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浅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一、浅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樊晶[1](2021)在《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发生的问题,这一现象会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也会降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而造成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因素较多,要正确应对,帮助学生稳步学习,就要围绕学生主体与学科特征展开分析,制订针对性解决方案,最大限度防止小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梅安文[2](2020)在《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困惑与解决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下的农村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出现了一种较为常见的局面,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成绩方面的两极分化。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都较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成绩不知不觉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英语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的一个崭新的学科,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师资力量会出现不足并且面临着频繁换教师的现象,因而在小学阶段他们就没有形成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会在初中英语的学习阶段出现极大的差异。有很多在英语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经常被教师冷落,没有得到问题的及时解决,并且随着英语难度的增加,学生一时无法更好地适应教学任务的发展,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如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两极分化的问题需要得到当下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历来就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农村英语的发展状况也备受关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动,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农村学校的初中英语教学让同学以及教师感到头痛。本篇文章就初中英语教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困惑与解决策略展开相关讨论。

刘一帆[3](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等一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为期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学习难度逐年提升,学习内容也逐渐增加。这些复杂性的变化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还因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评价方式以及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家长对待学生学习的不良态度等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小学高年级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根据这个现象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长垣县X小学六年级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该年级学生六年间期末考试成绩及其变化情况,找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根据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总结的对策能够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帮助。本篇论文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一是分析以前学者对学生成绩分化的研究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本篇论文的研究;二是根据自己实践所在的学校,深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六年间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成绩分析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并且两极分化程度加剧。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性别差异的特征。在成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课堂,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会造成学困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知识接受缓慢、完成作业困难等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三是发放问卷调查以及对家长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理清楚致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难度提升三个方面。最后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三条原因,分析出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从培养学困生学习品质和习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抑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

汤发庚[4](2020)在《马太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 ——基于科技、教育和经济三个领域》文中研究表明近现代以来,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探索,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迈入了新时代,国力相比于历史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盛。但横向比较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世界舞台上似乎一直维续着“强国恒强,弱国恒弱”的局面。事实上过去的2000多年历史长河里,中国有1800多年是世界领先的,而近200年来西方强国领先世界只是整个历史进程中的插曲。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国又再次站上了世界的舞台中央,实现了和平崛起,突破了西方所谓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困境。较多相关的研究表明,马太效应存在于诸多领域,并且小到家族个人大到国家地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特征。虽然马太效应提出至今已有五十余载,学术界对其的研究经历了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发展阶段,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马太效应研究理论,但是至今为止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测度方法。对此,本文系统的总结分析了马太效应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探讨了马太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双向作用,深入分析了基尼系数、离散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等传统测算数值离散性指标的计算原理,论证了诸如此类指标对于测度马太效应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些学术观点:一是度量数据分布离散性的指标不能识别数据分布结构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其特定的数学表达式结构而导致的;二是马太效应概念存在双重涵义,第一重为空间上的数据分布离散性,第二重为时间上的格局状态的延续性;三是马太效应是阶段性特征,并非恒定不变。由此尝试对马太效应进行解构,在空间维度上选取了离散系数作为空间维度特征的测度指标,在时间维度上构建了序位波动系数(Ranking Fluctuation Coefficient,RFC),再基于过程能力指数(Process Capability Index,CPK)的数学结构创建了马太系数(Matthew Coefficient,MC),并进一步重构了马太指数(Matthew Index,MI)。基于新方法,结合传统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以及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方法,分别对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科技、教育以及经济三个领域的上述指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各方法对于测度马太效应的表现情况以及各领域间的马太效应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科技、经济和教育三领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2)其中科技领域的马太效应现象最强,其后依次为经济领域和教育领域;(3)同时三个领域整体呈现出马太效应逐年减弱的演化趋势,且三个领域之间两两的发展态势趋同性较高。

张羽[5](2020)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两极分化现象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十分普遍,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英语教育非常不利,因此解决这一难题迫在眉睫。本文以通化市朝鲜族学校、通化县朝鲜族学校、柳河县朝鲜族学校、辉南县朝鲜族学校以及集安市朝鲜族学校中的初中学优生和学困生为研究对象,依据海德(1958)“归因理论”、凯利(1967)“方差模型理论”、佐野良伍郎(1980)“双因素说”以及巴班斯基(1978)“同心圆说”,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运用调查问卷、访谈和成绩收集作为研究工具,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1)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初中阶段英语学习是否存在两极分化?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状如何?2)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分别有哪些以及原因分别是什么?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时,本文采用了 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随着九年级学习知识的深入,两极分化趋势在中考成绩中充分体现。但在师资、生源较好的通化市朝鲜族学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则并不明显。2)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意志力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以上四个方面均存在极其显着性的差异。学优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力方面均明显好于学困生。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学校因素有教材因素和教师因素。七年级教材内容与小学英语知识点重复比例大,八、九年级教材难度的增加使学困生很难适应,这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客观因素。另外教师“重优轻差”的教学理念以及“偏快、偏难”的教学设计也加剧了两极分化的产生。但是教师的评价方式不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因素。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注程度和未来期望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研究表明:学优生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注度和期望值明显高于学困生家长。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学生要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树立远景学习目标,利用好课堂时间并做好作业,以及多向学优生学习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平时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调整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并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家长要多与孩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并要对孩子未来的英语学习做好规划。

许潇[6](2020)在《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长久以来,物理学科被认为是高中阶段最难懂、难学、难教的学科,学生成绩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学科正面临着被弃学、弃选的尴尬境地,导致很多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过早地放弃了物理学习,进一步加大了成绩分化现象。在高中这一基础教育学段,物理成绩的过度分化,不仅不利于课标中强调的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落实,不利于教师制定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计划,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对成绩分化现象做出描述,对影响成绩分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抑制成绩分化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界定相关概念后,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成绩分化现象展开调查。通过分析油田B校2019年高考各科成绩数据,对比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高考成绩分化程度。收集几所学校三届毕业生的物理高考成绩和高一高二年级连续八次物理考试成绩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同一届不同学校学生,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同校同届男女生的成绩样本进行平均值、标准差、差异系数等数据分析,调查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对物理成绩分化现象做出了描述。同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物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家庭关系、学校教育环境等因素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均值的方差分析,将结果与访谈相结合,得出了以上几个因素对成绩分化现象的影响。本文对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物理高考成绩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比存在较为严重的分化现象;不同学校同一届学生各阶段成绩分化的程度和分化趋势有所不同,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的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但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和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是成绩分化的两个高峰;男女生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大多数阶段下女生群体的成绩分化程度要高于男生。结合问卷与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导致物理成绩分化;家庭关系差异和家长在学习管理上的参与度差异导致成绩分化。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不平等加剧成绩分化,不同学校各因素上的差异影响成绩分化。综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

杨燕[7](2020)在《“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文中认为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新高考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对考试的科目、内容、时间、评价制度等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重庆市作为改革的第三批试点地区,于2018年启动新高考改革,并且于2019年4月发布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从历史和物理两门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高考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作为高考科目,共计12种选科组合。重庆地区施行的“3+1+2”选科模式相较此前两批次的“3+3”模式,虽然减少了学生选科组合过多给学校及教师带来的压力,但也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系统的研究该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重庆市主城区抽样调查了5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学校,详细地了解重庆市高中学校对此次改革的看法以及应对措施,旨在为其它的高中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总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了此次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设计的目的、思路、方法、内容及对象。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因材施教”教学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确定选科,以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对学生选考化学的原因进行剖析,以“因材施教”教学理论对化学教学进行指导。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内容,第一阶段通过自编问卷和访谈法调查并分析重庆市第一批“3+1+2”模式的学生和化学教师对新高考的态度,对化学学科的认知,选考化学情况及影响因素,选考化学后教学的变化。第二阶段根据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对二类重点学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水平、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进行抽样调查,深入分析学生影响学生选考化学的因素。第四部分是对“3+1+2”模式下高中生选考化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选科及选考化学后出现的主要问题:(1)选科方面:选考化学比例大幅度下降;选科存在盲目性;化学职业生涯教育滞后。(2)教学层面:学生两极分化情况加剧;化学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第五部分是基于第四部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策略。(1)选科方面:允许高中采取“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加大“3+1+2”模式下选科的宣传和解读力度;加强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加强开展与落实化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2)教学层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转变化学教师的观念;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化学分层教学,加大化学教师的培训力度。第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讨论,本研究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3+1+2”模式下5所重庆高中学校的2018级学生化学选考比例为50.02%,同2017级学生相比其比例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二类重点学校下降比例最为明显接近22%。不同类型学校、性别学生选考化学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一类重点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二类重点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一般高中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考化学比例有所差异。(2)“3+1+2”模式下5所重庆高中学校的2018级学生化学选考组合比例最大的为物化生,其次为物化地、历化生、历化政。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考化学组合存在差异,其中一类重点学校学生仍倾向于选考传统的物化生组合,学优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学中生倾向于选择物化政,学困生倾向于选择物化地。不同性别的学生选考化学组合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物化地等组合,而女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历化生等组合。(3)个人、教师、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选考化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个人维度为首要影响,其次为学校维度、社会维度、教师维度和家庭维度,家庭维度的影响程度虽然不大,但是家庭收入对学生选考化学影响程度较大。(4)在学生个人维度上,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兴趣、成绩、学好信心、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对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选考时间。其中化学学习兴趣是首要影响因素,而化学学习兴趣在成绩、性别上存在差异。此外,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化学实验、化学知识本身、教师(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做化学题的成就感。(5)兴趣、成绩、学好信心、报考大学的要求、就业前景和特长对学生选考化学影响较大,为强影响因素。

陈文林[8](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地位、发展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理论形态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应对社会公正新情况、新问题的行动指南。它对于有效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和有力克服在公正问题上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形成新时代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开创和谐文明公平正义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毛泽东公正观以及西方社会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理论基石、理论准备和有益借鉴。中国传统公正观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防止两极的中庸思维方法、“民本,”、“均平”、“抑高举下”等重要思想,有许多值得吸取的科学合理成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文化因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强调要从生产方式本源来认识社会公正,应当把保障人民平等权利、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公平正义的根本目的,把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根基。毛泽东公正观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方向、道路和制度及其在权利和经济利益上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理论准备。西方社会公正观重视个人权利,尊重和保障人的自由,在实现个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方面也有不少合理成分,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有益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文化和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从不同发展阶段的主题与理论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经历了从形成到丰富、再到新发展的历史过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不断推进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四重基本内涵,即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人民民主、按劳分配和适度平衡是基本原则,制度建设是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形成。江泽民、胡锦涛逐步把公平正义提升到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历史任务和本质要求层面,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主张通过建设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反腐败、治党、保护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极大丰富。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纳入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既从理论上深刻阐释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一矛盾统一体的性质和结构,又在实践中通过整体性战略谋划提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和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实现了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即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理论系统。从公平正义的地位看,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的高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西方对公平正义的定位,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责任。从公平正义的目标看,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提出了公平正义的远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公平正义的规则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经济视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作为处理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公平这两个社会主义重大任务关系的基本原则;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三位一体”视为公平正义的运行性规则;并以共享规则、短板规则和兜底规则的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促进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从公平正义的覆盖领域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和政策已经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领域全覆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条件和组织保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体制机制。从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看,引导人民形成公平正义共识,以改革为手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理性、有序、渐进追求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了方向。

陈柏芳[9](2019)在《浅谈如何防止高中生英语两极分化现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一现实,本文从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进行课堂教学及学习方法指导等环节入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现象,以达到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整体教学效果。

李永竹[10](201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校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材内容出现了变更,我们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了两极分化现象的严重性。教师在对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经常是从学生的智能差异层面出发。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层面。教师身上也拥有一定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制定出良好的教学策略,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层面出发,分析了校正两极分化现象的具体策略。1前言在素质教育实行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在新课程

二、浅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二、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一)基于学生成长规律,有意识地培养数学能力
    (二)结合数学学科特征,从核心要素方面培养能力
    (三)从学生兴趣入手,制订个别辅导方案
三、结语

(2)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困惑与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具体原因
三、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成绩两极分化的解决策略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班级的学习氛围。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4. 借助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5. 明确学习目标与动力。
四、结语

(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成绩分化中不同学科及阶段的研究
        (二) 关于成绩分化的成因研究
        (三) 关于成绩分化的对策研究
        (四)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小学高年级
        (二) 学业成绩
        (三) 成绩分化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理论依据
        (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三、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意义
        (一) 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教学的需要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方法
        (二) 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体现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加剧
        (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个案调查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特征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性别差异
        1. 小学阶段男生成绩分化比女生严重
        2. 小学低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较女生明显
        3. 小学高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
        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
        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严重性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产生的学习问题
        (一) 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二) 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三) 部分学生知识接受缓慢
        (四) 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困难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
        (一) 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一) 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二) 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三) 教师教学环节缺失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难度提升
        (一) 数学学科知识日趋复杂和抽象
        (二) 学习内容质量和数量逐渐增加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 重视学困生的数学思维锻炼
        (二) 坚定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三)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四) 加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五)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二) 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 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四) 努力打造轻松且有效的数学课堂
    三、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
        (一) 数学学习内容趣味化
        (二) 数学学习内容情景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马太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 ——基于科技、教育和经济三个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马太效应的研究综述
        1.2.2 马太效应的产生机制
        1.2.3 马太效应的论证方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内容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1.5.1 论文结构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现有马太效应的研究方法与效果评述
    2.1 现有马太效应的研究方法
        2.1.1 计量回归模型法
        2.1.2 Markov链模型法
        2.1.3 统计指标模型法
    2.2 传统指标方法的分析评述
        2.2.1 两极分化的测度方法
        2.2.2 状态相关性的测度方法
第3章 马太效应的概念界定与效应解构
    3.1 马太效应的概念界定
        3.1.1 概念的命名由来
        3.1.2 概念的多重涵义
    3.2 马太效应的效应解构
        3.2.1 空间分布特征两极分化:数据离散性
        3.2.2 时间延续特征积累优势:状态稳定性
    3.3 马太效应与反马太效应
        3.3.1 相对概念存在的逻辑思考
        3.3.2 两个极端现象的统计分析
第4章 马太效应强度的测度方法研究
    4.1 空间维度上分布非均衡程度的测度
    4.2 时间维度上状态延续性程度的测度
    4.3 马太系数与马太指数的构建
第5章 中国区域科技、教育与经济三个领域马太效应对比
    5.1 数据说明与分布状况
        5.1.1 数据说明
        5.1.2 分布状况
    5.2 中国区域科技、教育与经济三个领域的马太效应强度测度
        5.2.1 马太系数与马太指数
        5.2.2 马太效应演化趋势
    5.3 传统方法与新方法对比分析
        5.3.1 泰尔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基尼系数
        5.3.2 测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5.4 实证结果
        5.4.1 三领域的马太效应情况
        5.4.2 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特点
    5.5 创新之处
        5.5.1 方法创新
        5.5.2 视角创新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两极分化
        2.1.2 学困生
        2.1.3 学优生
    2.2 理论依据
        2.2.1 归因理论
        2.2.2 双因素说
        2.2.3 同心圆说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成绩收集
        3.3.2 问卷调查
        3.3.3 访谈
    3.4 数据收集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趋势
    4.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差异
        4.2.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总体差异
        4.2.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具体差异
    4.3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差异
        4.3.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总体差异
        4.3.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具体差异
    4.4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差异
        4.4.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总体差异
        4.4.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具体差异
    4.5 造成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4.5.1 个人因素
        4.5.2 学校因素
        4.5.3 家庭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2 对策
        5.2.1 学生方面
        5.2.2 教师方面
        5.2.3 家长方面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情况调査问卷
附录B 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6)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成绩分化现象
    2.2 成绩分化的原因
    2.3 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
3 理论基础
    3.1 发现学习理论
    3.2 学习兴趣理论
    3.3 学习动机理论
    3.4 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4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4.1 物理学科与其他高考学科的高考成绩分化情况比较
    4.2 物理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
5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影响因素调查
    5.1 问卷调查
    5.2 访谈调查
    5.3 调查结果
6 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建议
    6.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6.2 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
    6.3 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
    6.4 优化教育生态,提倡教育公平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1.1.2 新高考下选科的必然性
        1.1.3 重庆市2018年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
        1.1.4 “3+1+2”模式下选科的现实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对象
        1.3.5 研究思路
        1.3.6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多元智能理论
    2.2 “因材施教”教学理论
    2.3 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
        2.3.1 需要层次理论
        2.3.2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3 “3+1+2”模式下选科及化学教学现状调查
    3.1 工具的开发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试测及信效度分析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
        3.1.4 访谈对象的选取
    3.2 整体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2.1 第一阶段学生问卷调查的人口学背景统计
        3.2.2 化学选考情况分析
        3.2.3 化学选考情况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3.2.4 学生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分析
        3.2.5 学生选科时间的分析
        3.2.6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分析
    3.3 选考化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3.3.1 学生选考化学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3.3.2 个人维度分析
        3.3.3 教师维度分析
        3.3.4 家庭维度分析
        3.3.5 学校维度分析
        3.3.6 社会维度分析
    3.4 分类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4.1 第二阶段学生问卷的人口学背景统计
        3.4.2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统计分析
        3.4.3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3.4.4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相关分析
        3.4.5 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3.4.6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统计分析
        3.4.7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3.4.8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3.5 对学生“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3.5.1 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分析
        3.5.2 化学学习负担情况的分析
        3.5.3 化学课堂学习情况的分析
        3.5.4 学生化学学习成绩分析
    3.6 对化学教师“教”的调查结果分析
        3.6.1 化学教师对新高考方案的认知
        3.6.2 对化学学科地位的看法
        3.6.3 化学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3.6.4 化学教师的资源储备情况分析
4 “3+2+1”模式下选考化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化学选科方面
        4.1.1 普通高中选考化学比例大幅度下降
        4.1.2 普通高中生选考化学时存在盲目性
        4.1.3 普通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滞后
    4.2 “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方面
        4.2.1 学生选考化学后两极分化情况加剧
        4.2.2 化学教师教学压力增大
5 “3+2+1”模式下高中生选考化学的建议与对策
    5.1 化学选科方面
        5.1.1 允许普通高中采取“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5.1.2 加大对“3+1+2”模式下选科的宣传和解读力度
        5.1.3 加强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5.1.4 加强开展与落实化学职业生涯教育
    5.2 教学层面
        5.2.1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5.2.2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5.2.3 转变化学教师的观念
        5.2.4 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5.2.5 优化化学分层教学
        5.2.6 加大对化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自评量表项目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Ⅱ 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自评量表项目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Ⅲ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自评量表相关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Ⅳ 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自评量表相关分析结果表
    附录 Ⅴ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试测版)
    附录 Ⅵ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正式版)
    附录 Ⅶ 重庆地区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对化学教学影响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 Ⅷ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和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Ⅸ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生第一次访谈提纲
    附录 Ⅹ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Ⅺ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生第二次访谈提纲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1.1.1 选题理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历史的方法
        1.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4.3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1.5 基本概念
        1.5.1 公正
        1.5.2 公正观
        1.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问题指向
    2.1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成就
    2.2 社会各领域的不公正问题
        2.2.1 区域、城乡、行业和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2.2.2 腐败问题
        2.2.3 民生问题
        2.2.4 生态正义问题
    2.3 思想领域的错误公正观
        2.3.1 平均主义的公正观
        2.3.2 效率至上的公正观
        2.3.3 个人权利至上的公正观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思想来源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
        3.1.1 中国古代公正观
        3.1.2 中国近代公正观
        3.1.3 中国传统公正观评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批判性思维
        3.2.2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3.2.3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逻辑进路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准备
        3.3.1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
        3.3.2 权利平等是社会公正的主要内容
        3.3.3 按劳分配、利益兼顾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重要借鉴
        3.4.1 批判视域下的新自由主义公正观
        3.4.2 借鉴视域下的社群主义公正观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历史发展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形成与发展的依据
        4.1.1 经济依据
        4.1.2 制度依据
        4.1.3 文化依据
        4.1.4 社会依据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主题的变化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内容的变化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
        4.3.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公正的根本前提
        4.3.2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公正的实现过程和目标
        4.3.3 人民民主、按劳分配、适度平衡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4.3.4 制度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丰富
        4.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
        4.4.2 从严治党、保护人权、民主法制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大举措
        4.4.3 实现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
        4.4.4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新发展
        4.5.1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理论剖析
        4.5.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探索
        4.5.3 习近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结构
    5.1 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
        5.1.1 社会主义本质体现论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
        5.1.3 中国共产党执政责任论
    5.2 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
        5.2.1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党认识公平正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武器
        5.2.2 远期目标论
        5.2.3 阶段性目标论
    5.3 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
        5.3.1 发展经济论
        5.3.2 效率公平统一论
        5.3.3 “三位一体”论
        5.3.4 共享论
        5.3.5 短板论
        5.3.6 兜底论
    5.4 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
        5.4.1 城乡区域公平
        5.4.2 收入分配公平
        5.4.3 教育公平
        5.4.4 社会保障公平
        5.4.5 公民权利公平
    5.5 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
        5.5.1 党的领导保障论
        5.5.2 制度保障论
        5.5.3 法治保障论
    5.6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
        5.6.1 共识论
        5.6.2 改革论
        5.6.3 环境论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价值意蕴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
        6.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
        6.2.2 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6.2.3 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浅谈如何防止高中生英语两极分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 深入了解,加强督促,防止分化
二、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关心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 激发后进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 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六、 创设语境,开辟第二课堂,巩固学习兴趣

(10)小学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小学数学教学中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2.1 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2.2 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差异
    2.3 教学评价上存在差异
    2.4 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差异
3 校正小学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具体策略
    3.1 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关注学情变化,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关注和重视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4强化学生心理疏导,让学生找到学习信心
4结论

四、浅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 樊晶. 智力, 2021(26)
  • [2]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困惑与解决策略[J]. 梅安文. 校园英语, 2020(43)
  • [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D]. 刘一帆. 扬州大学, 2020(01)
  • [4]马太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 ——基于科技、教育和经济三个领域[D]. 汤发庚. 南昌大学, 2020(01)
  • [5]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D]. 张羽. 延边大学, 2020(05)
  • [6]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D]. 杨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D]. 陈文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浅谈如何防止高中生英语两极分化现象[J]. 陈柏芳. 考试周刊, 2019(80)
  • [10]小学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校正[J]. 李永竹. 知识文库, 2019(11)

标签:;  ;  ;  ;  ;  

浅谈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