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渊源论文-徐静波

中国文化渊源论文-徐静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文化渊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万叶集》,《古事记》,年号,《日本书纪》,古今和歌集,经国集,汉字,怀风藻,敕撰,假名

中国文化渊源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波[1](2019)在《令和、《万叶集》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新年号“令和”的颁布,不仅日本朝野十分重视,也引起了一洋之隔的邻邦中国人的关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一直使用年号,因此大家对年号并不陌生。日本启用年号,最初自然也是仿效中国,最早是在公元645年,年号为大化,截至“平成”已使用247次,能查明出典的,都(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4-02)

丁立[2](2019)在《浅析“仙鹤”代表中国文化象征性符号的渊源及在话语沟通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符号在话语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仙鹤被认定为仙人骑乘和饲养的仙禽,所以"仙鹤"是典型的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在话语沟通中起着替代言语的作用。本文将举例浅谈中国古代纹饰艺术中的仙鹤题材,指明为什么"仙鹤"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象征性符号,并就其在话语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个人见解。(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01期)

卫君翔,李宁波,杨建斌[3](2016)在《探寻古中国文化渊源 认知尧舜禹文化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19日,“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面对这样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运城作出了重要回答和创新实践。研讨会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主办,运城市委、市政府及运城市盐湖区委、区政府承办,国内4(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6-04-14)

卫君翔,杨建斌[4](2016)在《以权威声音阐释古中国文化历史渊源 从理论层面认知尧舜禹文化基因根脉》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中国文明演进历程对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一条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许多都是从古代文明演进的经验和教训当中汲取好的因素,是从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中继承和发展的。■尧舜禹信仰启发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天地的关(本文来源于《运城日报》期刊2016-04-02)

周佳璐[5](2015)在《百色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国文化渊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及多文化共同交织所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构成要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广西隆林苗族素来有魅力民族之称,其本民族固有的苗族服饰更成为原始生态下的符号,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本文将重点研究百色隆林苗族服饰中的图案,分析其与中华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便于今后众人了解百色隆林苗族服饰图案和学习民族文化。(本文来源于《美术界》期刊2015年04期)

张丽山[6](2014)在《日本京都大将军八神社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阴阳道在中日文化关联中的一个侧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京都大将军八神社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其所祭祀的大将军等八将神虽被视为阴阳道体系中的神灵,却是中国鬼神传入日本后"在地化"文化演变的结果。而大将军信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日本阴阳道流变的一个轨迹,从中也可窥见中日文化关系里的一种内在血脉关联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蓉,李军,赵君,李文萍,周燕[7](2014)在《论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荆志淳[8](2013)在《见物亦见人:铸造技术的中国文化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的技术和铜的技术,在中国冶金史研究中是绝对不能分割开来的。把握这一点就能理解中国特色的青铜冶铸业。因为中国早期,如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反映了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又如汉代的镜范与商代的陶范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汉代的砂型范所用的砂子较粗,它的浇铸物主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1-04)

杜启洪,颜博[9](2012)在《“我和中国文化很有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11日,澳大利亚南澳州州长魏杰(Jay Weatherill)率团访问山东,陪同他访问的还有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Frances Adamson)。这是魏杰自2010年9月上任后首次访华,行程中把山东列为重要一站。魏杰表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山东省与南澳州作为26年的友好省州,情谊太深,山东对南澳州太重要。"山东省与南澳州于1986年4月正式(本文来源于《走向世界》期刊2012年22期)

魏来[10](2012)在《中国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与现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需要推动发展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重视经济优先发展和经济的物质投入有其历史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而满足这种需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二是文化产业,通过经济的形式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我们这里主要研究文化经济的当代表现形态——文化产业。因此,有关文化经济之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化经济是以精神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当代表现形态,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型经济。文化经济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经历了文化经济的物质形态、服务形态、手工作坊形态、机器复制形态,一直发展到现代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发展到当代的必然产物,是文化经济的当代表现形态。文化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文化经济的创新性是由精神生产的创新本质决定的;绿色、可持续性决定了文化资源是可重复利用、永不枯竭的资源;非物质性体现为商品的符号价值,代表商品使用者的消费品味和阶层身份;成本特殊性体现在文化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复制成本;文化与经济融合性表现为兼具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的性质。发展文化经济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抚慰后危机时期人们的心灵,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丰富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回顾文化经济的特征、功能和价值,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文化经济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发展。马克思的文化经济理论,尤其是精神生产理论是文化经济提出的理论渊源和根本依据。他将精神生产视为“关于意识的生产”和“特殊生产”,把文化活动视为生产现象,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呼之欲出。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文化经济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以文化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标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哈贝马斯、莱易斯和韦伯从不同角度开辟了文化经济研究的新范式。我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着文化经济的方向,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都做过精辟的论述。毛泽东说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又给予经济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邓小平认为应该始终把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同时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叁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并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相契合的一种新经济形式。西方学者对文化经济理论推进也做出不少贡献,按照不同时期,本文梳理了人文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社会和消费主义社会的文化经济观。任何时代的经济学者都必须正面回答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问题,他们以不同流派分别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者的文化价值观。按照文化在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本研究系统介绍了李斯特、汤因比、费斯克和波特的文化发展理论。对照西方的理论和经验,反观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的文化经济在很多方面亟待改善。1949年至1978年,我国文化经济主要以文化事业为表现形态,政府作为文化的唯一投资方和受益方,按照计划统一调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一时期称为文化经济的萌芽期。1979年至2002年,主要以文化市场的开放、培育和文化产业的萌芽为特征,这一时期称为文化经济的恢复与调整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文化产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进入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回顾,更加清晰地认识了我国文化经济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地体察到我国不仅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文化企业面临跨国公司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金困扰、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与文化经济强国在人才、技术和理念上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一些重要发展机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推动、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政府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和资助。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我国文化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经济发展方式阻碍了文化经济的发展,资本的逻辑促使文化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使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在把握文化经济存在问题、滞后原因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当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对策与趋势展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表现为由文化经济化向经济文化化转变,由追求经济增长到提升文化层次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制订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以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文化产业向服务文化产业转变、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是文化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措施。最后,本文对中国文化经济趋势进行了展望: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加快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特色文化经济的世界影响会不断扩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中国文化渊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符号在话语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仙鹤被认定为仙人骑乘和饲养的仙禽,所以"仙鹤"是典型的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在话语沟通中起着替代言语的作用。本文将举例浅谈中国古代纹饰艺术中的仙鹤题材,指明为什么"仙鹤"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象征性符号,并就其在话语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个人见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文化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1].徐静波.令和、《万叶集》与中国文化的渊源[N].文汇报.2019

[2].丁立.浅析“仙鹤”代表中国文化象征性符号的渊源及在话语沟通中的作用[J].才智.2019

[3].卫君翔,李宁波,杨建斌.探寻古中国文化渊源认知尧舜禹文化基因[N].山西日报.2016

[4].卫君翔,杨建斌.以权威声音阐释古中国文化历史渊源从理论层面认知尧舜禹文化基因根脉[N].运城日报.2016

[5].周佳璐.百色隆林苗族服饰图案与中国文化渊源研究[J].美术界.2015

[6].张丽山.日本京都大将军八神社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阴阳道在中日文化关联中的一个侧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7].李蓉,李军,赵君,李文萍,周燕.论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荆志淳.见物亦见人:铸造技术的中国文化渊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9].杜启洪,颜博.“我和中国文化很有渊源”[J].走向世界.2012

[10].魏来.中国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与现代分析[D].吉林大学.2012

标签:;  ;  ;  ;  ;  ;  ;  ;  ;  ;  

中国文化渊源论文-徐静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