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初始抗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法林,基因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2C9(CYP2C9),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
初始抗凝论文文献综述
洪淑超,汪魏平,徐文科[1](2019)在《IWPC模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华法林初始低强度抗凝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联合会(IWPC)模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VT)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32例,均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分析技术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利用IWPC模型计算华法林初始剂量,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合适剂量;对照组直接根据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合适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在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标维持时间、华法林抗凝治疗3、5、7天INR、INR达标率和INR总达标率、7天华法林累积剂量及治疗范围时间(TTR)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CYP2C9 1075A>C基因以AA型为主(91.18%),C等位基因突变率5.15%,VKORC1 1639AA型79.41%,G等位基因携带率11.03%。研究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INR达标维持时间明显增加(P=0.02),华法林抗凝治疗3天INR及INR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TTR为47.27%,较对照组29.01%明显增加(P<0.001)。结论:IWPC模型有助于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但其在华法林长期抗凝中的应用价值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药学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洪鲜花[2](2019)在《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患者出血和栓塞情况及超低初始剂量抗凝的合理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患者出血和栓塞情况及超低初始剂量抗凝的合理性。方法跟踪随访2015年1月—2016年4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起始抗凝患者203例,根据华法林抗凝初始剂量不同分为1.250~1.875 mg组173例和2.5 mg组3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和栓塞类型、分布情况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统计多家医院华法林抗凝不同初始剂量栓塞率与出血率。结果 1.250~1.875mg组出血率为13.9%,栓塞率为4.0%;2.5 mg组出血率为20.0%,栓塞率为6.5%。30例出血患者中女性占70%,60岁以下占83.3%,体质指数<25占70%。9例栓塞患者中7例表现为手脚发麻,2例脑梗。1.250~1.875 mg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率、停药率低于2.5 mg组,停药次数少于2.5 mg组,停药天数短于2.5 mg组低于2.5 mg组(P<0.05);两组INR首次达标天数、INR低于目标范围比率、INR超出目标范围比例、出血率、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京市第一医院超低初始剂量(1.250~1.875 mg)栓塞率、出血率分别高于其他医院。结论对于有出血和血栓高风险的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患者应注意其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护。由于停药率更低,选择华法林超低初始剂量(1.250~1.875 mg)抗凝是合理的,但其INR控制率也会相应降低。(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成守龙,苗苗,刘俊[3](2018)在《胺碘酮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口服胺碘酮为研究组,未服用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名称、术后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28例(24.35%),对照组87例(75.65%)。研究组INR首次达标时间(5.19±2.51)d,较对照组(6.49±2.52)d明显缩短(P=0.04),且INR达标维持时间(5.24±2.42)d,亦较对照组(6.90±5.37)d明显缩短(P=0.02)。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INR达标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不同(P>0.05)。结论:胺碘酮可缩短华法林初始抗凝达标时间,但未能提高抗凝总体达标率。(本文来源于《药学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黄振勇,毛振敏,肖诚胤,陈素敏,陈清群[4](2018)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指导临床华法林初始抗凝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指导临床华法林初始抗凝的效果。方法 48例初次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华法林方式治疗,研究组根据所检测CYP2C9和VKORC1的基因多态性来控制华法林剂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首次达标时间和华法林日用剂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INR首次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华法林日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32、7.583, P<0.05)。结论运用CYP2C9和VKORC1的基因多态性来指导临床使用华法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所用华法林的剂量有一定的确定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29期)
续静,梁法禹[5](2018)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初始抗凝的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我国瓣膜性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华法林是术后临床一线口服抗凝药物,但其受影响因素多,术后早期抗凝疗效不稳定,并发症发生率高,瓣膜置换术后初始抗凝应如何更好的进行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瓣膜置换术后初始抗凝的现状及进展做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38期)
续静[6](2018)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进程,探讨术后早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首次达标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4月入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38例,收集患者一般指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指标(心功能分级、心房纤颤史、血栓史)、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内经、左室射血分数)、手术指标(手术方式、体外循环运转时间、阻断时间)、术后指标(术后INR监测值、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情况。根据术后INR值首次达标情况分为4组:Ⅰ组:第3-4天达标;Ⅱ组:第5-6天达标;Ⅲ组:第7-8天达标;Ⅳ组:≥9天达标。统计分析各因素与不同达标时间段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死亡,术后出现抗凝相关并发症9例,发生率6.52%,其中出血7例(5.07%),血栓栓塞2例(1.44%)。INR值监测:术后超标者6例,未达标者22例,达标者110例。首次达标后INR值稳定在目标范围19例,INR>3.0的17例,INR>4.0的2例。单因素统计分析:1.年龄和性别:四个达标时间段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7.61±12.372,53.24±12.269,54.00±8.815,56.88±9.107,四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性别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表面积和体重指数:四个达标时间段体表面积分别为:0.54±0.084,0.64±0.119,0.60±0.121,0.60±0.1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功能、左房内经和射血分数:四组心功能、左房内经、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房颤和血栓:四组房颤、血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叁尖瓣成形术和手术方式:四组叁尖瓣成形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体外循环运转时间、辅助时间:四组体外循环运转时间、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年龄、叁尖瓣成形术对首次达标时间有影响(P<0.05)。结论:年龄、肺动脉高压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的影响因素,而性别、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心功能、房颤、血栓、左房内经、射血分数、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等对术后INR首次达标时间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彦昂[7](2016)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指导临床华法林初始抗凝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细胞色素P450酶2C9基因(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VKORC1)多态性对郑州地区进行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例初次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随机分成基因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基因组根据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结果推荐剂量范围,从低推荐剂量开始服药,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给药。计算服用华法林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2~2.5时两组所需的时间及INR首次达标时华法林日平均剂量等指标。结果基因组INR首次达标时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基因组VKORC1-1639AG或GG患者INR达标时华法林日平均剂量比AA型多(P<0.05)。INR达标时华法林日平均剂量与基因检测推荐范围相近。结论 VKORC1和CYP2C9基因检测指导可以缩短INR达标时间,对华法林日均剂量的确定有一定作用,对指导初始抗凝个体化应用华法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6年16期)
邱赟,陶宇,赖珩莉,黄颖梅[8](2015)在《基因检测对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治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检测对于房颤消融术后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治疗的影响。方法60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及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模型确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对照组依据体质量数确定初始剂量。服药后第4d和第7d查INR,比较两组INR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第4d INR达标率53.33%及第7d INR达标率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d INR达标率26.67%,第7d INR达标率50%),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对于房颤消融术后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治疗剂量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5年12期)
吴炯,李军,邬升超,张春燕,宋斌斌[9](2015)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和维持剂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华法林初始抗凝治疗疗效和华法林维持剂量存在显着影响的基因因素。方法初始抗凝疗效组:选取进行心脏瓣膜置换的汉族患者212例,以术后4 d为观测期限,根据设立初始抗凝疗效的观测指标△INR4-1[即观测期结束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初始INR的差值],筛选出对于该指标存在显着影响的基因因素。同时观查上述因素与其它终点事件如INR>3、INR>4和3 d内是否入窗等是否相关。维持剂量组:选取服用华法林3个月以上的门诊患者266例,需满足相隔7 d以上、在服用相同剂量华法林的情况下,2次INR检测结果均在治疗窗内。筛选显着影响的基因因素。结果在初始抗凝疗效组中,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和VKORC1(rs2292566)对△INR4-1有明显影响;CYP2C9(rs1057910)和EPHX1(rs2292566)对3 d内INR是否进入治疗范围有明显影响(P<0.001、P<0.05)。在维持剂量组中,CYP2C9(rs1057910)和VKORC1(rs9923231)对每日及每周华法林剂量均有明显影响(P<0.001)。结论 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和EPHX1(rs2292566)对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有明显影响。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对华法林维持剂量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5年07期)
张建军[10](2014)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初始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初始剂量。方法 78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服用华法林,观察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对照组初始剂量为3 mg/d,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统计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到目标值需要的时间、出血情况以及血栓栓塞情况。结果观察组INR保持在1.5~2.5,对照组INR保持在2.2~3.0,维持量为1.24~3.25 mg,平均维持量为(2.2±0.5)mg,INR达到理想控制水平需要7~14 d,平均时间为(10±2)d。观察组与对照组达到理想INR时间类似,但是观察者INR升高的出血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经过12个月的随访,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小脑出血;观察组中无出血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而言,华法林的起始剂量应该为2.5 mg/d,这与3 mg/d起始剂量的疗效并无差异,也能够将INR稳定在1.5~2.5,因此,2.5 mg/d是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使用华法林的最理想初始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4年32期)
初始抗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患者出血和栓塞情况及超低初始剂量抗凝的合理性。方法跟踪随访2015年1月—2016年4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起始抗凝患者203例,根据华法林抗凝初始剂量不同分为1.250~1.875 mg组173例和2.5 mg组3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和栓塞类型、分布情况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统计多家医院华法林抗凝不同初始剂量栓塞率与出血率。结果 1.250~1.875mg组出血率为13.9%,栓塞率为4.0%;2.5 mg组出血率为20.0%,栓塞率为6.5%。30例出血患者中女性占70%,60岁以下占83.3%,体质指数<25占70%。9例栓塞患者中7例表现为手脚发麻,2例脑梗。1.250~1.875 mg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率、停药率低于2.5 mg组,停药次数少于2.5 mg组,停药天数短于2.5 mg组低于2.5 mg组(P<0.05);两组INR首次达标天数、INR低于目标范围比率、INR超出目标范围比例、出血率、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京市第一医院超低初始剂量(1.250~1.875 mg)栓塞率、出血率分别高于其他医院。结论对于有出血和血栓高风险的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患者应注意其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护。由于停药率更低,选择华法林超低初始剂量(1.250~1.875 mg)抗凝是合理的,但其INR控制率也会相应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始抗凝论文参考文献
[1].洪淑超,汪魏平,徐文科.IWPC模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华法林初始低强度抗凝疗效的影响[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9
[2].洪鲜花.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患者出血和栓塞情况及超低初始剂量抗凝的合理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3].成守龙,苗苗,刘俊.胺碘酮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8
[4].黄振勇,毛振敏,肖诚胤,陈素敏,陈清群.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指导临床华法林初始抗凝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
[5].续静,梁法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初始抗凝的现状及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6].续静.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的临床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8
[7].张彦昂.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指导临床华法林初始抗凝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
[8].邱赟,陶宇,赖珩莉,黄颖梅.基因检测对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治疗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5
[9].吴炯,李军,邬升超,张春燕,宋斌斌.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和维持剂量的研究[J].检验医学.2015
[10].张建军.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初始剂量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
标签:华法林; 基因多态性; 细胞色素P450; 2C9(CYP2C9);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