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论文-蒋广宁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论文-蒋广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胞外多糖,脱色活性,多糖纯化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蒋广宁[1](2019)在《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絮凝活性胞外多糖的提纯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是由细菌等微生物经过发酵提取所得到的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其成分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纤维素等。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RPM)最近被报道为一种天然的高效生物絮凝剂,推测黏附污泥中的微生物是絮凝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深入研究了叁株絮凝活性菌株的胞外多糖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絮凝效果,采用多种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其结构信息可能对絮凝效果产生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从筛选的菌株中做了以下工作:(1)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选取菌株,本文从实验室中初期筛选鉴定的絮凝活性菌株中选取叁株Halomonas sp.GHF11、Pseudoalteromonas sp.GHS19和Pseudoalteromonas sp.JP,通过接种培养,用乙醇沉淀法获得多糖粗品。多糖粗品经过Sevag法脱蛋白处理后,经过阴离子交换柱DEAE和Sephadex凝胶渗透色谱柱进一步纯化得到多糖纯品。对获得的多糖纯品进行絮凝活性测试和结构信息的表征。(2)多糖纯品的活性测试对微生物多糖纯品的活性进行了探究,分析了不同浓度下多糖的絮凝活性和脱色活性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最佳活性的多糖浓度。结果表明在0.5 mg/L的F11多糖剂量时,最佳絮凝效果达到71.2%,而在反应剂量小于0.1 mg/L或大于1.0 mg/L时,絮凝效果较差。另外,对F11多糖纯品关于叁种染色剂包括甲基蓝、结晶紫、孔雀石绿的脱色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多糖对于孔雀石绿的脱色效果最好,在反应剂量1.8 mg/L时,达到最佳脱色效果92.4%。同样地,反应剂量过高或较少,脱色效果将逐渐减弱。同样地,S19多糖的絮凝活性与其剂量有着相似的关系。在剂量为0.9 mg/L时,达到最佳絮凝率为78.8%,反应剂量为2.0 mg/L时,有最佳脱色活性87.9%。JP多糖在投加剂量为0.8 mg/L时,达到最佳絮凝率为83.5%,反应剂量为1.5 mg/L时,有最佳脱色活性93.6%。(3)多糖结构的解析分离纯化的多糖经过一系列手段进行结构的表征。红外光谱显示该多糖的主要官能团,包括羟基、羰基、亚甲基、碳骨架环等。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F11和S19两多糖分子量分别为31KDa和1010KDa,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得F11样品单糖组成为甘露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核糖。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对多糖进行甲基化分析,总离子流图和质谱图显示,其糖苷键的连接方式有葡萄糖末端连接、葡萄糖1→2→3→4连接,甘露糖1→2→3→4→6连接。S19样品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甘露糖,甲基化分析显示,其糖苷键连接方式为葡萄糖Glc1→3连接、葡萄糖Glc1→4连接、葡萄糖Glc1→3→4连接以及甘露糖Man1→2→3→4→6连接。(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玉霞[2](2019)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絮凝剂产生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nglutination mud,RPM)是菲律宾蛤仔水产养殖的典型副产品废物,而舟山水产养殖场的RPM被新近报道为一种有前景的天然生物絮凝剂资源。旨在弄清楚RPM絮凝活性是否具有地域依赖性以及探索絮凝产生原因以拓宽其开发范围,本研究对RPM的絮凝剂产生源及其分离的絮凝活性菌株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来自大连、威海、舟山和湛江四个地点的RPM具有絮凝活性,其冷冻RPM样品絮凝率在8 g/L达到最高(61.9±2.4%至73.2±0.9%),新鲜RPM样品絮凝率最高达到91.34±1.18%,表明RPM的絮凝活性是广泛存在的。将不同地点的RPM样品进行粗多糖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域差异性导致RPM细菌群落结构和多糖组成的差异,而细菌群落产生的多糖可能是RPM的絮凝活性基础。所有样品中的重迭OTUs占总序列44.6-62.22%,TOP 25属均为重迭OTUs,TOP 50里82%为重迭OTUs,这些OTUs可能是RPM里负责产生絮凝剂和承担絮凝活性的“核心基因组”。细菌的抑制生长显着降低RPM的脱色率,真菌的抑制无显着性变化,而胞外多糖可能是RPM絮凝活性主要承担者,表明RPM里细菌群落直接影响多糖组分和脱色率。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的成员可能是RPM絮凝活性的主要贡献者,如Lutibacter(3.99-16.13%),Maribacter(4.77-15.13%)。低丰度群落在决定RPM群落结构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高丰度群落反而辨识度不高,这些群落结构间的生态环境功能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从RPM中分离获得两株高絮凝活性菌株JP和GHS18,絮凝率分别为80.0%、75.1%。综合16S 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结果,菌株JP和GHS18分别别被鉴定为Pseudoalteromonas undina和P.paragorgicola。对菌株JP和GHS18进行基因组框架扫描和基因预测,分别预测到3746、4342个基因,14个rRNA/87个tRNA、11个rRNA/94个tRNA。将预测的基因注释到数据库COG、GO、KEGG、NR和Swiss-Prot中,在两株菌株基因组中均发现了具有絮凝活性的胞外聚合物合成途径中前体底物基因(UDP-Glucose、GDP-mannose和UDP-glucuronate等)和重复寡糖单元基因(UDP-Gal、dNTP-D-Glu、dNTP-L-Rham和UDP-ManNAcA等),然而将重复寡糖单元聚合成多糖的eps基因簇并未发现,推测其具有类似的基因簇代替行使功能。本研究揭示了RPM共附生细菌承担了主要的絮凝活性,是RPM絮凝剂产生源,为未来开发RPM及其共附生絮凝活性菌株为发酵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对絮凝活性菌株的产絮凝剂生物合成途径更进一步的基因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9-04-01)

崔霞[3](2018)在《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天然生物絮凝剂的微生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已被报道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天然生物絮凝剂资源具备絮凝、脱色、重金属去除等典型微生物絮凝剂活性,且能自然沉淀、适合淡水和海水处理。有研究促成本研究假说,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的絮凝活性可能与其中的微生物有关。为此,本文深入研究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的微生物生态组成、絮凝活性菌的生物多样性和胞外多糖的化学多样性,以及抗细菌抗生素抑制下培养蛤仔的耐药絮凝活性菌,试图证明黏附污泥中的微生物是其产生絮凝活性的根源,另外依据生态复配的策略,对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进行了生态仿生制备的尝试。然而,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的微生物生态组成、其中的絮凝活性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胞外多糖化学多样性却尚未被探索,因此,本文针对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具有功能性的微生物组分进行了深入性的研究。通过生物学研究,采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进行人工分离培养,从分离自黏附污泥中32个不同形态特征的细菌中筛选出14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16S rDNA鉴定分别为Pseudoalteromonas sp.(5),Psychrobacter sp.(3),Halomonas sp.(2),Albirhodobacter sp.(1),Celeribacter sp.(1),Kocuria sp.(1)和Bacillus sp.(1)。同时,通过高通量16S rDNA/18S rDNA/ITS Miseq测序方法对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以细菌群落共覆盖的16个门,32个纲,78个目.132个科和139个属展现出了黏附污泥较高的的微生物多样性,而真菌群落的丰度值较低。将分离鉴定的絮凝活性菌与整个黏附污泥的分类学单元对比发现,6株絮凝活性菌株可以在黏附污泥的细菌群落中发现其具有相同分类学地位OTU,所占比例为0.4%。生物学研究结果证明,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其絮凝活性中是一种关键性因素,真菌在絮凝活性方面却未起到明显作用。通过化学研究,絮凝活性菌发酵液分离提取物的理化性质分析表明:絮凝活性菌的絮凝活性成分以大量多糖和少量蛋白质组成;提取物在固定投加量下,均有50%以上的絮凝活性。单糖组分研究显示均是由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等其中的9-10种单糖组成。将研究结果与课题组前期针对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整体的絮凝成分的化学性质分析结果对比后发现,在定量分析与单糖组成上都展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化学研究结果再次证明絮凝活性菌是黏附污泥中的重要的絮凝活性成分之一。另外,在基于对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蛤仔暂养系统中收集的黏附污泥具有一定絮凝活性的前提下,通过对该条件下的黏附污泥中的微生物分离和高通量测序后的结果表明,该条件下的黏附污泥中存在具有一定絮凝活性的耐药细菌,主要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Glaciecola sp.为主,丰度比例达99.3%。本文通过生物与化学手段证明了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丰富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的絮凝活性微生物群落是其絮凝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从中所获得的新型絮凝活性菌可作为新的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和利用,所揭示的微生物多样性可作为黏附污泥的复杂生态环境的研究基础,后期的絮凝活性菌的生态仿生复合虽未实现,但为今后以天然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作为生物源进行生物絮凝剂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8-06-01)

崔霞,穆军[4](2018)在《抗生素胁迫暂养下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的耐药絮凝活性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是一种新型天然生物絮凝剂,但其中活性成分的产生源尚不完全清楚。使用抗细菌抗生素在菲律宾蛤仔暂养条件下选择性抑制细菌,并由此分析其污泥絮凝活性的下降效果是检验细菌作用的有效方法,然而耐药菌群的出现部分抵消了污泥絮凝活性的下降,目前耐药菌群的生态多样性也不明确。本研究分离培养了菲律宾蛤仔抗生素胁迫暂养下的黏附污泥中具有絮凝活性的耐药细菌,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以及代表性分离株的16S r DNA基因测序等,结果表明,以97%相似度进行OTU分类,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其微生物多样性较低,耐药絮凝活性菌群以丰度比例为99.33%的Glaciecola sp.为主;以100%相似度进行OTU分类的结果与97%相似度的分类结果相同,初步表明耐药絮凝活性菌为同一物种;代表性耐药絮凝活性菌的形态学与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两株细菌均被鉴定为Paraglaciecola sp.,属于Glaciecola sp.重新划分的新物种。本研究从耐药菌出现的角度证实了细菌是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活性成分的产生源。(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崔霞,蒋锦绣,周海军,穆军[5](2018)在《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用于废水处理的生物絮凝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已被报道为一种新型的天然生物絮凝剂,适合淡水处理和海水处理。本文探究了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作为絮凝剂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悬浮物(SS),去除率可达49.3%,并能有效改善膨胀的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促进光合细菌的挂膜,促进率为33.3%;另外,其还有效吸附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当重金属离子Cd~(2+)、Zn~(2+)、Cu~(2+)的浓度分别为5.09 mg/L、14.09 mg/L、255.81 mg/L时,去除率分别达72%、67%、92%。(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周海军,崔霞,王玉霞,穆军[6](2017)在《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絮凝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作为天然絮凝剂具有良好的天然絮凝活性,为研究其絮凝活性产生机制,本文针对粘附污泥中的生物因素(细菌、真菌、无菌蛤仔)和非生物因素(泥沙)等生态组成,建立5组蛤仔暂养系统,分别投加细菌双抗生素、真菌双抗生素、细菌双抗生素和真菌双抗生素联用、不加栖息地泥沙、以及正常暂养对照(加栖息地泥沙),比较各生态因素对菲律宾蛤仔所产粘附污泥的絮凝沉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是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具备絮凝性能的关键生物因素,栖息地泥沙是促进粘附污泥絮凝的重要非生物因素;耐药絮凝活性细菌使得细菌双抗生素组的粘附污泥仍具备一定的絮凝活性;多糖是菲律宾蛤仔粘附污泥产生絮凝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周海军[7](2017)在《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生物絮凝剂絮凝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发酵、抽提、纯化而得到无毒无害、易降解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分析显示其主要成分是多糖及少量的多肽、蛋白质、脂类及其复合物。微生物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脱色功能,在食品工业、环保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菲律宾蛤仔是我国的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海区。养殖时发现菲律宾蛤仔生长区附近的水质特别清澈,猜想是菲律宾蛤仔吐出的黏附污泥使周围的悬浮颗粒沉降下来。这一生态现象可能与黏附污泥中的微生物絮凝剂有关,为此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活性物质的提取本研究直接从养殖场原产地的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提取了多糖。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水料比对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多糖产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Design Expert 8.0.6.1(trial)设计实验得到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1.59℃、提取时间4.07h、水料比20.07mL/g。在此工艺条件下,每5Kg菲律宾蛤仔实际提取的黏附污泥多糖为116.57±1.19mg,与RSM模型预测结果122.45mg基本一致。(2)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进一步对水提醇沉的多糖RPMP(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nglutination mud polysaccharide)进行seveg法脱蛋白,用紫外光谱扫描(UV)检验蛋白是否除净;然后通过阴离子纤维素交换柱DEAE-52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进一步纯化得到两组分RPMP-1和RPMP-2;接着对RPMP、RPMP-1、RPMP-2进行各种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RPMP由97.76%(w/w)总糖和1.24%(w/w)蛋白质组成;FT-IR显示RPMP-1、RPMP-2都含有羟基、羧基、羰基;HPLC显示RPMP-1和RPMP-2均是由甘露糖、氨基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组成。GPC测得RPMP-1和RPMP-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5.7KDa和18KDa。(3)活性物质的絮凝活性测试原产地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以及提取纯化的RPMP、RPMP-1、RPMP-2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分别进行了探究。原产地新鲜黏附污泥在8g/L时对海水和淡水高岭土悬浊液的最高絮凝率分别高达91.79%±2.18%和86.69%±2.13%;RPMP、RPMP-1、RPMP-2相对于原泥的絮凝活性均有所减弱;但RPMP-1、RPMP-2按适当的剂量组合能显着提高絮凝活性,当同时投加180μg/L RPMP-1和80μg/L RPMP-2时,絮凝活性提高到65.58±1.64%。(4)菲律宾蛤仔污泥生态关系的探究用抗生素和泥沙调控细菌、真菌、无菌蛤仔、栖息地泥沙四个因素,以暂养后蛤仔所吐黏附污泥的絮凝、脱色性能为指标,分析以上各因素在菲律宾蛤仔产生黏附污泥絮凝剂及具备沉淀性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各组的吐泥分别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结果显示,泥沙组的微生物种类和丰度高于未加泥沙组,原始对照组的微生物种类和丰度多于抗生素组。通过对原生态黏附污泥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发现多糖是产生絮凝活性的主要物质;通过暂养系统各个生态因素进行独立分析可知细菌是产生活性胞外物质(MBF)的主要微生物,真菌和蛤仔本身对絮凝作用的影响甚少;同时泥沙对絮凝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有机和无机组分是黏附污泥絮凝剂发挥优良絮凝性能必不可少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7-04-01)

周海军,穆军,邢宇[8](2017)在《响应面法优化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多糖的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RPM)具备优异生物絮凝、脱色、沉淀性能,推测是由黏附污泥中的活性微生物产生的多糖类大分子为主引起的。本文通过响应面法研究了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多糖(RPMP)的最佳提取工艺。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提取次数对RPMP提取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单独适宜的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和提取次数。进而通过响应面法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作为变量,多糖产率为响应值进行各项提取参数的优化设计,得到RPMP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温度为92℃,提取时间为4 h,水料比为20 m L/g,提取2次。在最佳提取参数下实际提取率是0.121%±0.002%(n=3),与模型预测的提取率0.122%较接近。因此,用响应面法对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的多糖(RPMP)提取条件的优化方案是合理可行的。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RPM的絮凝分子机理以及精制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高琦[9](2008)在《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物资源是21世纪新资源研究开发的宝库,研究利用海洋生物及其活性提取物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由于传统絮凝剂存在的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研制新型可降解的生物絮凝剂已成为目前水处理药剂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比渤海海湾四种不同产地的海洋贝壳生物黏附污泥的絮凝、脱色活性,优选出大连庄河海域采集的海洋贝壳类生物——菲律宾蛤仔,收集其黏附污泥样品,分离培养出黏附污泥中好氧细菌62株,通过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活性试验,筛选得到17株菌体或发酵液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采用斜面冰箱冷藏法保藏活性菌株。优选出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ZHT4-13。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Blast同源性比对,鉴定该菌株为罗氏菌(Rothia sp.)。设计正交试验以优化菌株ZHT4-13产絮凝剂培养条件,从菌体产量、菌体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活性、MBF4-13产量、MBF4-13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活性四方面考察了培养条件的优化,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菌株ZHT4-13产絮凝剂的最优培养条件为:C源-蔗糖;N源-硫酸铵+蛋白胨;pH值-8;培养时间-4天,其余培养基组成为:NaCl 0.5%,MgSO4·7H2O 0.1%,KH2PO4 0.5%,K2HPO4 0.2%,30℃,150r/min,接种量约为108个/100mL。采用乙醇沉淀法,从菌株ZHT4-13发酵液中提取制得微生物絮凝剂MBF4-13,通过扫描电镜、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该物质的微观形貌及各光谱特征峰,分析其中含有多糖类特征基团,推断MBF4-13含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细胞外多糖类生物大分子物质。且MBF4-13难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体系pH值范围为1-13、温度为4-100℃时,对高岭土悬浊液均具有絮凝活性,当pH值为9,室温20℃时,MBF4-13对5g/L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最高,可达到86.22%。考察了MBF4-13对染料脱色、重金属离子吸附与去除、活性污泥性能的改善、并将其与传统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该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08-12-19)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nglutination mud,RPM)是菲律宾蛤仔水产养殖的典型副产品废物,而舟山水产养殖场的RPM被新近报道为一种有前景的天然生物絮凝剂资源。旨在弄清楚RPM絮凝活性是否具有地域依赖性以及探索絮凝产生原因以拓宽其开发范围,本研究对RPM的絮凝剂产生源及其分离的絮凝活性菌株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来自大连、威海、舟山和湛江四个地点的RPM具有絮凝活性,其冷冻RPM样品絮凝率在8 g/L达到最高(61.9±2.4%至73.2±0.9%),新鲜RPM样品絮凝率最高达到91.34±1.18%,表明RPM的絮凝活性是广泛存在的。将不同地点的RPM样品进行粗多糖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域差异性导致RPM细菌群落结构和多糖组成的差异,而细菌群落产生的多糖可能是RPM的絮凝活性基础。所有样品中的重迭OTUs占总序列44.6-62.22%,TOP 25属均为重迭OTUs,TOP 50里82%为重迭OTUs,这些OTUs可能是RPM里负责产生絮凝剂和承担絮凝活性的“核心基因组”。细菌的抑制生长显着降低RPM的脱色率,真菌的抑制无显着性变化,而胞外多糖可能是RPM絮凝活性主要承担者,表明RPM里细菌群落直接影响多糖组分和脱色率。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的成员可能是RPM絮凝活性的主要贡献者,如Lutibacter(3.99-16.13%),Maribacter(4.77-15.13%)。低丰度群落在决定RPM群落结构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高丰度群落反而辨识度不高,这些群落结构间的生态环境功能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从RPM中分离获得两株高絮凝活性菌株JP和GHS18,絮凝率分别为80.0%、75.1%。综合16S 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结果,菌株JP和GHS18分别别被鉴定为Pseudoalteromonas undina和P.paragorgicola。对菌株JP和GHS18进行基因组框架扫描和基因预测,分别预测到3746、4342个基因,14个rRNA/87个tRNA、11个rRNA/94个tRNA。将预测的基因注释到数据库COG、GO、KEGG、NR和Swiss-Prot中,在两株菌株基因组中均发现了具有絮凝活性的胞外聚合物合成途径中前体底物基因(UDP-Glucose、GDP-mannose和UDP-glucuronate等)和重复寡糖单元基因(UDP-Gal、dNTP-D-Glu、dNTP-L-Rham和UDP-ManNAcA等),然而将重复寡糖单元聚合成多糖的eps基因簇并未发现,推测其具有类似的基因簇代替行使功能。本研究揭示了RPM共附生细菌承担了主要的絮凝活性,是RPM絮凝剂产生源,为未来开发RPM及其共附生絮凝活性菌株为发酵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对絮凝活性菌株的产絮凝剂生物合成途径更进一步的基因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蒋广宁.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中絮凝活性胞外多糖的提纯及结构表征[D].浙江海洋大学.2019

[2].王玉霞.基于微生物组学的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絮凝剂产生源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

[3].崔霞.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天然生物絮凝剂的微生态机制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

[4].崔霞,穆军.抗生素胁迫暂养下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的耐药絮凝活性菌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崔霞,蒋锦绣,周海军,穆军.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用于废水处理的生物絮凝剂特性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周海军,崔霞,王玉霞,穆军.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絮凝机制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周海军.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生物絮凝剂絮凝机制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

[8].周海军,穆军,邢宇.响应面法优化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多糖的提取工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高琦.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

标签:;  ;  ;  ;  

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论文-蒋广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