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身体素质论文-王祥全

人口身体素质论文-王祥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口身体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健康行为

人口身体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全[1](2018)在《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素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这叁方面中,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身体素质是民族强盛、国家繁荣的体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低、征兵体检合格率低等问题常见于媒体评论,并引发极大的社会关注。《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明确指出,“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大学生的体质竟不如中学生。”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水平,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以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为主线,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这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论文的创新。第二部分:理论研究(第二章)。第二章包括本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分别对人口、大学生人口、人口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与身体素质相关的体格、体能、体质、健康等概念进行界定,辨析人口学与医学、体育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对身体素质定义的异同。主要理论分别对人力资本理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理论、行为改变的场动力理论、健康信念模型、阶段变化理论,以及身体素质优化的生态系统模型和组织优化模型进行阐述。第叁部分:实证研究(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叁章,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状况。身体素质包含多项指标,有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运动能力指标等。本研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年度体质测试”2016年数据,对大学生人口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1985年~2014年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数据,对近叁十年来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现状研究发现:在身体形态方面,超重比例较高;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及格和不及格比例较高,优秀和良好比例较低;在运动能力方面,速度、力量、耐力等测试内容不及格比例较高。通过对近叁十年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变化回顾发现:大学生身高持续增长,肥胖比例持续增加;肺活量不断降低;运动能力的多项指标,如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的成绩持续下降。第四章,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利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设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子(直接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处理,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各种因素及其权重。结果显示: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行为实现条件因素中多项内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锻炼的质量、健康行为的意志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项因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而长期熬夜、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电脑、过多摄入高热食品、吸烟等因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五章,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问题的社会成因。通过整合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间接影响因素),总结归纳认为,我国的人口政策、互联网快速发展、应试教育惯性、学校体育理念、健康公共服务不足、健康公共管理不协同等是影响我国大学人口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第四部分:对策研究(第六章)。第六章,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建议。以健康行为理论、行为改变理论及身体素质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就促进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和改善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外部环境分别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对于大学生个体健康行为促进,应对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心理、行为、行为实现条件叁方面因素整体化改进;对处于不同健康行为阶段的大学生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对于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外部环境,建议加强政策的实效性与执行力;完善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多元化管理;强化学校服务机制,发挥体育教学功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本论文从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考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将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整合宏观与微观要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第二,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首先,本论文根据健康行为与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建立大学生健康行为促进的心理、行为、环境的关系系统,再依据行为阶段变化理论,建立针对不同行为阶段大学生人口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从而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其次,本论文通过建立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归纳出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个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从整体的视角考察各种因素的层级关系,量化分析直接影响因素的权重,为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提高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数据局限性。由于相关研究数据受到保密政策等规定的影响,只能得到7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数据各项测试指标的均值,而无法得到测试信息的原始数据。数据的局限性,限制了分析的深入程度,希望以后有机会掌握更详实的资料,继续深入该问题的研究。第二,没有对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进行实证研究。从人口学角度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展开研究是针对人口整体,而不是个体或小范围群体。其优势是能够综合宏观与微观的所有因素,从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问题,这样也就对实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希望在未来通过示范区、定点实验基地等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晓峰,王祥全[2](2018)在《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变动及其问题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素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近30年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身体形态方面,大学生身高有所增长,但超重、肥胖比率不断上升;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持续下降并处于较低水平;在运动素质方面,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素质不断下降,其中力量和耐力素质下降严重。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口身体素质发展。本文结合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生态系统模型分析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应试教育的惯性弱化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转型造成学校体育重娱乐轻体质培养;互联网过度使用使学生久坐、少动;学校健康公共服务不足,不能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产品;独生子女特殊的抚养方式造成家庭教育过分溺爱。以上五点是当代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存在问题的成因。为提升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应逐步完善健康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相关政策的协同性,促进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加强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本文来源于《人口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侯丽[3](2014)在《发展水平只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每日科学》网站12月17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近20年来,重大疾病引发的死亡人数减少,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明显延长。 “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由70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该国际研究团队对100(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12-19)

李飞龙[4](2012)在《集体化时期农村地区人口身体素质分析(1956—1983)》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集体化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本质提高,因而被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时期。不过,这一时期,在均平化集体经济和救助型集体保障的推动下,农民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婴儿死亡率、青少年发育状况、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都得到优化。(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张勰,马宁[5](2011)在《21世纪我国人口身体素质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本文通过论述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当代人口身体素质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影响因素,提出了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11年06期)

房玉新[6](2006)在《为孕妇和儿童创造良好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4月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和儿童保健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及美国强生儿科研究院在北京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国际妇幼保健学术大会”。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着妇女儿童的生存,健康与发展这一全球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期刊2006年09期)

董兆文[7](1999)在《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身体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下降至1996年的114‰。与此相比,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工作还远不能适应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共中...(本文来源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期刊1999年02期)

高爱华[8](1998)在《女性教育与人口身体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问题,既有数量的膨胀,又有素质的低下,在人口数量控制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后,人口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在人口素质中,身体素质是一切的基础。笔者从优孕、优生、优养、残疾儿康复等四个侧面论述了女性受教育水平与人口身体素质的关系,探讨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途径,以使我国人口身体素质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1期)

李乃蓉[9](1997)在《论人口身体素质与乡镇企业的职业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使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同时也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但是,乡镇企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使人忧虑的问题。其中直接涉及并影响到中国人口身体素质整体水平的是职业危害问题。本文通过详实的材料揭示出乡镇企业职业危害的现状,具体阐述了职业危害与人口身体素质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并对改善这种现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及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科学》期刊1997年02期)

周仕春,唐梅[10](1996)在《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我国在迅速发展经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反映在人口问题上的突出矛盾是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因而,党和国家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指导方针、对于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通过近几十年的宣传和努力,已经收到了显着的效果.尽管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但这一基本国策已经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共识,科学研究和具体的政策、措施也比较落实.(本文来源于《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2期)

人口身体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口素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近30年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身体形态方面,大学生身高有所增长,但超重、肥胖比率不断上升;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持续下降并处于较低水平;在运动素质方面,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素质不断下降,其中力量和耐力素质下降严重。影响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口身体素质发展。本文结合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生态系统模型分析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应试教育的惯性弱化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转型造成学校体育重娱乐轻体质培养;互联网过度使用使学生久坐、少动;学校健康公共服务不足,不能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产品;独生子女特殊的抚养方式造成家庭教育过分溺爱。以上五点是当代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存在问题的成因。为提升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应逐步完善健康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相关政策的协同性,促进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加强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口身体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祥全.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王晓峰,王祥全.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变动及其问题成因分析[J].人口学刊.2018

[3].侯丽.发展水平只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之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4].李飞龙.集体化时期农村地区人口身体素质分析(1956—1983)[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张勰,马宁.21世纪我国人口身体素质问题分析[J].西北人口.2011

[6].房玉新.为孕妇和儿童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提高人口身体素质[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

[7].董兆文.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身体素质[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

[8].高爱华.女性教育与人口身体素质[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9].李乃蓉.论人口身体素质与乡镇企业的职业危害[J].中国人口科学.1997

[10].周仕春,唐梅.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浅论[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标签:;  ;  ;  

人口身体素质论文-王祥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