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论文文献综述)

杨旻悦[1](2020)在《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迪士尼动画艺术家所创作的每个动画形象都具有随物赋形的特征,正是有迪士尼动画艺术家的存在,才能创造出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动画形象。迪士尼动画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很多人物形象到今天依然对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迪士尼电影公司成立于20世纪3040年代,总部设立在美国。迪士尼动画在美国动画电影甚至世界动画电影领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迪士尼动画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迪士尼动画语言的丰富性,展现了动画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是迪士尼动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独特,能够在瞬间吸引到观众。迪士尼动画的创始人是华特·迪士尼,他拥有一颗神奇而充满幻想的大脑,正是因为他每天的奇思妙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推动了迪士尼动画不断地前进,才能够让迪士尼动画背后的工作者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动画形象,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等。迪士尼动画中也创作了很多动画女主角的形象,例如花木兰、小叮当等等,这些形象的出现代表了迪士尼动画技术和文本创作的双向发展,同时也促成了迪士尼动画的不断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以“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为核心展开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就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类型演变,主要从探索期、复兴期以及转型期三个阶段探索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类型演变特征;第三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概述,主要就迪士尼动画电影代表作、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以及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特征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的嬗变原因,首先总结了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本质:一是从被拯救到追寻自我,二是重新阐释“拯救”、“真爱”主题,三是两性关系从对立到和谐的嬗变,之后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总结出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形成原因;第五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意义,具体分别从社会意义、功能意义、传承意义和文化功能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一部分是对于全文的总结。

刘晖玉[2](2019)在《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白雪公主》故事从19世纪诞生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白雪公主》故事有厄伦堡、格林兄弟、巴塞尔姆等很多版本,学界对某一版本的《白雪公主》故事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白雪公主》故事进行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的研究却很少,现有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格林童话与巴塞尔姆小说的比较方面,目前尚未发现将厄伦堡手稿纳入比较视野的研究。而厄伦堡手稿作为《白雪公主》故事的底本,在后来《白雪公主》故事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白雪公主》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读者面前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本论文跨越了时间的框架,选取了厄伦堡手稿中的《白雪公主》故事,格林兄弟浪漫主义的《白雪公主》故事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笔下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运用互文性理论和解构主义等相关理论,从历史纵向对三个版本的《白雪公主》故事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处于历史纵截面的不同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不同版本《白雪公主》故事的不同之处,揭示出《白雪公主》故事变化所体现出的时代的变迁等的启示和意义,希望能为进一步为分析和掌握故事比较研究和重写经典的写作规律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及创新点等。第一部分是对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情节的比较,在厄伦堡手稿中的《白雪公主》故事讲的是一个可怜的女儿被她生母抛弃,在格林兄弟版的《白雪公主》故事中讲的是善良的女儿受继母迫害和在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中讲的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反抗男性权威的故事。从童话《白雪公主》到小说《白雪公主》,变化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作者从倡导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观到批判展现后现代的生活景象。第二部分是对三个版本《白雪公主》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互文性理论,对白雪公主、王子、王后和七个小矮人形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人物形象的差异以及人物形象差异中所表达出来的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厄伦堡手稿中的人物形象带有原始的德意志民族文化特征,格林兄弟改编后的《白雪公主》故事中的人物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观,巴塞尔姆在格林兄弟的基础上对《白雪公主》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性重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表现出了人性的丑恶,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理性和浪漫主义理想的否定和质疑,具有现实批判性。第三部分是从叙事方法、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对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叙事的比较。厄伦堡手稿和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都属于民间童话故事,而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属于小说,童话故事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添加更多文学方面的修饰,使故事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符合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观,留给读者更多美好的愿景,而小说相对于前两者则具有颠覆性的叙事创作,人们从此叙事中好像更能看到“生活的真相”。第四部分是从时代价值观的变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来分析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创作的不同原因与启示。从厄伦堡手稿中的《白雪公主》故事到格林兄弟的浪漫主义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再到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三个文本之间具有互文性关系,但是重写后的新文学作品又与前者有所不同,故事被解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同样被解构重写,重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可以重新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每一次的重写,作者与读者都会有自己新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每一次的重写都是对前文本的一次重读,每一次的重读为重写文本和被重写文本提供了更广阔的意义空间,实现了文本价值意义的更高层次的升华。《白雪公主》不同版本的重写为文学重写提供了成功的范本。《白雪公主》故事的经典重写一方面是对古老故事的继承,另一方面启示我们一部优秀的重写作品必须做到童话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聚融合,调整好童话精神与现代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作家需结合自己的写作特色,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努力挖掘深藏在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同时吸取世界各文化中的优秀营养,加之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童话的规律和特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激发童话作品中隐含的现代意义,激发传统童话的生命力。

董佳星[3](2019)在《论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文中指出“迪士尼公主”(Disney Princess)是迪士尼公司着名的品牌形象之一,截至目前,迪士尼公司上映的13部以“迪士尼公主”为女主角的动画电影,被称作“迪士尼公主系列”。本文以形象研究为基础,将“迪士尼公主”放入迪士尼动画电影发展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分析“公主形象”的建构及其发展演变,探索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中蕴含的叙事逻辑与女性观念,进而挖掘“公主形象”创作规律背后的文化理念与价值内涵。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中西学界关于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的研究现状,界定“迪士尼公主系列”动画电影的范围与“公主形象”的概念,并根据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深入思考现阶段“迪士尼公主”的可发展空间,以此确立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一章是对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公主形象”的具体分析。首先,从“公主形象”的来源,即经典童话与民间传说中的公主,以及迪士尼对“公主形象”的改编两个方面双向追溯“迪士尼公主”的诞生;其次,纵向梳理“公主形象”的演变,主要根据影片的创作背景及不同时期“迪士尼公主”的特性,将其划分为童话世界里的窈窕淑女、多元文化碰撞下的俏皮公主、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独立女性三种类型。第二章重点分析“公主形象”与“公主梦”之间的联系,从“公主梦”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两方面探讨“迪士尼公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着重分析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迪士尼文化理念和以“公主梦”为代表的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的精神品格。第三章将“公主形象”与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男性英雄形象进行横向对比,探析迪士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存在的性别差异叙事,对比分析这两类形象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的性格差异、心理差异以及社会文化差异,从中发掘“迪士尼公主”的独特性。第四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在前四章的基础上阐释“迪士尼公主”的重要意义,一是带领人们重走文学经典之路;二是彰显了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关怀与女性意识:关注女性的自我成长、颂扬女性的力量;三是营造了“迪士尼”式的“公主梦”,表现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我发展的愿望与期许。同时,本文还将对“公主形象”建构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从而对迪士尼的“公主形象”做一个更深层次的剖析。

张九庆[4](2018)在《白雪公主的苹果:致命的生存困境》文中提出童话故事或者是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或者是作家专为儿童创作的故事。童话故事预设了个性特别分明的人物,通过简单的情节、简明的文字直接叙事,告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面临的生存困境。在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必须受到继母的虐待和继母两个女儿的嫉妒,直到水晶鞋改变她的命运;小红帽必须设法应对狼外婆的欺骗,直到贪婪的狼被淹死。在安徒生童话中,

宋姗姗[5](2018)在《《海洋奇缘》的“公主动画”模式解读》文中研究表明迪士尼"公主动画"的概念由来已久,从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开始,迪士尼公主已经成为迪士尼公司的商标和招牌,是从20世纪至今的长青作品。迪士尼公主动画从早期的依赖男性拯救的传统女性形象,如今已经在女性主义的引导下不断渗透,将女性主义融入公主形象的塑造当中。《海洋奇缘》被视为迪士尼新公主动画的里程碑式作品,本文从动画《海洋奇缘》入手,探究现阶段"公主动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远景。

孙欣越[6](2018)在《浅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角色塑造》文中研究表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一部1937年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取材于格林兄弟的童话作品《白雪公主》,它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片动画。影片在叙事和角色塑造等方面都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把文字童话成功以电影的形式演绎在荧幕前。故事与角色是动画剧本创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典型角色进行分析,尝试探讨迪斯尼动画角色的塑造方法。

何汝云[7](2018)在《民国时期迪士尼跨文化传播与上海城市文化(193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西方文化由此来到上海,1930年迪士尼文化就随同其他西方文化一起涌入上海。民国时期,迪士尼文化在上海传播了20年的时间,历经了上海的繁华与动荡,其在上海的传播过程呈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的特征,这种复杂的发展过程值得探究和分析。中国作为较早引入迪士尼文化的国家之一,对迪士尼文化的接纳与融合呈现了上海的开放与包容,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良好文化品格。因此对于上海主动接纳与融合迪士尼文化的过程值得关注。另外迪士尼文化的到来,对上海城市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立足于厘清民国时期迪士尼文化在上海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一方面从上海的政治环境入手,梳理迪士尼在上海传播的特征,另一方面从上海本身出发,分析上海对迪士尼文化接纳与学习的过程,主要呈现出迪士尼文化与上海城市文化之间的良好互动。本文以迪士尼的跨文化传播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和分析民国时期迪士尼在上海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并探究上海与迪士尼文化间的互动。首先主要阐述20世纪30年代迪士尼文化能够传入上海的背景。一方面从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结合迪士尼文化本身的特色进行分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共同探讨。其次是分析1930年到1949年20年的时间内,随着上海政治环境的变迁迪士尼文化在上海的跨文化传播历程。虽然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上海却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孤岛时期、沦陷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不同的阶段,而这20年间迪士尼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文中通过梳理沪上报刊、图书等资料并结合有关迪士尼的论着,探讨不同阶段迪士尼文化在上海跨文化传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接着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迪士尼传入上海后上海这座城市与迪士尼互动的过程。主要从沪媒、在沪商人、在沪电影人三个角度分析上海本土人士对于迪士尼文化的反映和行动,体现了上海本土文化与迪士尼文化在上海交汇后的良好互动。最后阐述的是迪士尼文化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迪士尼文化是一种以动画和漫画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对于儿童有着天生的吸引力,因此迪士尼文化给上海儿童带来了一种新式的娱乐活动。迪士尼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卡通文化,迪士尼的到来也对上海的卡通文化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最后迪士尼虽然是一种娱乐文化,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国共内战时期迪士尼元素却被人们用来进行抗战宣传、表达对政府的不满,体现中国政治宣传中的西方元素。

郎咸梅[8](2018)在《论当代英美作家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颠覆性重写 ——以20世纪中后期的三部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童话记载着千百年来人类集体的智慧、经验和文化印记。同时,它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浪漫而缥缈的乌托邦,那里寄托着人类共同的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愿望,也聚焦了人们对于人生、爱情和生活的认知。今天,我们依然喜爱童话,不仅仅是因为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供我们观照自我和社会,更是因为它蕴藏着巨大开放性和可能性而不断被重写,表达着每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映照着时代的变迁。本文的研究对象格林童话《白雪公主》是西方经典童话中流传最广、最受喜爱的故事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了形态各异的面貌。尤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风起云涌为作家们的重写创作提供了最佳契机。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探究当代英美作家如何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进行颠覆性重写的。笔者选取了三部最具代表性的重写作品,将它们置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当代英美作家对其再创作的原因以及重构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第一部分概括性地介绍本论题的选择缘由、在当代的研究价值,以及与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着眼于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这也是本论题的研究基点。笔者首先对格林兄弟与格林童话的渊源以及格林童话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学背景做了简单介绍,接着对《白雪公主》的三个重要演变版本做了比较分析,最后从精神分析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挖掘《白雪公主》的隐含寓意。得出了“格林兄弟笔下的白雪公主其实是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缩影”的结论。第三部分笔者选取了两部女性主义重写作品——《雪孩》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笔者将以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为社会基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讨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策略以及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以期解读女性主义作家们如何颠覆经典童话中所宣扬的封建伦理道德观,打破不平等的性别权力机制,从而建立新时代的女性价值观念。第四部分着重研究巴塞尔姆对《白雪公主》的后现代童话重写实验——《白雪公主后传》。笔者立足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大背景,首先对《白雪公主后传》与源文本进行了互文性比较分析,接着对白雪公主、保尔和小矮人等人物形象的急速矮化进行了阐释,深入探讨了后现代童话对传统童话叙述模式、表现手法的摒弃,对经典人物形象的解构与重构以及对传统理性的否定和质疑,以此揭示后现代文本中所体现的反童话本质。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以及当代英美作家的再创作,就如同故事中的那面魔镜,真实地映照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和人生。而西方经典童话也正因为得到了重写作家们的关注,被赋予了当代文化价值,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才得以保持历久弥新的经典地位。这也为我国传统童话的传承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谈洁[9](2018)在《新现实主义的弧光:论吴永刚“新华”时期的两部翻拍作品《胭脂泪》与《中国白雪公主》》文中认为吴永刚导演在"孤岛"时期曾任新华影业公司编导,期间创作了不少的电影作品,其中包括两部独特的翻拍作品,一部由默片《神女》翻拍的有声片《胭脂泪》,另一部是将美国迪士尼卡通片《白雪公主》翻拍为真人版的《中国白雪公主》。虽然是在"孤岛"影业大环境以及新华影业公司商业运作策略之下的创作,但吴永刚导演依然通过"有声"翻拍和"真人"翻拍,尽可能地发展原作升华主题,或对原文做适应中国现实的本土化改编,并始终坚持对人性的写实和追问,坚持对真实社会现实进行关照,这种艺术追求和执着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创作环境中愈发闪现出贯穿于吴永刚导演一生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的弧光。

刘智[10](2017)在《《白雪公主》与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改编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迪士尼的经典动画影片之一,也是其动画长片的首部成功之作,白雪公主的形象更是由此被具体化、固定化。文章着眼于经典影片,从电影情节内容和经典故事文本出发,比较分析电影情节与童话文本的异同之处,并由此深入探讨故事文本与影视载体之间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叙事模式。同时,着重对人物形象白雪公主进行剖析,比较其在童话故事与电影版本中行为、心理上的异同,总结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不同文化需求。

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论文提纲范文)

(1)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类型演变
    第一节 探索期的类型特征
        一、时代语境与价值观
        二、华特·迪士尼的父权附庸
        三、“公主”类型的大肆兴起
    第二节 复兴期的类型特征
        一、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体意识崛起
        二、“大片模式”的类型化
    第三节 转型期的类型特征
        一、迷途与困境
        二、新程式的探索
第二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概述
    第一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代表作概述
        一、灰姑娘系列动画的演变
        二、美人鱼系列动画的演变
        三、花木兰系列动画的演变
        四、“迪士尼三部曲”系列的演变
    第二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
        一、公主天真烂漫的女性形象
        二、女性依附男性柔弱谦卑的形象
        三、塑造释放自我能量的女性形象
        四、奋力拼搏和追求梦想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特征
        一、柔弱而美丽:彰显传统女性美德
        二、勇敢而执着:解构传统女性形象
        三、坚强而脆弱:对于人性真实的回归
第三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本质
        一、从被拯救到追寻自我
        二、重新阐释“拯救”、“真爱”主题
        三、两性关系从对立到和谐的嬗变
    第二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原因
        一、外在动因
        二、内在因素
第四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意义:女性地位的有效提升
        一、女权运动的发展
        二、女性主义文化的价值观的探索
    第二节 功能意义:公主类型电影的内涵拓展
    第三节 传承意义:美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载体
    第四节 文化内涵:美丽面纱下的符号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迪士尼动画女主角形象的类别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情节的比较
    第一节 厄伦堡手稿中的《白雪公主》故事---可怜的女儿被生母抛弃
    第二节 格林兄弟版的《白雪公主》故事---善良的女儿受继母迫害
    第三节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故事---独立自主的女性反抗男性权威
第二章 三个版本《白雪公主》人物形象的比较
    第一节“白雪公主”形象
        一、厄伦堡手稿中思想单纯的家庭受难者
        二、格林兄弟版中善良被动的弱者
        三、巴塞尔姆笔下的独立自主的女性
    第二节“王子”形象
        一、厄伦堡手稿中原型为“父亲”角色
        二、格林兄弟版的真诚深情的拯救者
        三、巴塞尔姆笔下懦弱猥琐的无业游民
    第三节“王后”形象
        一、厄伦堡手稿中无情的生母
        二、格林兄弟版恶毒的继母
        三、巴塞尔姆笔下被男人抛弃的可怜女人
    第四节“七个小矮人”形象
        一、厄伦堡手稿中有同情心的朋友
        二、格林兄弟版的重情义的精灵
        三、巴塞尔姆笔下丑陋粗俗的人
第三章 三个版本《白雪公主》叙事研究
    第一节 叙事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比较
    第三节 叙事语言的比较
第四章 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创作的原因与启示
    第一节 时代的变迁和文本价值观的变化
    第二节 文化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论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概况
    (二)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
    (一)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公主形象的诞生
        1.公主形象的来源:经典童话与民间传说中的公主
        2.公主形象的改编:迪士尼的公主
    (二)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公主形象的演变
        1.童话世界里的窈窕淑女——20世纪30至60年代
        2.多元文化碰撞下的俏皮公主——20世纪80、90年代
        3.文明发展下的独立女性——新世纪以来
二、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梦”
    (一)“公主梦”的表现形态
        1.视觉造型——一脉相承的公主服饰
        2.听觉符号——美妙动听的梦想之声
        3.隐喻象征——别具一格的物象表达
    (二)“公主梦”的内在本质
        1.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永不言弃的成长信念
        3.唯美永恒的真挚情感
三、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与男性英雄形象建构的异同
    (一)叙事模式的相仿与叙事主题的互异
        1.一致的“成长模式”与相同的“配角设置”
        2.不同的成长主题与相异的爱情观
    (二)影像风格的相近与叙事立场的差异
        1.一致的真实描摹与相似的浪漫情调
        2.不同的叙述视角与相异的成长史
    (三)文化精神的趋同与价值追求的分野
        1.同质的“美国精神”的张扬
        2.男女两性价值追求的相异
四、迪士尼公主形象的意义
    (一)重回文学经典之路
    (二)彰显女性关怀与女性意识
    (三)营造迪士尼式的“公主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与公主形象
附录2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与真人原型
附录3 :一脉相承的公主服饰
附录4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男性英雄形象
致谢

(4)白雪公主的苹果:致命的生存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雪公主的美貌
二、缺失的双亲
三、自恋的后母
四、两难中的猎人
五、平民的生活
六、镜中的岁月
七、物质的诱惑
八、苹果的隐喻
九、王子的拯救

(5)《海洋奇缘》的“公主动画”模式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主形象的嬗变
二、男性形象的消解
三、故事模式的转变
四、公主动画的未来展望

(6)浅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角色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事概述与叙事结构
二、动画电影中的角色
三、主要角色形象分析
    1. 白雪公主——角色造型的塑造
    2. 皇后——角色造型的性格特征
四、结语

(7)民国时期迪士尼跨文化传播与上海城市文化(193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渊源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迪士尼传入上海的背景
    第一节 上海滩市场广阔
        一、消费社会提供平台
        二、大众媒介推动发展
        三、市民文化需求
    第二节 迪士尼独具魅力
        一、影视风格新颖独特
        二、卡通形象创意百变
        三、电影技术引领潮流
    小结
第二章 迪士尼在上海的传播历程
    第一节 迪士尼初入上海滩(1930-1937)
    第二节 孤岛时期的全面开花(1937-1941)
    第三节 沦陷时期的一片萧条(1941-1945)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的再度繁荣(1945-1949)
    小结
第三章 上海对迪士尼的接纳与融合
    第一节 沪上报刊营造迪士尼传说
        一、打造明星“华特·迪士尼”
        二、创造“米老鼠传奇”
    第二节 迪士尼元素的商业化利用
        一、白雪公主香粉
        二、ABC米老鼠奶糖
    第三节 迪士尼的“本土化”——以《中国白雪公主》为案例
        一、剧情的移植和改编
        二、角色的沿袭与重构
        三、时代内涵的巧妙融入
        四、本土化过程中的不足
    小结
第四章 迪士尼的传播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迪士尼与上海儿童娱乐的培养
        一、卡通电影
        二、儿童读物
        三、益智游戏
    第二节 迪士尼引领都市卡通文化
        一、激励动画制作——以《铁扇公主》为例
        二、带动漫画发展
        三、开启卡通影像消费习惯
    第三节 迪士尼与政治宣传
        一、迪士尼与民族主义构建
        二、迪士尼与大众舆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当代英美作家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颠覆性重写 ——以20世纪中后期的三部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故事的流变
    第一节 格林童话的产生
    第二节 《白雪公主》的版本演变
    第三节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文本分析
第二章 女性主义新童话:沉睡的白雪公主
    第一节 女性主义童话重写滋长的土壤
    第二节 女性主义童话重写:《雪孩》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第三章 后现代童话:觉醒的白雪公主
    第一节 后现代童话重写的社会文化土壤
    第二节 后现代童话重写:《白雪公主后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新现实主义的弧光:论吴永刚“新华”时期的两部翻拍作品《胭脂泪》与《中国白雪公主》(论文提纲范文)

一、吴永刚进入“新华”与翻拍之策
二、“有声”翻拍《胭脂泪》
三、“真人”翻拍《中国白雪公主》
结语

(10)《白雪公主》与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改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影对故事情节的改编
     (一) 猎人与公主的对话——文本叙述与镜头叙述的不同需求
     (二) 王子的提早出场——现代社会的爱情观
     (三) 小矮人形象的丰满与突出——迪士尼化的喜剧元素
二、电影对人物形象的诠释
     (一) 继承原着部分
     (二) 赋予新的内涵
三、结语

四、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D]. 杨旻悦. 扬州大学, 2020(05)
  • [2]三个版本《白雪公主》故事的比较研究[D]. 刘晖玉. 喀什大学, 2019(07)
  • [3]论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D]. 董佳星. 湖北大学, 2019(05)
  • [4]白雪公主的苹果:致命的生存困境[J]. 张九庆. 科技中国, 2018(12)
  • [5]《海洋奇缘》的“公主动画”模式解读[J]. 宋姗姗. 电影文学, 2018(14)
  • [6]浅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角色塑造[J]. 孙欣越. 大众文艺, 2018(11)
  • [7]民国时期迪士尼跨文化传播与上海城市文化(1930-1949)[D]. 何汝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论当代英美作家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颠覆性重写 ——以20世纪中后期的三部作品为例[D]. 郎咸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9]新现实主义的弧光:论吴永刚“新华”时期的两部翻拍作品《胭脂泪》与《中国白雪公主》[J]. 谈洁. 电影新作, 2018(01)
  • [10]《白雪公主》与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改编比较研究[J]. 刘智. 中国文艺家, 2017(06)

标签:;  ;  ;  ;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