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道德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道德,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社会直觉理论
公共道德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韩钰,刘振霞[1](2019)在《公共道德建设问题之哲学新探——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道德作为维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规约个体思想与行为合法性的伦理依据与价值标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公共道德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缺失问题。文章围绕当今公共道德建设历史发展背景中公德与私德、知行关系、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关系叁方面的现状分析展开,致力于从现代哲学视角,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公共道德的建设做出内在本质的分析,通过外因与内因的结合,探求当代公共道德建设的可塑前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孙南翔[2](2019)在《互联网规制适用WTO公共道德与秩序例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互联网贸易逐渐兴起。由于自由的互联网贸易体系并非总是安全的、有序的、理性的,为保护公共秩序和集体利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互联网施行规制措施。虽然互联网规制措施对贸易造成了特定的障碍,但是互联网规制可构成WTO协定许可的合法管制范畴,前提是只要该规制措施符合WTO协定的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例外条款。总体而言,在贸易领域,互联网规制措施应以实现合法性目标为目的,符合必要的规制程度,并满足程序正义。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应以符合一般例外条款的方式,规制与贸易有关的互联网措施,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层面着手,打造一套系统的、合理的、负责任的互联网规制体系。(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前沿》期刊2019年06期)
王莎莎[3](2019)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青年作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更是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将马克思交往理论纳入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视野,有利于丰富培育的内容,拓展培育的研究视角,对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具有公共道德意识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视角立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以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审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理路,促使培育思维从封闭转向开放,培育主体由单一转向主体间互动,培育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培育方法与载体逐渐完善,以期在培育的实现路径中获得新的突破。本文主要分五章内容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明确公共道德等核心概念,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分析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必然性。本章系统介绍二者之间的契合点,阐明交往理论在实现培育目标,丰富培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创新培育的内容和方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有效性,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公共社会交往。第叁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本章从培育目标过分强调自我道德品质而削弱参与公共生活应具备的交往理念,内容仍以知识化和工具化为主漠视交往活动的实践性,不同的培育主体之间交往关系严重失衡,培育方式和载体刻板单一忽视公共交往活动的多样性和导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困境的归因探析。本章主要从培育主体单一化导致交往关系缺失,培育内容简单化阻碍交往目的实现,培育方式固化导致交往诉求得不到表达,培育载体局限性不利于交往情感的共鸣,培育环境在交往活动中营造不充分五方面对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实现路径。本章指出不仅要建构开放式培育主体关系,深化现有培育内容,还要变革传统的培育方法,创设参与式培育方法,运用多样性的培育载体,充分营造公共领域多维培育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因素,最大化地实现培育的有效性。本文试图从两方面进行创新。其一,开拓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视野。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将培育活动置于理论的框架下,在主体、内容、方式以及载体四要素外,突出强调了营造交往环境的重要性;其二,创新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场域。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的研究环境是将培育置于一切公共交往活动中,强调在与陌生人的交往环境中提升培育的有效性,而不是将培育活动局限于教师、学生、课本、课堂中,丰富了培育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韩伟娟[4](2019)在《当前我国公共行政道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同时社会治理中也重点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以保障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行政道德理应引起当代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早期工具理性的思维下,公共行政一直坚持用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手段发展自身,严密的官僚组织制度具有严重的排外性,认为道德、情感、文化作为不可控因素应该用技术化手段来规避,然而,由于对科学组织制度的过分崇拜和对道德、情感等意识层面的忽略,导致官僚组织中的官僚主义问题长期得不到的解决,也造成了在公共行政中行政制度和道德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当前公共行政的发展状况,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不仅要注重行政制度的建设,还要重视发挥道德的作用,而发挥道德作用,不能仅仅是发挥公共行政道德在意识层面的指导作用,还要结合公共行政道德制度化,最大限度的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针对公共行政中部分公共主体对人冷漠缺少关爱、损人损公利己现象、公共行政主体行为动机不纯、行为方式失范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共行政行为结果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现状,究其主要原因有公共行政主体的道德习惯差,公共行政道德体系和内容不够健全,对公共行政道德活动的监察困难。从制度层面讲,官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行政道德的发展,使公共行政道德秩序的发展空间小,使公共行政道德和公共行政制度的协调性差,同时,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机制的形式化问题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影响公共行政道德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此,发展我国的公共行政道德,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符合中国人的道德习惯,融入中国人的道德情感,促使公共行政的运行过程既合理又合情。这就需要我们汲取中国的传统德治理念,贯彻义利统一的伦理准则,落实民本思想,把握好贤者治国的关键环节,追求人际人群与天人的和谐。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公共行政主体的道德培养,要使公共行政主体有能力供给社会正义,要建立道德责任认同机制、道德习惯养成机制、良心调控机制、道德修养践行机制来培养公共行政主体的责任性、自主性、信念感以及行动力。在推进公共行政道德制度化方面,要注重协调公共行政制度与道德以限制官僚主义,完善公共行政的道德秩序以优化运行机制,建立公共行政道德监察制以保障道德建设以及构建全民型公共行政道德体系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总而言之,官僚病需要人文主义的救治,在公共行政中需要公共行政道德的注入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期刊2019-03-01)
李贤静[5](2019)在《浅谈公共图书馆档案安全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档案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研究,以寻求降低道德风险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的维护公共图书馆中档案的安全。(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王莎莎[6](2018)在《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及对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人民道德水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在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着诸多不良表现。文章从当前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出发,探寻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8年14期)
李媛媛[7](2018)在《网络道德绑架背后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沟通理性"理论,对"网络道德绑架背后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进行探讨。指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虽有融合,但必须有相应的界线,网络空间比现实空间更需要沟通理性。(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8年02期)
赵汗青,王力年[8](2017)在《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社区建设的自治性、公益性、平等性、广泛性等显着特点使社区成为全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动社区公共道德建设,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就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02期)
赵颖琨[9](2016)在《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问题的核心在于防控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我国公共资源交易正快速迈进“全过程线上”新时代,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输送、效率低下、腐败频发,这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这些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代理人的道(本文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报》期刊2016-11-21)
张瑶[10](2016)在《国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公共道德素养始终是维系社会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欣欣向荣,但同时,国民公共道德素养的相对滞后所造成的对社会主义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综合形象的制约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人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我国社会对国民公共道德素养的要求为依据,对我国国民公共道德素养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国民公共道德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及对策。第一部分是绪言部分,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国民公共道德素养的概念解读,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通过从国民个人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国民公共道德素养提升的意义;第四部分以新时期我国的发展为背景,论述了国民公共道德素养应坚持的原则;第五、六部分是现状、问题分析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国国民公共素养的优良表现和不良表现进行分析,剖析当下我国国民公共素养所存在的问题;第七部分是对策建议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第五、六部分的研究和思考,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国民公共道德素养提升提出对策和路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公共道德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贸易逐渐兴起。由于自由的互联网贸易体系并非总是安全的、有序的、理性的,为保护公共秩序和集体利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互联网施行规制措施。虽然互联网规制措施对贸易造成了特定的障碍,但是互联网规制可构成WTO协定许可的合法管制范畴,前提是只要该规制措施符合WTO协定的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例外条款。总体而言,在贸易领域,互联网规制措施应以实现合法性目标为目的,符合必要的规制程度,并满足程序正义。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应以符合一般例外条款的方式,规制与贸易有关的互联网措施,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层面着手,打造一套系统的、合理的、负责任的互联网规制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道德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韩钰,刘振霞.公共道德建设问题之哲学新探——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2].孙南翔.互联网规制适用WTO公共道德与秩序例外问题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
[3].王莎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韩伟娟.当前我国公共行政道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5].李贤静.浅谈公共图书馆档案安全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及对策[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
[6].王莎莎.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培育问题及对策探析[J].祖国.2018
[7].李媛媛.网络道德绑架背后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J].电视指南.2018
[8].赵汗青,王力年.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J].长江丛刊.2017
[9].赵颖琨.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问题的核心在于防控代理人的道德风险[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6
[10].张瑶.国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