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蕨菜,超临界CO_2萃取,化学成分,3T3-L1细胞
临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永祥,张瑶,卢玮玮,胡晓倩,权泰亨[1](2019)在《蕨菜超临界萃取物化学成分及其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蕨菜超临界CO_2萃取物(SFE-PA)的化学成分,并探究萃取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GC-MS分析SFE-PA主要化学成分。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构建脂肪细胞分化的细胞模型,MTT法测定细胞毒性,采用油红O染色法分析SFE-PA对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利用qRT-PCR检测脂肪细胞分化中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从SFE-PA中共鉴定出1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有4,4,5,7,8-五甲基-二氢香豆素(36.07%)、β-谷甾醇(25.66%)、4-氨基-7-二乙氨基-香豆素(8.26%)、棕榈酸(5.05%)等。SFE-PA浓度依赖性地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并减少细胞中脂质的沉积。同时,SFE-PA明显下调PPARγ、CEBPα、SREBP-1c、FAS、ACC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SFE-PA具有明显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这一作用与其调控脂肪细胞分化转录调控因子和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等密切相关,而高含量的酚类、醇类化合物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宁宁[2](2019)在《临界条件在摩擦力突变问题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学科是公认比较难的学科,其知识点具有迁移性强、较为抽象的特点,因此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必须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篇文章研究的就是"摩擦力突变"相关内容的,以摩擦力突变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课程的设计以及授课方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叁期座谈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10-28)
李曜均,岳东宁,邓彦卿,赵旭,魏文青[3](2019)在《相对论强激光与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质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临界密度是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能量吸收和高能电子产生的重要等离子体参数区间.利用激光加速产生的质子束作为电磁场探针,研究了超强激光与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结构及其时间演化.实验发现,初始均匀分布的质子束穿过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后分裂为两个斑.两个质子束斑的间距随着作用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并且两个束斑呈不对称分布.分析认为,幅度约为10~9 V/m的不对称分布瞬变电场是产生质子束偏折和分裂的主要原因.粒子模拟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解释.该研究对激光尾场电子加速、离子加速、惯性约束聚变快点火方案研究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向欢,高耀,刘少博,韩雨梅,秦雪梅[4](2019)在《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调控cAMP信号通路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环磷酸腺苷(c AMP)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程序对大鼠进行造模,以高、中、低剂量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及文拉法辛为干预药物,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 AMP、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及其相应m 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 AMP、PKA、p-CREB、BDNF水平显着下降(P<0.05、0.01),复方柴归方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c AMP、PKA、p-CREB、BDNF水平均出现回调(P<0.05、0.01);同时,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酪氨酸激酶B(TrkB)、PKA、p-CREB、BDNF的m RNA水平显着下降(P<0.05、0.01),复方柴归方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Trk B、PKA、p-CREB、BDNF的m RNA水平均出现回调(P<0.05、0.01)。结论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可通过调控c 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4期)
马栋梁[5](2019)在《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换热对流动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水冷反应堆(SCWR)是第四代先进反应堆中唯一的一种水冷堆,具有经济性、连续性等诸多综合优势,是借鉴目前压水堆、沸水堆和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经验,提出的一种先进水冷反应堆。选取超临界水为冷却介质,堆芯出口压力25 MPa,温度500℃。研究了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换热对流动的作用影响,对缓解堆芯事故及第四代超临界水冷反应堆的堆芯余热排出系统的设计,具有理论和工程实践价值。首先,进行了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动换热实验。研究了超临界水自然循环系统,在不同的系统压力条件下,对其自然循环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自然循环流量的波动幅度,跟亚临界自然循环流量相比较大。在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动实验数据信号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各种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对实验流量信号进行了信号去噪分析,以利于对实验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分析了超临界水从拟液态区向拟汽态区过渡的过程中,其导热系数、动力粘度、定压比热和膨胀系数等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特征。拟合得出了计算超临界水拟临界膨胀系数的计算公式。归纳了已有超临界水在临界区域的划分判定模型。在此分析基础上,完善了超临界水的叁区分析判定模型,得到了新的超临界水在临界区域的判定划分数据。并由此拟合得到了新的超临界水分区边界计算关系式。其次,在已有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超临界水传热系数和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流量的预测模型。通过该预测模型,预测并分析了管径、流量、功率、压力等参数的变化对超临界水传热系数的影响情况。得到了在不同管径、高度差和入口温度条件下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起始点的叁维分布云图。同时分析了已有传热恶化点功率计算公式的适用情况及误差分布情况。并对传热恶化点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新建立起来的超临界水传热恶化点功率计算模型,综合考虑了流量、管径、压力和入口温度的影响,具有较小的平均相对偏差和平均绝对偏差。再次,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对加热功率在均匀分布和不均匀分布条件下超临界水自然循环的流动换热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当加热功率分布特征分别为均匀加热、功率递增、功率递减和正弦型分布时,分析了在不同的加热功率分布条件下时,其不同的换热条件对自然循环流量影响的变化特点。最后,对超临界水中含有细颗粒物时,其在管道中运动沉积的规律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研究了加热功率、入口温度、入口速度、平均颗粒直径、不同管道间加热的不对称度等参数对超临界水中细颗粒的影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温度的升高,颗粒物沉积浓度的峰值逐渐向管道入口段靠近;随着入口流速的升高,颗粒物浓度沿管道方向分布的峰值逐步向管道出口部分移动;管道的加热作用,对于颗粒物的浓度降低和沉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将不同研究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验证。得出在超临界自然循环系统中压力突然变化之后,流动稳定性的转变特征。得出在超临界压力下,当管道受到热阻力和热绕流作用影响之后,流体中所经历的热加速驱动和热阻力驱动等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同时得到了超临界水中细颗粒物质受热后,在管道的后段部分会受到颗粒物再移除作用的运动沉积机理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吴威[6](2019)在《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受高温腐蚀与磨损耦合作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超)临界锅炉因其参数较高,具有效率高等显着优点,但高参数导致高壁温,壁温过高将导致高温腐蚀,如果壁面存在颗粒冲击造成冲蚀磨损,二者形成耦合作用,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影响壁面耦合过程的因素包括壁温、壁面H_2S浓度、煤灰颗粒冲击量及冲击速度等。本文使用AnsysFluent软件对660MW超临界锅炉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Fluent的编程功能计算得到各区段水冷壁内壁的平均壁温,并将计算得到的平均壁温赋给壁面参与迭代,同时比较得出壁面所有网格的最高温度;利用Fluent的冲蚀磨损模型得出燃烧器区域壁面的颗粒质量冲击量(kg/(m~2·s),借助Fluent软件的sample功能结合excel进行点数据处理,得到了冲击燃烧器区壁面的颗粒最高速度及颗粒速度值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内壁平均温度最高及网格温度最高的区段均在SOFA上部区域,二者均可达到698K,壁面硫化氢的质量分数最高可达到0.24%;各墙壁面上燃烧器喷口对侧区域的最大值为6kg/(m~2·s);冲击燃烧器区壁面的颗粒最高速度可超过30m/s,但其占比不足冲击总颗粒量的0.3%,20-25m/s的冲击颗粒占比约10%,颗粒速度的主体为5-20m/s。在后墙壁面的上组燃烧器区及右侧墙壁面的下组燃烧器位置,存在高硫化氢浓度、高颗粒质量冲击量、高颗粒冲击速度的耦合侵蚀区域。用模拟结果指导高温腐蚀与磨损的耦合实验。设置质量分数0.2%H_2S+99.8%N_2腐蚀气氛,给入煤灰颗粒后冲击加热罐内的水冷壁管材15CrMoG与SA-213T12,煤灰颗粒冲击量为1.8 kg/(m~2·s),颗粒冲击角度分别为30°、60°及90°,冲击速度分别为15m/s及35m/s,加热温度分别为335℃、435℃及535℃,测量试样的表面深度,并对试样进行电镜观察、EDS能谱分析及XRD衍射分析。结果发现,60°与90°的颗粒冲击产生的耦合侵蚀效果是接近的,30°冲击的侵蚀效果最弱,30°及60°冲击下耦合区域会出现偏移,故90°冲击更适合耦合特性的研究;15m/s冲击与35m/s冲击可达到相同的耦合侵蚀效果,二者对耦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是同等的,EDS能谱分析表明15CrMoG的腐蚀产物抗冲蚀能力强于SA-213T12;335℃及435℃下,15CrMoG与SA-213T12的抗耦合侵蚀能力相当,在535℃下,15CrMoG抗耦合能力优于SA-213T12,而前者更廉价,因此推荐15CrMoG做水冷壁材料;耦合侵蚀特性的改变,是由于高温腐蚀特性的改变,故应该从抵抗高温腐蚀的角度来抵抗耦合侵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闯[7](2019)在《砂岩超临界CO_2渗流特征及水岩作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大量燃烧,大气中CO_2含量急剧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早已成为最大的CO_2排放国,减排任务刻不容缓。CO_2地质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减排手段,该技术将捕集的CO_2注入到地下储层,从而减少空气中CO_2含量,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通过注入井将超临界CO_2注入到地下储层,作为酸性气体,超临界CO_2具有高密度、低粘度特点,在注入过程中,井附近CO_2流速较大,随着远离注入井,流速降低,同时还将与储层岩石发生水岩作用,影响渗流过程,目前对于对超临界CO_2在砂岩中的渗流特性及水岩作用影响认识还存在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3种不同渗透率砂岩样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超临界CO_2渗流特性和CO_2-水-岩相互作用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对砂岩质量、物质成分、矿物成分、表面结构、内部结构以及孔隙度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超临界CO_2渗流试验,分析了砂岩超临界CO_2渗流特性,然后开展了CO_2-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分析了水岩作用对砂岩渗透率以及孔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水岩作用后砂岩再次开展超临界CO_2渗流试验,分析了CO_2-水-岩相互作用后砂岩的渗流特性,并建立超临界CO_2渗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当压力梯度较小时,超临界CO_2渗透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呈上凸曲线,当压力梯度较大时,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呈直线关系,且上凸曲线和直线段之间存在临界点,超临界CO_2-水-岩相互作用后,各砂岩临界压力梯度增大,临界速度减小;(2)CO_2-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山西组和太原组砂岩渗透率随反应时间先增加后趋于平缓,长10组砂岩渗透率随反应时间逐渐降低,最后趋于平缓;(3)CO_2-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能溶解于水中的含钙矿物较多,水样中钙离子浓度较大,且一直保持较高浓度,随着砂岩中与水接触的白云石逐渐减少,溶液中镁离子浓度逐渐降低;(4)通过XRD测试结果可知,叁种砂岩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有少量的方解石、白云石、粘土等矿物,实验后叁种砂岩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粘土含量比例均降低;(5)CO_2-水-岩相互作用后,砂岩内部出现部分溶蚀现象,且孔隙度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风义,庞占喜,吴婷婷,耿志刚,廖辉[8](2019)在《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进行了超临界蒸汽环境下不同温度、加入气体及不同水油比等因素对特稠油水热裂解的影响研究,并对超临界蒸汽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环境中特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超临界蒸汽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用下,特稠油发生明显的热裂解效应,表现为饱和烃含量大幅度增加,并释放出一定量气体,原油物性明显改善,同时也生成了焦炭类物质;加入气体时,会进一步加剧焦炭物质的转化,并抑制沥青质的分解,从而减缓了沥青质的热裂解速率,不利于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超临界蒸汽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机理,并促进超临界蒸汽在深层稠油油藏热力采油中的应用与推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5期)
冯涛,周国华,池风龙,王邦杰[9](2019)在《亚临界水解处理有机废弃物对天津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亚临界水解处理的城市污泥、鸡粪、复合菌肥和植物纤维黏合剂处理天津滨海新区土壤。结果表明,利用亚临界水解产物(污泥+鸡粪),配以机械施工的技术方法,能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被覆盖,降低土壤pH和增加有机质含量。(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黄海鸿,张保玉,成焕波,刘威豪[10](2019)在《超临界水/正丁醇混合流体对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正丁醇混合流体降解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以回收高性能CF,分析了水、正丁醇和水/正丁醇混合流体对EP基体的降解能力,研究了水/正丁醇的体积比例、温度、时间及KOH浓度等对EP基体的降解率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流体对EP基体的降解能力优于水和正丁醇;临界条件下,水的含量越高,混合流体对EP基体的降解能力越强;EP基体的降解率与温度、时间及KOH浓度呈正相关性;350℃、30min条件下,采用水含量为50%的水/正丁醇混合流体作为反应溶剂时,EP基体的降解率达到93.4%,与纯组分的水和正丁醇相比,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率分别提高10.9%和24.6%;与原碳纤维相比,混合流体回收的CF单丝拉伸强度保持率在97%以上,且韦氏模数相近。(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临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学科是公认比较难的学科,其知识点具有迁移性强、较为抽象的特点,因此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必须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篇文章研究的就是"摩擦力突变"相关内容的,以摩擦力突变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课程的设计以及授课方式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吴永祥,张瑶,卢玮玮,胡晓倩,权泰亨.蕨菜超临界萃取物化学成分及其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
[2].李宁宁.临界条件在摩擦力突变问题中的作用[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叁期座谈会资料汇编.2019
[3].李曜均,岳东宁,邓彦卿,赵旭,魏文青.相对论强激光与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质子成像[J].物理学报.2019
[4].向欢,高耀,刘少博,韩雨梅,秦雪梅.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调控cAMP信号通路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9
[5].马栋梁.超临界水自然循环换热对流动作用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6].吴威.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受高温腐蚀与磨损耦合作用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王闯.砂岩超临界CO_2渗流特征及水岩作用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张风义,庞占喜,吴婷婷,耿志刚,廖辉.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实验[J].特种油气藏.2019
[9].冯涛,周国华,池风龙,王邦杰.亚临界水解处理有机废弃物对天津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9
[10].黄海鸿,张保玉,成焕波,刘威豪.超临界水/正丁醇混合流体对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作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