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平衡增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劳动收入份额,企业效率,工资水平
不平衡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林令涛,刘海洋,逯宇铎[1](2019)在《国有企业改制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之谜——基于企业效率和工资水平不平衡增长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企业改制能大幅提升企业效率,但部分企业改制后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下滑现象。文章认为这可能是不平衡增长引致的"烦恼":改制提高了企业效率(Y/L)和工资水平(w),但工资调整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了劳动收入份额(wL/Y)下降的表面现象。文章检验了1999-2007年间的国有企业改制情况,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并且这一结论在更换国有企业的界定标准、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克服样本选择偏误以及采用工具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后依然成立。长期来看,企业改制引致的劳动收入份额差异在逐渐减弱。最后,文章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受改制的影响程度更大,工资和劳动效率提升也更明显。文章的研究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加速国有企业工资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林芳[2](2018)在《企业内部工资不平衡增长的动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职工划分为高管和普通职工两类群体分别进行考察,并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展开进一步讨论。研究发现,高管人均工资和普通职工人均工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两者的工资增长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工资不平衡增长影响因素后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对职工工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对高管职工工资的影响尤为显着,而企业利润增长率仅对高管薪酬的增长作用显着,对普通职工工资增长却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说明企业利润分配失衡,未能实现对普通职工的正向激励。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对企业利润约束既定的条件下,优化企业利润分配,激发两类职工活力,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尚有很大空间。(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武晓明[3](2018)在《不平衡增长背景下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就安徽省经济发展情况而言,不平衡增长特征非常明显,并且资源的稀缺性也决定了其各产业部门只能获得有限的生产要素。因此,笔者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赫尔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等,确定安徽省产业关联效应较大并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部门,优先发展该类产业部门,利用其带动效应强的特点,不仅能够实现自身发展,也能促进其他产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最优状态。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详细论述了经济不平衡增长的背景以及本文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整理,撰写出本文的文献综述;此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以及定量定性相结合等;最后对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论述,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理论的介绍,首先对赫尔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进行概述;然后介绍了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绘制了投入产出表简表;最后列举了在本文实证分析部分所用到的主要指标。本文第叁部分主要是对不平衡增长背景下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的规范分析。首先,对不平衡增长背景下影响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要素流动、消费、区际贸易。其次,分析了不平衡增长背景下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再次,剖析了经济不平衡增长影响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主要分为两个途径:其一,安徽省经济不平衡增长提升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影响到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进而影响生产结构,最终影响安徽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二,安徽省经济不平衡增长,加速了资本积累,客观上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水平的变动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结构,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笔者结合上述规范分析的结果和投入产出理论设计了不平衡增长下安徽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模式,应优先发展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效应并具有区位优势和一定战略地位的产业部门,同时还要考虑要素流动、消费和区际贸易等对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本文第四部分是对不平衡增长背景下的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所进行的实证分析。首先根据2017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利用叁次产业贡献率指标分析安徽省叁大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情况,然后以2012年安徽省投入产出表为依据,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同时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区位商,根据二者的结果确定安徽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当依次重点发展的产业群,分别是产业群一、产业群二、产业群叁。最后,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说明在不平衡增长背景下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相等的条样。本文第五部分是对上述研究结果的总结,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安徽省各产业的不平衡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包含两个渠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就是需求,但是其作用机制若要成立,需要满足两个理想条件,分别是完全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生产结构不仅与需求结构完全适应,并且可以在其发生变化时,迅速做出变化。2、对于安徽省而言,第二产业仍然是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和第叁产业的关联效应相对较弱,并且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区位商指标确定了安徽省应当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即产业群一,包括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产业、废品废料产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产业。3、由投入产出模型可知,要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状态,需要各产业部门中间需求率相等,而不平衡增长背景下很难满足这一条件。因此,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是指明了产业结构调整最优状态的实现路径。针对上述结论,本文认为不平衡增长下,安徽省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对于符合赫尔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所界定的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要重点发展,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安徽省要以平衡增长下的产业结构的最优状态作为其不平衡增长下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以实现最终产品的最大化。具体的说,在不平衡增长下,安徽省要注重协调发展叁大产业、分层次发展第二产业、不断增强各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并且要注重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其他省市在不平衡增长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同样可以借鉴相关经验理论和实践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白青青[4](2016)在《产业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将其按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为产业增长与区域增长理论。平衡与不平衡经济增长都旨在促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两者在产生始就存在争论。(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6年24期)
王宙洁[5](2016)在《PMI测出全球经济体质:不平衡增长开启新一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各大经济体正在以不平衡的增长步伐开启新的一年。本周陆续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全球制造业扩张速度略微增加。海外媒体分析称,一些发达市场的增速尚未抵消部分新兴市场的疲弱表现。本周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摩根大通/M(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6-02-03)
张英[6](2015)在《经济不平衡增长条件下的减贫效应和分配效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减少贫困作为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是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力图实现的重要目标。在对贫困问题的分析范式中,不断注重不同发展水平下如何减少贫困,以及在分配制度的影响下减少贫困的可能性和持续性。以陕西省关中、陕南、陕北为例探讨减贫效应和分配效应。(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13期)
刘键[7](2014)在《匈牙利“不平衡增长”局面得到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布达佩斯电 刘键报道:匈牙利国家银行日前发表报告指出,近年来匈牙利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局面得到明显改善,但仍需采取进一步措施,使经济步入可持续增长轨道。这份报告预测,按照当前的投资态势,匈牙利经济可长期保持2.5%左右的增长水平。如国内投资达到2(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4-11-21)
张建清,刘家君,魏伟[8](2014)在《市场化进程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增长回归框架下,将定量化的市场化进程因素引入Barro回归,利用Arellano和Bond等提倡的动态面板数据方法估计考察市场化进程对中国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有着显着影响,同时地区间市场化水平的差异会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其政策性含义是,深化以市场化进程为代表的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是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马兰[9](2013)在《财政分权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分权是一种制度性的变革,对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财政分权通过物质资本、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和税收制度间接作用到地方经济,拉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政府间的竞争机制,即使经济资源禀赋相同,其发展情况也会有差别。伴随着财政分权的进程,全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经济的绝对差距日趋明显,但是相对差距在缩小。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探索各区域财力的差异,凸显在分税制背景下,各区域财政能力的差异如何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讲述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竞争以及财政分权对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在考察财政分权时,具体从财权(财政收入)和事权(财政支出)两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财政分权度的研究,确立本文的财政分权度公式。通过截取我国1994-2011年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别计算出我国东中西部从1994-2011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度。首先,本文通过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Y)、财政分权水平(FDREV和FDEXP)以及各控制变量(X)及其一阶差分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进而确定其是否平稳;在确定各变量都为一阶单整之后,又对各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得到财政分权和地区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接着,文章提出相关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地方政府收入的财政分权和支出的财政分权对于东中西部的影响并不相同。财政收入分权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财政支出分权对不同区域影响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最后,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转变对政府的考核方式,建设公共服务性政府;明确财权和事权的责任范围,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深化改革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衡化等。(本文来源于《安徽财经大学》期刊2013-10-01)
杨国蕾[10](2012)在《农业与不平衡增长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定程度的赶超式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但为支持这一违背自身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内生一系列具体的、扭曲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困难的原因,可能不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工业内部的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衡,而是在工农业之间比例的过度失调及内生于这一政策的一系列扭曲的具体的制度安排。(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26期)
不平衡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职工划分为高管和普通职工两类群体分别进行考察,并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展开进一步讨论。研究发现,高管人均工资和普通职工人均工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两者的工资增长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工资不平衡增长影响因素后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对职工工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对高管职工工资的影响尤为显着,而企业利润增长率仅对高管薪酬的增长作用显着,对普通职工工资增长却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说明企业利润分配失衡,未能实现对普通职工的正向激励。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对企业利润约束既定的条件下,优化企业利润分配,激发两类职工活力,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平衡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1].林令涛,刘海洋,逯宇铎.国有企业改制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之谜——基于企业效率和工资水平不平衡增长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9
[2].林芳.企业内部工资不平衡增长的动态考察[J].宏观经济研究.2018
[3].武晓明.不平衡增长背景下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安徽大学.2018
[4].白青青.产业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评述[J].商业故事.2016
[5].王宙洁.PMI测出全球经济体质:不平衡增长开启新一年[N].上海证券报.2016
[6].张英.经济不平衡增长条件下的减贫效应和分配效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
[7].刘键.匈牙利“不平衡增长”局面得到改善[N].经济日报.2014
[8].张建清,刘家君,魏伟.市场化进程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马兰.财政分权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影响的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10].杨国蕾.农业与不平衡增长战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2