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孟定傣族看民族传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梦,王建超[1](2021)在《自然与社会生态视域下的芒团手工造纸技艺》文中研究指明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存续既有赖于当地社会的佛教信仰,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的介入,又有赖于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文章强调了自然、社会和技艺知识三者的整体性和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应注意到国家、市场和社会关系的力量,也应充分注意自然生态与技艺知识本身,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生态是手工造纸技艺得以良好传承的基础。
胡蕾[2](2018)在《泰语与傣语孟定话的语音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泰语是泰国以中部曼谷话为标准的官方语言,傣语孟定话是境内德宏傣语的一种土话,二者同属侗台语族台语支西南部语言,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地理和历史环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尽管二者分化已久,有些语音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但它们依然保持着严整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本文选取泰国曼谷和境内耿马孟定镇两个语言点的语音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泰语和傣语孟定话的同源词语音描写,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声母、韵母、声调得出二者的语音对应关系在,同时分析二者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各自的特点,弄清傣语孟定话语音全貌及其发展轨迹。现行的傣语孟定话的辅音声母无论是语音上还是文字上都少于泰语和其他部分傣语,即便是属于同一方言的芒市傣话和它仍具有一定的差别,那么源于共同原始台语的傣泰语语音之间有什么差别,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文章从发音部位入手探讨泰语和孟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并解释二者语音产生差别的原因。因为孟定话的辅音声母没有像泰语和西双版纳傣语等那样区分为高组辅音和低组辅音,无法辨别其原始台语的古声类,以泰国曼谷话的语音文字为参照,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厘清孟定话的古声母类别、演变方向及其特征。其中孟定话声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大量古清声母古浊声母趋于合并;ph和f不是对立音位,也不是自由变读,而是孟定尚未发展到轻唇音的阶段;*?b演变为m的轨迹不仅与德宏相似,还出现了与v部分自由变读的情况。孟定话韵母中的元音最明显的就是它并不像德宏那样?全部并入e,而是?和e能够发生对转;韵尾部分开始出现旁转,较为明显的是塞音韵尾-t、-k变化较大,且大多都转入-p韵尾。在声调方面孟定话中一方面由于原始台语元音延长,古清声母的部分D1S调转到D1L中,另一方面古清声母和古浊声母交替也使部分声母的D1L调转到D2L调中;同时,部分古浊声母的D2S并入D1S调中,原始台语元音的不同演化方向使少数D2L调转入D1L中。
付云玥[3](2017)在《云南跨境傣泰民族文化的同构、互动与涵化——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本文主要运用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跨境傣泰民族的社会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孟定镇作为云南跨境傣泰民族个案的典型,从孟定跨境傣泰民族形成的历史出发,分析孟定跨境傣泰民族的特点,以文化同构、互动为主线,试图探索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下,孟定镇将如何实现文化的涵化。
伍月伟[4](2017)在《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竞技体育是目前国际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既定的体育发展形式,能够看成具有独立性的文化系统,并担负着促进国家文化和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竞争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强、更高”提倡的是自我挑战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这种竞技精神体现出的是一种“以竞显荣”的价值观。傣族传统体育中的“斗”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把娱乐、健身、传情和祈福作为“斗”的首要目的,更是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最显着的特征,重点强调娱人的本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傣族传统体育为什么而“斗”,它在“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从中分析傣族文化及其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从而解读出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傣族传统体育文化及项目进行阐述,着重分析傣族宗教文化和水文化对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起源和动因,并深入探讨“斗”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过程;第三章是对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第四章通过对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产生异同的原因;第五章分析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社会价值。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傣族传统体育“斗”形成的动因主要源于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源于古代战争的演变、源于生活环境的塑造、源于对宗教的的崇拜、源于情感的表达和源于劳动之余的娱乐。第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傣族水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长期的共同影响下,逐渐演绎了如今独特文化形状,体现出一种优雅、细腻、含蓄、传情、娱乐、修身养性等文化特质;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宗教色彩、娱神功能逐渐淡化,自娱和娱人功能逐步增强,同时伴随着村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其经济功能也逐步显现出来,这些功能的演变为傣族传统体育注入新的血液;第四,傣族传统体育中的“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傣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解读得知,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亲水之“斗”、敬仰之“斗”、引乐之“斗”、争艳之“斗”、逐情之“斗”、祭佛之“斗”和祈福之“斗”,反映出傣族社会生活、生产娱乐、民族民风、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的动机,展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来了傣族人民的价值理念和社会组织形式;第五,政治制度、宗教背景、地理环境是造成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竞赛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深受政治制度、宗教背景、地理环境的影响,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呈现出一种“以斗引乐”的文化特征,在审美上体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性、在动作上强调节奏的动感、在内涵上注重情感的表达、在内容上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第六,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在傣族社会中,具有活跃傣族节日喜庆氛围、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传统体育的吸引力和观赏性、传承和弘扬傣族传统文化、提高傣族文化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等价值意义。
莫力[5](201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 ——云南省耿马县芒团傣族手工造纸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傣族现存的造纸浇纸法堪称造纸技术的“活化石”。该项技艺与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一起于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项目点为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寨和永德县芒石寨。本文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傣族手工造纸技艺项目的项目点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寨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索作为非遗的传统文化事项的现代发展,揭示非遗这一文化政策符号建构的意义,从而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之路。芒团傣族手工纸主要供耿马地区傣族使用,普洱茶产业兴起后傣族手工纸也成为包茶用纸。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得以保存至今主要是由于其有坚实的宗教文化基础。从物质文化上说,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要用傣族手工纸抄写佛教经书。傣族手工纸也用于制作仪式器物和纸扎动物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的功德观以及傣族的社会年龄结构使已退出家庭主要生产劳动的傣族老人为积功德而从事手工造纸活动。芒团寨傣族手工造纸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以傣族社会为基础而组织的。从购买造纸原料构树皮的活动到纸的活动再到纸的售卖活动等诸多环节都有不同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合关系的建构主要以血缘、亲缘、地缘以及社会年龄结构为基础。以傣族社会为基础的傣族手工造纸活动整合了芒团寨内傣族之间、芒团傣族村寨与其他村寨傣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芒团寨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在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后,迎来了全方位和迅速的变化。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考验着芒团人的文化理解力,也引起了村寨内部的一些矛盾。非遗项目的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非遗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资源也因为芒团人和各级政府的诉求的不同而存在利益之争。芒团傣族手工造纸生活正在向产业化迈进,而芒团寨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手工造纸市场化的影响。作为一项傣族社会中的传统文化事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和其他普通的传统文化事项一样面临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如何发展和传承的难题。文化一直都处于流变之中,当下,传统文化更是不可能脱离现代化和全球化而独立存在,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必然命运。成为非遗文化事项是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在现代性背景下存在和发展的机遇。在非遗文化场域之中,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嵌合于傣族社会文化而续存至今的同时又嵌合于国家的文化制度体系和市场经济制度而得到发展。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不仅得到了保存而且有所创新,与造纸生活相关的社会关系也有所扩展,更重要的是,傣族文化得到了更大的传播。从作为非遗的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发展较为成功这一个案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事项是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如若一传统文化事项既能够嵌合其主体社会文化而存在,又能跟随和嵌合于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而发展,同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文化持有者还能保持文化自觉意识,那么这一传统文化事项就可能在现代社会中续存并得到发展。
罗玲芝[6](2014)在《浅析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孟定傣族马鹿舞》文中提出云南耿马自治县孟定镇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马鹿舞,傣语称"嘎朵",是傣族人民的灵魂。本文从马鹿舞的文化起源,生存发展环境,马鹿舞特点及其道具制作以及马鹿舞的传承和保护四个方面着手,阐述了马鹿舞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发展的意义。
高云帆[7](201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研究 ——以芒团傣族手工造纸为例》文中指出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于次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定芒团的傣族手工造纸榜上有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因此也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的傣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奇迹般地完整保留了古老传统手工造纸的技术,且仍在代代相传,并将这项手工艺完美地运用在了日常经济生产生活中。通过对孟定镇芒团村傣族群众手工造纸活动的实地田野考察,在充分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的基础上,这篇论文对当地傣族社区及手工造纸这项古老的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人类学调查。主要探讨了蕴涵在造纸工艺背后的傣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特征,社会主流消费文化对非物质遗产市场化保护的积极意义,并通过傣族手工造纸这一典型例子,希望对其它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对手工造纸的流程和技艺做了清晰的梳理,将其完整的历史脉络呈现出来,关注手工造纸这项技艺在芒团当地傣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位置。而作为最终产品的纸张,则从最初的封建劳役产物和佛教用纸转变成为了如今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广泛地应用在宗教、艺术、民俗、工艺以及商品流通等各个方面。通过对纸张作用变迁的考察,可以间接的体会到孟定地区傣族群众社会生活的变迁形式。其次,文化消费现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消费事项。在普洱茶兴起后,临沧地区的傣族手工造纸因为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再加上其本身质地坚韧柔密,透气性强,成为了高档普洱茶包装纸的重要材料。手工造纸也随着普洱茶消费的兴起具有新的发展趋势。最后,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团手工造纸技艺得到了从市到镇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与支持,并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这部分将探讨政府行为在市场化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通过深入的考察,对芒团村手工造纸的市场化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的意见。论文的研究涉及工艺学,人类学、非遗保护等多种学科的交叉,以芒团村的手工造纸技艺为中心,关注纸张产品流通、市场化保护、当地政府等多种角色在保护和传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出了保护和传承手工造纸这项技艺,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宣传和推广,更多的是应该让这项技艺深深扎根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唯有这样,才能让手工造纸技艺生生不息,永葆生机。
韦宁[8](2008)在《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启示》文中认为课程与文化休戚相关.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这就要求原本被主流文化“霸占”的学校课程必须要接纳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改革必须以课程资源作为改革基础。美国蒙大拿州印地安教育是在“全民印第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展的,其印第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是展开“全民印第安教育”理念的重要步骤,为蒙大拿州在教育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要、有效达成各学科课程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方面担负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描述美国蒙大拿州印地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历程,阐释其理论构建,展现其成果的实施,并分析其成效,从而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提供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缘起、文献综述和本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描述了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历程;第三部分:从理论建构基础和理论的建构成果方面阐述了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建,为展示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从理念的转化、预期目标的设定、具体工作的展开、人力资源的配合、评价与反馈五个方面展现了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成果;第五部分:对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效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获得的已有经验,同时还总结出其得到的教训;第六部分:在充分理解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进行反思,以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田里,肖洪磊,李雪松[9](2006)在《孟定边关风情旅游区旅游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孟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孟定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条件,提出了孟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就旅游开发主题创意、旅游功能分区、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并对规划的实施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延超[10](2006)在《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同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与彝族,在相距并不遥远的地理空间内,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从物质、行为形态层面到民族心理与观念层面都体现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彝族为山地民族,火崇拜是其文化的核心观念因子,体育也被赋予浓厚的火文化特征:尚力、血祭、崇火;而傣族为河谷、坝区民族,其体育文化特征中又彰显水文化的民族情性:柔美、传情、崇水。如此,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便具有了典型的比较科学理论中提出的“可比性”特征。本选题正是依此为切入点,从体育学、地理学、民族学、文化学、比较科学等视角来研究两个民族体育文化在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文化个性的差异原因、演进与发展规律,归纳出人类体育发生、演进、发展的普遍性及其特殊性,为探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研究表明: 1 傣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柔美、恬静、细腻、含蓄、传情、祥和、修身养性等文化特质,彝族体育具有的勇猛、顽强、强悍、武勇、善斗等文化特质,是傣族和彝族各自文化圈内独特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复合的结果。 2 在影响傣族、彝族体育文化特质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中,“水文化”与“火文化”起核心主导作用。其对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各种相关因素的选择、整合与统领,成为影响民族体育发生发展的轴心系统,直接决定了民族体育的发展模式与运行轨迹。 3 通过对傣族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归纳出人类体育发生、演进和发展的规律。 3.1 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3.2 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各异的体育文化形态 3.3 民族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的体育价值取向各异 3.4 民族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成为决定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机制的核心因子 3.5 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与异质性
二、从孟定傣族看民族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孟定傣族看民族传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与社会生态视域下的芒团手工造纸技艺(论文提纲范文)
一、手工造纸技艺的来源 |
二、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方式 |
(一)代际传承 |
(二)地缘传承 |
声音一:省级传承人引弄的老伴 |
声音二:省级传承人引弄的儿子 |
声音三:国家级传承人玉勐嘎的侄孙女(已出嫁) |
声音四:芒团的一位佤族居民 |
三、自然、社会与手工造纸技艺 |
(一)自然的馈赠 |
(二)社会分工 |
结语 |
(2)泰语与傣语孟定话的语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语料来源 |
七、文献综述 |
八、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孟定傣族概况 |
一、孟定建制沿革 |
二、孟定傣族源流 |
(一)孟定傣族各支系及其分布 |
(二)孟定傣族源流 |
(三)民间传说中的孟定傣族先祖 |
三、孟定傣族社会发展情况 |
(一)人口 |
(二)经济 |
(三)文化 |
(四)教育 |
四、孟定的傣绷文及其同掸文的关系 |
第二章 辅音声母比较 |
一、单辅音声母 |
(一)唇音 |
(二)舌尖音 |
(三)舌面音 |
(四)舌根音 |
(五)喉音 |
二、复辅音声母 |
(一)后置辅音为/-r-/的复辅音声母 |
(二)后置辅音为/-l-/的复辅音声母 |
(三)后置辅音为/-w-/的复辅音声母 |
(四)带前引的复辅音声母 |
三、小结 |
第三章 韵母比较 |
一、傣泰语的韵母系统 |
二、元音比较 |
(一)单元音 |
(二)复合元音 |
三、韵尾 |
(一)鼻音韵尾 |
(二)塞音韵尾 |
四、小结 |
第四章 声调比较 |
一、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关系 |
二、泰语、傣语声调及其历史分化 |
(一)泰语声调及其历史演变 |
(二)傣语声调及其符号的改革 |
(三)现代泰语、傣语的声调与声调符号 |
三、泰语、傣语声调的比较 |
(一)A1调 |
(二)A2调 |
(三)B1调 |
(四)B2调 |
(五)C1调 |
(六)C2调 |
(七)D1S调 |
(八)D1L调 |
(九)D2S调 |
(十)D2L调 |
四、小结 |
第五章 泰语与境内傣语的语音异同 |
一、辅音声母 |
二、元音 |
三、韵尾 |
四、声调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泰语和傣语孟定话语音对应关系表 |
附录二 傣泰同源词对照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3)云南跨境傣泰民族文化的同构、互动与涵化——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境民族含义概述 |
二、跨境傣泰民族文化的特征 |
1. 文化发端的同源性 |
2. 文化价值的趋同性 |
3. 文化渗透的共通性 |
4. 文化适应的互鉴性 |
三、支系文化个案:孟定镇跨境傣泰民族的文化互动 |
1. 语言文字的生态协调发展 |
2. 风俗习惯与文化调适 |
3. 宗教信仰与边境和谐 |
四、结语 |
(4)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云南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所用理论 |
(一)深描理论 |
(二)体育文化学结构主义理论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傣族传统体育概况及其文化形成背景 |
一、傣族传统体育概况 |
(一)渊远流长的傣族历史文化 |
(二)傣族传统体育项目 |
二、宗教对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
(一)原始宗教对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
三、水文化对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
第二章 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起源与变迁 |
一、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起源 |
(一)源于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
(二)源于生活环境的塑造 |
(三)源于古代战争的演变 |
(四)源于对宗教的的崇拜 |
(五)源于爱情的表达 |
(六)源于劳动之余的娱乐 |
二、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变迁 |
(一)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存续空间的变迁 |
(二)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社会功能的变迁 |
(三)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传承的变迁 |
第三章 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内涵解读 |
一、亲水之“斗”—— 赛龙舟 |
二、敬仰之“斗”—— 象脚鼓舞 |
三、引乐之“斗”—— 傣族武术 |
四、争艳之“斗”—— 孔雀舞 |
五、逐情之“斗”—— 丢包 |
六、祭佛之“斗”—— 堆沙 |
七、祈福之“斗”—— 放高升 |
第四章 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竞赛文化之异同 |
一、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特征 |
(一)以斗引乐的自娱性 |
(二)文化表达的民族性 |
(三)审美表现的艺术性 |
(四)情感表露的抒情性 |
(五)动作表征的节奏性 |
二、奥林匹克体育竞赛文化特征 |
(一)以竞显荣的竞争性 |
(二)超越自我的挑战性 |
(三)竞赛规则的公平性 |
三、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竞赛文化的相同点 |
(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
(二)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
(三)较强的观赏性 |
四、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竞赛文化的差异 |
(一)价值取向的差异——“以斗引乐”与“以竞显荣” |
(二)精神内涵的差异——“崇和合”与“尚超越” |
(三)竞技规则的差异——“尚礼节”与“重规范” |
(四)审美价值的差异——“仿生美”与“人体美” |
五、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与奥林匹克竞赛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
(一)地理环境是形成差异性的外部条件 |
(二)宗教背景是构成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
(三)政治制度是造成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
第五章 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的社会价值 |
一、活跃傣族节日喜庆氛围 |
二、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
三、提高传统体育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
四、传承和弘扬傣族传统文化 |
五、提高傣族文化认同 |
六、增强傣族民族凝聚力 |
七、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田野调查照片(部分)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 ——云南省耿马县芒团傣族手工造纸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综述 |
(一) 手工造纸技艺研究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三) 现代性与国家的视角 |
(四) 傣族社会研究 |
三 田野调查点情况 |
(一) 孟定的地理特征 |
(二) 孟定傣族的来源 |
(三) 孟定傣族的社会文化特征 |
(四) 芒团寨基本情况介绍 |
四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孟定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
第一节 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来源与原料 |
一、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探源 |
二、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原料 |
第二节 芒团傣族手工纸的制作和用途 |
一、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场地及工具 |
二、芒团傣族手工纸制造流程 |
三、芒团傣族手工纸的主要用途 |
第三节 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现状 |
一、手工造纸人现状 |
二、家庭手工业 |
第二章 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的宗教文化根源 |
第一节 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与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
一、南传上座部佛教与芒团傣族社会 |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书写载体 |
三、南传上座部佛教功德观与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
第二节 傣族民间宗教与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
一、傣族民间宗教与芒团傣族社会 |
二、傣文的书写载体和仪式器物制作 |
三、傣族民间宗教村寨观与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
第三节 “摆威桑”与纸的消耗 |
一、“摆威桑”仪式 |
二、傣族手工纸在“摆威桑”中的用途 |
三、“摆威桑”中傣族手工纸的文化意义 |
第三章 非遗项目与芒团傣族村寨的变迁 |
第一节 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二、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申遗之路 |
三、政府参与和主导的申请 |
第二节 芒团的非遗传承人 |
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认定 |
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认定的困境 |
三、非遗传承人政策实施问题 |
第三节 变迁中的芒团寨 |
一、政府和媒体对芒团青睐有加 |
二、社会精英参与芒团的建设 |
三、成为孟定傣族文化的“新星” |
第四章 造纸生活的社会关系及其变迁 |
第一节 构树皮原料准备过程中社会关系的扩展 |
一、构树皮的需求量和获取方式 |
二、村寨内部社会关系的扩展 |
三、族内和族际交往的扩展 |
第二节 造纸过程中的多样性造纸生活 |
一、家庭内的造纸生活 |
二、村寨空间中的造纸生活 |
第三节 纸张销售的多种组织方式 |
一、芒团傣族手工纸的主要销售模式 |
二、传统销售模式的组织方式 |
三、新型销售模式的组织方式 |
第五章 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非遗产业的项目和组织 |
一、旅游村的打造 |
二、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
三、构树产业基地的建设 |
第二节 非遗产业开发诉求的博弈 |
一、非遗资源 |
二、非遗资源之争 |
第三节 非遗项目产业化过程中的日常生活 |
一、造纸生活的产业化 |
二、日常生活的非遗化 |
三、非遗生活的跨民族性 |
第六章 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 |
第一节 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发展 |
一、技艺传统的保持与创新 |
二、社会关系的维持和扩展 |
三、傣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第二节 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的路径和条件 |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问题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 |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的条件 |
第三节 嵌合: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之路 |
一、技艺生活嵌合社会文化 |
二、小传统嵌合大传统 |
三、传统文化事项嵌合多元文化情境 |
结语 |
附录 |
图 |
表格 |
个案 |
访谈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浅析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孟定傣族马鹿舞(论文提纲范文)
一、孟定傣族马鹿舞文化起源 |
二、孟定傣族马鹿舞的生存发展环境介绍 |
三、孟定马鹿舞的特点和道具制作 |
四、孟定马鹿舞的传承和保护 |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研究 ——以芒团傣族手工造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及述评 |
1、傣族手工造纸的相关研究 |
2、临沧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 |
3、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
4、符号与文化消费相关研究 |
三、调查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
1、调查点概况 |
2、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手工造纸历史源流与工艺流程 |
一、手工造纸的历史源流 |
二、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 |
第三章 手工造纸的传承保护及其变迁 |
一、从式微到兴盛:手工造纸的传承过程 |
二、从神圣到世俗:手工造纸的功能变化 |
三、规模化:手工造纸的蓬勃发展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的社会条件与路径 |
一、政府对手工造纸工艺的支持与保护工作 |
二、对手工造纸进行市场化保护的思考 |
1、符号/文化消费对手工造纸发展的推动作用及思考 |
2、开展市场化保护的路径思考 |
结论 |
一、论文总结 |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本研究设计 |
一、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历程 |
(一) 漠视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
(二) 准备期(1972年-2005年) |
(三) 展开期(2005年-现在) |
二、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建 |
(一) 理论建构基础 |
(二) 理论建构层面 |
三、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成果的实施 |
(一) 理念的转化 |
(二) 预期目标的设定 |
(三) 具体工作的展开 |
(四) 人力资源的配合 |
(五) 评价与反馈 |
四、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效分析 |
(一) 已有经验 |
(二) 教训与反思 |
五、启示与借鉴: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 |
(一) 加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渗透,推进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 |
(二) 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标准,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
(三) 提高教师群体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
(四) 重视民族文化融合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孟定边关风情旅游区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孟定旅游规划背景 |
1.1 资源特色 |
1.2 旅游资源对比特征 |
1.2.1 孟定是云南省最着名的两大热带坝子之一 |
1.2.2 孟定是云南省三大边疆傣族聚居区之一 |
1.2.3 孟定云南省边境贸易辐射能力最强的口岸之一 |
1.2.4 孟定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拥有较高的宗教地位 |
1.2.5 保存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传统 |
1.2.6 拥有最为丰富和古老的傣族舞蹈资源 |
1.3 优、劣势分析 |
1.3.1 优势分析 |
1.3.2 劣势分析 |
2 市场分析 |
2.1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
2.2 旅游市场卖点分析 |
(1) 柔美旖旎的热带坝区风光: |
(2) 神奇悠远的边关异国风情: |
(3) 迷离奇幻的小乘佛教景观: |
(4) 自然简约的傣家民族风情: |
2.3 旅游市场竞争分析 |
2.4 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分析 |
2.4.1 客源市场区域定位 |
2.4.2客源市场层次定位 |
3 指导思想与原则 |
3.1 指导思想 |
3.2 指导原则 |
3.3 形象定位 |
3.3.1 总体形象定位 |
3.3.2 分景区形象 |
3.3.3 旅游区标志 |
4 总体布局 |
4.1 功能分区 |
4.2 项目设置 |
4.3 景观创意 |
4.3.1 琴坝虹桥 |
4.3.2 洞景圣地 |
4.3.3 一江两国 |
4.3.4 芒团造纸 |
4.3.5 田野守望 |
4.3.6 仙女临江 |
4.3.7 江涌翠峡 |
4.3.8 弄么傣家 |
5 结语 |
(10)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
2.2 比较体育研究现状 |
2.3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动态 |
2.4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动态 |
3 选题依据与意义 |
3.1 选题依据 |
3.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
3.1.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需要 |
3.1.3 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发展规律 |
3.1.4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且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 |
3.1.5 对发展不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条件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3.1.6 为完善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
3.2 选题意义 |
3.2.1 丰富与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 |
3.2.2 探寻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及文化成因 |
3.2.3 探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
3.2.4 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依据 |
3.2.5 有助于探索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以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勃兴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实地调查法 |
4.2.3 逻辑推理法 |
4.2.4 比较法 |
4.2.5 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
4.2.6 生态人类学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彝族与傣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源流 |
5.2 彝族与傣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特征与文化差异 |
5.3 傣族与彝族体育文化形态差异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比较 |
5.3.1 自然环境的分野 |
5.3.2 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 |
5.3.3 精神家园的殊途 |
5.3.3.1 宗教的皈依 |
5.3.3.2 民族心理的凸显 |
5.3.3.3 节日文化的提炼 |
5.4 水文化、火文化与傣族体育、彝族体育的缘由探析 |
5.4.1 水文化与傣族传统体育 |
5.4.1.1 水对湿热坝区民族体质的塑造 |
5.4.1.2 稻作农耕对傣族体育文化品性的积淀 |
5.4.1.3 崇尚“水文化”的社会制度对民族体育的规范 |
5.4.1.4 “水文化”的民族心理结构对体育特质的浇注 |
5.4.2 火文化与彝族传统体育 |
5.4.2.1 高寒山区民族体育对火的依存 |
5.4.2.2 游牧、刀耕火种对彝族体育特质的砺炼 |
5.4.2.3 推崇“火文化”的社会制度对民族体育的洗礼 |
5.4.2.4 “火文化”的民族心理结构对体育的铸塑 |
5.4.3 水文化、火文化对民族体育形成因素的影响作用 |
5.5 结论:来自比较的启示 |
5.5.1 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
5.5.2 不同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各异的体育文化形态 |
5.5.3 民族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的体育价值取向各异 |
5.5.4 民族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成为决定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机制的核心因子 |
5.5.5 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与异质性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8 后记 |
四、从孟定傣族看民族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与社会生态视域下的芒团手工造纸技艺[J]. 孙海梦,王建超. 民艺, 2021(02)
- [2]泰语与傣语孟定话的语音比较研究[D]. 胡蕾. 云南民族大学, 2018(01)
- [3]云南跨境傣泰民族文化的同构、互动与涵化——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个案研究[J]. 付云玥. 报刊荟萃, 2017(08)
- [4]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体育“斗”文化研究[D]. 伍月伟. 云南民族大学, 2017(12)
-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 ——云南省耿马县芒团傣族手工造纸生活研究[D]. 莫力. 云南大学, 2014(11)
- [6]浅析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孟定傣族马鹿舞[J]. 罗玲芝. 青年文学家, 2014(05)
-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研究 ——以芒团傣族手工造纸为例[D]. 高云帆. 云南大学, 2013(01)
- [8]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启示[D]. 韦宁. 西南大学, 2008(09)
- [9]孟定边关风情旅游区旅游规划研究[J]. 田里,肖洪磊,李雪松.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10]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傣族体育与彝族体育的比较研究[D]. 李延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