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膜论文-冯奇斌,武晨晨,李德华,王梓,吕国强

增亮膜论文-冯奇斌,武晨晨,李德华,王梓,吕国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亮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下式背光,微结构,增亮膜,抬头显示器

增亮膜论文文献综述

冯奇斌,武晨晨,李德华,王梓,吕国强[1](2019)在《用于汽车抬头显示器的光学增亮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直下式背光的厚度并提升亮度,设计了一种光学增亮膜。基于Snell定律设计了对单个LED发出光线起均匀照度作用的二维微结构曲线。该微结构曲线是把LED看做理想点光源设计并计算的,但考虑到实际的LED是一个正方形发光面,因此对该微结构曲线进行了优化,提升了它对实际尺寸LED的均匀照度作用。根据LED的排布规律提出了一种正六边形蜂窝拼接排布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光学增亮膜的背光中心亮度提升了172.4%。根据微结构设计结果采用无掩膜直写光刻工艺制作了实际样品并进行了效果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中心亮度提升了136.2%,厚度降低了13mm。采用本文设计的光学增亮膜可以有效地提高背光亮度同时降低背光厚度,满足汽车抬头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亮度高、体积小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吴美瑞[2](2018)在《集光型增亮膜微结构专利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增亮膜是背光模组中的重要部件,用于提高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本文通过在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用于背光模组的集光型增亮膜的微结构的各个技术分支的专利分布情况、技术演进以及相关的核心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8年15期)

秦静,温佐良,李尚,周子明,郝俊杰[3](2018)在《基于量子棒纳米纤维大面积定向排列的偏振增亮膜及其在宽色域显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CdSe/CdS量子棒的偏振发光特性使其在应用于新型液晶显示中极具潜力,而如何将量子棒材料在宏观尺度上大面积的定向排列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性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种大面积、含定向排列量子棒、基于PMMA纳米纤维制成的偏振增亮膜。首先,采用一种新的TBP辅助合成方法,合成出具有核壳结构的CdSe/CdS量子棒。该材料的绝对量子产率达到了60%,发光波长的半峰宽为25nm,具有182nm的大Stokes位移。随后将这些量子棒溶于氯仿、DMF和PMMA混合溶液中制备用于静电纺丝的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含有量子棒的聚合物纳米纤维通过滚筒收集处理,得到了一张透明、大面积、偏振增强的增亮膜,5cm~2增亮膜的偏振度为0.45。最后将制备的增亮膜嵌入一个液晶显示模组中测试,结果显示该模组的亮度提高了18.4%。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制备的量子棒增亮膜在新型宽色域高光效显示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8年04期)

林辉[4](2015)在《M公司增亮膜卷料产品模切深度质量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增亮膜是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中国制造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背光厂对背光模组组装逐渐从手动组装往自动组装发展。背光厂随之要求M公司的增亮膜产品出货形式从片料往卷料转变。增亮膜卷料产品对模切深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公司东莞工厂的增亮膜卷料产品的首要客户投诉项目为模切深度过深或过浅不良。本课题的困难点体现在上、下模板平整度,蚀刻模具刀刃高度,下保护膜厚度等难以改变的固有变异源的前提下,设备下死点还会随着冲切的次数而有动态变化,稳健的下死点的深度必须控制在合理的位置(10-20um之间),才能使得设备深度下死点随着冲切次数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增亮膜卷料产品不发生切穿和剥离。首先,本论文介绍了研究增亮膜卷料产品模切深度质量改善的背景和意义,检索查阅相关的文献,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结构。接着,本论文介绍了增亮膜后段生产流程和模切工艺,用排列图分析M公司东莞工厂客户投诉项目,指出模切深度过深或过浅不良为首要的客户投诉项目,通过近半年的数据确定改善前的基线。然后,本论文通过运用流程图和因果图进行过程分析。通过运用双比率检验对客户投诉数据进行生产人员和班次、机器、切穿和剥离项目进行假设检验,初步筛选出K24机客户投诉的比率显着高于其它机器和切穿投诉的比率显着高于剥离。结合过程分析和数据分析,对因果图中的生产人员对切穿剥离的判断的一致性、下保护膜厚度变异、模具和环境一系列因子进行验证,证实了判断一致性、模具刀刃为影响模切深度不良的关键因子。对比K8机对K24机下死点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和双样本t检验,证实机器下死点稳定性为影响模切深度不良的关键因子,同时测量下死点的操作范围。最后,针对验证的关键因子进行改善,降低模切深度不良的风险。改善措施包括:维修K24机,制定稳健下死点的标准作业程序,模具限位块防错设计,模具寿命管理,提高模切深度判断的一致性,增加出货前的检查。改善后,增亮膜卷料产品模切深度不良退货率显着降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其它行业的模切工序。希望能给电子行业,机械加工行业,食品行业,医疗行业,包装行业中的模切工程人员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12-19)

孙学武,杨慎东,陈飞,李云,陆学磊[5](2015)在《光学增亮膜技术综述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增亮膜作为背光模块中的关键组件,起到聚集光线,提升亮度的作用。首先介绍了增亮膜的基本结构及光学原理,根据增亮膜微结构和光学特性的不同,将增亮膜分为4类:一般增亮膜、多功能增亮膜、微棱镜增亮膜和反射型偏光增亮膜。其次对增亮膜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日本和韩国技术领先,中国大陆积极追赶。最后对增亮膜的新技术工艺进行了介绍,未来增亮膜将朝着轻薄化、复合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5年06期)

陈玲玲[6](2015)在《光学增亮膜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增亮膜作为液晶显示器背光模块中的关键组件,起到聚集光线,提升亮度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增亮膜的基本结构及光学原理,根据增亮膜微结构和市场特性的不同,将增亮膜分为4类:一般增亮膜、多功能增亮膜、微透镜增亮膜和反射型偏光增亮膜。其次对增亮膜国内外市场进行比较,最后对增亮膜的新技术工艺进行了介绍,未来增亮膜将朝着轻薄化、复合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5年30期)

陈嘉[7](2015)在《LCD增亮膜用UV固化单体和低聚物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设计和制备了在UV固化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双酚A型丙烯酸酯单体、双酚芴型丙烯酸酯单体以及两种含芴的丙烯酸酯类低聚物。采用FT-IR, NMR等方法对单体和低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单体和低聚物产品的黏度、折射率、溶剂含量等性能指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单体的实验配比以及中和用NaOH浓度进行了优化。同时,将单体和低聚物产品分别应用在UV胶配方中,对成型所得增亮膜进行了附着力、耐刮、耐磨等分析测试。首先以BPA10EO与丙烯酸进行酯化,成功制备了可用于液晶显示屏的双酚A-10EO丙烯酸酯(BPA1OEODA)单体;以9,9-x双[4-(2-羟乙氧基)苯基]芴与丙烯酸进行酯化,成功制备了20℃折射率为1.62的高折射率双酚芴-2EO丙烯酸酯(BPEA)单体。通过单因素影响实验法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BPA1OEODA单体的反应物中-COOH/-OH的最佳摩尔配比为1.25,后处理NaOH碱中和的最佳浓度为10wt.%;BPEA单体的反应物中-COOH/-OH的最佳摩尔配比为3.20,后处理NaOH碱中和的最佳浓度为15 wt.%.BPA1OEODA、BPEA单体合成经15次重复试验,工艺、性能稳定可靠,BPA1OEODA单体25℃黏度为500 mPa·s-800 mPa·s,20℃折射率为1.5170±0.005、甲苯溶剂含量≤800 ppm;BPEA单体的25℃黏度为44000 mPa·s~56000 mPa·s、20℃折射率为1.62±0.01、甲苯溶剂含量≤1200 ppm。并将BPA1OEODA单体在300 L反应釜中完成了中试放大,中试产品性能与小试一致,达到了工业产线产品质量要求。将BPA1OEODA单体的小试和中试产品分别加入到目标折射率为1.54的QQ胶配方中,并将胶水于0.4M成型机上固化得到了具有棱镜结构的增亮膜,增亮膜的成型结构正常,其附着力百格均达到5B、耐刮均达到50 g、耐磨均达到100 g、回弹时间均在6s以内,增亮膜的性能优异,都达到了LCD行业使用的质量标准。将BPEA单体加入到目标折射率为1.57的UV胶配方中,在0.4M成型机上所得增亮膜的成型结构正常、附着力百格为5B、耐刮为50 g、耐磨为50 g,增亮膜的性能优异。其次以9,9-双[4-(2-羟乙氧基)苯基]芴与苯酐以及丙烯酸酯羟乙酯进行两步酯化,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折射率的聚酯丙烯酸酯类低聚物BPEFPAA;以9,9-双[4-(2-羟乙氧基)苯基]芴与苯酐的半酯化产物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进行环氧开环反应,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折射率的环氧丙烯酸酯类低聚物BPEFPGMA。BPEFPAA、BPEFPGMA低聚物合成经15次重复试验,工艺、性能稳定可靠,BPEFPAA低聚物60℃黏度为1900mPa·s~4500 mPa·s、20℃折射率为1.587±0.007、重均分子量为2550 g/mol~3536 g/mol、甲苯溶剂含量<1700ppm; BPEFPGMA低聚物60℃黏度为1900 mPa·s~2500 mPa·s、20℃折射率为1.587±0.003、重均分子量为1970 g/mol~2080 g/mol、甲苯溶剂含量≤1600ppm。将BPEFPAA、BPEFPGMA低聚物分别作为目标折射率为1.57的UV胶配方的主体组分,在0.4M成型机上所得增亮膜的成型结构正常、附着力百格均达到5B、耐刮均达到50 g、耐磨均达到50 g,增亮膜的性能优异,都达到了LCD行业使用的质量标准。(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1-01)

王凤岐[8](2010)在《LCD增亮膜专利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LCD显示面板用增亮膜的主要供应商和技术背景等行业现状,使用专业的专利分析软件对相关的专利进行了检索和分析,包括专利申请的时间分析,申请专利的国家分析和主要的技术特征分析。对一些重要的中国专利进行了较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专利的主要技术细节及特征。文章末尾给出了一些初步的分析结论。(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0年02期)

杜新语[9](2009)在《增亮膜用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增亮膜用液晶材料是近年涌现出来的研究热点,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原料,它有较好的光电性能,这类液晶化合物在信息存储和混晶材料的配制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两个增亮膜用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材料的合成进行了研究,根据链段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工艺路线,合成出了两种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一种含碳叁烷氧基链段,一种含碳四烷氧基链段。第一种方案,合成含碳叁烷氧基链段的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合成分为以下叁步:第一步是对羟基苯甲酸与3-氯丙醇反应生成4-(3-羟基丙氧基)苯甲酸,从而在对羟基苯甲酸上引入了柔性链段;第二步是将产物与丙烯酰氯反应,从而生成含双键的4-(3-丙烯酸酯丙氧基)苯甲酸;第叁步是将上一步产物与邻甲基对苯二酚在DCC和DMAP催化下进行酯化反应,从而生成含碳叁液晶基元的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第二种方案,合成含碳四烷氧基链段的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合成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是四氢呋喃在氯化锌催化下与乙酰氯反应生成4-氯丁基乙酸酯,得到保护的4-氯丁醇;第二步是作为液晶基元的4-(4-羟基丁氧基)苯甲酸的合成,首先,4-乙酸酯丁基氯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在DMF中进行醚化,然后将产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最后用盐酸酸化得所要的4-(4-羟基丁氧基)苯甲酸;第叁步是将产物与丙烯酰氯反应,从而生成含双键的4-(4-丙烯酸酯丁氧基)苯甲酸;第四步是将上一步产物与邻甲基对苯二酚在DCC和DMAP催化下进行酯化反应,从而生成含碳四液晶基元的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采用显微熔点测定仪、红外光谱、核磁、DSC等手段对制备的两种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分子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液晶分子都具有非常好的液晶性,两者都为向列相液晶分子,而且它们的液晶性能很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09-06-10)

[10](2009)在《2009年应用在TFT LCD背光模块的增亮膜出货面积将增长30%》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一季关于显示器用光学膜报告指出,2009年应用在TFTLCD背光模块的增亮膜出货面积将达1.16亿平方米,估计较2008年增长30%;主要增长的力道来自于液晶电视出货面积的(本文来源于《电子与电脑》期刊2009年05期)

增亮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增亮膜是背光模组中的重要部件,用于提高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本文通过在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用于背光模组的集光型增亮膜的微结构的各个技术分支的专利分布情况、技术演进以及相关的核心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亮膜论文参考文献

[1].冯奇斌,武晨晨,李德华,王梓,吕国强.用于汽车抬头显示器的光学增亮膜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9

[2].吴美瑞.集光型增亮膜微结构专利技术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8

[3].秦静,温佐良,李尚,周子明,郝俊杰.基于量子棒纳米纤维大面积定向排列的偏振增亮膜及其在宽色域显示中的应用[J].液晶与显示.2018

[4].林辉.M公司增亮膜卷料产品模切深度质量改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5

[5].孙学武,杨慎东,陈飞,李云,陆学磊.光学增亮膜技术综述及其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5

[6].陈玲玲.光学增亮膜技术综述[J].价值工程.2015

[7].陈嘉.LCD增亮膜用UV固化单体和低聚物的制备及应用[D].东南大学.2015

[8].王凤岐.LCD增亮膜专利技术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0

[9].杜新语.增亮膜用双端丙烯酸酯类液晶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10]..2009年应用在TFTLCD背光模块的增亮膜出货面积将增长30%[J].电子与电脑.2009

标签:;  ;  ;  ;  

增亮膜论文-冯奇斌,武晨晨,李德华,王梓,吕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