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壁论文-李永乐,郑铁钢,康锦,刘晓伟,田高波

髋臼后壁论文-李永乐,郑铁钢,康锦,刘晓伟,田高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髋臼后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髋臼后壁骨折,螺钉,轴位透视,内固定

髋臼后壁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乐,郑铁钢,康锦,刘晓伟,田高波[1](2019)在《螺钉轴位透视法在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螺钉轴位透视法避免髋臼后壁骨折块螺钉固定时钉体进入关节腔的可靠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5月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骨科采用侧卧或俯卧位行K-L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102例,术中后壁骨折块解剖复位后均先使用单枚或多枚螺钉(2.4、2.7、3.5mm普通皮质骨螺钉)加压固定,再联合塑形良好的重建钢板固定,其入钉方向均通过术中C臂机投照,按投照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传统经验投照组51例采用传统骨盆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其他单一或联合体位,至少3个以上投照方位;螺钉轴位投照组51例采用后壁骨折块固定螺钉轴位法。统计术中C臂机投照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并发症进行两组间比较,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erled’Aubigne&Postel标准评定患髋功能。结果传统经验组术中C臂机投照次数(7.3±3.2)次、手术时间(112.5±30.6)min、出血量(230.7±40.4)mL;而螺钉轴位组投照次数(1.5±0.6)次、手术时间(86.6±12.5)min、出血量(158.4±26.3)mL均显着少于传统经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经验组准确率65.3%,而螺钉轴位组准确率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无感染、髋臼周围骨化、坐骨神经牵拉伤。两组患者术后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关节功能恢复均满意,均无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螺钉轴位透视法是髋臼后壁骨折术中评价及避免螺钉进入关节腔的一种可靠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国彬,殷兵,王建朝,李升,张晓娟[2](2019)在《人体髋臼前后壁骨硬度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髋臼骨折的基础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关注于髋臼骨硬度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壁和后壁骨显微维氏硬度(HV)的分布特征。方法:叁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首先行骨密度扫描,排除骨质疏松,取出全部左侧髋臼前壁和后壁,充分剔除软组织。模拟人体站立位,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分别将髋臼前后壁分成4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用碳化硅粒依次为800、1000、1200、2000、4000目砂纸打磨标本。应用显微维氏硬度仪(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测试标本皮质骨和松质骨不同区域的硬度值。结果:叁具标本髋臼前壁骨总体平均骨硬度为(31.15±4.94)HV,其中标本1为(30.61±6.05)HV,标本2为(30.87±4.14)HV,标本3为(31.97±4.67)HV,叁具标本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735)。髋臼后壁骨总体平均骨硬度为(29.93±4.64)HV,其中标本1为(28.09±4.76)HV,标本2为(30.53±4.48)HV,标本3为(31.19±4.38)HV,叁具标本之间比较,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57)。结论:本研究系统测定了髋臼前壁和后壁的骨硬度分布特征,髋臼前壁与后壁骨硬度值无显着差异。这对于3D打印梯度弹性模量髋臼假体,临床内固定器械设计及后续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正文,石玉芹,张浩,朱琳,高发旺[3](2019)在《改良髋臼后壁解剖万向覆压型固定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改良髋臼后壁解剖万向覆压型固定钢板内固定与普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分别行改良髋臼后壁解剖万向覆压型钢板内固定术(万向组,20例)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术(重建组,22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与万向组比较,重建组手术出血量多、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万向组优16例,良3例,可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髋臼后壁解剖万向覆压型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术中螺钉固定方便、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方式。(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娟,王玉珠,王晓峰,夏庆,邵云潮[4](2019)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臼后壁后柱骨折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年轻患者的髋臼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可能合并股骨头、髋臼软骨和关节盂损伤,该类患者移位的髋臼骨折通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以恢复髋关节的解剖结构。但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仍有一部分人最终发展为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坏死,还可能存在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骨缺损、关节对合关系丧失等,导致髋关节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王小阵,石震,鲁齐林,谢维,陈龙[5](2019)在《3D打印技术联合组合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组合式接骨板内固定在治疗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采用Mimics19.0软件,按1∶1打印骨盆3D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同时应用组合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3例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0~63(43.0±5.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3~101(47.0±10.5) d。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1例,横行伴后壁骨折7例,后柱伴后壁骨折5例;所有患者采用单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行组合式接骨板内固定,记录术中、术后及随访时观察评定指标。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间(113.5±11.5) min,术中出血(550.0±104.7) ml,术中透视(12.7±0.8) s。采用Matta放射学复位评定标准:优14例,良7例,差2例;23例患者均获得10~24(16.0±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n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1例,良8例,可3例,差1例。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2例,坐骨神经刺激征5例。结论: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模拟联合组合式接骨板坚强固定,是一种有效、快捷治疗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方法。此外,打印模型能够为术者提供叁维立体形态结构,结合术前模拟,便于术中复位,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5期)

张彦超,李建军,侯文韬,张海峰,刘纪红[6](2019)在《3D打印多孔钛钢板一体化植入体修复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结合3D打印技术对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软骨缺损进行修复重建的可行性,评估多孔钛合金支架钢板一体化植入体复合氮化钛生物陶瓷涂层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基于连续断层CT图像,利用CAD软件来构建具有特定叁维内部结构的多孔钛钢板一体化植入体数字模型,以Ti6Al4V粉末为原材料打印出实体并于其关节面复合氮化钛涂层,观察植入体与髋臼匹配和贴附情况;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正常组、传统组及植入体组髋臼在相同载荷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应力传导及形变位移等情况,验证植入体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植入体的多孔钛合金支架与髋臼匹配程度良好,钢板形态基本与骨表面贴附,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定为优。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植入体重建后髋臼在Von Mises应力峰值13.38 MPa接近正常组13.11 MPa,小于传统组15.66 MPa;植入体重建后的髋臼在应力分布和传导与正常组基本一致,稍优于传统组;植入体的最大相对位移为0.166 mm,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结论:3D技术制备的多孔钛合金支架钢板一体化植入体复合氮化钛涂层具备优良的匹配度和生物力学性能;解剖重建使后壁头臼应力分布及传导恢复比较理想,接近正常的髋关节,其为临床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严重骨缺损的病例提供新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5期)

宋涛,李明,黄东海,聂俊党,刘磊[7](2019)在《臀中肌开窗植钉与大转子截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效果对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臀中肌开窗植钉法与大转子截骨法在髋臼后壁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临床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 3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简称K-L入路)联合大转子截骨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K-L入路联合臀中肌开窗植钉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2.00±6.35)min,术中出血量为(548.76±160.63)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1.00±3.53)min,术中出血量为(668.57±125.36)ml。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优10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8.89%;髋关节功能:优10例,良5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髋臼复位质量:优8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3.33%;髋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大转子截骨法,采用臀中肌开窗植钉法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4期)

王尔健,李春会,罗先国[8](2019)在《3D打印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2016年9月—2018年9月该科室收治的7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间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3、3.80、3.19、6.30,P<0.05);试验组患者骨折复位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83.33%,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80.56%,切口感染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06、4.24,P<0.05)。结论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3D打印技术效果显着,可有效提升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于患者术后髋关节的恢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采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复合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黎勤鸿[9](2019)在《骨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骨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共计20例,男12例、女8例,所有患者采用手术进行临床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数据和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参与研究的20例患者,复位满意18例(90%),复位不满意2例(10%),整体上复位效果良好,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骨性关节炎,但是经临床及时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情况得到控制,无患者出现术后再脱位的情况,显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在临床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骨科手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情况,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1期)

苏柯[10](2019)在《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髋臼骨折的类型复杂多变,出现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因此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始终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影响患者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些简单的且无移位的髋臼骨折允许保守治疗,但大多高能量损伤造成的髋关节不稳定和头臼不匹配则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或内固定联合关节置换。术前对骨折复位的方向和顺序要详细计划,术中对于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放置部位也有很多要求,首先固定骨折的内固定装置要坚强可靠,使碎裂的骨块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其次螺钉长度及方向应避免误入髋臼关节;另外在显露骨折时还应减少剥离周围软组织,尽量多地保留骨块血运。在髋臼骨折的各种分型中,累及后壁和后柱的骨折较为多见,常用的内固定装置有重建接骨板、锁定接骨板和拉力螺钉,在术中使用时,要根据骨折部位的形态对接骨板预弯,无论通过接骨板螺孔还是单独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均应避免在髋臼危险区进行操作。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都有很高要求。由于术中视野有限,对显露部位的解剖形态和髋臼特点要有整体性认识,复位完成后放置在后柱的接骨板需要预弯成髋臼后柱匹配的形态,如果经验不足将会耽误手术时间。而且常用的重建接骨板预弯后可能出现覆盖面积不足、稳定性差等情况,而附加使用拉力螺钉或接骨板虽然稳定性获得提高,但要在术中增加显露范围,出血和神经损伤率相应增高。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使用与髋臼后柱解剖形态匹配的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W-shaped acetabular angular plate,WAAP)固定髋臼后柱骨折,从生物力学角度与常用的四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比较。然后分析髋臼后柱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特点,进而建立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模型并比较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最后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疗效。第一部分四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目的:比较使用单一重建接骨板、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双重建板、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20例防腐成年男性骨盆标本,截取范围自第4腰椎至股骨近端1/3处,保留骨膜、髋关节囊和骶髂关节、髋关节周围韧带。使用摆锯和骨刀制作髋臼后柱骨折模型,骨折线起自坐骨大切迹经四边体中心止于坐骨支。所有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将固定后的标本放置于BOSE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垂直加载压力负荷1400N,测量各组的固定刚度及髋臼周围不同位点的应力变化。结果: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双重建板和W型接骨板固定后柱骨折的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均与单一重建板和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固定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变化测试表明W型接骨板固定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最接近正常,其中髋臼顶区应力变化最小。结论:应用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既能起到坚强固定的作用,又能使髋臼周围的应力变化更接近正常。第二部分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与髋臼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目的:比较不同压力下髋臼后柱骨折复位程度对髋臼周围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12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半侧骨盆标本,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选择髋臼周围10个位点和股骨颈上下2个位点安装电阻应变片,分别在后柱骨折距离为1mm,2mm,3mm,4mm时使用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生物力学机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400N,记录600N,1000N,1400N时各个位点的应力数据。结果:各个位点的应力数值随压力变化而改变,完整髋臼与不同骨折髋臼在各个位点的应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当压力作用为600N时,位点1、3、4、5、6、8、12骨折组与完整组无统计学差异,当压力逐渐增大为1000N和1400N时,骨折组与完整组在髋臼负重顶区1、2、5、6位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骨折线距离增大应力变化增大。结论:髋臼骨折后压力与张力发生变化,接骨板固定能部分恢复力学特性但依赖于骨折的复位程度,解剖复位才能接近正常髋臼周围的应力分布,大于1mm的骨折移位在超过1000N压力时将使髋臼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第叁部分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特点及稳定性比较目的:比较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2例成年男性防腐标本,保留范围自第4腰椎至股骨近端1/3、髋关节囊、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周围韧带完整。在髋臼后柱模型基础上建立后柱伴后壁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3组,使用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双重建板、W型安全角度板进行固定。记录当压力负荷为1400N时,叁种不同固定组刚度以及髋臼周围应力变化情况。结果: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双重建板组和W型接骨板组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单一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组;应力测试结果显示W型安全角度板固定后,髋臼顶、后方和内侧应力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结论:应用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固定髋臼后柱伴后壁骨折既能满足坚强固定的要求,又能使髋臼周围的应力变化接近生理状态。第四部分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W型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进行髋臼骨折后方固定的患者38例,其中后壁骨折12例,后柱骨折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9例,T型骨折4例。对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复位质量进行统计,术后1年对骨折愈合情况及异位骨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单一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联合入路,根据Matta标准:优26例(68.4%),良9例(23.7%),差3例(7.9%),优良率92.1%。随访12个月时根据Brooker标准:0级29例(76.3%),1级5例(13.2%),2级3例(7.9%),3级1例(2.6%)。Merle d’Aubinge标准:优21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结论: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可单独或联合用于髋臼后部骨折的固定,能够避免螺钉误入关节、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早期活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4-01)

髋臼后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髋臼骨折的基础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关注于髋臼骨硬度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壁和后壁骨显微维氏硬度(HV)的分布特征。方法:叁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首先行骨密度扫描,排除骨质疏松,取出全部左侧髋臼前壁和后壁,充分剔除软组织。模拟人体站立位,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分别将髋臼前后壁分成4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用碳化硅粒依次为800、1000、1200、2000、4000目砂纸打磨标本。应用显微维氏硬度仪(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测试标本皮质骨和松质骨不同区域的硬度值。结果:叁具标本髋臼前壁骨总体平均骨硬度为(31.15±4.94)HV,其中标本1为(30.61±6.05)HV,标本2为(30.87±4.14)HV,标本3为(31.97±4.67)HV,叁具标本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735)。髋臼后壁骨总体平均骨硬度为(29.93±4.64)HV,其中标本1为(28.09±4.76)HV,标本2为(30.53±4.48)HV,标本3为(31.19±4.38)HV,叁具标本之间比较,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57)。结论:本研究系统测定了髋臼前壁和后壁的骨硬度分布特征,髋臼前壁与后壁骨硬度值无显着差异。这对于3D打印梯度弹性模量髋臼假体,临床内固定器械设计及后续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髋臼后壁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乐,郑铁钢,康锦,刘晓伟,田高波.螺钉轴位透视法在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9

[2].刘国彬,殷兵,王建朝,李升,张晓娟.人体髋臼前后壁骨硬度分布特征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3].李正文,石玉芹,张浩,朱琳,高发旺.改良髋臼后壁解剖万向覆压型固定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中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19

[4].李娟,王玉珠,王晓峰,夏庆,邵云潮.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臼后壁后柱骨折1例报道[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5].王小阵,石震,鲁齐林,谢维,陈龙.3D打印技术联合组合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J].中国骨伤.2019

[6].张彦超,李建军,侯文韬,张海峰,刘纪红.3D打印多孔钛钢板一体化植入体修复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初步研究[J].中国骨伤.2019

[7].宋涛,李明,黄东海,聂俊党,刘磊.臀中肌开窗植钉与大转子截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效果对比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9

[8].王尔健,李春会,罗先国.3D打印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复合医学.2019

[9].黎勤鸿.骨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苏柯.安全角度接骨板治疗髋臼后柱和后柱伴后壁骨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髋臼后壁论文-李永乐,郑铁钢,康锦,刘晓伟,田高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