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词汇论文-王芳

身体词汇论文-王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词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目,意义扩展,隐喻,转喻

身体词汇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18)在《日语身体词汇“目”的意义扩展路径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语身体词汇「目」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出发,探究「目」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扩展过程。在梳理各个意义之间的关联性的基础上,实现对多义词「目」的意义体系和语义扩展路径的清晰认知,以便为日语学习者全面、准确地掌握日语身体词汇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笔者对「目」的基本意义和派生意义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词典释义,对「目」的基本意义进行认定,对「目」的多个派生意义进行了总结和分类。然后,对「目」的意义扩展过程进行了探究。运用实例论证的方法,对各个派生意义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了语义拓展过程中发生的隐喻、转喻、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等现象。最后,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目」的多义网络图。通过分析可知,由「目」的基本意义扩展出来的16个派生意义并不是互相独立毫无联系的,而是互相关联,并形成了一个「目」的多义网络图。其中,通过隐喻,经过一次意义扩展得到的意义有3个。通过转喻,经过一次意义扩展得到的意义有4个,经过两次意义扩展得到的意义有5个。通过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两次意义扩展得到的意义有1个,经过叁次意义扩展得到的意义有3个。(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牟玲,郭宇佳[2](2018)在《中日惯用句的比较——以身体词汇惯用句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身体词汇的惯用句为研究对象,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中日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异同。主要从身体部位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入手,列举与"头""胸""腹""肩"相关的身体部位惯用句和"气愤""惊恐""悲伤""喜悦"情感的表达来比较两者的异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中国日语学习者通过语言层面的异同窥视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异同,并且能为日语教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10期)

李芹[3](2017)在《关于中日语言中“身体词汇相关的惯用表达”的考察——以“喜”“怒”感情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表达"喜""怒"感情时经常使用"身体词汇相关的惯用表达",但是对于非母语的人来说掌握他国语言中的惯用表达并非易事。本文针对中日语言中表达"喜""怒"感情的"身体词汇相关惯用表达"的使用实况展开探讨。(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1期)

金瑛[4](2016)在《中日惯用句对照——以身体词汇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日两国都有很多的惯用句,惯用句带有显着的文化和民族特色。而身体词汇惯用句在两国的惯用句中都是占最大比例的。因此,对中日身体词汇惯用句进行了对照,通过它们之间的异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而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赤子(上中旬)》期刊2016年17期)

翟林歓[5](2016)在《包含身体词汇“头”的惯用语的中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大量的身体词惯用语,它们被视为中日两国人民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比喻理论,对汉语和日语中包含“头”这一身体词的惯用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明确各个惯用语意义生成过程的基础上,也厘清了汉日“头”惯用语在认知机制、表达方式和意义这些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日语中包含“头”字的惯用语主要是通过隐喻、转喻以及隐转喻的融合这叁种机制生成的,与此相对,汉语中包含“头”字的惯用语除了以上叁种机制,还存在通过提喻机制生成的惯用语。另外,汉日语中包含“头”字的惯用语在认知上的特征分别为,汉语惯用语的意义生成主要依靠隐喻机制,而日语惯用语意义的生成主要依靠转喻以及隐转喻的融合这两种机制。再者,汉日语中包含“头”字的惯用语在意义上都可以表示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好坏、敌不过对方、领军角色、阻碍以及生气。然而,除去这些共同点,汉日语中体现各自个性的惯用语要多得多。汉语中表达带有特征的人、结果和状态的惯用语较多,日语中表达态度、感情以及大脑功能相关的惯用语较多。(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6-30)

张馨予[6](2016)在《关于身体词汇“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各国语言当中都有着有关身体器官的词汇,可以说成是与语言同时出现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被列入常用词汇。用身体词汇来表达生活体验是人类普遍的现象和共有的特性。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基本词汇-身体词汇派生出了许多生动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人类的直观感觉,更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与见解。作为现代语言中最为我们熟悉的语言,身体词汇在日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常用语言被广为使用。身体词汇的派生能力强大,拥有着复杂的意义。近年来关于身体词汇的研究正变得繁盛。笔者阅读大量的文献后发现,包括“头”“手”“口”在内的身体词汇,在惯用句和合成词方面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然而关于“目”的研究却只限于惯用句,与合成词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基于此因,笔者想在本稿中展开对“目”合成词的研究。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阐述了选此主题作为毕业论文的原因。其次,对先行研究做了简要概括。从身体词汇的研究,身体词汇“目”的研究,身体词汇合成词的研究叁个部分出发,对身体语言的研究现状做了介绍。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于由两个词素构成的“目”的合成词,一共451个,来自于《广辞苑第五版》和《明镜国语辞典》,并附在附录中。本文从形态论和语义论两个角度出发,参考语构成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展开研究。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叁部分构成:第一章从语构成角度出发,对“目”的合成词进行分析。在第一节中,对语构成的相关知识做了简要概述。在第二节中,从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出发对“目”合成词进行分析,考察了“目+名词”、“目+动词”、“目+形容词”、“名词+目”、“动词+目”、“形容词+目”、“副词+目”、“数量词+目”八种语构成方式,并根据词的形态、性质、位置对“目”的合成词做了分类。最后阐述了“目”作为量词的用法。第二章着眼于“目”的多义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考察。在第一节介绍了本章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知识。在第二节中将字典中“目”的意思做了整理。总结出“目”主要有14个意思:分别是“视觉器官”、“看”、“眼神·视线”、“视力·视野”、“注意力·鉴赏力·分辨力”、“外貌·样子”、“体验·遭遇”、“表情·态度”、“圆形”、“中心·目标”、“点状线·缝隙”、“交点”、“数量·重量”、“顺序”。第叁节确定了“目”的本意—“视觉器官”和概念槽—“视觉功能”、“点状”、“线状”。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目”的14个意思的实际扩张过程做了阐述。第叁章基于前两章的结论,分析了“目”合成词的语言构成方式和意义间的关系。分别从隐喻、换喻、提喻的角度出发,对此做了阐述。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主要对之前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并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目”的合成词的研究,旨在为大家在学习有关“目”的词汇时提供些许帮助。此外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是基于主观的理解对“目”的合成词进行分析研究,由于篇幅和个人能力所限,难免有研究不充分的地方。在今后,笔者想对其他身体词汇进行分析研究,并探明其反映的民族文化和认知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郭浩[7](2015)在《身体词汇“颜”和“面”的语义扩张》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词汇作为日语中的基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身体词汇中,「颜」和「面」这一身体词汇对于人们来说,是人类主要感觉器官聚集的部位,这些感觉器官的整体的分布(容貌),以及在「颜」和「面」这一部位上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的变化)和内心的活动等,这些都使「颜」和「面」这一部位成为认识他人时的最重要的一点。本文将着眼于指代相同身体部位的「颜」和「面」的多义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颜」和「面」这两个身体词汇,均为多义词,具有各自的基本义和扩张义。从认知语言学来讲,扩张义是由基本义通过各种语义扩张方式产生的。本文针对各自基本义和扩张义的语义扩张形成过程以及由于不同语义扩张而产生的多义性的不同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迄今为止的有关于「颜」和「面」的先行研究进行考察,并指出了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些先行研究的分析,对「颜」和「面」的语义扩张进行分析。然后,参照日语中较有权威的词典『新选国语词典』(1980)、『广辞苑第五版』(2005)、『大辞林第叁版』(2006)中记述的语义,明确「颜」和「面」各自的语义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自的基本义。接下来,依据各自的扩张义,按照向人体域的扩展和向非人体域的扩张分成两大类,从「颜」和「面」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位置特征和形状特征四个方面,对「颜」和「面」的语义扩张过程进行分析。最后,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探明各自产生多义构造的语义扩张过程的基础上,利用语义扩张图,进一步明确「颜」和「面」的语义扩张过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春颖[8](2015)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日身体词汇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在中文里还是在日语中,身体词汇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这说明身体词汇在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认知语言学是通过研究反映在语言上的人的认知能力,来探讨人类认知和语言关系的学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身体词汇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经验的反映。大部分身体相关词汇都是在一定固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认知手段,来表现人类的行为、精神状态、感情等。所以可以利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身体相关的语言表达,了解如何将其基本义进行转用或者经过怎样的联想使基本义得到扩展,进而探知词语形成的背景。本论文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认知视角下中日文“心”“腹”“胸”的认知表达为重点展开研究。本论文由序论、本论和结论叁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序论。阐述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视点。第二部分是本论。探讨认知视角下“心”“腹”“胸”的认知表达。从实体认知、方位认知和感官认知叁个方面通过例句对中日文中“心”“腹”“胸”的认知表达进行了分析。“心”“腹”“胸”作为存在的实体都具有有无、运动状态以及作为容器的性质,通过这些性质可以把握相关词汇的意义。“心”还具有方位示意的特征,从这一意义抽象出来便具有了事物的核心这一深层意义。感官认知角度的分析主要用视觉、味觉、触觉等五感相关的经验对“心”“腹”“胸”相关词语进行了诠释。通过分析明确了“心”“腹”“胸”的认知表达中体现出的中日认知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两国语言表达的共通性主要源于人们相同的生理基础以及引起某种思维或者感情的相同的身体体验,而差异性则源于对“心”“腹”“胸”的功能、存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认知差异。第叁部分是结论。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穆奕璇[9](2014)在《身体词汇惯用语的中日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人体词汇的惯用语,是在汉语和日语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任何人种任何民族的人,身体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和功能。但是,与人体有关的惯用语,却根据人们生存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惯用语会根据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民族特征和说话习惯,逐渐形成。与同一身体部位有关的惯用语,其意义也可能不同。所以,各个国家使用的与人体相关的惯用语,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本论文收集了两国语言的惯用语,以含有“手”和“足”的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惯用语的含义,笔者将其整理和分类,发现中日两国的惯用语,有些是表达方式相同,意思也相同;有一些是表达方式相同,但意思不同;有一些是表达方式不同,意思也不同;有一些是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意思相同;还有一些惯用语,并不能在中日两国的惯用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惯用语。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在中日两国惯用语中,“手”和“足”都有代表其本身意义的情况。除了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含义外,“手”和“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很多派生义。2.在汉语中,惯用语的“足”已经逐渐变成“脚”,被人们广泛传播和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足”多为“满足;足够”之意。3.在日语中,“足”不仅指脚,还有“腿”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却并不常见。4.有些中日惯用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是在句中却用了不同的身体词汇。今后,利用本文涉及到的参考文献,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不仅仅针对“手”和“足”的身体惯用语,其他身体词汇惯用语也将纳入考虑的范围进行对比研究。从其含义和民族文化入手,分析其特性,对比两国身体惯用语的异同。(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陈汝倩[10](2013)在《关于日语中的身体词汇》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中的身体词汇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使用,且表现丰富,它使日语语言更加更加生动、形象。本文通过对日语身体词汇进行分类,归纳其特征,探求身体词汇中惯用语的特征。从而使日语学习者更加明了身体词汇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23期)

身体词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身体词汇的惯用句为研究对象,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中日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异同。主要从身体部位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入手,列举与"头""胸""腹""肩"相关的身体部位惯用句和"气愤""惊恐""悲伤""喜悦"情感的表达来比较两者的异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中国日语学习者通过语言层面的异同窥视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异同,并且能为日语教育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词汇论文参考文献

[1].王芳.日语身体词汇“目”的意义扩展路径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2].牟玲,郭宇佳.中日惯用句的比较——以身体词汇惯用句为中心[J].考试周刊.2018

[3].李芹.关于中日语言中“身体词汇相关的惯用表达”的考察——以“喜”“怒”感情为中心[J].山西青年.2017

[4].金瑛.中日惯用句对照——以身体词汇为中心[J].赤子(上中旬).2016

[5].翟林歓.包含身体词汇“头”的惯用语的中日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6].张馨予.关于身体词汇“目”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6

[7].郭浩.身体词汇“颜”和“面”的语义扩张[D].吉林大学.2015

[8].王春颖.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日身体词汇的异同[D].西南交通大学.2015

[9].穆奕璇.身体词汇惯用语的中日对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10].陈汝倩.关于日语中的身体词汇[J].青年文学家.2013

标签:;  ;  ;  ;  

身体词汇论文-王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