-04-01—05-20和2005-04-10—05-31)在田间观测的每30min涡度相关和小气候数据,计算散射辐射比例(DF)与光能利用率(LU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期为提高LUE模型和作物模型的模拟准确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乳熟期DF与LUE间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DF与GPP间为极显着的抛物线关系(P<0.001),即随着DF的增加,LUE呈线性增长,而GPP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004年和2005年观测实验表明,中等太阳辐射条件下,即DF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均值分别为0.57和27.7mol?m-2?d-1时,冬小麦GPP达到最高。2004年与2005年相比较,DF与LUE、DF与GPP关系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归因于两年间冬小麦拔节-乳熟期PAR水平和DF分布频率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生,邵晓梅.种植密度对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辐射利用率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9

[2].杨晓亚,李俊,江晓东,同小娟,于强.散射辐射比例与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和总初级生产力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18

[3].卫楠.散射辐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4].陶志强,王德梅,马少康,杨玉双,王艳杰.冬小麦群体光截获和辐射利用率对立体匀播的响应[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5].张恒栋,黄敏,单双吕,赵春荣,陈佳娜.机插条件下不同米粉稻品种产量形成特点与辐射利用率比较[C].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2017

[6].张恒栋,黄敏,单双吕,赵春荣,陈佳娜.机插条件下不同米粉稻品种产量形成特点与辐射利用率比较[J].中国稻米.2017

[7].卫楠,张弥,王辉民,张雷明,温学发.散射辐射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光能利用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

[8].王咪咪,刘娜,刘志德,张东.微波辐射方式对PET水解的能量利用率分析[J].辽宁化工.2016

[9].刘曙甲,刘志伟,刘健.光辐射利用率是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因[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4

[10].刘曙甲,刘志伟,刘健.光辐射利用率是超级杂交稻产量差距的主因[N].科技日报.2014

标签:;  ;  ;  ;  

辐射利用率论文-刘建生,邵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