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姆莱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姆莱特,to,be,or,not,to,be,怀疑,探索
汉姆莱特论文文献综述
袁宪军[1](2017)在《怀疑和探索:汉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汉姆莱特"To be,or not to be"所隐含的意义之哲学挖掘和文本分析,揭示汉姆莱特性格中的怀疑倾向和探索精神所折射的悲剧意义。笔者认为,汉姆莱特从第一个独白的伊始,就表现出对事物极强的怀疑心理和弄清事物真相的探索精神,他着名的独白"To be,or not to be"承载的不仅仅是对生存意义的怀疑中的生死选择问题,而且还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延续古希腊哲人本体论探索的传统,对事物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汉姆莱特在怀疑和探索过程中所表现的忍受痛苦和折磨的勇气,折射出人的德性和悲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雷鸥[2](2003)在《汉姆莱特的石磨(续)——对《汉姆莱特》的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莪菲莉霞及其父兄都是次要人物,但都对剧情的发展和转折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解读方法对这叁个人物都有误会之处。一是对勒替斯的形象,一是对莪菲莉霞和普隆涅斯的作用,没有看个仔细。国内的批评家普遍认为勒替斯不过是个头脑简单(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03年02期)
雷鸥[3](2003)在《汉姆莱特的石磨——对《汉姆莱特》的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姆莱特是世界戏剧史上一个最为奇特和伟大的艺术形象。从莎士比亚把他搬上舞台至今,这个戏剧人物竟然引起了长达400年的争议。据说全世界每12天就会有一部关于《汉姆莱特》的专着出版,这恐怕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03年01期)
李景尧[4](1996)在《汉姆莱特——一个思想家的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堪称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代表作,世界戏剧史上悲剧艺术峰巅的《汉姆莱特》,很多作家、文学批评家都对它做出了高度评价。然而对主人公汉姆莱特这一形象的评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褒有贬,仁者智者各持所见。应该说几百年来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研究角度,都从不同的侧面剖析了汉姆莱特形象的意蕴。在世界文学史上像汉(本文来源于《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孙栋明[5](1985)在《“拖延”的技巧——《汉姆莱特》结构艺术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汉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一再“拖延”,和达·芬奇画中蒙娜丽莎那神秘莫测的微笑一样,历来被人称作“艺术之谜”,令人费解而又耐人寻味,寓意深刻而隽永感人。它象磁铁,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兴趣;又象试金石,各种文艺理论都曾在其上一试锋芒。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们在分析“拖延”的原因时分道扬镳,却在谈论其戏剧效果时殊途同归,一致首肯了它的艺术魅力。因此,谈谈莎士比亚是如何成功地表现了“拖延”的艺术技巧,将不无益处。戏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规定情境中。丹(本文来源于《当代戏剧》期刊1985年10期)
里桦[6](1960)在《西德以“性心理学”观点摄制《汉姆莱特》》一文中研究指出据8月3日《纽约时报》报导,西德电影剧作家和导演汉尔默特·考特纳最近把莎士比亚的《汉姆莱特》摄制成一部"表现现代生活"的电影,片名叫《剩下来的只有沉默》。这是一部用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1960年09期)
汉姆莱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莪菲莉霞及其父兄都是次要人物,但都对剧情的发展和转折起到了必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解读方法对这叁个人物都有误会之处。一是对勒替斯的形象,一是对莪菲莉霞和普隆涅斯的作用,没有看个仔细。国内的批评家普遍认为勒替斯不过是个头脑简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姆莱特论文参考文献
[1].袁宪军.怀疑和探索:汉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意义[J].跨文化研究.2017
[2].雷鸥.汉姆莱特的石磨(续)——对《汉姆莱特》的新解读[J].大舞台.2003
[3].雷鸥.汉姆莱特的石磨——对《汉姆莱特》的新解读[J].大舞台.2003
[4].李景尧.汉姆莱特——一个思想家的形象[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6
[5].孙栋明.“拖延”的技巧——《汉姆莱特》结构艺术赏析[J].当代戏剧.1985
[6].里桦.西德以“性心理学”观点摄制《汉姆莱特》[J].世界文学.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