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捷达AHP发动机故障实例及分析(续)(论文文献综述)
何永明[1](2017)在《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汽车技术的进步,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1951年版《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中,首次规定我国I级公路最高设计速度为120km/h。60多年来,车辆性能和道路设计施工技术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设计更高车速的超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可能。目前发达国家高速公路设计车速普遍高于我国,并有进一步提高限速的趋势。例如,美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为129knm/h(80mile/h),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130km/h,意大利将最高限速提至140km/h,德国部分高速公路甚至不设限速。我国超过120km/h超高速公路相关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国外相关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提出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和经济评价的研究,为将来超高速公路建设可行性提供依据。在分析公路、高速公路定义和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超高速公路的定义和分级,并对超高速公路驾驶特性进行了分析,对超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进行了计算。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研究表明,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在50~60km/h时达到最高值;随着车速的继续提高,通行能力逐渐下降。因此,为传统单个汽车服务的超高速公路,并不能提高通行能力,若按汽车列车方式计算超三级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则通行能力与车速成正比,在设计速度为180km/h时,其通行能力达到传统高速公路的8倍以上。分析了全球交通安全形势,虽然世界人口和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全球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逐步趋于稳定,表明过去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而实施的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分析了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车”和“路”的因素。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汽车技术保障和道路技术保障三个方面对超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进行了论证。论证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道路和车辆的技术标准,超高速公路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研究了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普通高速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为基础,以铁路线形设计为参考,对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线形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为超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奠定了基础。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平面线形组成、直线长度限制、圆曲线半径确定和缓和曲线长度确定。超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纵坡度限制、纵坡坡长限制和超高速公路竖曲线参数确定。超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横断面组成和直线路段车道宽度等。计算和分析表明,通过采用大半径平面曲线和较平缓纵坡等手段,可以提高超高速公路安全性。研究了汽车燃油经济特性,包括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燃油消耗方程及经济特性曲线、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途径、汽车行驶燃油消耗图和测定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试验方法。通过高速公路实车实验和“易车测试”网提供的实车油耗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20km/h以下燃油消耗曲线进行曲线拟合,并对120km/h以上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车速为140km/h、160km/h和180km/h时的等速油耗,分别是车速为120km/h时等速油耗的1.30倍、1.74倍和2.09倍。在分析普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造价的基础上,对超高速公路造价进行了估算,并以此为依据,参考普通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和通行费收取标准,估算了各级超高速公路通行费标准。根据超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取标准和预测各级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费用计算超高速公路使用的单车成本和单人成本。在公路客运、铁路客运和民航票价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以上几种出行方式的每人每公里单位成本,并与超高速公路每人每公里单位出行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高速公路出行每人成本在0.29~0.47元/人/km之间,高于公路大客车0.28元/人/km、普通高速公路自驾0.18元/人/km和特快列车0.23元/人/km,但是低于高铁一等座0.78元/人/km,且远低于民航班机经济舱0.92元/人/km和公务舱2.42元/人/km,因此超高速公路出行在经济上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对超高速公路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论证分析,超高速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超一级高速公路、超二级高速公路和超三级高速公路将分别在15年、30年和40~50年内进入工程实践。
门晓娜[2](2017)在《数据流分析在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汽车数据流技术是电控系统与执行器、传感器技术在汽车中应用的结果。随着目前汽车自动化程度的发展,发动机故障诊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汽车数据流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日益复杂的发动机故障问题,同时也给汽车的优化控制带来了质的飞跃。论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并对汽车故障诊断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众多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中,选用了高性能、低成本、应用范围广的汽车数据流分析为研究对象,论文分六章进行了论述。首先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产生背景、故障诊断方法的分类;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汽车数据流分析基础,围绕数据流的提出、基本概念、汽车数据流分析的表现形式、分类、获得方法以及汽车数据流的分析方法展开,而且还简单总结了传统诊断故障方法的缺点及数据流技术的特点和作用;第三章介绍了电控发动机及故障诊断,包括电控发动机的组成、参数分析及故障特点,还介绍了电控发动机故障自诊断原理;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故障码和数据流的产生过程、数据流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奥迪车系数据流的获取方法;第五章详细论述了捷达汽车、科鲁兹汽车的数据流分析故障实例。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概括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数据流分析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之一。掌握数据流分析的相关原理和检测、维修方法对汽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鲍志彬[3](2015)在《QFD和WBS在汽车转向系统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品趋于同质化,如何能够让开发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通过把QFD融入汽车开发项目的各个阶段,通过客户访谈、客户之声把客户的需求进行归纳,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将客户的需求进行重要度排序,利用二次展开得到子系统的需求和重要度排序。再次针对潜在消费者进行竞品相关需求的主观评价建立经验参考值,为需求设置目标值提供依据。子系统开发不仅考虑自身的需求的表现,也要考虑到汽车是一个相互协同工作的整体,把其他系统的需求系统一并列入子系统的要求建立客户需求、技术措施的质量屋。根据竞品表现及其客户满意程度、其他系统需求等形成建立完整的子系统需并记录为子系统技术规格书。保证开发工作能按时高质量的完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WBS工作拆解结构对QFD需要进行的工作形成工作包,并安排相应地资源来保证工作包的完成质量,把工作包的评价标准和责任人定义清楚。工作包完成质量作为整车开发项目和子系统的开发项目的项目阶段质量评审阀的评审范围。汽车子系统开发项目往往涉及多部门甚至多组织协作,利用责任分配矩阵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利用技术规格文件和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等方法保证产品设计及生产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在Q公司紧凑车平台转向系统的开发项目的真实案例,应用上述方法进行开发项目的管理并得到了效果。希望此文提到的方法能为今后整车、子系统及零部件开发提供参考。
于淼[4](2015)在《供应链视角下H公司汽车零部件的采购物流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汽车行业中,零部件的采购物流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难、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如今在很多企业家眼中,采购物流仍然被认为是服务于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功能支持性业务,很少有把采购物流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内容。在对国内外文献和资料进行大量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汽车制造企业采购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情况,为H公司汽车采购物流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对该企业为期一年的实地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根据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其现有采购物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针对该企业采购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其采购物流业务模式、采购物流业务流程、仓储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方面进行了优化。在总结和参考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采购物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对H公司零部件供应商管理的优化。对比分析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所采用的采购物流模式,构建H公司的零部件供应物流配送设计的框架。引入第三方物流模式,结合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理论,对二者相互结合的优化可能性进行研究。从总体上实现了H公司汽车采购物流的优化研究。对该公司采购物流的优化主要是从其采购物流业务模式、采购物流业务流程、仓储管理、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展开,优化企业的采购物流业务流程,改善仓库布局,提升零部件供应商质量、建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采购物流信息系统。
郭振江[5](2011)在《旧机动车评价方法的建立与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旧机动车的交易量也随之快速增长,但我国旧机动车市场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合理、公正的评估体系。本文分析了当前旧机动车评估市场现状,将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的数据结果引入评估系统,对旧机动车的评估主要以技术鉴定的参数为依据,在旧机动车价格的计算中综合了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力求得出车辆的合理价格。在评估流程中,将车辆技术评估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外观检查和线上检测。前者是评估人员对车辆的定性检查,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即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内饰等的检查,并运用打分制对相关项进行了打分;后者主要分析了车辆技术性能当中的制动性、环保性、动力性等项目的影响。在车辆评估当中如果考虑众多因素的影响,必须确定各个参数的权重。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参数权重进行了分析计算,突出了车辆安全、环保等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使用状况等众多影响因素。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现状,在已有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分析得出了自己的评价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了计算验证。最后用Visual Basic6.0语言建立了相应的评估系统,从而实现了车辆评估的系统化、体系化、信息化。
肖冬玲[6](2007)在《二手车鉴定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二手车鉴定评估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整个二手车鉴定评估行业还没有一套科学、统一、严谨的鉴定方法和评估理论。本文将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与以往的二手车技术状况鉴定方法相结合,对车辆技术状况的实行打分标准,化定性为定量;在对资产评估理论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重置成本法作为二手车鉴定评估的理论依据,并对以往运用的重置成本法的不完善之处作了改进;在改进后的重置成本法中,将车辆购置附加税计入重置成本全价;以资产折旧理论为基础,确定二手车基础成新率;综合考虑影响二手车价值的多种因素,改进了成新率的计算方法,将保值率作为二手车鉴定评估中的指标之一。基于MATLAB统计软件,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成新率的各影响因素、综合参数、调整系数在综合调整系数中所占的权重;以系数调整确定二手车成新率,从而确定二手车鉴定评估价格;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改进后的重置成本法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李红霞[7](2007)在《再制造产品质量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产品的发展,装备全寿命周期理论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再制造工程是以机电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指导,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在国家强调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前提下,再制造工程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构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再制造工程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全面研究和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提高再制造产品质量、提高再制造产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伴随着质量竞争的加剧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贯彻实施,势必加快质量经济效益领域的研究进程。 本文以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在对质量经济效益四种理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后,采用过程分析理论对再制造产品进行质量经济分析,建立了再制造产品拆解、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过程分析模型,确定了各个阶段的最佳质量水平,同时提出了再制造产品的社会经济效益计算模型,使得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明朗化;为获得更好的综合评价效果,论文在进行了产品各个阶段的质量经济优化之后,采用模糊评价理论对再制造产品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评估,确定了企业质量水平的高低,并在评估的过程中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最后,论文以某再制造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实际验证,其结论与研究为判断企业的质量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也为再制造工程的推广实施做了一些理论分析的基础工作。
赵海青[8](2006)在《基于驾驶员认知的车辆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人—车—路的安全问题是典型的安全系统工程问题。驾驶员对道路环境以及汽车性能安全性的认知是其采取相应驾驶行为的根据。驾驶员主观安全感与道路、车辆客观安全度的合理匹配是交通安全的基础。本文以高速公路的人—车系统安全性为研究对象,运用驾驶行为理论,在分析高速公路车辆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驾驶员对车辆安全性的认知对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提出了车辆安全认知评价指标IVPS(Index of Vehicle Perceived Safety,下同)。论文着重分析了驾驶员对车辆安全性认知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车辆安全认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组织具有不同驾驶经历的驾驶员,针对不同的车辆条件进行认知评价试验以及专家调查,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在模糊集合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多指标的量化数学模型,从而实现了车辆安全认知评价指标IVPS的量化,所建立的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为合理评判高速公路系统安全性提供了有效途径。
万文彬[9](2005)在《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平台设计及其试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Jetta 5V 1.6L电喷发动机为基础,在不影响电控发动机各种性能的前提下,对其电控系统进行改造,最终设计了一套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试验平台。通过试验平台对发动机反复设置各种电控系统故障,观察发动机所受到的影响,并结合各种试验仪器得到相关的数据和波形,从而定量的分析故障对发动机产生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有: 1.本文阐述了电控故障诊断的方法和分类,以及电控发动机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原理。 2.通过对其电控系统进行简单的改造,设计和开发一套故障设置试验台,使试验台能反复模拟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各传感器、执行器、电控单元以及线路的各种故障,并提供了便利的检测接口和直观的动态显示面板。 3.以Jetta 5V 1.6L电控发动机和故障设置台为基础,结合中成EST-2002测功器及测控系统、尾气分析仪、油耗仪、SY-380故障诊断仪、OTC发动机分析仪和万用表等测试仪器,搭建一个故障诊断试验平台。 4.在此试验平台台上分别进行原机和故障试验,采用适当的故障诊断方法,观察发动机的变化,应用试验平台中各种测试仪器采集电控发动机的相关数据和波形,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分析这些故障对发动机性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采取的控制策略。本文重点进行了怠速试验、节气门传感器试验、空气流量传感器试验、爆震传感器试验和氧传感器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5.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高飞[10](2002)在《捷达AHP发动机故障实例及分析(续)》文中研究指明 故障十一:JETTA GTX AHP发动机,因不着车被拖进维修厂。用VAG1552检测,无故障码;再试高压电,没有;接着试是否有油,拆下油管后打车,结果油一股一股地出,感觉此现象很奇怪。
二、捷达AHP发动机故障实例及分析(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捷达AHP发动机故障实例及分析(续)(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超高速公路概述 |
2.1 公路 |
2.1.1 公路定义 |
2.1.2 公路技术等级 |
2.1.3 公路行政等级 |
2.1.4 公路设计速度 |
2.1.5 公路设计标准的变迁 |
2.2 高速公路 |
2.2.1 高速公路定义 |
2.2.2 国外高速公路的发展 |
2.2.3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
2.3 超高速公路 |
2.3.1 超高速公路定义 |
2.3.2 超高速公路等级划分 |
2.3.3 超高速公路驾驶特性 |
2.3.4 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
2.4 本章小结 |
3 超高速公路安全性分析 |
3.1 交通安全概况 |
3.1.1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
3.1.2 国内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
3.2 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主要因素 |
3.2.1 交通事故的起因 |
3.2.2 “人”的因素 |
3.2.3 “车”的因素 |
3.2.4 “路”的因素 |
3.2.5 “环境”的因素 |
3.3 提高人的安全意识 |
3.3.1 提高规划设计安全标准 |
3.3.2 加强交通参与者安全教育 |
3.3.3 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
3.4 汽车技术的保障 |
3.4.1 辅助驾驶技术 |
3.4.2 自动驾驶技术 |
3.5 道路技术的保障 |
3.5.1 高速公路车速指导系统 |
3.5.2 高速公路虚拟轨道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4 超高速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 |
4.1 超高速公路线形与安全的关系 |
4.1.1 公路平面线形与交通安全 |
4.1.2 公路纵断面线形与交通安全 |
4.1.3 公路横断面与交通安全 |
4.1.4 线形组合与交通安全 |
4.2 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 |
4.2.1 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组成 |
4.2.2 直线长度限制 |
4.2.3 圆曲线半径确定 |
4.2.4 缓和曲线长度确定 |
4.3 超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理论 |
4.3.1 超高速公路纵坡度限制 |
4.3.2 超高速公路纵坡长限制 |
4.3.3 超高速公路竖曲线 |
4.4 超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理论 |
4.4.1 超高速公路横断面组成 |
4.4.2 超高速公路直线路段车道宽度 |
4.5 本章小结 |
5 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预测 |
5.1 汽车燃油经济性 |
5.1.1 研究燃油经济性的意义 |
5.1.2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
5.1.3 燃油消耗模型与经济特性曲线 |
5.1.4 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方法 |
5.1.5 汽车行驶燃油消耗图 |
5.2 高速公路油耗实验 |
5.2.1 实验条件 |
5.2.2 实验方法 |
5.2.3 数据提取 |
5.2.4 数据分析 |
5.3 超高速公路油耗预测 |
5.3.1 汽车行驶阻力 |
5.3.2 基于项目实验数据的预测 |
5.3.3 基于网络数据的预测 |
5.3.4 超高速公路油耗预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超高速公路经济性评价 |
6.1 超高速公路使用成本 |
6.1.1 普通高速公路造价分析 |
6.1.2 高速铁路造价分析 |
6.1.3 超高速公路造价估算 |
6.1.4 超高速公路使用成本估算 |
6.2 公路客运价格分析 |
6.2.1 公路客运定价规则 |
6.2.2 旅客运费计算方法 |
6.2.3 公路客车实际票价 |
6.2.4 高速公路自驾费用估算 |
6.3 铁路客运价格分析 |
6.3.1 铁路客运票价组成 |
6.3.2 铁路客运计价规则 |
6.3.3 旅客票价计算方法 |
6.3.4 票价计算举例 |
6.3.5 实际票价分析 |
6.4 航空客运价格分析 |
6.4.1 航空客运票价定价机制 |
6.4.2 航空客运实际票价 |
6.5 不同出行方式费用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数据流分析在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
1.1.1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 |
1.2.1 ECU故障自诊断 |
1.2.2 汽车故障诊断的传统专家系统 |
1.3 现代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1 检测设备智能化 |
1.3.2 资料数据在线化 |
1.3.3 故障诊断信息的网络化 |
1.3.4 专家系统的智能化智能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1.4 数据流分析方法产生的背景 |
1.5 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的分类 |
1.5.1 直观诊断法 |
1.5.2 仪表设备诊断法 |
1.5.3 汽车自诊断法 |
1.5.4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法 |
1.5.5 基于状态识别的汽车故障诊断法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车数据流分析基础 |
2.1 数据流分析方法的提出及概念 |
2.2 汽车数据流表现形式 |
2.3 汽车数据流的分类 |
2.4 汽车数据流的获得方法 |
2.4.1 电脑通信方式 |
2.4.2 电路在线测量方式 |
2.5 汽车数据流分析的方法 |
2.5.1 时间分析法 |
2.5.2 因果分析法 |
2.5.3 数值分析法 |
2.5.4 关联分析法 |
2.5.5 比较分析法 |
2.5.6 汽车数据流分析方法特点 |
2.6 传统诊断故障方法的缺点 |
2.6.1 经验法诊断故障的缺点 |
2.6.2 故障代码功能诊断故障的缺点 |
2.7 汽车数据流的功能 |
2.8 汽车数据流分析的作用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控发动机及故障诊断简介 |
3.1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
3.2 发动机参数分析 |
3.2.1 发动机起动转速分析 |
3.2.2 冷却液温度分析 |
3.2.3 车速信号分析 |
3.2.4 故障指示灯(MIL)信号分析 |
3.2.5 发动机负荷分析 |
3.3 发动机故障特点 |
3.4 电控发动机故障自诊断原理 |
3.4.1 故障自诊断的工作过程 |
3.4.2 故障码的储存形式及含义 |
3.4.3 故障码信息显示 |
3.4.4 故障码的清除 |
3.5 电控发动机故障自诊断的优缺点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数据流分析的一般步骤 |
4.1 故障码的产生过程及其功能 |
4.2 数据流的产生过程和作用 |
4.2.1 数据流产生的原理 |
4.2.2 数据流的特性 |
4.3 数据流诊断的一般步骤 |
4.3.1 有故障码时的分析步骤 |
4.3.2 无故障码时的分析步骤 |
4.4 用V.A.G1552读取奥迪车系发动机数据流的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汽车发动机故障案例分析 |
5.1 静态数据流案例分析 |
5.1.1 故障现象 |
5.1.2 常规故障诊断方法 |
5.1.3 数据流分析排除故障方法 |
5.2 动态数据流案例分析 |
5.2.1 故障现象 |
5.2.2 常规故障诊断方法 |
5.2.3 数据流分析排除故障方法 |
5.3 捷达发动机数据流分析 |
5.3.1 故障现象 |
5.3.2 基于数据流的故障检修流程 |
5.4 科鲁兹发动机数据流分析 |
5.4.1 故障现象一 |
5.4.2 故障现象二 |
5.4.3 故障现象三 |
5.4.4 故障现象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QFD和WBS在汽车转向系统开发项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整车开发和零部件开发的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2.1 国内主流整车厂的产品开发的现状研究 |
1.2.2 国外整车企业的产品开发的现状研究 |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方法 |
2.1 QFD质量功能展开工具 |
2.1.1 QFD的历史 |
2.1.2 QFD适合应用到汽车项目及展开模式 |
2.1.3 QFD实施的两个基本过程 |
2.1.4 QFD的核心-质量屋 |
2.1.5 AHP方法原理 |
2.1.6 QFD的弊端 |
2.2 WBS工作拆解结构 |
2.3 TRIZ |
2.4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 |
2.5 价值功能的导入 |
第三章 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建立整车质量屋 |
3.1 项目团队的建立 |
3.2 客户需求及其重要度的工作拆解 |
3.3 技术措施和质量屋建立的工作拆解 |
3.4 技术措施及其目标值的设定 |
3.4.1 技术措施的相互关系 |
3.4.2 技术措施目标值设定 |
第四章 Q公司紧凑车平台转向系统开发质量屋的应用 |
4.1 汽车转向系统的简介及问题的分析 |
4.2 整车需求转化为转向系统要求及其重要度的工作拆解 |
4.3 转向系统的质量屋建立的工作拆解 |
4.4 转向系统技术措施目标值的设定 |
第五章 项目管理方法应用在Q公司紧凑车平台转向系统开发 |
5.1 团队的组建 |
5.2 项目团队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
5.3 项目计划及其执行中的收获 |
5.4 供应商项目质量保证方法 |
第六章 总结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供应链视角下H公司汽车零部件的采购物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采购物流行业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零部件采购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零部件采购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1 零部件采购物流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意义 |
2.1.2 零部件采购物流管理与其它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
2.2 零部件采购方式的相关理论 |
2.2.1 CKD 形式的相关理论 |
2.2.2 采购物流方式组合的基本概念 |
2.3 零部件采购方式优化的方法 |
第3章 H 公司零部件采购物流及供应商一体化管理的问题分析 |
3.1 当前 H 公司零部件配送存在的问题 |
3.1.1 表面上的零库存 |
3.1.2 物流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
3.1.3 零部件配送差错率较高 |
3.1.4 零部件企业受到多重压力 |
3.2 目前 H 公司供应商采购物流管理的不足 |
3.2.1 建立 3PL 服务商评价指标模型 |
3.2.2 物流成本高 |
3.2.3 竞争力低下 |
3.2.4 信息化程度偏低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设计 |
4.1 H 公司采购物流优化的思路与原则 |
4.1.1 采购物流优化的基础 |
4.1.2 采购物流优化的原则 |
4.2 H 公司对供应商进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总体思路 |
4.2.1 零部件供应商的选择 |
4.2.2 运输供应商的选择 |
4.3 H 公司引入第三方物流的思路 |
4.3.1 借助第三方零部件联合配送 |
4.3.2 第三方物流循环取货流程 |
4.3.3 基于信息化的联合配送模式 |
4.3.4 对零部件供应企业员工培训激励和考核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 公司引入供应链下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的效果分析 |
5.1 H 公司引进供应链下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整体效果 |
5.2 H 公司进行汽车零部件采购物流运输模式的效果 |
5.3 H 公司采购物流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 |
5.3.1 优化方案实施的前提 |
5.3.2 具体的保障措施 |
5.4 H 公司采购物流优化的信息系统支撑效果 |
5.4.1 仓储管理系统的构建 |
5.4.2 入厂物流系统的构建 |
5.4.3 零件物流规划系统的改善 |
5.4.4 采购物流信息系统的搭建策略 |
5.5 H 公司实施供应链下零部件采购管理的 VMI 作用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旧机动车评价方法的建立与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当前国内外旧机动车评估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旧机动车市场发展现状 |
1.2.2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旧机动车评价方法的选择 |
2.1 旧机动车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鉴定概述 |
2.1.1 汽车评估的理论基础 |
2.1.2 技术鉴定概述 |
2.2 旧机动车评估方法概述 |
2.2.1 重置成本法 |
2.2.2 现行市价法 |
2.2.3 收益现值法 |
2.2.4 清算价格法 |
2.3 评估方法的选择 |
2.3.1 旧机动车价格影响因素 |
2.3.2 本文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检测与技术评估流程 |
3.1 汽车检测分类 |
3.1.1 汽车检测概述 |
3.1.2 车辆评估当中的检测 |
3.2 车辆技术评估流程 |
3.2.1 前期检验 |
3.2.2 技术鉴定检验 |
3.2.3 后续检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旧机动车评估参数的确定与评估实例 |
4.1 AHP算法简述 |
4.2 模型的建立与各因素权重计算 |
4.2.1 建立分析模型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各层总排序 |
4.3 模型中各因素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4.3.1 技术性能影响因素B1的确定 |
4.3.2 整车状况影响因素B2的确定 |
4.3.3 综合影响因素B3的确定 |
4.3.4 旧机动车评估价格的计算 |
4.4 评估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旧机动车评估体系的建立与评估系统设计 |
5.1 旧机动车评估体系概述 |
5.2 评估系统的设计 |
5.2.1 软件介绍 |
5.2.2 评估流程和界面的设计说明 |
5.3 系统设计中关键程序的简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二手车鉴定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国外二手车市场发展概况 |
2.1 发展现状 |
2.2 发展特点 |
2.3 主要国家发展概况 |
2.3.1 美国的发展概况 |
2.3.2 日本的发展概况 |
2.3.3 德国的发展概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二手车市场发展概况 |
3.1 发展环境 |
3.1.1 高速公路环境 |
3.1.2 二手车市场政策环境 |
3.2 发展现状 |
3.3 发展特点 |
3.4 存在问题 |
第四章 从汽车销量分析二手车市场 |
4.1 我国汽车消费趋势分析 |
4.1.1 我国汽车消费现状 |
4.1.2 我国汽车消费趋势 |
4.2 近几年中国汽车销量的预测 |
4.2.1 指数平滑法预测 |
4.2.2 回归分析法预测 |
第五章 二手车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 |
5.1 二手车评估的假设理论 |
5.2 二手车鉴定评估方法研究 |
5.2.1 现行市价法 |
5.2.2 收益现值法 |
5.2.3 清算价格法 |
5.2.4 重置成本法 |
5.3 二手车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六章 改进的成新率法评估二手车 |
6.1 重置成本的确定 |
6.2 影响二手车成新率的因素 |
6.3 基础成新率的确定 |
6.4 AHP法计算影响因素调整系数的权重 |
6.4.1 AHP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
6.4.2 AHP法和MATLAB计算成新率影响因素调整系数权值 |
6.4.3 AHP法计算成亲率综合调整系数各影响因素权值 |
6.5 成新率各调整系数的计算 |
6.5.1 成新率影响因素调整系数 |
6.5.2 成新率综合因素调整系数的计算 |
6.6 二手车成新率的计算 |
6.7 实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1.1 结论 |
1.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再制造产品质量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质量经济效益国外研究概况 |
1.2.2 质量经济效益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再制造国外研究概况 |
1.2.4 再制造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质量经济效益基础理论研究 |
2.1 质量经济效益的概念和构成 |
2.1.1 质量经济效益的概念 |
2.1.2 质量经济效益的构成 |
2.2 质量经济效益的研究内容 |
2.2.1 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
2.2.2 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
2.3 质量经济效益理论分析 |
2.3.1 质量成本理论 |
2.3.2 田口质量损失理论 |
2.3.3 过程分析理论 |
2.3.4 价值分析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再制造工程的基本理论 |
3.1 绿色再制造工程的内涵 |
3.1.1 绿色再制造工程的研究对象 |
3.1.2 产品高附加值的提取与再制造产品质量 |
3.2 绿色再制造工程的组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
4.1 再制造产品过程质量经济分析 |
4.1.1 再制造产品拆解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 |
4.1.2 再制造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 |
4.1.3 再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 |
4.2 用户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
4.3 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
4.3.1 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
4.3.2 间接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再制造质量经济效益模糊评价 |
5.1 质量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
5.2 再制造质量经济效益模糊评价的过程 |
5.2.1 指标域的确定 |
5.2.2 评价等级域的界定 |
5.2.3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5.2.4 决策矩阵量纲归一化 |
5.2.5 权重的确定 |
5.2.6 综合评判 |
5.2.7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
5.3 实例分析 |
5.3.1 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背景介绍 |
5.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3 数据整理及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
5.3.4 综合权重的确定 |
5.3.5 综合评判 |
5.3.6 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驾驶员认知的车辆安全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高速公路安全状况亟待改善 |
1.1.2 车辆安全评价研究有待深入 |
1.1.3 标题释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2 车辆安全认知评价基础及方法 |
2.1 道路交通安全系统 |
2.2 车辆安全认知评价的安全机理分析 |
2.3 系统安全综合评价 |
2.3.1 系统安全评价 |
2.3.2 综合评价方法 |
2.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2.4.1 模糊理论 |
2.4.2 层次分析法 |
2.4.3 模糊综合评价建模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分析 |
3.1 车辆安全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
3.2 各因素分析及驾驶员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1 动力性能影响分析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2 操纵稳定性影响分析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3 制动性能影响分析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4 轮胎性能影响分析及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5 耐碰撞性能影响分析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6 安全装置配备影响分析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7 车辆老化度影响分析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2.8 车辆完好率影响分析及认知评语模糊子集 |
3.3 本章小结 |
4 试验研究与隶属函数的建立 |
4.1 试验调查的实施与统计分析 |
4.1.1 数据调查的实施 |
4.1.2 数据整理及结果统计 |
4.2 隶属函数及常用确定方法 |
4.2.1 隶属函数 |
4.2.2 常用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 |
4.2.3 本研究各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4.3 评价因素权重的获取 |
4.3.1 权重与确定方法 |
4.3.2 本研究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车辆安全认知评价模型的建立 |
5.1 因素集和评价集 |
5.2 模糊算子及反模糊化 |
5.3 车辆安全认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
6.1 模型的验证 |
6.2 模型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成果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9)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平台设计及其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
1.2.1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外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4 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 |
2.1 故障诊断的分类 |
2.1.1 随车诊断 |
2.1.2 车外诊断 |
2.1.3 集成诊断 |
2.2 故障诊断的原理及方法 |
2.2.1 基于模型的方法 |
2.2.2 基于知识的方法 |
2.2.3 信号分析及模式识别法 |
2.2.4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
2.3 本文采用的故障诊断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试验平台建立 |
3.1 故障诊断试验平台的设计目的 |
3.2 试验平台设计要求 |
3.3 故障诊断试验平台的设计方案 |
3.4 故障诊断试验平台的建立 |
3.4.1 试验平台的基本组成介绍 |
3.4.2 故障设置试验台设计 |
3.4.3 试验台控制面板设计及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故障诊断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方案 |
4.3 试验依据及方法 |
4.3.1 自诊断系统的工作过程 |
4.3.2 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形式 |
4.3.3 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功用 |
4.3.4 进入故障自诊断系统的方法 |
4.3.5 故障代码的清除 |
4.3.6 故障自诊断操作所要注意的问题 |
4.4 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原机试验 |
4.4.2 怠速试验 |
4.4.3 节气门电位计(G69)试验 |
4.4.4 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G70)试验 |
4.4.5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G62)和进气温度传感器(G72)试验 |
4.4.6 爆震传感器(G61或G66)试验 |
4.4.7 氧传感器(G39)试验 |
4.4.8 其他信号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捷达AHP发动机故障实例及分析(续)(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D]. 何永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2]数据流分析在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 门晓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3]QFD和WBS在汽车转向系统开发项目中的应用[D]. 鲍志彬.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4]供应链视角下H公司汽车零部件的采购物流模式研究[D]. 于淼. 东华大学, 2015(12)
- [5]旧机动车评价方法的建立与体系研究[D]. 郭振江. 长安大学, 2011(04)
- [6]二手车鉴定评估方法研究[D]. 肖冬玲. 长安大学, 2007(02)
- [7]再制造产品质量经济分析[D]. 李红霞.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1)
- [8]基于驾驶员认知的车辆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 赵海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9]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平台设计及其试验分析[D]. 万文彬. 江苏大学, 2005(08)
- [10]捷达AHP发动机故障实例及分析(续)[J]. 高飞.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