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综述研究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综述研究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方面的文献研究,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的综述,我们认为行囊肿剥除术或者穿刺需要根据囊肿大小,位置,患者卵巢储备及个人需要进行选择。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005-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近年来,EMT的发病率明显上升,EMT与25%的不孕症和不孕症有关。虽然EMT患者的生育能力低于一般人群,但保守手术治疗而不伴有解剖异常的患者可以生育。保守手术治疗方面,EMT是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需求的首选,但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EMT分期标准主要是美国生育协会(1985版)修订的r-AFS标准,它能更好地评估病变程度,但对术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有限。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是美国学者Adamson等于2010年提出的预测EMT患者妊娠率的一种新的评价标准[1]。该标准充分考虑了患者的病史因素和手术因素对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我们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开展研究。

1.关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方面的研究

李淑霞、李玉玮、张哲、李宝森、李淑敏等学者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中补片替代筋膜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育龄妇女,有血流、淋巴转移、体腔化生等理论,可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部位的发生。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继发于分娩、会阴切口、子宫切除术、羊膜穿刺术等。推测手术可能是将子宫或腹腔的游离子宫内膜碎片植入切口,腹壁异位症多为剖宫产继发。国内资料显示,发病率为0.046%,国外报道为0.03%~0.45%[2]。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应注意的恶变报告。腹部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并不困难,由于在腹壁愈合过程中形成硬瘢痕,病灶周围有大量结缔组织,药物难以进入腹壁切口,一旦诊断应尽早治疗。

《中华妇产科》杂志中有一文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3]。其发病机制主要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即“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体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

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中有内异症患者的妇女发生内异症的风险升高7~10倍。

另外,《39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表现》一文是由谢洁林、张国福、田晓梅、韩志刚、钟婷等几位医生联合撰文的,他们认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如下:AWE经常发生在育龄妇女身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研究者同意植入理论,推测盆腔手术是可能的。子宫或腹部游离子宫内膜碎片直接植入腹壁手术切口,属于医源性植入,并受体内子宫内膜细胞激素增殖的影响,促进周围筋膜组织化生[4]。但AWE的剖宫产切口污染率与AWE的发生率不一致。因此,植入理论不能完全解释AWE的发病机制,这可能与子宫内膜细胞的遗传特性、生物学活性和局部或全身因素有关。大部分AWE是继发于剖宫产,也可发生在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和腹腔镜手术后,但没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例很少,其形成机制可能是罕见的体腔良性淋巴着床或化生。

2.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2.1芳香化酶表达增高

芳香化酶CYPl73T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芳香化酶是一种细胞色素P450,在C18中将雄激素从C19转化为雌激素。异位子宫内膜芳香化酶的高表达导致局部雌激素浓度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对CYPl9亚家族XIX中Ar9264Cys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发现,至少有一个3A等位基因(A/RG或A/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风险相关,而A/GA/A基因型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更为密切[5]。

2.2遗传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早在1953年,Gardiner就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1997年,肯尼迪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由多个基因位点的突变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病,并不完全符合Pendel遗传模式。Farideh等人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女性基因的阈值高于致病基因的数量,另外,由于基因甲基化的异常会影响基因的表达[6]。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异位病变中孕酮受体等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3.研究结论

行囊肿剥除术或者穿刺需要根据囊肿大小,位置,患者卵巢储备及个人需要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淑霞,李玉玮,张哲,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中补片替代筋膜缺损的临床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4):313,315.

[2]陈永利,张冬霞,伍玲,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J].医学综述,2014,20(1):165-167.

[3]刘心,刘欣.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对中重度EMT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自然妊娠成功率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2017,57(39):59-61.

[4]谢洁林,张国福,田晓梅,等.39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7,32(11):1161-1164.

[5]潘继勇,王丹波.浅谈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26-28.

[6]仝佳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6):465-467.

标签:;  ;  ;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综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