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丘陵区,水稻田,氮流失
氮素径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巍,罗旭辉,黄敏敏,张丽君,涂杰锋[1](2019)在《福建山地丘陵区典型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特征分析——以武夷山和闽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福建山地丘陵区典型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特征,分别对闽清双季稻、武夷山单季稻的地表径流引起的氮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田地表径流量的大小受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与不同施肥处理关系不大;武夷山铵态氮和硝态氮占氮素流失量的65.91%,该地区水稻田氮流失的主要形式是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施肥处理之间作物产量没有显着差异,说明综合优化施肥和主因子优化施肥可以达到与常规施肥一样的增产效果,但可以减少土壤板结等问题。因此,推荐农户使用综合优化施肥和主因子优化施肥。(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5期)
周常茂[2](2019)在《甘蔗土壤径流和淋溶溶液中无机氮素的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土壤无机氮素的损失关系着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本研究以甘蔗作为研究对象,以桶栽的形式模拟甘蔗大田的种植条件,探索甘蔗土壤无机氮素的动态过程。研究设计了6个处理,分别为:1)S0:无肥无蔗;2)F0:无肥植蔗;3)F:复合肥;4)F-M:复合肥+秸秆;5)CF:控释复合肥;6)CF-M:控释复合肥+秸秆。复合肥分两次施肥,控释肥全基施用。主要研究内容:1.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土壤的地表径流量和淋溶水量及其变化特征。2.不同处理甘蔗土壤径流和淋溶液中无机氮素的浓度动态。3不同处理甘蔗土壤无机氮素在径流和淋溶液中的通量动态;4.验证DNDC模型对于甘蔗土壤径流和淋溶中无机氮素动态过程的模拟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F处理无机氮素的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基肥和追肥后的两个时期,其中无机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为NO3--N,占流失总量的89.35%;淋溶作用是无机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占总流失量的99.45%。2.CF处理无机氮素流失主要出现在施基肥后的1个月内,且两个月后再次出现流失高峰期,无机氮素的流失净通量为47.75 Kg N/hm2,氮肥损失率为15.92%。F处理无机氮素的流失净通量为52.70 Kg N/hm2,氮肥损失率为17.57%,两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3.F-M和CF-M处理无机氮素的流失通量受到施肥影响较小,两个处理的无机氮素的净损失通量分别为-19.33 Kg N/hm2和-21.62 Kg N/hm2。覆盖秸秆后,F-M和CF-M处理的无机氮素损失低于对照F0处理。4.控释肥处理基肥施用量是复合肥处理的3倍,前期两种施肥处理的无机氮素流失通量无显着差异,但在两个月后控释肥处理再次出现无机氮素流失高峰,流失通量与复合肥处理追肥后结果相接近。秸秆覆盖处理径流量和淋溶水量低于其他处理,且在施肥后无机氮素的浓度升高程度低于其他施肥处理。5.DNDC模型过高模拟了基肥和追肥的效应,导致模拟结果偏高;无机氮素通量较低时,DNDC的拟合度较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苏斌[3](2019)在《滇池宝象河径流过程氮素赋存形态转化机理及其对氮输移通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普遍化等引发的水安全问题一直是限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已威胁到区域公共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然而滇池流域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进入地表水体的氮素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等水环境问题,使区域公共水资源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削减氮素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氮素污染提出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理措施,减少滇池纳污负担,恢复和改善滇池河湖系统水环境,缓解区域水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论文以宝象河流域为研究区,系统监测了流域贡献端元和干流水体氮、磷素赋存形态浓度、水体δ~(15)N-NO_3~-和δ~(18)O-NO_3~-以及水环境因子参数值。基于水体硝酸盐~(15)N、~(18)O同位素对干流不同区位河段氮素污染源进行示踪,探究了水体氮素的硝化反硝化过程,采用SIAR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端元的贡献率;通过分析流域不同贡献端元径流和干流水体氮、磷赋存形态及污染特征,结合宝象河水文观测资料,定量计算了氮素面源污染汇入河道后,在河道输移过程中氮的转化量,揭示了氮素转化过程、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估算了面源污染进入河道发生转化后的宝象河氮素输移通量。论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宝象河干流雨季径流硝酸盐δ~(15)N总体呈现从河源至入湖口先增后减的趋势,其范围是6.6‰—9.7‰,而干流水体硝酸盐δ~(18)O则呈现自上游至下游先减后增的趋势,其变化范围为3.4‰-14.6‰。河源地区水体硝酸盐来源以雨水和土壤径流为主;上游地区硝酸盐主要来源于村镇源、农业源和雨水,其中农业源主要来自于铵肥和粪肥;中游地区的硝酸盐主要来自于村镇源和农业源;下游地区的硝酸盐则主要来自于农业源、村镇源和城市源。宝象河水体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雨季采样期间,宝象河干流水体当中没有发生显着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宝象河干流氮素污染源按硝酸盐贡献率从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农业源(31.2%)>村镇源(29.8%)>城市源(20.3%)>雨水(18.7%)。整体上来看,不同端元硝酸盐贡献率表明,宝象河从上游开始至下游入湖口硝酸盐均以与城市化相关的村镇、城市来源为主,其占到了干流硝酸盐总贡献率的40%—50.1%,其次为农业源,其贡献率占到30.6%—31.2%,雨水的贡献率占比18.8%—29.4%。(2)宝象河流域主要氮素贡献端元中,农田沟渠、村镇排污口和城市排污口径流总氮(T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0.21-33.55mg/L、0.69—54.72mg/L、1.52—30.61mg/L,其浓度年均值分别为8.97mg/L、15.05mg/L和15.02mg/L。叁类贡献端元中,溶解态无机氮(DIN)均是径流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而DIN的组成当中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浓度年均值在农田沟渠、村镇排污口和城市污染口占总氮浓度年均值的百分比分别为:12%、46%和5%,74%、4%和2%,85%、0.2%和0.2%。雨季(5月—10月)是农田氮素释放和输移的高峰期,雨季农田沟渠径流总氮浓度达到了旱季的13.9倍。宝象河干流水体TN、颗粒态氮(TPN)、溶解有机氮(DON)和DIN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的递增趋势,其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27—9.63mg/L、0.13—0.89mg/L、0.046—1.8mg/L和0.089—6.94mg/L;在干流水体主要赋存形态DIN中,上游以NO_3~--N为主其浓度年均值占到总氮的32%—52%,中游以NH_4~+-N为主其浓度年均值占到了总氮的32%—38%,下游则以NO_3~--N为主,其浓度年均值占到了总氮的37%。NH_4~+-N主要出现在雨季(5-10月),而硝酸盐氮(NO_3~--N)则主要出现在旱季。流域面上主要磷素贡献源当中,农田沟渠、村镇排污口和城市排污口径流总磷(TP)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14、1.12和1.4mg/L;各贡献源径流均以溶解态总磷为主(TDP)。干流水体TP、TDP和颗粒态磷(PP)浓度均值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递增的趋势。沿岸贡献的TDP可能是导致宝象河干流上游漕河至下游宝丰湿地水体磷素以TDP为主要赋存形态的重要原因。(3)宝象河干流上游河段和中游河段主要表现出对TDN的消纳作用,其消纳量分别为84.59t/a和102.44t/a,滞留率则分别为25%和23%,而下游河段则表现出对TDN的释放作用,其释放量为150.65t/a;上、中游对TDN的消纳作用和下游对TDN的释放作用高峰期均在雨季(5-10月)。TPN在宝象河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总体上表现为释放作用,其释放量分别为3.09t/a和4.72t/a,中游则主要表现为消纳作用,其消纳量为29.59t/a;雨季(5月-10月)是宝象河径流TPN发生滞留和释放作用的高峰时期。溶解无机氮当中,NH_4~+-N在宝象河上、中、下游河段均主要表现为消纳作用,而且在雨季较为显着,其在上、中、下游河段年滞留率分别为31%、53%和13%,消纳量分别为50.15t/a、156.38t/a和30.91t/a;NO_3~--N在上游河段主要表现为消纳作用,其滞留率和消纳量分别为21%和19.87t/a,而中游和下游则主要表现为释放作用,其释放量分别为23.28t/a和115.56t/a;NO_2~--N在宝象河上、中、下游河段均表现为释放作用,其释放量分别为4.94t/a、6.72t/a和7.69t/a。宝象河氮素赋存形态的转化主要以溶解态氮的转化为主,具体表现为:以上游和中游为主的雨季对NH_4~+-N的消纳;下游河段雨季对DON的释放,雨季末期及旱季对NO_3~--N的释放。宝象河氮素赋存形态的转化主要受到水环境本身的水化学条件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微生物的作用和水体环境温度的影响。(4)流域面上各用地类型区域汇入河道的氮素面源污染TN总量为745.28t/a。氮素面源污染汇入河道后,在河道的输移过程中发生了氮的转化作用,主要表现为NH_4~+-N的占比从61%减少至32%,而NO_3~--N的占比从14%增加至33%,DON的占比从11%增加至21%,这些氮素赋存形态的转化最终导致汇入宝象河的氮素面源污染TN数量减少,其减少量为58.16t/a。将在河道内输移过程中氮的转化量纳入计算后,宝象河最终的TN输移通量为687.12t/a。研究结果能为滇池流域氮素面源污染排放的削减,以及流域水环境氮污染精准治理措施的制定和改善由水质型缺水引发的流域缺水、用水难等区域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9)
刘昭,徐燕星,聂小飞,胡皓,郑海金[4](2019)在《壤中流和地表径流耦合下的红壤坡地氮素迁移输出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壤坡地大型渗漏装置(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泥沙量-地表氮素输出量、壤中流量-壤中氮素输出量等观测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构建了氮素随径流泥沙输出的经验模型,并将该模型与经典的土壤水分运移模型(HYDRUS-2D)、坡面土壤侵蚀模型(WEPP)进行耦合,最终形成了一套同时可定量描述地表径流、泥沙、壤中流、氮素输出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正并进行了模型检验,校正后的参数对径流量、泥沙量、壤中流量、氮素输出量均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决定系数在0.41以上),其中壤中流量和壤中氮素输出量模拟效果更好,决定系数分别达0.88和0.84。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降雨产流期壤中氮素输出量显着高于地表氮素输出量,且在未降雨期间氮素随着壤中流持续输出,进一步印证了壤中流是红壤坡地氮素的主要流失途径。此外,壤中流产流高峰较降雨峰值延后,且一次降雨的壤中流会持续数天,说明土壤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5期)
苏斌,史正涛,叶燎原,凌祯,冯泽波[5](2019)在《宝象河雨季径流过程氮素输移特征及来源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的氮素来源及输移特征,研究于雨季对宝象河水系径流氮营养盐进行了系统监测,分析了宝象河径流过程中氮的浓度、赋存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环境过程,并对不同区位的氮来源进行了示踪.结果表明,干流总氮浓度从上至下呈现增长趋势,河源至中游地区以硝酸盐氮(NO_3~--N)为主,而下游则以氨氮(NH_4~+-N)为主.流域主要氮源总氮浓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雨水、村镇排污口、农田沟渠径流、城市排污口,其中农田沟渠径流以NO_3~--N为主,而其他叁类则以NH_4~+-N为主.雨季宝象河流域各主要氮源的汇入是导致宝象河径流氮浓度及其赋存形态的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氮源的氮赋存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应受纳区河道径流氮赋存形态.干流水体δ~(15)N-NO_3~--N从河源至入湖口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变化范围是6.576‰—9.708‰.流域雨水、农田沟渠径流、村镇排污口和城市排污口等氮源δ~(15)N-NO_3~--N分别为3.389‰—5.619‰、6.681‰—19.623‰、5.031‰—9.278‰和5.497‰—7.02‰.降雨和土壤径流是河源氮素主要贡献源;农业源和村镇源是上游、中游地区氮素主要贡献源;宝象河下游除了农业源、村镇源外,城市源也是其主要贡献源.研究结果能为滇池流域氮素面源污染精确治理和调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邬燕虹,张丽萍,钱婧,邓龙洲,范晓娟[6](2019)在《坡面径流携氮素流失的多要素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坡面氮素的流失特征,探索植被覆盖度、坡长和不同施肥处理对全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流失的影响,选定不同植被覆盖度(0%,15%,30%,45%,60%,75%,90%)、不同坡长(3,4,5 m)和不同施肥处理(空白(CK),无机复合肥(CF))作为可变因素,在红壤坡面上进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不同坡长坡面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平均流失浓度均大致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坡长间各形态氮素平均流失浓度的总体规律为5 m> 3 m> 4 m。TN和NO_3~--N的总流失量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而NH_4~+-N的总流失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在等坡长差的情况下,5 m与4 m坡长间的各形态氮素流失量的增幅大于4 m与3 m间的。径流中氮素的流失以可溶态氮为主,而NO_3~--N是径流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施用无机复合肥会使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明显提高,其中NO_3~--N流失量占TN流失量的比例上升,NH_4~+-N比例下降。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与植被覆盖度、坡长都达到了极显着相关水平,总体来说是NO_3~--N> TN> NH_4~+-N、植被覆盖度>坡长。植被覆盖度和坡长对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总流失量的综合影响分别可以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显着性依次为TN> NO_3~--N> NH_4~+-N。(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志荣,梁新强,隆云鹏,何霜,鲁长根[7](2019)在《化肥减量与秸秆还田对油菜地氮素地表径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在农事活动中至关重要,氮素的流失会造成水环境污染。通过不同施肥量下土壤氮的地表径流流失形态和规律,以及秸秆还田对氮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试验,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地土壤氮素输出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现象严重,地表径流除以硝态氮、铵态氮的形式流失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氮素流失,种植周期内降雨地表径流中硝态氮和铵态氮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化肥减量可以降低氮素的流失风险,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化肥减量+秸秆还田是较佳的油菜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8](2019)在《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人工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机制及其氮素流失规律,选择鲁中南山区典型林地麻栎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麻栎林与荒草地的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麻栎林的总产流量、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分别是荒草地的80.5%、61.4%、162.2%。地表径流产流呈不断增加且趋于稳定的特征;壤中流产流时间明显滞后于地表径流的,产流过程径流量波动比较小,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对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2)麻栎林的全氮总流失浓度、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为11.5、13.1、8.9 mg/L,分别比荒草地低19.0%、13.8%、8.2%。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一般前期较大,而后递减并趋于稳定;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在整个产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幂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3)在整个降雨产流过程中,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占总产流量的61.8%和81.1%,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全氮流失量分别占全氮总流失量的70.4%和87.0%,径流、氮素的流失都以地表径流为主。与荒草地相比,麻栎林具有明显增加壤中流,减少氮素流失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双,叶良惠,郑子成,李廷轩[9](2018)在《玉米成熟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顺坡垄作、平作、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黄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以期为研究区氮素流失预测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平均地表径流量分别为0—20,20—40cm壤中流量的7.96,8.22倍。不同耕作措施间地表径流量和氮素流失量差异显着,地表径流量和氮素流失量均表现为顺坡垄作>平作>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坡面地表径流量分别是平作和横坡垄作的1.20,2.07倍,顺坡垄作坡面氮素流失量分别是平作和横坡垄作的1.35,2.06倍。在0—20,20—40cm壤中流中横坡垄作径流量和氮素流失量则明显高于其他耕作措施坡面,在0—20cm壤中流中横坡垄作氮素流失量分别是顺坡垄作和平作的2.45,1.90倍;在20—40cm壤中流中横坡垄作氮素流失量分别是顺坡垄作和平作的2.34,1.79倍。地表径流为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可溶态氮为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氮流失量的63.84%~72.61%;硝态氮是坡耕地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占总氮流失量的16.47%~59.17%。氮素流失量与径流量和降雨量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研究区自然降雨条件下,横坡垄作能有效减少氮素流失,合理的耕作措施有助于防治研究区水土资源和氮素流失。(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智,刘红江,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10](2018)在《不同施肥模式对菜地氮素径流损失与表观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4—2015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农户习惯性施肥、减量施肥及减量施肥配施生物炭等不同施肥模式对太湖流域蔬菜地氮素径流流失、蔬菜产量及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种植季内菜地径流水量达1 729.20m~3/hm~2,且与降雨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农户习惯性施肥(T1)处理条件下,菜地TN径流流失量达47.66kg/hm~2。减量施肥(T2)和减量施肥配施生物炭(T3)处理显着减少了氮素径流流失量,分别达13.95%和23.68%。与T2相比,配施生物炭(T3)可显着降低菜地氮素径流流失量达11.31%。菜地径流氮素以NO_3~-—N损失为主,各处理条件下,其流失量占TN的比例达81.11%~85.94%。菜地氮素平衡盈余量达158.24kg/hm~2,且随着氮素输入量的减少,氮素盈余量显着降低。T2、T3处理条件下,盈余量显着降低29.03%~39.81%。同时,T2、T3处理显着降低甘蓝叶球产量达16.12%~19.11%,而球形指数则显着增加6.17%~7.41%,氮素偏生产力也显着提高24.39%~28.98%。与T2相比,配施生物炭(T3)处理可小幅提高甘蓝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氮素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田土壤无机氮素的损失关系着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本研究以甘蔗作为研究对象,以桶栽的形式模拟甘蔗大田的种植条件,探索甘蔗土壤无机氮素的动态过程。研究设计了6个处理,分别为:1)S0:无肥无蔗;2)F0:无肥植蔗;3)F:复合肥;4)F-M:复合肥+秸秆;5)CF:控释复合肥;6)CF-M:控释复合肥+秸秆。复合肥分两次施肥,控释肥全基施用。主要研究内容:1.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土壤的地表径流量和淋溶水量及其变化特征。2.不同处理甘蔗土壤径流和淋溶液中无机氮素的浓度动态。3不同处理甘蔗土壤无机氮素在径流和淋溶液中的通量动态;4.验证DNDC模型对于甘蔗土壤径流和淋溶中无机氮素动态过程的模拟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F处理无机氮素的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基肥和追肥后的两个时期,其中无机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为NO3--N,占流失总量的89.35%;淋溶作用是无机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占总流失量的99.45%。2.CF处理无机氮素流失主要出现在施基肥后的1个月内,且两个月后再次出现流失高峰期,无机氮素的流失净通量为47.75 Kg N/hm2,氮肥损失率为15.92%。F处理无机氮素的流失净通量为52.70 Kg N/hm2,氮肥损失率为17.57%,两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3.F-M和CF-M处理无机氮素的流失通量受到施肥影响较小,两个处理的无机氮素的净损失通量分别为-19.33 Kg N/hm2和-21.62 Kg N/hm2。覆盖秸秆后,F-M和CF-M处理的无机氮素损失低于对照F0处理。4.控释肥处理基肥施用量是复合肥处理的3倍,前期两种施肥处理的无机氮素流失通量无显着差异,但在两个月后控释肥处理再次出现无机氮素流失高峰,流失通量与复合肥处理追肥后结果相接近。秸秆覆盖处理径流量和淋溶水量低于其他处理,且在施肥后无机氮素的浓度升高程度低于其他施肥处理。5.DNDC模型过高模拟了基肥和追肥的效应,导致模拟结果偏高;无机氮素通量较低时,DNDC的拟合度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径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巍,罗旭辉,黄敏敏,张丽君,涂杰锋.福建山地丘陵区典型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特征分析——以武夷山和闽清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周常茂.甘蔗土壤径流和淋溶溶液中无机氮素的动态研究[D].广西大学.2019
[3].苏斌.滇池宝象河径流过程氮素赋存形态转化机理及其对氮输移通量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刘昭,徐燕星,聂小飞,胡皓,郑海金.壤中流和地表径流耦合下的红壤坡地氮素迁移输出过程模拟[J].中国水土保持.2019
[5].苏斌,史正涛,叶燎原,凌祯,冯泽波.宝象河雨季径流过程氮素输移特征及来源示踪[J].环境化学.2019
[6].邬燕虹,张丽萍,钱婧,邓龙洲,范晓娟.坡面径流携氮素流失的多要素影响效应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9
[7].王志荣,梁新强,隆云鹏,何霜,鲁长根.化肥减量与秸秆还田对油菜地氮素地表径流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
[8].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J].生态学报.2019
[9].王双,叶良惠,郑子成,李廷轩.玉米成熟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
[10].郭智,刘红江,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不同施肥模式对菜地氮素径流损失与表观平衡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