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常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套牢,语域,认知,高频
非常规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栗爽[1](2010)在《非常规隐喻的发展及其原因探析——以“套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证券词语"套牢"语义扩展进行描写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的语义成分、语用特点及其在隐喻认知模式上不同于常规隐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语义扩展的语言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就"套牢"与其他证券词语在认知模式扩展上的差异,从认知的深刻性、出现的高频性、大众普适性、言者的求新求趣性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0年02期)
黄洁[2](2009)在《动宾非常规搭配的转喻和隐喻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动态识解观、"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结构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认知机制和动宾搭配原则。文章指出,对这两类动宾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依赖于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这一结构的理解涉及对宾语、动词和动宾结构这叁个层面上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动宾非常规搭配受动词和宾语显着度的影响,动词和宾语需具有代表和触发相关概念框架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郭辛建[3](2008)在《非常规隐喻在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中数量不相等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非常规隐喻在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中的数量不相等的原因。文章对非常规隐喻和常规隐喻之间的不同之处做了系统的讨论,并对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下了定义。然后,文章对非常规隐喻在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中的数量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数据的分析,指出,非常规隐喻在文学文体的数量总体上远大于其在应用文体中的数量。对于这一隐喻现象的原因,传统修辞学理论的解释是隐喻是一种修饰工具,所以在文学文体中常见。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空间合成理论,对这一现象从四个方面做了系统的进行分析。这四个方面是:异隐喻性的存在;交际效率的要求;描述对象的不同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当然,这里并没有直接套用空间合成理论。作者先对该理论做了简单介绍,总结并比较了一些中国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王文斌(2005)的自洽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自洽原则SNP控制并制约着隐喻的建构和解读,通过叁个认知流程:连接,冲洗,合流发生作用。其中,连接类似于类指空间,合流类似于合成空间,增加了一个冲洗过程。改进后的空间合成理论,即自洽原则,更多的体现了认知主体的主体性,更加详尽地揭示了非常规隐喻构建和解读的过程。特别是合理地解释了非常规隐喻的异隐喻性存在的原因。根据自洽原则,非常规隐喻具有开放性,同一个非常规隐喻可以有多个解释,即异隐喻性。非常规隐喻的异隐喻性增加了文学文体的魅力,却削弱了应用文体的准确性。非常规隐喻的解读过程包含叁个认知流程,隐喻受众理解非常隐喻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大于常规隐喻。非常规隐喻可以表达更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还可以达到作者一些不便直接言明的目的,比如讽喻、讽刺等等。这就是非常规隐喻在文学文体中数量较多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非常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动态识解观、"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结构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认知机制和动宾搭配原则。文章指出,对这两类动宾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依赖于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这一结构的理解涉及对宾语、动词和动宾结构这叁个层面上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动宾非常规搭配受动词和宾语显着度的影响,动词和宾语需具有代表和触发相关概念框架的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常规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栗爽.非常规隐喻的发展及其原因探析——以“套牢”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0
[2].黄洁.动宾非常规搭配的转喻和隐喻透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郭辛建.非常规隐喻在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中数量不相等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