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泉刘志罡(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10023)
【中图分类号】R72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21-0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在临床上较常见,在治疗过程中,我科自2004年至2011年,收治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1例,现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48—8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慢性硬膜下血肿自发现硬膜下积液后出现时间最短时间为16天,最常为92天,期间均无再次头部外伤史。11例患者入院后经CT检查均诊断:硬膜下积液,其中住院期间经动态复查头CT提示演变成慢性血肿而手术治疗8例,另外3例患者出院时医嘱提示定期复查头CT而诊断慢性血肿后再次收入院手术治疗。此3例患者均65岁以上。
1.2临床表现11例患者手术前均出现头痛加重,其中6例患者出现肢体活动受限,2例患者出现言语笨拙。血肿部位9例出现在颞顶部,2例出现在额部。其中双侧3例。
1.3治疗11患者均于局麻下行钻孔治疗,术前均行头部CT及核磁共振检查。其中8例患者术中见血肿包膜较厚。术中引流出棕褐色、暗红色陈旧性积液,有时混有碎小凝血块.或絮状物。术中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依CT复查情况拔出引流管。其中1例患者术区见少许高密度而由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后复查CT见血肿消失后拔管。
1.4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动态复查CT1—3个月。均未见复发。
2讨论
颅脑损伤后引起脑脊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称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在颅脑损伤中此并发症约占3.7%~5.4%,多见于幕上。[1]其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其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点:(1)硬膜下积液随时间的延长积液量逐渐增多使硬脑膜与蛛网膜分离加剧,从而撕裂蛛网膜颗粒突入的静脉陷窝或桥静脉引起出血渗入积液腔,后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2)原积液腔隙受血液刺激,硬膜下胶原纤维增生,血肿包膜新生毛细血管不断反复破裂出血,而促使慢性血肿的形成;(3)头部再次受伤至积液区内再发出血。[2]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硬膜下血肿出现占位后,手术治疗是其首选,因其演变机制,大部分患者术中见血肿包膜较厚,术前行MRI检查对其术前评估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因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有稳定型,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此类疾病中因引起重视,由于其脑萎缩存在,硬膜下积液发生后,其占位效应不明显,患者自主症状不明显,有好转出院可能,为减少对治疗的延误,应特别强调出院后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社,1999.470.
[2]蒋先惠,张平.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成因的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