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代楼阁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艺术形态,中国建筑文化,楼阁建筑,建筑架构
古代楼阁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越,王永东[1](2019)在《中国古代楼阁建筑在空间艺术形态中的营造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营造体系中提炼出空间艺术形态的相关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楼阁式建筑的出现也是中国传统木构造建筑的大势所趋。文章从现有中国楼阁建筑的构成体系的基础上,揭示了功能性对于空间艺术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解读,在建筑设计理论和相关案例的层面上来探求中国古代楼阁建筑设计思想的新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郭玉京[2](2018)在《从古代典籍及文艺作品中探寻楼阁在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建筑文化中,楼阁作为主要的多层建筑,承载了中国人在文化中追求登高观览的重要使命。在建筑群组中,往往以楼阁体量最为宏伟壮丽,它们也常常占据古代城市的中心节点,或者位于园林、自然山川的显要突出位置,是组织人居环境中人工设计的重要承载者。就其造型以及结构的精巧瑰丽而言,亦是中国木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突出代表。(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4期)
张十庆[3](2015)在《古代楼阁式建筑结构的形式与特点——缠柱造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的发展从结构形式而言是从独立单元的迭加逐步走向整体构成的确立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演变发展的角度来看缠柱造有可能是一较早的结构形式。或也可以说在楼阁式建筑结构发展演变的逻辑上是从缠柱造到叉柱造再到通柱造的。由缠柱造而叉柱造终至通柱造的一统高度概括了中国楼阁式建筑技术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也成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的一条线索。(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5年09期)
刘娇[4](2014)在《古代木构楼阁建筑特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木构建筑是华夏五千年浩瀚文明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而其中的楼阁建筑就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木构楼阁建筑是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其起源和发展期间,木构楼阁建筑始终能集中体现着当时的木构建筑的高度水平。本文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简介,简述了古代木构楼阁建筑的发展史,并重点从古代木构楼阁建筑的平面、立体等方面介绍了此类建筑的形态特征,同时也从楼阁建筑的构造、装饰及文化等不同角度介绍了楼阁的建构技艺。通过以上这些内容对古代木构楼阁建筑进行了特色初探。(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4年16期)
唐荟珺[5](2012)在《岭南古代木构楼阁建筑特色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与技术两方面均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成就。这其中,楼阁建筑因体量宏大,外观雄丽而备受瞩目;同时,楼阁建筑的建造技术较为复杂,可以反映出各个历史朝代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因此,对于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的研究,是我国古建筑学术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有关楼阁建筑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关于地域性楼阁建筑的研究却较为稀少。在岭南地区,学者们一般针对个别典型单体案例进行调查研究,缺少对岭南楼阁建筑历史发展、类型形态,建构技艺特征的系统研究。本文以岭南古代木构楼阁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岭南建筑地域、文化等特点入手,在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上,从建筑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特征方面对岭南楼阁建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研究,讨论其空间形态和建构技艺,以期对这一建筑群体对象的类型、形态、构架、文化内涵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文章的一、二章为背景章节,简要介绍了中国楼阁建筑的形成发展、历史演变及类型特点,并追溯岭南楼阁建筑时代沿革,对相关的历史信息进行了初步考证,并对现存的岭南楼阁状况做简要整理。第叁章以功能类型为线索,选取典型实例,讨论岭南楼阁类型形态及建筑特征。重点从楼阁的类型特点、平面尺度、构架与空间形态、立面构图等方面进行研究,再通过实例间的对比来分析岭南常见类型楼阁各自的形态特征。第四章就楼阁建筑的构架体系、木构技术、局部构造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岭南楼阁建筑的建构技艺。试图在营建技术层面对岭南楼阁的生成特征有个进一步认识。第五章是对楼阁的保护与利用对策的探讨。在认识了岭南楼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技术价值的基础上,对岭南古代楼阁的保存现状和保护发展提出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孙睿[6](2010)在《中国古代楼阁建筑在城市中的空间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楼阁建筑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通过对南京主城及周边范围的文献考证和空间定位,讨论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使人们对楼阁建筑有更深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20期)
巩文斌[7](2009)在《云南古代传统楼阁建筑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楼阁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重要类型之一,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楼阁建筑一直以来都以其技术特点和建筑高度优势,处于整个建筑环境的视觉中心,依附着人们的心理与精神的寄托。其建筑结构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最高建筑技术水平。长期以来,有关楼阁建筑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关于云南楼阁建筑的研究却相对零散,一些研究也只以个别单体建筑为对象,缺少对云南楼阁建筑历史演变、类型形态,技艺特征的系统研究。论文以云南古代传统楼阁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上,以建筑学、类型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云南古代楼阁的空间形态和建造技艺为切入点,从建筑发展演变及其文化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分析研究。以期能达到对云南楼阁建筑的类型、形态、构架、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云南楼阁类型丰富,广泛用于城镇村落的各种建筑中。云南楼阁出自中国传统木构体系,一方面,云南楼阁深受中原传统建造技艺的影响,保留了中原地区官式建筑风格。另一方面,地处边陲的云南楼阁结合本土的构造技艺,形成了众多云南地方特色做法,具有显着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云南楼阁在历史发展中,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自然环境和地方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在与不同的文化交流发展中,云南楼阁选择和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体现出多种文化交融并存的结果。云南楼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技术信息,是多种艺术的载体,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2)
张威,吴雁春[8](2005)在《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审美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楼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楼阁以高峻宏敞为其最重要的审美观念。但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对隆楼杰阁的追求存在着“欲与南山齐”和“高处不胜寒”的两种倾向。楼阁审美发展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单体尺度受“风水形式说”控制;尺度上,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因审美情趣的需要而相互转换;既是景观又可观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杨伟东[9](2004)在《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的美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的美学特性是隐藏在建筑外形之后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更多地属于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范畴,是产生建筑形式的基础。而建筑的形式美不仅在于使人获得感观上的愉悦,还更进一步地表现为社会功能。中国古代楼阁建筑就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中华传统建筑的美学特性。一、"礼乐精神"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精神特性,渗透着中国人伦观念的尊卑贵贱的规制原则,它有别于物质性的实用概念,也不止于形式美的追求,而是具有某种思想情感的表达。中国古代建筑尊卑等级规制的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礼乐精神"。《乐记》说:"乐统同,礼辨异。礼乐(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04年06期)
乔迅翔[10](2004)在《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构楼阁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建筑类型,集中体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木构建筑技术,对其研究有重要意义。从楼阁建筑空间、构架、立面和尺度四方面对楼阁的建筑构成作了初步考察,并结合历史上楼阁建筑的发展,力求全面探讨其中的构成规律,掌握古人楼阁建筑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4年01期)
古代楼阁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传统建筑文化中,楼阁作为主要的多层建筑,承载了中国人在文化中追求登高观览的重要使命。在建筑群组中,往往以楼阁体量最为宏伟壮丽,它们也常常占据古代城市的中心节点,或者位于园林、自然山川的显要突出位置,是组织人居环境中人工设计的重要承载者。就其造型以及结构的精巧瑰丽而言,亦是中国木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突出代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代楼阁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博越,王永东.中国古代楼阁建筑在空间艺术形态中的营造解读[J].中外建筑.2019
[2].郭玉京.从古代典籍及文艺作品中探寻楼阁在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意义[J].建筑与文化.2018
[3].张十庆.古代楼阁式建筑结构的形式与特点——缠柱造辨析[J].美术大观.2015
[4].刘娇.古代木构楼阁建筑特色初探[J].城市地理.2014
[5].唐荟珺.岭南古代木构楼阁建筑特色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孙睿.中国古代楼阁建筑在城市中的空间意象[J].山西建筑.2010
[7].巩文斌.云南古代传统楼阁建筑特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8].张威,吴雁春.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审美意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杨伟东.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的美学特性[J].建筑与文化.2004
[10].乔迅翔.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J].华中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