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硼纳米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铝纳米线,碳纳米管与氮化硼纳米管,分子动力学,抗压特性
硼纳米管论文文献综述
袁剑辉,雷钦文,刘其城[1](2019)在《碳纳米管与氮化硼纳米管内铝纳米线的形成及其复合结构抗压特性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对管内充以铝原子碳纳米管(CNT)与氮化硼纳米管(BNNT)进行了结构性能研究.优化结果显示:(5, 5) CNT和BNNT内均能形成一束一维铝纳米线(AlNW);(10, 10)管内形成的是多束AlNW,其中(10, 10) CNT内形成的是11束高度轴对称一维AlNW,而(10, 10) BNNT内形成的是5束螺旋结构形状的AlNW.进一步分析表明:CNT内的AlNW具有比BNNT内的AlNW较大的原子分布线密度,但大管径(10, 10)型BNNT内的螺旋状AlNW可以具有比相同管径CNT内纳米线更高的结晶性.通过对其轴向压缩模拟及其能量分析,可以发现AlNW@CNT复合结构的屈曲应变明显大于AlNW@BNNT,且同类型复合结构,屈曲应变随管径增大而减小,故较小管径的AlNW@CNT具有更强轴向抗压能力.能量分析结果表明van der Waals能是维系复合纳米管结构稳定,增大抗压能力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范明聪,吉钰纯,王吉林,谷云乐[2](2019)在《间歇式推舟-CVD法制备竹节状氮化硼纳米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平均粒径在250 nm左右的超细碳化硼粉为前驱体,控制反应气氛为氨气,在1 150~1 250℃下利用间歇式推舟-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竹节状氮化硼纳米管(BNNTs)。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NNTs的直径在150~450 nm范围内,平均长度约为5μm。该方法工艺简单,合成温度低,BNNTs的纯度高。(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俄松峰[3](2019)在《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综述了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制备、功能化及应用研究进展,认为合成依然是阻碍氮化硼纳米材料实际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此为选题依据,本文提出了几种高效制备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新方法,系统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并研究了其在力学、热学和摩擦学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硼/氧化镁是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的经典前驱物,然而,这种前驱物仅在立式管式炉呈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在水平管式炉中效率较低。X射线衍射表明反应中形成了大量的硼酸镁,高熔点的硼酸镁致使氧化硼失去反应活性。本文分别采用氧化硼和钨酸铵作为氧化镁的替代物,在不锈钢基底表面沉积了高质量的氮化硼纳米管,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硼酸盐的形成。(2)氧化镁被认为是硼/氧化镁体系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的催化剂,但硼酸盐的形成会降低这种催化剂的效率,也会导致氧化镁无法满足经典的气液固生长机制。通过分析反应中的各种物质,我们发现硼化镁能够在氮化硼纳米管生长温区稳定存在且保持液态。因此,本文以硼化镁为催化剂在水平管式炉中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结果表明:这种催化剂效率高,重现性好,且能够适用于氧化硼、硼酸和硼/氧化钙等各种硼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透射电镜表征表明硼化镁的催化活性源于其液态特征和对氮化硼纳米管较强的成核作用。(3)基于硼化镁高的催化活性,球磨退火氧化硼/硼/硼化镁可以在常压下高产率制备氮化硼纳米管,一次反应可获得约200-300毫克纳米管。制备的纳米管可以有效提高聚氨酯的拉伸强度和热导率。(4)通过结合球磨退火,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和超声剥离,本文以氧化硼/硼/氮化硼为原料制备了高分散的薄层氮化硼纳米片,产率约为40%。高的产率来源于多步处理的协同作用,条件试验表明球磨退火为主要因素。这种氮化硼纳米片也可以有效提高聚氨酯的热导率。(5)模板法是制备氮化硼纳米片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献报道的模板剂主要有尿素,盐酸胍和叁聚氰胺,这些模板剂存在分解温度低和易挥发等特点,通常采用提高模板剂的用量来获取薄层的纳米片。本文使用乙酸锌为模板剂,可以在低用量条件下获得薄层的纳米片,所得纳米片可以用作添加剂提高纯水的减摩抗磨性能。乙酸锌的效率源于多步模板作用,最后产生的氧化锌伴随着氮化硼纳米片的形成而逐渐被氨气还原。(6)在氧化亚铁辅助下,氨气处理层状的硼化镁粉体可以在单晶硅表面沉积均匀的鳞片状氮化硼纳米片薄膜,所沉积的薄膜可以降低单晶硅的摩擦磨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庄萃萃[4](2019)在《氮化硼纳米管的掺杂及其热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化硼纳米管(BNNT)作为一种Ⅲ-Ⅴ族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为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纳米材料之一,除了具有优异的高温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等优点,研究表明BNNT具有较高的塞贝克系数、电学特性可调以及热导率小于碳纳米管热导率的特点,在纳电子、热电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BNNT作为宽禁带半导体,需要对其进行掺杂来调节电学特性,目前在掺杂方面存在工艺复杂及掺杂量不可调和产量低的问题;对BNNT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电特性理论和实验研究均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开展BNNT掺杂和热电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围绕BNNT的热电特性进行相关的理论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掺杂方法调节BNNT薄膜的热电性能,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研究BNNT复合材料的热电性能。建立BNNT薄膜的热电理论模型,由于BNNT本身和纳米管间的接触结是组成薄膜的两个主要因素,分别考虑这两个因素对塞贝克系数和电导率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接触结和BNNT本身对薄膜热电参数的贡献,研究了掺杂浓度对薄膜热电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BNNT薄膜的塞贝克系数减小,电导率增大。在球磨法制备BNNT的基础上,研究了球磨法制备BNNT的生长机理,分析了催化剂浓度、反应气体流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BNNT产量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比例主要影响BNNT的质量和产量,反应气体流量主要影响纳米管的形貌,对产量影响不明显;退火时间对纳米管的尺寸和形貌影响较小;退火温度主要影响纳米管的直径分布范围。采用热退火后处理法实现BNNTs的掺杂,研究工艺参数,例如掺杂源通入时间、退火温度、掺杂源种类等参数,对BNNTs形貌及掺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退火后处理掺杂法提高了掺杂效率和掺杂BNNTs的产量,可实现C、Si单独掺杂及C/Si共掺杂,可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实现不同浓度的掺杂,通过多种元素掺杂验证方法的通用性,且通过电学特性研究发现掺杂后BNNT均表现为p型半导体。针对BNNT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电特性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的问题,本文研究BNNT薄膜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电特性,分别以C掺杂和Si掺杂BNNT薄膜为研究对象,分析掺杂浓度对纳米管薄膜的热电参数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BNNT薄膜热电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为了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制备由BNNT与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构成的复合材料,并研究其热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BNNTs含量的增加,电导率先增加后降低,塞贝克系数单调增加,但增加的趋势逐渐变缓。当BNNTs的含量为14.7wt%时,其塞贝克系数最大,可达到38.67μV/K,与未处理的PEDOT:PSS薄膜的塞贝克系数(20.0μV/K)相比,提高了93.35%,且复合膜的塞贝克系数随着BNNTs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本文研究成果为以后深入研究BNNT的热电特性研究提供指导,为实现BNNT在纳米器件和热电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吉钰纯,毛文慧,廖和杰,王吉林,龙飞[5](2019)在《氮化硼纳米管-纳米片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光学和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五硼酸铵、氨硼烷络合物和氧化镁混合,球磨均匀后,在1200℃及0. 6 L/min流动氨气保护条件下退火6 h,即可在氧化铝基片上收集到白色毛状产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呈一维线状分级结构,长度大于5 mm,中间为竹节状空心结构,内部管径为50~350 nm,外径范围为200~800 nm.分级结构表面负载了大量氮化硼(BN)纳米薄片,单个薄片厚度约为13 nm.薄片弯曲褶皱,相互交织,构成1个氮化硼片层,其厚度约为50~200 nm. UV-Vis和PL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氮化硼纳米管(BNNT)分级结构在紫外光材料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且对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7 min即可吸附71%,107 min时可吸附96%).对比实验结果表明,BNNT的生长机理遵循气-液-固相(VLS)模型,而表面负载的超薄BN片的生长机理遵循气-固相(VS)模型.(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姜春旭,杨晓翠,绳绍旭,白杰,丛建民[6](2019)在《扶手椅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尺寸对缬氨酸旋光异构的限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QM与MM组合的ONIOM方法,对标题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表明:SWBNNT (硼氮纳米管)(5,5)的限制致缬氨酸分子骨架明显形变,同时SWBNNT (5,5)也发生了形变。计算表明:以氨基氮为质子转移桥梁的旋光异构是优势反应通道。缬氨酸限域在SWBNNT (5,5)时,旋光异构决速步的内禀能垒是318.41 kJ·mol~(-1);缬氨酸限域在SWBNNT (6,6)时,质子迁移与羟基旋转同步与分步进行的旋光异构决速步的内禀能垒分别是306.42和306.93 kJ·mol~(-1)。均比裸反应优势通道的决速步能垒268.93 kJ·mol~(-1)显着升高。缬氨酸限制在SWBNNT (7,7)时,旋光异构决速步的内禀能垒是262.81 kJ·mol~(-1),与裸反应相差无几。结果表明:SWBNNT (5,5)和SWBNNT (6,6)的限域对缬氨酸旋光异构具有明显的负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曾强,张晨利[7](2018)在《轴压和扭转复合载荷作用下氮化硼纳米管屈曲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氮化硼纳米管在轴压和扭转复合荷载作用下的屈曲和后屈曲行为.在各加载比例下,给出了初始线性变形阶段和后屈曲阶段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确定了屈曲临界荷载关系.通过对屈曲模态的细致研究,从微观变形机理上分析了纳米管对不同外荷载力学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扶手型和锯齿型纳米管均呈现出非线性的屈曲临界荷载关系,复合加载下的屈曲行为具有强烈的尺寸依赖性.温度升高将导致屈曲临界荷载的下降,且温度的影响随加载比例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简单加载或复合加载中,同尺寸的碳纳米管均比氮化硼纳米管具有更强地抵抗屈曲荷载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刘梦婉,王赟姣,谢婉谊,周大明,王德强[8](2018)在《一种基于氮化硼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纳米尺度流道加工过程中存在工艺复杂、效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微纳流控芯片在纳米尺度下流体特性研究领域的应用。针对此问题,提出利用氮化硼纳米管作为纳流道集成到微纳流控芯片中的方法,并对芯片的离子输运性能进行测试。在微纳流控芯片制作过程中,结合SU-8厚胶光刻工艺与PDMS键合技术,使附着在Si/SiO_2基底上的氮化硼纳米管连接两个储液槽。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加工出的芯片微流道深度为(15±0.3)μm,纳流道长度为28.12μm,直径为148 nm。此外,浓度高于100 mmol/L的KCl溶液注入芯片后,在氮化硼纳米管内达到离子平衡至少需要3 h,离子电导与浓度之间存在G_(ionic)~c~(0.43)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朱广祥[9](2018)在《氮化硼纳米管多级增强SiC_f/SiC复合材料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SiC_f/SiC)具有低密度、耐高温、抗氧化、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等优点,已成为新一代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引入纤维并设计合适的纤维/基体界面,可激发界面脱粘、裂纹偏转等能量消耗机制,赋予材料非脆性断裂特征。但一方面,纤维间、纤维束间、层间微区基体难以被微米尺度下的能量消耗机制所强韧化,依然为脆性陶瓷;另一方面,微区基体中裂纹萌生阈值较低,且裂纹扩展不受阻碍,最终限制材料的机械性能。因此,作为材料中的薄弱区域,微区基体亟需通过更细微尺度的强韧化机制来改善性能。氮化硼纳米管(BNNTs)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热稳定性能,抗氧化温度高达900℃,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纳米增强体。将BNNTs引入至材料中,作为除微米纤维外的第二增强体,于纳米尺度对微区基体进行强韧化,可改善基体的机械性能,最终实现对材料整体性能的优化。本文开发了简化的机械球磨法,即首先对生长原料B粉进行球磨处理,然后在高压氮气气氛下退火,最终成功于纤维表面原位生长BNNTs,构建出BNNTs/纤维多级增强体。本文首先探索了主要工艺参数对纤维表面BNNTs原位生长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催化剂含量、前驱体浆料浓度、原料物化性质、生长温度、生长压力等因素,可调控BNNTs的生长密度和长度。其次,分析了BNNTs的微观形貌、结构、化学成分等特性。研究发现,BNNTs具有多壁、竹节状结构,且具有两种形貌管壁:串珠管壁和平直管壁;前者纳米管内部和顶端包裹有催化剂颗粒,而后者催化剂颗粒位于纳米管的底端。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前驱体浆料的物相、粒径、表面化学状态等分析结果,深入研究了纤维表面BNNTs原位生长过程和形成机理。结果显示,串珠管壁和平直管壁BNNTs的原位生长均遵循VLS机制中的应力诱导周期性生长模式,但由于催化剂颗粒与纤维表面的结合强度不同,前者按照顶端生长模型进行生长,而后者按照底端生长模型进行。在成功构建出BNNTs/纤维多级增强体的基础上,借助化学气相渗透(CVI)和有机前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备了BNNTs多级增强SiC_f/SiC复合材料。首先探究了BNNTs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NNTs在材料中激发了纳米管拔出、界面脱粘、裂纹偏转和桥联等纳米尺度的强韧化机制,发挥了纳米增强体作用;但是,BNNTs限制了材料致密化过程,造成纤维束内部致密化困难,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抵消了BNNTs的纳米增强体作用,导致材料宏观机械性能并未改善;通过对纤维束内部预先PIP致密化处理,有望改善束内难以致密的问题。其次,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于纳米管表面沉积BN界面相,系统研究了BNNTs/基体界面调控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BNNTs/基体界面调控可降低BNNTs/基体和纤维/基体界面结合强度,改善纤维和BNNTs的强韧化作用。因此,材料断裂韧性得以提升,当BN界面相的厚度为10-20、30-45、45-70 nm时,断裂韧性从11±0.4 MPa.m~(1/2)分别提升至13.0±1.2、14.0±1.1、12.2±0.3 MPa.m~(1/2),而当BN界面相的厚度为10-20 nm时,材料弯曲强度也明显改善,从296.8±17.6 MPa提升至342.5±11.9 MPa。此外,深入研究还发现,BNNTs/基体界面的脱粘裂纹在BN界面相内部扩展,此界面脱粘方式可产生大量枝化微裂纹,有利于充分发挥纳米管的强韧化作用。最后,深入探究了BNNTs多级增强SiC_f/SiC复合材料的损伤行为。结果显示,未沉积和沉积界面相的BNNTs分别通过对基体裂纹的阻断和偏转作用,提高材料的损伤发展阈值,推迟材料的早期损伤过程,并且前者为“硬”模式,延迟效果不佳,而后者为“软”模式,推迟效果更显着;两者均会导致材料过早发生断裂失效,但后者情况下,纤维/基体界面结合强度较低,仅略高于原始复合材料,则最终断裂失效也仅略早于原始复合材料。当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结构部件时,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是SiC_f/SiC复合材料实现长时间可靠服役的关键。本文重点考察了BNNTs多级增强SiC_f/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并深入分析了材料的抗氧化机理。研究表明,多级增强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原始复合材料,其抗氧化机理源于玻璃相B_2O_3对PyC界面相的保护作用以及存活BNNTs的纳米增强体作用。900℃静态氧化环境下,原位生长BNNTs后残留的B粉氧化形成低粘度玻璃相B_2O_3,弥合氧气扩散通道,阻止氧气向内部扩散,保护PyC界面相,且BNNTs可存活并维持纳米增强体作用;1000℃静态氧化环境下,玻璃相挥发严重,氧气扩散不受阻碍,PyC界面相的氧化损伤严重,但BNNTs仍然可维持强韧化作用;900℃预制微裂纹氧化环境下,预制微裂纹经过部分BNNTs,则残留B粉和部分BNNTs均可氧化形成玻璃相,保护PyC界面相,但因部分BNNTs氧化损伤,整体纳米增强体作用减弱;而当纳米管表面沉积BN界面相后,预制微裂纹非常少,玻璃相仅源于残留B粉,并且BNNTs被BN界面相保护,氧化损伤较小,整体纳米增强体作用更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王国帅[10](2018)在《氮化硼纳米管的可控碳掺杂及传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化硼(BN)作为一种新型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强抗氧化性、化学性质稳定、机械性能突出等优点,成为现如今被重点研究的材料之一,由于氮化硼纳米管自身禁带宽度较宽,导电性差,限制了它在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湿度传感器和气敏传感器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大量的应用在工农业、食品加工、环境检测等方面。为了拓宽BNNT的应用范围,本文以BNNT为基础研究对象,通过向BNNT中掺杂碳元素,来动态调节它的导电性,并研究了BNNT复合膜湿敏特性以及BCNNT薄膜的湿敏、气敏特性。通过球磨退火法制备高纯本征BNNT,并将其和导电聚合物PEDOT:PSS进行复合制成复合膜,将BNNT复合膜搭载到传感电极上制成湿度传感器,测试其湿敏特性并研究了酸处理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可重复性、高灵敏度,其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是32s和22s。酸处理可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但是会增加响应恢复时间。进一步研究了BNNT和PEDOT:PSS的比例调配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发现适当增加复合膜中BNNT的比例可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及响应恢复时间。最后比较了BNNT和CNT传感器的湿敏性能,结果显示BNNT传感器的灵敏度更高。课题探究了一种操作简单、产率较高的新方法合成BCNNT,即Bubble法,通过改变Bubble时间和气流量大小可以实现不同浓度的掺碳量。通过半导体测试仪测试,发现通过增加BNNT中的掺碳量可以提高BCNNT的导电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将制备的BCNNT薄膜搭载在叉指电极上制成传感器,测试了其湿敏特性和气敏特性,湿敏结果显示,BCNNT薄膜具有良好的感湿性能,进一步研究了测试频率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发现传感器的电阻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气敏测试是分别在不同浓度的乙醇、甲醇、甲苯、甲醛气体中进行,研究了传感器的气敏特性、测试频率对传感器输出电阻的影响以及传感器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传感器对乙醇、甲醇、甲醛气体具有高灵敏度、良好的稳定性并且传感器的电阻都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传感器对甲苯气体不灵敏,最后研究了传感器的气体选择性,发现BCNNT薄膜传感器对甲醛气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硼纳米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平均粒径在250 nm左右的超细碳化硼粉为前驱体,控制反应气氛为氨气,在1 150~1 250℃下利用间歇式推舟-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竹节状氮化硼纳米管(BNNTs)。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NNTs的直径在150~450 nm范围内,平均长度约为5μm。该方法工艺简单,合成温度低,BNNTs的纯度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硼纳米管论文参考文献
[1].袁剑辉,雷钦文,刘其城.碳纳米管与氮化硼纳米管内铝纳米线的形成及其复合结构抗压特性的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19
[2].范明聪,吉钰纯,王吉林,谷云乐.间歇式推舟-CVD法制备竹节状氮化硼纳米管[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9
[3].俄松峰.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庄萃萃.氮化硼纳米管的掺杂及其热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吉钰纯,毛文慧,廖和杰,王吉林,龙飞.氮化硼纳米管-纳米片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光学和吸附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6].姜春旭,杨晓翠,绳绍旭,白杰,丛建民.扶手椅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尺寸对缬氨酸旋光异构的限域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曾强,张晨利.轴压和扭转复合载荷作用下氮化硼纳米管屈曲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学报.2018
[8].刘梦婉,王赟姣,谢婉谊,周大明,王德强.一种基于氮化硼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J].微纳电子技术.2018
[9].朱广祥.氮化硼纳米管多级增强SiC_f/SiC复合材料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
[10].王国帅.氮化硼纳米管的可控碳掺杂及传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标签:铝纳米线; 碳纳米管与氮化硼纳米管; 分子动力学; 抗压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