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莲欧书萍(澜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普洱665600)
【摘要】目的了解澜沧县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查找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随机的原则采集农村不同供水类型(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生活饮用水共113份水样进行检验,并抽取城区集中式供水水样与之对比。结果澜沧县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11.50%,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93.33%,两者合格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取水方式和供水方式对微生物污染影响不大,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澜沧县农村饮用水微生物超标严重,有导致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隐患,政府应加强对水源的防护和对饮水的消毒,以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卫生。
【关键词】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
【中图分类号】R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75-02
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一直是政府重视的热点问题之一,也历来受到卫生防病机构的关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饮用水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寄生型原生动物和蠕虫,其污染来源主要是人畜粪便。在不发达国家,饮用水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是很常见的。这可能是由于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充分的消毒,也可能是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存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所造成的。理想的饮用水不应含有已知致病微生物,也不应有人畜排泄物污染的指示菌。为了保障饮用水能达到要求,定期抽样检查水中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是很重要的。为此,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指示菌是总大肠菌群,另外,还规定了游离余氯的指标。我国自来水厂普遍采用加氯消毒的方法,当饮用水中游离余氯达到一定浓度后,接触一段时间就可以杀灭水中细菌和病毒。因此,饮用水中余氯的测定是一项评价饮用水微生物学安全性的快速而重要的指标。澜沧县共包括20个乡镇,15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方式以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为主。本文旨通过对2012年澜沧县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了解影响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便为政府更好的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抽样方法按照集中式供水的规模大小,结合供水人口等进行分层,随机抽取农村集中式供水(日供水量>20吨)93个点,分散式供水20个点。城区集中式供水随机确定45个。
1.2检验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2006)进行检验。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共选择15项化学物质指标,包括氟化物、氯化物、砷、硒、汞、镉、铬(六价)、铅、银、硝酸盐、氯仿、四氯化碳、苯并芘、滴滴涕、六六六。这些物质的限值都是依据毒理学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而制定的。本文只对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进行统计分析。
1.3评价标准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每个水样有一个检测项不合格即判定为不合格。
2结果
2.1城区饮用水和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检验结果本次调查共采集农村饮用水水样113分,合格13份,合格率为11.50%;城区生活饮用水水样45份,合格42份,合格率为93.33%。经检验农村生活饮用水与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96,P<0.05),见表1。
表1城区饮用水和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比较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澜沧县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水质检验合格率低,仅为11.50%,且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检验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在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污染中主要是大肠菌群的污染比较严重。大肠杆菌与肠道菌本来不应是河水或水源所在地的优势菌种,因此最重要的应该是针对家庭污水的加强处理,以及防止家庭污水与排泄物流入水源(包括地下水、河水与迳流等)。
调查发现,澜沧县农村饮用水无论是小型集中式供水或是分散式供水,其水源类型均为山泉水,水源都缺乏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极易受到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染。大部分使用蓄水池,但都未能做到定期清洗、消毒,供水设施无水质过滤和消毒设备,这些都是导致微生物指标尤其是总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
为保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预防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水源点的保护,各个水源点应界定相应的保护区域,禁止人畜进入,从源头上杜绝各种污染。(2)改变农村饮用水供水方式,尽可能采用集中式供水,完善消毒设施。(3)卫生部门应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及时发现影响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加强对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村居民养成不饮生水的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锡东.陆川县52所学校饮用水卫生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77.
[2]范彬,曲久辉,刘锁祥,等.饮用水中硝酸盐的脱除[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0,1(3):44-47.
[3]梅翔,高廷耀.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亚硝酸盐氮的去除[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91(1):3-7.
[4]刘锐平.高锰酸钾及其复合剂氧化吸附集成化除污染效能与机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