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宁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道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培养自信、诚信等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引导自信诚信
中国历来重视一个人的品德,无论是“上下求索”的屈原、“北海牧羊”的苏武,还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天下为公”的范仲淹,无不受到人们的称颂。中国教育历来是“育德为首”,对中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呢?根据本人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引导——德育的重要方法
昔日“大禹治水”以“疏导”成功,而其父鲧“堵塞”却失败,育人亦如此,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更应该重视引导。
高二学生谢某,家境不错,父母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他,将其送给奶奶看管。其实奶奶根本管不了他,于是他成了网吧的常客。为此,谢某不知挨了多少老师的批评,不知受了多少次长辈们的训斥,可他仍然我行我素。我接手这个班后,通过观察,了解到他去网吧也只不过是为了“聊天”。原来长期得不到父母疼爱的他备感这个世界的孤独,就经常到网吧的虚拟世界“聊天”,寻找所谓的“朋友”。对此,我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在班级组织了“聊吧”,也就是真正的“聊天”。将班级同学随机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内统一互相交流,彼此了解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通过一段时间的聊天,谢某了解到不少同学家境贫寒,还有同学在半饥半饱的情况下坚持求学,而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后来,谢某多次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无偿捐献给那些家庭有困难的同学,当然也渐渐远离了网吧。
二、培养自信——德育成功的一半
许多中学生自暴自弃,并不是不想好好学习,而是因为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尤为重要。
学生李某,人挺聪明,可经常“拳大为哥”,打架斗殴,尤为拿手。他的父母祖祖辈辈守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很希望他能够走出去。可李某从小受人欺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精力根本不放在学习上。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受到赏识的,我先给他讲了周处的故事,指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声明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还给他讲了“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靠“武力征服”别人,更何况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能靠武力征服另一个民族!将一些道理摆在了他面前,夸奖他以前是何等的“荣耀”,而如今平平一般,都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后果……周而往复,慢慢点起了他心灵深处的火焰,终于他变得自信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为唤起每位学生心中的自信心,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提出了“进步就是一百分”、“我进步我快乐”等口号,将班级出现的“纪律明星”、“文娱明星”、“体育明星”、“智慧明星”等张贴出来,举行“榜样在身边,我们该怎么办”的主题班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诚信——德育的枢纽
我们的改革“与时俱进,再创辉煌”,我们学生的思想也在跟着时代走。我想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搞卫生不怕脏、不怕累,在家里却连一条手绢、一双袜子都不洗;一个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视为懂礼貌的孩子,他却从不理会邻居长者;一个踊跃为灾区捐款的学生在其它方面却是“小气鬼”……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美德教育,却出现了这种情况。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德育中的若干问题。以诚信为例:什么是诚信?为何要诚信?怎样做才能诚信?谁来教和谁能教会诚信?美国的两位学者哈茨霍恩和梅益在诚信问题的研究上得出结论,不能把世界上的人们简单的分为讲诚信的人和不讲诚信的人。几乎所有的人在某些时间都欺骗过别人。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进行过欺骗,并不说明他在另一种情况之下是否欺骗。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在某种情况下欺骗,并不说明他具有一种不讲诚信的品行。
一个人口头“诚信”是一种道德价值,和他的行为并没有关系,一些欺骗别人的人在口头上完全和那些不欺骗别人的一样,也是不赞成说谎的。过去我们把孩子们当作一只只口袋,把我们的德育当作类似诚实、勤劳、勇敢、谦虚等美德的运输车,把我们的德育当作往口袋里填满美德的、形式上很认真很负责很耐心的活动,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同时,还更得注重诚信教育。
我要说,德育就是最大的人育。教育者们(包括家长)且把“人”字写大、写清楚、写端正,收拾起传教士般的冷漠面孔,还原和善袒露丰富的表情,收拾起过去的、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老方法,换成适应新形式下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德育途径,让后生们汲取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积极、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