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偏向论文-张娟,张大均

记忆偏向论文-张娟,张大均

导读:本文包含了记忆偏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生,情绪面孔,记忆偏向

记忆偏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张大均[1](2019)在《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记忆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探讨了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不同效价情绪面孔(积极、消极、中性情绪面孔图片)的记忆偏向,以了解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记忆加工特征.结果发现:记忆任务中,在意识提取上,高低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意识提取上,高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3类情绪面孔图片的提取值都显着高于低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在对不同效价情绪面孔的意识和无意识提取值上,负性情绪面孔的提取值都高于中性和正性情绪面孔,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闫雪莹[2](2019)在《困境儿童记忆偏向研究及个案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困境儿童是指缺少适当照顾和保护,并容易受到伤害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困境儿童具有更强的孤独感、自卑感、疏离感,在遇到困境时更容易冲动,作出伤害自我或者他人的行为。这是由于困境儿童的不良经历造成其认知上的偏差,使其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甚至作出一些极端行为,如自残、自杀、吸毒等。本研究通过采用“学习-再认”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情绪刺激材料,即情绪词和情绪唤醒视频,来探讨困境儿童在不同情绪唤醒状态下记忆偏向之间的差异,以及困境儿童在不同情绪唤醒状态下的记忆偏向与非困境儿童之间的差异。旨在了解困境儿童的记忆偏向状况,及不同的情绪刺激对困境儿童记忆偏向的影响,丰富关于困境儿童记忆偏向的相关研究理论,并为改善困境儿童的负向记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访谈的方式选择适合该研究的困境儿童和非困境儿童各32名,运用E-prime进行实验设计及刺激呈现,并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困境儿童的记忆偏向状况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在无情绪唤醒状态下,困境儿童组对正向词汇再认的反应时显着高于非困境儿童组,正确率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在消极情绪唤醒状态下,困境儿童组对负向词汇再认的反应时显着低于正向词汇。对负向词汇进行再认的正确率显着高于正向词汇和非困境儿童组对负向词汇再认的正确率,同时高于无情绪唤醒和积极情绪唤醒状态下的正确率。(3)在积极情绪唤醒状态下,困境儿童组对正向词汇进行再认的正确率显着高于负向词汇,同时显着高于消极情绪唤醒状态下的正确率。(4)叙事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困境儿童的负向记忆。(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鋆,蔡华俭[3](2018)在《自我肯定降低个体对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存在对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即相较于一般刺激,人们对威胁性刺激有更好的记忆。这种记忆偏向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比如对威胁相关信息和情景的不断重现闪回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特征之一。因此,如何帮助个体降低对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威胁研究中,自我肯定已被证实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威胁应对方式,但尚无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自我肯定对威胁的记忆偏向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自我肯定是否可以降低个体对死亡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实验选取73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配至自我肯定组和控制组。其中,自我肯定组被试完成经典的自我肯定价值论文(控制组则完成一篇无关论文任务)。随后,所有被试完成点探测任务,实际上该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将死亡威胁图片和中性图片随机呈现给被试。24小时后,被试返回实验室完成意外的再认任务。研究表明,自我肯定可以有效降低个体对死亡威胁图片的记忆偏向,即相较于控制组,自我肯定组被试对死亡威胁图片的记忆下降;而对中性图片而言,两组被试的再认记忆不存在差异。本研究首次探讨自我肯定对威胁信息记忆偏向的影响并从认知的角度拓展了自我肯定积极功能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郭瑞[4](2017)在《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社交拒绝词的注意和记忆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对比不同(高、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拒绝性词的注意与记忆偏好。研究工具:采用Epidater2.0,spss21软件收集及分析数据,Rebacca博士所编制的拒绝敏感性量表(TERS)进行施测。方法:实验第一部分采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让被试对不同效价(积极、拒绝和中性)的颜色词进行按键反应;实验第叁部分让被试对情绪stroop阶段中呈现过的词汇进行再认。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地和年级的大学生在拒绝敏感性特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与低拒绝敏感性组大学生对比,高拒绝敏感性组大学生受词汇意义的干扰,在情绪stroop任务中对颜色词命名速度减慢;再认阶段对积极词汇和拒绝性词汇的再认正确率高于中性词性的再认正确率。研究结论:(1)拒绝敏感性特质不受性别、生源地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2)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实验呈现的积极性词汇存在注意偏向,而高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却对周围环境中的拒绝性词汇存在注意偏向;(3)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积极词汇均存在记忆偏向,且高拒绝敏感性对拒绝性词汇存在记忆偏向。(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李娜,殷怡媛,张丽华,陈虹,王晓彤[5](2016)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信息的注意、记忆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已有的结论存在分歧。传统观点认为低自尊者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另一些研究者则发现高自尊与攻击性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信息的认知偏向,来进一步研究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本研究选取点探测任务验证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是否存在注意偏向,与此同时采用记忆测验考察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是否存在记忆偏向,并探讨二者是否存在一致性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2)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存在记忆偏向;(3)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与记忆偏向存在因果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黄月琴,王文岳[6](2016)在《抵抗与创伤:抗日战争历史的媒介记忆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抵抗"与"创伤"是媒介书写抗日战争历史记忆的两大主题,但在传媒和民众的记忆结构中,这两种记忆很不平衡,前者少于后者很多。特别是大众传媒对抵抗历史的单一化、边缘化和零散化书写,使得民众难以形成凝聚性的集体记忆认同,导致抵抗性历史处于公共舆论领域被遗忘的边缘。长期以来不断弱化的抵抗记忆和不断强化的创伤记忆,使得民众经常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记忆抗战历史,无法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继而催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抵抗记忆与创伤记忆的平衡建构,抗日战争历史意义和精神资源的深度开掘,尚需国家、传媒和民众继续作出努力。(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6年03期)

石国兴,赵海第[7](2015)在《高特质焦虑高中生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比较高、低特质焦虑高中生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和记忆模式。实验一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让被试命名不同效价(积极、消极)的颜色词;实验二命被试回忆实验一情绪Stroop任务中出现过的词汇。结果表明,与低特质焦虑高中生相比,高特质焦虑高中生受词汇意义的干扰,在情绪Stroop任务中对颜色词命名速度减缓;在情绪Stroop任务后对消极词的回忆量显着多于对积极词的回忆量。研究推论,高特质焦虑高中生对环境中的消极信息存在记忆偏向,对环境中的任何情绪信息(积极或消极)均存在注意偏向。(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赖世祥[8](2015)在《初中生人际敏感性及其与记忆偏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敏感性是一种“对别人的行为、认知、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特质。国外从人格角度对于人际敏感性进行研究已有20多年,研究对象以成人为主,研究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主要涉及抑郁、焦虑、年龄、性别、攻击性、完美主义、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人际敏感性这一概念的引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本土化背景下的人际敏感性特点。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先对人际敏感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然后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初中生的人际敏感性特点,以及人际敏感性与记忆偏向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看来,初中生的人际敏感性水平较低,但在认同需要和分离焦虑维度上得分较高。2.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等因素会对个体的人际敏感性造成影响。3.父母文化程度和成长环境对子女的人际敏感性有显着影响。4.高人际敏感性的个体在加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评价词时,存在明显记忆偏向。表现为对负性评价词的再认率高于人际敏感性较低的个体,且不受加工深度的影响。不论是高人际敏感性的个体还是低人际敏感性的个体,对负性评价词的再认成绩都要好于正性和中性评价词。5.人际敏感性高的个体在自我参照条件下比人际敏感性低的个体回忆出更多的负性句子。(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黄安琪[9](2015)在《大学生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能有效应对负性事件和压力,积极迅速的适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已有研究证明,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困难,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影响了认知的加工以及环境的适应。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和认知偏向的实证研究为数较少,而了解大学生心理弹性特点和认知特点,探讨心理弹性机制在认知加工中的作用,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适合我国成年人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分析,进而筛选出70名被试进行点探测实验以及情绪图片再认实验,以此来比较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情绪面孔图片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差异,分析心理弹性和认知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当正、负性情绪面孔和中性面孔同时呈现时,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情绪面孔图片的注意偏向得分存在显着差异。在正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得分上,高心理弹性组与低心理弹性组差异不显着,低心理弹性个体与高心理弹性个体相比对负性情绪面孔更具有注意偏向。高心理弹性组在正、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得分上差异不显着,相对于正性情绪面孔,低心理弹性组对负性情绪面孔更具有注意偏向;(2)当正性情绪面孔图片和负性情绪面孔图片同时出现时,高心理弹性组在探测点有效时的反应时与探测点无效时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低心理弹性组在探测点有效时的反应时与探测点无效时的反应时差异显着,表明低心理弹性大学生存在对负性情绪面孔刺激的注意偏向,在探测点无效时的反应时更短;(3)在正性、负性和中性叁种情绪面孔图片的再认正确率上,不同心理弹性组差异显着。高心理弹性大学生对正性面孔刺激更敏感,正确率更高,存在记忆偏向;低心理弹性大学生存在对负性情绪面孔的记忆偏向,对负性情绪面孔记忆的更深刻,正确率更高。(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秦婧雪[10](2015)在《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记忆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下,女性对自己体重和体形普遍不满,并寻求各种方法减肥,减少能量摄入是肥胖个体采取的重要策略,也是常见的减肥方式。该策略使用不当,极易发展成为限制性饮食(restrained eating)。限制性饮食和神经性厌食症在行为和认知表现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限制性饮食者(restrained eater)是饮食失调的边缘人群,是饮食失调发展过程中最常见又最为关键的适应不良行为,也是是由不良心理到不良行为转变的关键点。限制性饮食是一种受认知加工过程而不是生理机制(如身体部发出的饥饿或饱食信号)的控制,同非限制性饮食者相比,限制性饮食者一旦暴露在食物线索中,闻到美味食物的气味或者看到美味的食物就会引起强烈的进食欲望,甚至表现出过度进食。限制性饮食伴随着长期反复的节食和过度进食会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影响着个体身体健康。因此,对限制性饮食进行研究不仅对丰富限制性饮食的研究成果有这理论意义,还可以对饮食失调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指导。近年来,大量研究关注限制性饮食对认知功能(如执行功能)的影响以及限制性饮食者认知功能的特点,希望能对其进食行为管理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行为上的调控,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干预和治疗。前人研究通过注意范式研究限制性饮食者在信息加工的初级阶段特点,对限制性饮食者记忆特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长时记忆,而对限制性饮食者工作记忆的特点很少探讨。工作记忆是认知加工过程的基础,工作记忆中的刷新成分与复杂的执行功能密切相关,如目标达成、计划和适应环境变化。为了达到节食目标,限制性饮食者必须监控自身的饮食行为,并时时刻刻实行节食计划,这说明工作记忆在体重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是否具有工作记忆偏向呢?如果存在偏向,这种偏向在长时记忆阶段会不会仍然起作用呢?在限制性饮食者的两个不同亚类,即成功的限制性饮食者和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对不同食物线索的工作记忆加工特征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不是决定限制性饮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呢?本研究将关注并试图解释这些问题。采用考察工作记忆n-back范式和考察长时记忆的经典再认范式,以图片作为刺激,考察了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记忆偏向,共包括两个研究。研究一考察了在正常状态下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的工作记忆表现,分别用高热量食物图、低热量食物图以及中性物体图作为实验刺激,并在任务后采用再认任务考察被试的长时记忆表现。结果显示,限制性饮食者在任务的反应时长于非限制性饮食者,当图片为非食物图的时候达到了显着水平。再认任务中,限制性饮食者对高热量食物的再认成绩优于非限制性饮食者。研究二进一步将限制性饮食者分为两个亚类分别进行探讨,以食物图片作为食物刺激,采用fMRI考察了在禁食状态下,限制性饮食人群在食物线索的工作记忆偏向及其脑区激活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当图片刺激是高热量食物图时,成功的限制性饮食者的任务正确率显着低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fMRI结果显示在工作记忆任务中,成功的限制性饮食者在右枕中回激活弱于非限制性饮食者而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在顶上小叶激活弱于非限制性饮食者;成功的限制性饮食者在右额中回比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表现更强的激活。本研究证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第一、高热量食物线索会对被试的工作记忆表现产生负面影响,限制性饮食者的工作记忆表现差于非限制性饮食者;第二,限制性饮食者对于食物线索存在长时记忆加工偏向;第叁,成功的限制性饮食在抑制控制相关的脑区表现出比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更强的激活,这很可能是决定是否能成功控制饮食行为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01)

记忆偏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困境儿童是指缺少适当照顾和保护,并容易受到伤害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困境儿童具有更强的孤独感、自卑感、疏离感,在遇到困境时更容易冲动,作出伤害自我或者他人的行为。这是由于困境儿童的不良经历造成其认知上的偏差,使其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甚至作出一些极端行为,如自残、自杀、吸毒等。本研究通过采用“学习-再认”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情绪刺激材料,即情绪词和情绪唤醒视频,来探讨困境儿童在不同情绪唤醒状态下记忆偏向之间的差异,以及困境儿童在不同情绪唤醒状态下的记忆偏向与非困境儿童之间的差异。旨在了解困境儿童的记忆偏向状况,及不同的情绪刺激对困境儿童记忆偏向的影响,丰富关于困境儿童记忆偏向的相关研究理论,并为改善困境儿童的负向记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访谈的方式选择适合该研究的困境儿童和非困境儿童各32名,运用E-prime进行实验设计及刺激呈现,并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困境儿童的记忆偏向状况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在无情绪唤醒状态下,困境儿童组对正向词汇再认的反应时显着高于非困境儿童组,正确率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在消极情绪唤醒状态下,困境儿童组对负向词汇再认的反应时显着低于正向词汇。对负向词汇进行再认的正确率显着高于正向词汇和非困境儿童组对负向词汇再认的正确率,同时高于无情绪唤醒和积极情绪唤醒状态下的正确率。(3)在积极情绪唤醒状态下,困境儿童组对正向词汇进行再认的正确率显着高于负向词汇,同时显着高于消极情绪唤醒状态下的正确率。(4)叙事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困境儿童的负向记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记忆偏向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娟,张大均.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记忆偏向[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闫雪莹.困境儿童记忆偏向研究及个案干预[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陈鋆,蔡华俭.自我肯定降低个体对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郭瑞.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社交拒绝词的注意和记忆偏向[D].贵州师范大学.2017

[5].李娜,殷怡媛,张丽华,陈虹,王晓彤.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攻击性信息的注意、记忆偏向[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6].黄月琴,王文岳.抵抗与创伤:抗日战争历史的媒介记忆偏向[J].当代传播.2016

[7].石国兴,赵海第.高特质焦虑高中生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偏向[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

[8].赖世祥.初中生人际敏感性及其与记忆偏向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5

[9].黄安琪.大学生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0].秦婧雪.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记忆偏向[D].西南大学.2015

标签:;  ;  ;  ;  

记忆偏向论文-张娟,张大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